真实的汪精卫
《真实的汪精卫》林思云
这是一本很难出版的书,其实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出版,我看的是电子版。当然如果这本书真的出版过的话,那我觉得中国确实是进步了许多。姑且把它放在“禁书”的行列,这样读起来比较有意思,《金瓶梅》总比《西厢记》读起来有意思的多。任何东西只要被“禁”之后,魅力总会大增。这点咱就得感谢什么新闻出版署、广电总局了,多谢他们创造出那么多“美”,当然幕后的大哥咱也不能忘了。有心的同志们,每天三炷香啊。
本书主要就是为汪精卫翻案。翻案本没有错,为曹操、秦桧、吴三桂翻案的大有人在,这些人不是奸贼就是汉奸,本应该受万事唾骂,翻案的人本也得不到什么好儿。中国人民是宽容的,但也不排除一小撮,阎老头不就莫名其妙被抽一嘴巴嘛。
要是这位作者要是在中国露个脸,估计被抽的就不是一嘴巴了,也许抽的根本就不是嘴巴。但人家早有防备,人家是国际友人(日籍华裔),估计到中国也不用自己掏钱请保镖。中国人民虽然对自己人不见外,但对国际人士咱得顾及国家颜面。赵薇一定后悔自己不是外国人,她得好好向巩俐大妈学习学习。
对于汪精卫大家都不陌生,我跟他也很熟,高中写作文时经常用到他的大名。但除了历史书上面那点东西,其他的我就不太清楚了。对一个“汉奸”的前世今生,作为我这种爱党爱国的热血青年,也没工夫搭理。
作者没有否认汪精卫作“汉奸”的事实,但他对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却有很多“非主流”的观点。
第一个:他认为北伐军在长江流域与英美日等国的冲突,主要是因为部分士兵在反帝的宣传
下,对外国侨民烧杀淫略造成的,英国领事夫人甚至也被轮奸。
第二个:马日事变 是由于地方农会揪斗三十五军何建的父亲,何于是派军队捕杀共产党员
第三个:我们伟大的党一直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双重领导,而苏联政府受斯大林控制,共产国
际受托洛斯基的控制。而托派较激进,在蒋介石叛变之后,共产国际决定让我们伟大
的党进行革命,全面控制武汉国民政府,成为“五月密令”而被派去的“传令官”把
密令交给了一直被认为是共产党同情者的汪精卫,汪为维护国民党的利益决定与共产党
决裂。
第四个:汪精卫在抗战前期一直是主战派,张学良不战而退之后,汪力主严惩张学良。
第五个:汪精卫私下与日本首相近卫文墨达成“重光堂”协议“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
撤军”但当汪逃离重庆准备赴上海谈判时,近卫文墨内阁却在对华声明中单独撤销了
撤军这一条。汪被逼无奈(方正自己已成汉奸),只能去上海希望劝说日本遵守撤军
承诺,但不久近卫文墨内阁总辞。
很多人肯定认为这些都只不过是作者的一面之词,而且作者是日本人。我不太关心到底谁对谁错的问题,甚至看了这本书我还是认为汪精卫是“汉奸”。但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的对历史可能性的猜测,我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当初日本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选择有条件投降,保留汪精卫政权,汪拿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以赎罪,估计也不会受人唾骂。
如果如文中所说蒋介石害怕苏联出兵共产党实力壮大,有意与日本达成单独和平协议,而日本想要收缩兵力,进行本土决战,与中方达成协议,汪精卫也不至于这么惨。
历史也许就是如此,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所谓的统一观点,也不一定是事实,也不一定不是事实,因为政治永远在历史之上,因为真正的历史会永远藏在当事人的心中,随他们一起腐烂。看到过萧伯纳的一段话当时觉得很有所谓“哲理”,我把它写在我那本已经消失多年的《史记》的封面上,
"我们从历史中唯一学到的东西就是 我们从历史中什么也学不到”
最后献上四句诗:
“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写的,呵呵
这是一本很难出版的书,其实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出版,我看的是电子版。当然如果这本书真的出版过的话,那我觉得中国确实是进步了许多。姑且把它放在“禁书”的行列,这样读起来比较有意思,《金瓶梅》总比《西厢记》读起来有意思的多。任何东西只要被“禁”之后,魅力总会大增。这点咱就得感谢什么新闻出版署、广电总局了,多谢他们创造出那么多“美”,当然幕后的大哥咱也不能忘了。有心的同志们,每天三炷香啊。
本书主要就是为汪精卫翻案。翻案本没有错,为曹操、秦桧、吴三桂翻案的大有人在,这些人不是奸贼就是汉奸,本应该受万事唾骂,翻案的人本也得不到什么好儿。中国人民是宽容的,但也不排除一小撮,阎老头不就莫名其妙被抽一嘴巴嘛。
要是这位作者要是在中国露个脸,估计被抽的就不是一嘴巴了,也许抽的根本就不是嘴巴。但人家早有防备,人家是国际友人(日籍华裔),估计到中国也不用自己掏钱请保镖。中国人民虽然对自己人不见外,但对国际人士咱得顾及国家颜面。赵薇一定后悔自己不是外国人,她得好好向巩俐大妈学习学习。
对于汪精卫大家都不陌生,我跟他也很熟,高中写作文时经常用到他的大名。但除了历史书上面那点东西,其他的我就不太清楚了。对一个“汉奸”的前世今生,作为我这种爱党爱国的热血青年,也没工夫搭理。
作者没有否认汪精卫作“汉奸”的事实,但他对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却有很多“非主流”的观点。
第一个:他认为北伐军在长江流域与英美日等国的冲突,主要是因为部分士兵在反帝的宣传
下,对外国侨民烧杀淫略造成的,英国领事夫人甚至也被轮奸。
第二个:马日事变 是由于地方农会揪斗三十五军何建的父亲,何于是派军队捕杀共产党员
第三个:我们伟大的党一直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双重领导,而苏联政府受斯大林控制,共产国
际受托洛斯基的控制。而托派较激进,在蒋介石叛变之后,共产国际决定让我们伟大
的党进行革命,全面控制武汉国民政府,成为“五月密令”而被派去的“传令官”把
密令交给了一直被认为是共产党同情者的汪精卫,汪为维护国民党的利益决定与共产党
决裂。
第四个:汪精卫在抗战前期一直是主战派,张学良不战而退之后,汪力主严惩张学良。
第五个:汪精卫私下与日本首相近卫文墨达成“重光堂”协议“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
撤军”但当汪逃离重庆准备赴上海谈判时,近卫文墨内阁却在对华声明中单独撤销了
撤军这一条。汪被逼无奈(方正自己已成汉奸),只能去上海希望劝说日本遵守撤军
承诺,但不久近卫文墨内阁总辞。
很多人肯定认为这些都只不过是作者的一面之词,而且作者是日本人。我不太关心到底谁对谁错的问题,甚至看了这本书我还是认为汪精卫是“汉奸”。但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的对历史可能性的猜测,我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当初日本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选择有条件投降,保留汪精卫政权,汪拿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以赎罪,估计也不会受人唾骂。
如果如文中所说蒋介石害怕苏联出兵共产党实力壮大,有意与日本达成单独和平协议,而日本想要收缩兵力,进行本土决战,与中方达成协议,汪精卫也不至于这么惨。
历史也许就是如此,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所谓的统一观点,也不一定是事实,也不一定不是事实,因为政治永远在历史之上,因为真正的历史会永远藏在当事人的心中,随他们一起腐烂。看到过萧伯纳的一段话当时觉得很有所谓“哲理”,我把它写在我那本已经消失多年的《史记》的封面上,
"我们从历史中唯一学到的东西就是 我们从历史中什么也学不到”
最后献上四句诗:
“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写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