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印度和吃货兼暴走君独白
次日和两位印度小哥一起参加新系统的培训。令我惊讶的是,头巾哥传统的外表下竟然有颗不羁的心,频频打断主讲人,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譬如讲解到某部分内容时提到某个杜撰的案例,他对案例的诸多疑点发问,指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回忆自己上家公司的相关要求(貌似是摩托罗拉的某子公司)。
给我们培训的主讲人叫安。两个小女孩的母亲。金发碧眼。优雅而随和。脸上始终挂着得体的微笑。面对他的发问耐心作答,最后无奈请求继续培训内容,搁置争议。教养不错。
跟头巾哥渐渐熟捻,对他好似恐怖分子的造型(各色头巾+浓密胡须)开始渐渐习惯。
他是如此耀眼,你很难不注意到他。而他的同伴默罕却低调安静很多。
他是锡克教徒。这是印度诸多教派中比较显眼的一个。锡克教徒多半高眉深目,皮肤白皙,外形有点接近西方人。印度选美比赛的胜出者多半是来自他们的俊男靓女。香港电影里的酒店门童也多半来自该族。
他说他总共有25条头巾,这次旅程带了5条。而不同颜色的头巾,代表不同的含义。取决于当天要参加的活动的场合,他的心情,以及衣服的颜色。
譬如,参加婚礼之类喜庆活动,红色。朋友之间的聚会,则是蓝色。
他来自新德里,之前在帝国理工做助教,也就是三个傻瓜里面那个牛逼的学校。
进公司之前外派巴黎工作。
是个电子发烧友。业余给一家日本的电子报纸做业余撰稿人,写各种英文的电子消费产品行业资讯。在慕尼黑的时候,没事就去各种电子市场晃悠。
同时他热爱各种电子乐和古典乐。一直吵闹着要德国同事带他去听正宗的德国流行歌曲。下了班之后,还跑去慕尼黑火车站附近的夜场去蹦迪。
一直跟我念叨他心爱的那些乐团。还说他每天睡前都会躺着听自己家乡的音乐,这样让他感觉很美好。因而他每天都会睡很晚。
然后早上的时间用来洗衣服。因此,他每天总是最晚到的一个。
他总是处于电量满格的状态。眼睛炯炯有神,语速和反应都极快。问题繁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驾驶让我叹为观止。
总之,是个蛮有趣的人。
另一位印度小哥穆罕虽然沉默寡言,但是言语很有料。
学习和思考能力都很强。穆罕之前在伦敦工作,讲英文口音要比哈瑞达重。熟悉之后发现他还蛮踏实的,不像头巾哥废话那么多。
很爱穿各色套头衫。
发现德国同事们还挺有集体意识,吃饭必然成群结队。
中午在餐厅悉数碰到各种老熟人。
譬如帅哥R,笑着邀请我有空一起去啤酒花园。
譬如有一头飘逸长发的中年不羁大叔,我还记得他跟我聊摇滚乐队的那个场面。
譬如老朋友热情的咖啡先生,竟然很悲惨地拄着拐宅。据说是因为马拉松太用力的缘故。见到我,他张开双臂,要贴面。我坐在椅子上,周围都是同事,觉得很尴尬,本能地躲开了。咖啡先生也很尴尬,悻悻然走开。
冬季过来,面对各种生冷食物毫无食欲。
夏天到觉得餐厅还不错。有各色混合果汁,浓稠的让人忍不住大叫过瘾。有各种酸奶。沙拉和意面的品质也不错。
如果这些还不够,心情好的时候我会尝试当日推荐的新品。多半是应季的当地食物。每每此时,老板都很爱凝视片刻我盘中的食物,然后微笑着缓缓讲解这个食物的品尝,由来,特色,等等。很有维基百科的架势。
在国内的时候,很少会一餐只吃一盘沙拉。大胃王兼吃货每每会觉得不够满足。而这边早餐都比较丰富,而且偏肉食和面食。因而中午一盘清爽的沙拉加果汁就满足了。
餐厅由意大利人经营。据说老板很胖,我没有看到。
但是收银貌似是老板的老婆,英语很差,每每跟我肢体语言交流。然后后面等待的陌生同事总会忍不住解围。
晴天的时候他们会推出小摊子卖冰激凌。同事中好多冰激凌的粉丝。平时挺稳重端然的同事,见到冰激凌开始两眼放光,惊喜尖叫,回到孩童的状态。
很有趣的一点是餐厅的门口会有个精美的陈列橱窗。每天陈列出当日的特色菜。同事们倒每餐都煞有其事的饭前凝视片刻,讨论片刻,最后才决定当天吃什么。
无论是吃饭的人还是做饭的人,都一幅认真十足的架势。
吃完饭会分出好几拨人。有人去吃冰激凌。有人去喝咖啡。有人去买面包。
餐厅附带的café应该是公司帅哥最多的聚集地。小小空间上站满了热烈交谈的人们。
市场销售咨询的同事的衬衫和西装都很贴身有型,技术的同事着装geek十足。
有位同事在此遇到一位不回她邮件的先生,那位竟然差点躲到桌子底下。很好笑。
最近在戒咖啡因,对咖啡的兴趣没那么浓厚。
因而不像之前每餐后必然在此留连,喝上一杯咖啡。两位印度哥对咖啡很热爱,天天都留下。
而晚餐一般比较随便,多半在酒店解决。很喜欢吃酒店的意大利面。
晚餐过后的独自散步时光也令人愉悦。
酒店附近有家药店,我很爱造访。
药店的门总是半掩的,推开厚重的门,铃铛丁玲作响。老板穿着一身白大褂,讲话慢条斯理,一幅刚睡醒的模样。
必须得承认老板长的很不错,有英剧里面中年美男的架势。但是,不好,为什么我感觉他随时一幅要关门的样子。下班后这里的商店感觉随时要打烊(闹市区除外)。
我问,你们这还营业不。
老板似乎很为难的说,你在我就再营业一会吧。我很快要关门了。这才下午六点!
里面灯光不算很明亮,各种名字的药妆类护肤品摆放在木头架子上。老板看我随手拿起一个大牌的,就慢条斯理告诉我不如买当地小牌,成分配方都一样。
好纠结,一幅不想让我花钱的节奏啊!
逛完药店,我又继续暴走。一路遇到拿着啤酒瓶的男嬉皮,老的走不动的路仍然坚持推着一个装满啤酒的小推车的老爷爷,奇奇怪怪的买军械武器的小店,路边看上去菜品乏善可陈的菜摊,看似宁静的小屋但是门口却堆满了正在开party的男女老少。有时候走着走着,明明是很偏僻的小街巷,一个冰激凌店却坐满了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
没有带地图和眼睛,一路完全凭记忆和方向感摸索。风很大,喉咙感觉很呛。
竟然一路走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火车东站。到晚上九时左右,天终于黑了。旁边开往萨而斯堡的火车呼啸而过,不禁想起这个小城的种种。
只有用脚丈量过的土地,才会在脑海中烙下深印。
给我们培训的主讲人叫安。两个小女孩的母亲。金发碧眼。优雅而随和。脸上始终挂着得体的微笑。面对他的发问耐心作答,最后无奈请求继续培训内容,搁置争议。教养不错。
跟头巾哥渐渐熟捻,对他好似恐怖分子的造型(各色头巾+浓密胡须)开始渐渐习惯。
他是如此耀眼,你很难不注意到他。而他的同伴默罕却低调安静很多。
他是锡克教徒。这是印度诸多教派中比较显眼的一个。锡克教徒多半高眉深目,皮肤白皙,外形有点接近西方人。印度选美比赛的胜出者多半是来自他们的俊男靓女。香港电影里的酒店门童也多半来自该族。
他说他总共有25条头巾,这次旅程带了5条。而不同颜色的头巾,代表不同的含义。取决于当天要参加的活动的场合,他的心情,以及衣服的颜色。
譬如,参加婚礼之类喜庆活动,红色。朋友之间的聚会,则是蓝色。
他来自新德里,之前在帝国理工做助教,也就是三个傻瓜里面那个牛逼的学校。
进公司之前外派巴黎工作。
是个电子发烧友。业余给一家日本的电子报纸做业余撰稿人,写各种英文的电子消费产品行业资讯。在慕尼黑的时候,没事就去各种电子市场晃悠。
同时他热爱各种电子乐和古典乐。一直吵闹着要德国同事带他去听正宗的德国流行歌曲。下了班之后,还跑去慕尼黑火车站附近的夜场去蹦迪。
一直跟我念叨他心爱的那些乐团。还说他每天睡前都会躺着听自己家乡的音乐,这样让他感觉很美好。因而他每天都会睡很晚。
然后早上的时间用来洗衣服。因此,他每天总是最晚到的一个。
他总是处于电量满格的状态。眼睛炯炯有神,语速和反应都极快。问题繁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驾驶让我叹为观止。
总之,是个蛮有趣的人。
另一位印度小哥穆罕虽然沉默寡言,但是言语很有料。
学习和思考能力都很强。穆罕之前在伦敦工作,讲英文口音要比哈瑞达重。熟悉之后发现他还蛮踏实的,不像头巾哥废话那么多。
很爱穿各色套头衫。
发现德国同事们还挺有集体意识,吃饭必然成群结队。
中午在餐厅悉数碰到各种老熟人。
譬如帅哥R,笑着邀请我有空一起去啤酒花园。
譬如有一头飘逸长发的中年不羁大叔,我还记得他跟我聊摇滚乐队的那个场面。
譬如老朋友热情的咖啡先生,竟然很悲惨地拄着拐宅。据说是因为马拉松太用力的缘故。见到我,他张开双臂,要贴面。我坐在椅子上,周围都是同事,觉得很尴尬,本能地躲开了。咖啡先生也很尴尬,悻悻然走开。
冬季过来,面对各种生冷食物毫无食欲。
夏天到觉得餐厅还不错。有各色混合果汁,浓稠的让人忍不住大叫过瘾。有各种酸奶。沙拉和意面的品质也不错。
如果这些还不够,心情好的时候我会尝试当日推荐的新品。多半是应季的当地食物。每每此时,老板都很爱凝视片刻我盘中的食物,然后微笑着缓缓讲解这个食物的品尝,由来,特色,等等。很有维基百科的架势。
在国内的时候,很少会一餐只吃一盘沙拉。大胃王兼吃货每每会觉得不够满足。而这边早餐都比较丰富,而且偏肉食和面食。因而中午一盘清爽的沙拉加果汁就满足了。
餐厅由意大利人经营。据说老板很胖,我没有看到。
但是收银貌似是老板的老婆,英语很差,每每跟我肢体语言交流。然后后面等待的陌生同事总会忍不住解围。
晴天的时候他们会推出小摊子卖冰激凌。同事中好多冰激凌的粉丝。平时挺稳重端然的同事,见到冰激凌开始两眼放光,惊喜尖叫,回到孩童的状态。
很有趣的一点是餐厅的门口会有个精美的陈列橱窗。每天陈列出当日的特色菜。同事们倒每餐都煞有其事的饭前凝视片刻,讨论片刻,最后才决定当天吃什么。
无论是吃饭的人还是做饭的人,都一幅认真十足的架势。
吃完饭会分出好几拨人。有人去吃冰激凌。有人去喝咖啡。有人去买面包。
餐厅附带的café应该是公司帅哥最多的聚集地。小小空间上站满了热烈交谈的人们。
市场销售咨询的同事的衬衫和西装都很贴身有型,技术的同事着装geek十足。
有位同事在此遇到一位不回她邮件的先生,那位竟然差点躲到桌子底下。很好笑。
最近在戒咖啡因,对咖啡的兴趣没那么浓厚。
因而不像之前每餐后必然在此留连,喝上一杯咖啡。两位印度哥对咖啡很热爱,天天都留下。
而晚餐一般比较随便,多半在酒店解决。很喜欢吃酒店的意大利面。
晚餐过后的独自散步时光也令人愉悦。
酒店附近有家药店,我很爱造访。
药店的门总是半掩的,推开厚重的门,铃铛丁玲作响。老板穿着一身白大褂,讲话慢条斯理,一幅刚睡醒的模样。
必须得承认老板长的很不错,有英剧里面中年美男的架势。但是,不好,为什么我感觉他随时一幅要关门的样子。下班后这里的商店感觉随时要打烊(闹市区除外)。
我问,你们这还营业不。
老板似乎很为难的说,你在我就再营业一会吧。我很快要关门了。这才下午六点!
里面灯光不算很明亮,各种名字的药妆类护肤品摆放在木头架子上。老板看我随手拿起一个大牌的,就慢条斯理告诉我不如买当地小牌,成分配方都一样。
好纠结,一幅不想让我花钱的节奏啊!
逛完药店,我又继续暴走。一路遇到拿着啤酒瓶的男嬉皮,老的走不动的路仍然坚持推着一个装满啤酒的小推车的老爷爷,奇奇怪怪的买军械武器的小店,路边看上去菜品乏善可陈的菜摊,看似宁静的小屋但是门口却堆满了正在开party的男女老少。有时候走着走着,明明是很偏僻的小街巷,一个冰激凌店却坐满了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
没有带地图和眼睛,一路完全凭记忆和方向感摸索。风很大,喉咙感觉很呛。
竟然一路走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火车东站。到晚上九时左右,天终于黑了。旁边开往萨而斯堡的火车呼啸而过,不禁想起这个小城的种种。
只有用脚丈量过的土地,才会在脑海中烙下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