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农变身成杀手(上) —— 从《暴风骤雨》的老孙头说起
《暴风骤雨》里的老孙头是个风趣、世故的车老板儿,走到哪里哪里热闹,因为他会讲“段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整天笑眯眯的人,竟然也在地主韩老六的老婆面前斗起狠来。
听说韩老六毒打小猪倌后,元茂屯自卫队闯进韩家大院抓人,但韩老六跑了,只有他的两个老婆和女儿在家。面对人多势众的自卫队,韩老六的小老婆昏倒在地板上,女儿韩爱贞也哭起来,让带队的郭全海等人慌了手脚。“这时候,老孙头来了,看了这情形,骂道:‘你装蒜!还不起来?揍你,揍死你,少一个坏蛋,来,大伙都闪开,棒子抡上了。’”
经这么一吓,小老婆慌忙跪着告饶。老孙头继续审问,大老婆和女儿都替小老婆解释是闹病,但老孙头仍然一边大叫“揍死你”,一边真的抡起了棒子。在小老婆“招供”之后,老孙头得意地哈哈大笑。抓到韩老六后,老孙头又提出“把韩老六家的那些卖大炕的臭娘们,也绑起来,叫妇道去斗她们,分两起斗”。在这时,老孙头完全像换了个人,一点都不好笑。
老孙头突然露出“金刚怒目”的一面让人很不适应,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时代氛围”,以至于连老孙头这样的老好人都无法免受裹挟。
当自卫队发现韩老六不见了时,农工会主任赵玉林告诉郭全海,“叫她们说,韩老六上哪儿去了?不说只管揍,整出事来我承担”。抓到韩老六,赵玉林火上心头,“用枪托朝他胳膊上就是一下”,然后把五花大绑的韩老六横搭在马背上押了回来。看见抓着韩老六,有人抡起棒子来要打,有人举起扎枪来要扎。面对暴怒的人群,赵玉林这样安抚:“韩老六是元茂屯大伙的仇人,得叫全屯子的人来斗他,咱们要解恨,别人要报仇,咱们要剥他的皮,别人要割他的肉,还是回去开大会的好。”群众这才让开路,但常常有人伸出棒子来,偷偷地揍韩老六几下。另一伙搜寻韩老六的人一见到他,一下拥上去,动手要揍他,一面骂“揍死你这老王八操的”,因为他“让人好找”。
在布置斗争韩老六的会议上,白玉山问“兴打不兴打”,赵玉林反问“韩大棒子没打过你吗”,白玉山辩解“咋没有呢”,赵玉林说“那你不能跟他学学吗”,于是白玉山冲着大伙说,“明儿大伙一人带一根大棒子,用大棒子来审韩大棒子,这叫一报还一报”。斗争会前,妇女小孩唱起新编的歌,“韩老六,韩老六,老百姓要割你的肉”。诉苦一开始,有人就问“今天我要给我妈报仇,揍他可以的不的”?人们呐喊着“可以”“揍死他”,举起手里的大枪和大棒子潮水般地往前涌,自卫队横着扎枪挡也挡不住。无数的棒子举起来,像树林子似的,有的棒子竟落在旁边人的头上和身上。有个老太太打了韩老六一棒子就没力气了,于是扑到韩老六身上,用牙齿去咬他的肩膀和胳膊,不知道用什么法子才解恨。当韩老六的新罪状公布后,乱棒子纷纷落下来,“打死他”、“不能留呀”、“杀人偿命呀”,“非把他横拉竖割,不能解恨呀”的喊声响成一片。最后,韩老六终于被枪毙了。
显然,周立波浓墨重彩地展现群众的暴力意在讴歌“报仇的火焰燃烧起来了,烧得冲天似的高,烧毁几千年来阻碍中国进步的封建,新的社会将从这火里产生”,在他的心目中这无疑充满力量甚至美感,但《暴风骤雨》的这一同态复仇逻辑和暴力崇拜意识即便在当时也不无争议。
在1948年5月举行的《暴风骤雨》座谈会上,有人提出:“打人问题,书里也写到了。最近中央发布的几个指示,都提到了反对乱打乱杀,共产党人不应组织打人。我最近想了想,打死人主要是对于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信心的表示。作为工作经验来介绍,拿到新地区去,这点也是值得考虑的。”还有人指出,打人写的有些不妥,因为“减低了作品的思想性”(《<暴风骤雨>座谈会记录摘要》)。
所谓“减低了作品的思想性”,应该指的是与党的精神不符,不利于指导新区的土改工作(唐小兵曾有专文分析《暴风骤雨》之“暴力的辩证法”,指出“暴力使人体成为物件,成为对象物;暴力革命则使人成为工具,不仅所有的社会关系必须彻底地转化成对象物(从革命领袖到阶级敌人),而且每一个参入者的主体意识必须完全取消”,“《暴风骤雨》全书的意义可以说是通过暴力表现出来的仇恨而实现的”,但在当时想必没有这个“高度”)。这应该是周立波始料未及的,因为他在写作时原本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站在党性和阶级性的观点上的”,甚至为此舍弃表现土改中发生的偏向。吊诡的是,他恰恰在无意中暴露了土改中的偏向之一——乱打乱斗。(/游有方)
(本文原题《贫雇农的戾气》)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6211.html
听说韩老六毒打小猪倌后,元茂屯自卫队闯进韩家大院抓人,但韩老六跑了,只有他的两个老婆和女儿在家。面对人多势众的自卫队,韩老六的小老婆昏倒在地板上,女儿韩爱贞也哭起来,让带队的郭全海等人慌了手脚。“这时候,老孙头来了,看了这情形,骂道:‘你装蒜!还不起来?揍你,揍死你,少一个坏蛋,来,大伙都闪开,棒子抡上了。’”
经这么一吓,小老婆慌忙跪着告饶。老孙头继续审问,大老婆和女儿都替小老婆解释是闹病,但老孙头仍然一边大叫“揍死你”,一边真的抡起了棒子。在小老婆“招供”之后,老孙头得意地哈哈大笑。抓到韩老六后,老孙头又提出“把韩老六家的那些卖大炕的臭娘们,也绑起来,叫妇道去斗她们,分两起斗”。在这时,老孙头完全像换了个人,一点都不好笑。
老孙头突然露出“金刚怒目”的一面让人很不适应,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时代氛围”,以至于连老孙头这样的老好人都无法免受裹挟。
当自卫队发现韩老六不见了时,农工会主任赵玉林告诉郭全海,“叫她们说,韩老六上哪儿去了?不说只管揍,整出事来我承担”。抓到韩老六,赵玉林火上心头,“用枪托朝他胳膊上就是一下”,然后把五花大绑的韩老六横搭在马背上押了回来。看见抓着韩老六,有人抡起棒子来要打,有人举起扎枪来要扎。面对暴怒的人群,赵玉林这样安抚:“韩老六是元茂屯大伙的仇人,得叫全屯子的人来斗他,咱们要解恨,别人要报仇,咱们要剥他的皮,别人要割他的肉,还是回去开大会的好。”群众这才让开路,但常常有人伸出棒子来,偷偷地揍韩老六几下。另一伙搜寻韩老六的人一见到他,一下拥上去,动手要揍他,一面骂“揍死你这老王八操的”,因为他“让人好找”。
在布置斗争韩老六的会议上,白玉山问“兴打不兴打”,赵玉林反问“韩大棒子没打过你吗”,白玉山辩解“咋没有呢”,赵玉林说“那你不能跟他学学吗”,于是白玉山冲着大伙说,“明儿大伙一人带一根大棒子,用大棒子来审韩大棒子,这叫一报还一报”。斗争会前,妇女小孩唱起新编的歌,“韩老六,韩老六,老百姓要割你的肉”。诉苦一开始,有人就问“今天我要给我妈报仇,揍他可以的不的”?人们呐喊着“可以”“揍死他”,举起手里的大枪和大棒子潮水般地往前涌,自卫队横着扎枪挡也挡不住。无数的棒子举起来,像树林子似的,有的棒子竟落在旁边人的头上和身上。有个老太太打了韩老六一棒子就没力气了,于是扑到韩老六身上,用牙齿去咬他的肩膀和胳膊,不知道用什么法子才解恨。当韩老六的新罪状公布后,乱棒子纷纷落下来,“打死他”、“不能留呀”、“杀人偿命呀”,“非把他横拉竖割,不能解恨呀”的喊声响成一片。最后,韩老六终于被枪毙了。
显然,周立波浓墨重彩地展现群众的暴力意在讴歌“报仇的火焰燃烧起来了,烧得冲天似的高,烧毁几千年来阻碍中国进步的封建,新的社会将从这火里产生”,在他的心目中这无疑充满力量甚至美感,但《暴风骤雨》的这一同态复仇逻辑和暴力崇拜意识即便在当时也不无争议。
在1948年5月举行的《暴风骤雨》座谈会上,有人提出:“打人问题,书里也写到了。最近中央发布的几个指示,都提到了反对乱打乱杀,共产党人不应组织打人。我最近想了想,打死人主要是对于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信心的表示。作为工作经验来介绍,拿到新地区去,这点也是值得考虑的。”还有人指出,打人写的有些不妥,因为“减低了作品的思想性”(《<暴风骤雨>座谈会记录摘要》)。
所谓“减低了作品的思想性”,应该指的是与党的精神不符,不利于指导新区的土改工作(唐小兵曾有专文分析《暴风骤雨》之“暴力的辩证法”,指出“暴力使人体成为物件,成为对象物;暴力革命则使人成为工具,不仅所有的社会关系必须彻底地转化成对象物(从革命领袖到阶级敌人),而且每一个参入者的主体意识必须完全取消”,“《暴风骤雨》全书的意义可以说是通过暴力表现出来的仇恨而实现的”,但在当时想必没有这个“高度”)。这应该是周立波始料未及的,因为他在写作时原本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站在党性和阶级性的观点上的”,甚至为此舍弃表现土改中发生的偏向。吊诡的是,他恰恰在无意中暴露了土改中的偏向之一——乱打乱斗。(/游有方)
(本文原题《贫雇农的戾气》)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