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备份
冬暖
如果不是从片尾字幕中看到綦湘棠的名字,简直要认为这个片子担任配乐的人和李翰祥有仇,故意乱搞一气,或者李翰祥为了给自己公司省钱,找了个新人练手。还是头回看电影时对配乐感到如此不能忍,出于什么动机要配得这么满,这么浓,这么脱节,分分钟都在喧宾夺主,霸道地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画面中生生拉出来。听着这种配乐,分外让人向往蔡明亮式的安静。
但这个片子其实是很好很好的,那种镜头调度其实也是李翰祥,细腻含蓄的那一面,和《后门》一脉相承。
缘分
片头看到“卢沾制作有限公司”,片尾看到“故事:卢国沾”,敢情他还进过电影圈!但是这是个什么故事嘛,编得前言不搭后语,卢国沾啊……
第一次看的是个国语版,配得非常夸张,非常山寨,难道这就是天映搞出来的修复版么。里面的插曲都不是张国荣梅艳芳的声音,换成了不知谁的国语歌,和片子的气氛毫不搭调。台词本来就写得烂,有些明显是粤语思维的句子转成国语后变得更没头没脑。
找来粤语版对比一下,果然效果好了许多,不管情节如何弱智,对白总是流畅生动的,容易入戏。这种生活化的港片一定要讲粤语才鲜活,才有港片的风骨。
粤语版的开头没有那个雄壮的蓝色SB画面,应该是当年的原貌吧。
爱心千千万
六十年代中期拍《故都春梦》和《红伶泪》时,罗臻也许有点中规中矩或者说平淡无奇,但至少还算会讲故事吧,想不到十年后拍个家庭小题材,竟然拍得这么乱七八糟,大失水准。
一路都是东一下西一下,不知所云,直到快结尾才用说教奔向代沟的主题,生硬得发指。要说是剧本的毛病,但剧本也是他自己写的,没法洗脱了。其实整个片子还是六十年代文艺片的路数,在七十年代中期拍这样的东西,怎么也是老套。
挂头牌的演员是凌云凌波,但主角明显应该是李修贤,还有一个前面抢尽风头,半路莫名其妙退场的袁曼姿。和井淼配戏的竟然不是欧阳莎菲,看了演员表才知道是龚秋霞,这时候已经老得全无当年风采了。
主题曲一听就是王福龄,和《问白云》如出一辙,还有点《不了情》的意思,但是不出彩。片头写着樱花客串演唱,估计是指里面在酒吧唱歌的镜头,主题曲也应该是她唱的吧,但里面男女声对唱里的男声就不知是谁。可恨邵氏的黄梅调片歌舞片之类都不标注实际演唱者,像静婷兢兢业业唱了那么多,竟然都没在片头留下个名字。
哪个不多情
谈情说爱,唱唱跳跳的轻喜剧,不暴力,不阴暗,不反社会,实在很不桂治洪。
某些地方强烈地让我想起《花外流莺》,那种没心没肺、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很市井,很亲切,绝对是一脉相承的。看陶秦和井上梅次等人的歌舞片,就完全没有这种四十年代的气味。
佣人仆妇们眉开眼笑地为女主角庆生,为其终身大事出谋划策这两段群戏拍得尤其好,淳朴生动。然而开party那一场的狂欢就显得拖沓,到了病房大闹那场,简直沦为低俗无聊,证明彼时桂导演毕竟还是新手上路。
里面几首老歌都改得贴切有趣,卡通风格的片头很别致可爱。
那个公子哥一脸猥琐,和何莉莉配在一起明显是鲜花牛粪,如果不是故意要造成反讽效果的话只能说选角太失败了。
香港73
漫画式的、戏剧冲突密集的群戏。又呼唤小市民的团结了,然而比《七十二家房客》生硬牵强;又赤裸裸地批判社会了,然而就像《大劫案》一样笨拙。从这个片子来看楚原,又会导向对其才能的怀疑,有想法,也知道表现,但或者过犹不及,或者蜻蜓点水,就是有哪里不对劲,不是味。
原来73年的香港乱到如此。
尽诉心中情
被侮辱被损害的苦命人,一路残酷到底。
典型的麦家班作品,很黑,大陆同志都面目可憎。让一个小女孩成长得如此乖张绝情,是想说恶是被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制造出来的么?
网上的演员表和剧情介绍都有误,里面根本没有什么白韵琴和女主播。
里面的阿婆是钱似莺。哪个是袁浩泉?
海上花
看张艾嘉在台上唱海上花时一度以为是她自己的原声,到片尾才发现原来还是甄妮唱的。其实两个人的声音差太多,但不知为什么在这里竟会觉得相似。
前面有段是张艾嘉讲自己小时候被妈妈带来玩,欲言又止,又说害怕拘留所,还以为后面会讲到她的身世,以为是出于童年经历的某种阴影才怀疑和恐惧,否则为何不把信寄出?为何一开始就认定得不到幸福?
本来以为是恋恋风尘式的青涩恋情,看着看着发现竟然拐到爱奴的调子上去了,很寒。不过两个女演员都发挥不错。
如果不是从片尾字幕中看到綦湘棠的名字,简直要认为这个片子担任配乐的人和李翰祥有仇,故意乱搞一气,或者李翰祥为了给自己公司省钱,找了个新人练手。还是头回看电影时对配乐感到如此不能忍,出于什么动机要配得这么满,这么浓,这么脱节,分分钟都在喧宾夺主,霸道地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画面中生生拉出来。听着这种配乐,分外让人向往蔡明亮式的安静。
但这个片子其实是很好很好的,那种镜头调度其实也是李翰祥,细腻含蓄的那一面,和《后门》一脉相承。
缘分
片头看到“卢沾制作有限公司”,片尾看到“故事:卢国沾”,敢情他还进过电影圈!但是这是个什么故事嘛,编得前言不搭后语,卢国沾啊……
第一次看的是个国语版,配得非常夸张,非常山寨,难道这就是天映搞出来的修复版么。里面的插曲都不是张国荣梅艳芳的声音,换成了不知谁的国语歌,和片子的气氛毫不搭调。台词本来就写得烂,有些明显是粤语思维的句子转成国语后变得更没头没脑。
找来粤语版对比一下,果然效果好了许多,不管情节如何弱智,对白总是流畅生动的,容易入戏。这种生活化的港片一定要讲粤语才鲜活,才有港片的风骨。
粤语版的开头没有那个雄壮的蓝色SB画面,应该是当年的原貌吧。
爱心千千万
六十年代中期拍《故都春梦》和《红伶泪》时,罗臻也许有点中规中矩或者说平淡无奇,但至少还算会讲故事吧,想不到十年后拍个家庭小题材,竟然拍得这么乱七八糟,大失水准。
一路都是东一下西一下,不知所云,直到快结尾才用说教奔向代沟的主题,生硬得发指。要说是剧本的毛病,但剧本也是他自己写的,没法洗脱了。其实整个片子还是六十年代文艺片的路数,在七十年代中期拍这样的东西,怎么也是老套。
挂头牌的演员是凌云凌波,但主角明显应该是李修贤,还有一个前面抢尽风头,半路莫名其妙退场的袁曼姿。和井淼配戏的竟然不是欧阳莎菲,看了演员表才知道是龚秋霞,这时候已经老得全无当年风采了。
主题曲一听就是王福龄,和《问白云》如出一辙,还有点《不了情》的意思,但是不出彩。片头写着樱花客串演唱,估计是指里面在酒吧唱歌的镜头,主题曲也应该是她唱的吧,但里面男女声对唱里的男声就不知是谁。可恨邵氏的黄梅调片歌舞片之类都不标注实际演唱者,像静婷兢兢业业唱了那么多,竟然都没在片头留下个名字。
哪个不多情
谈情说爱,唱唱跳跳的轻喜剧,不暴力,不阴暗,不反社会,实在很不桂治洪。
某些地方强烈地让我想起《花外流莺》,那种没心没肺、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很市井,很亲切,绝对是一脉相承的。看陶秦和井上梅次等人的歌舞片,就完全没有这种四十年代的气味。
佣人仆妇们眉开眼笑地为女主角庆生,为其终身大事出谋划策这两段群戏拍得尤其好,淳朴生动。然而开party那一场的狂欢就显得拖沓,到了病房大闹那场,简直沦为低俗无聊,证明彼时桂导演毕竟还是新手上路。
里面几首老歌都改得贴切有趣,卡通风格的片头很别致可爱。
那个公子哥一脸猥琐,和何莉莉配在一起明显是鲜花牛粪,如果不是故意要造成反讽效果的话只能说选角太失败了。
香港73
漫画式的、戏剧冲突密集的群戏。又呼唤小市民的团结了,然而比《七十二家房客》生硬牵强;又赤裸裸地批判社会了,然而就像《大劫案》一样笨拙。从这个片子来看楚原,又会导向对其才能的怀疑,有想法,也知道表现,但或者过犹不及,或者蜻蜓点水,就是有哪里不对劲,不是味。
原来73年的香港乱到如此。
尽诉心中情
被侮辱被损害的苦命人,一路残酷到底。
典型的麦家班作品,很黑,大陆同志都面目可憎。让一个小女孩成长得如此乖张绝情,是想说恶是被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制造出来的么?
网上的演员表和剧情介绍都有误,里面根本没有什么白韵琴和女主播。
里面的阿婆是钱似莺。哪个是袁浩泉?
海上花
看张艾嘉在台上唱海上花时一度以为是她自己的原声,到片尾才发现原来还是甄妮唱的。其实两个人的声音差太多,但不知为什么在这里竟会觉得相似。
前面有段是张艾嘉讲自己小时候被妈妈带来玩,欲言又止,又说害怕拘留所,还以为后面会讲到她的身世,以为是出于童年经历的某种阴影才怀疑和恐惧,否则为何不把信寄出?为何一开始就认定得不到幸福?
本来以为是恋恋风尘式的青涩恋情,看着看着发现竟然拐到爱奴的调子上去了,很寒。不过两个女演员都发挥不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