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能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这是许常德写的一首名为《觉》的歌词,收在齐豫《骆驼、飞鸟和鱼》的专辑中。不知为何突念起这首歌,并贸贸然用它来做此篇日志的起首。我本是要说萧红的。用了半个夜读完了一本《萧红散文选》,平静未能,想借了心绪写下片语只言,记取这一番阅读。这一本散文虽是选集,但依了时间的序列,约略可以勾画萧的前行。我对此选的意象大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其《商市街》文集中选的十三篇,盖其与萧军两人在哈尔滨那段生活的实录。这一部分是其创作的初期,由于是自学而成作者,只念了未完的中学,所以彼时的文字并未见得顺畅,多有自造的文句。但文词的短缺似乎反而构成了一种直接,这别样犀利,甚而血淋的风格。彼时是她最为艰难的岁月,切身的只有饥饿和颠沛。她写她饿得甚至想“偷”是这样写的,“在‘偷’这一刻,郎华(萧军)也是我的敌人,假若我有母亲,母亲也是敌人”。她写她们的冰冷屋舍“连一只表也没有,连时间也不知道。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呀!我好像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且隔绝”。还有“郎华又拿一个空玻璃瓶要盛热水给我暖肚子,瓶底炸掉下来,满地流着水,他拿起没有底的瓶子当号筒来吹。在那呜呜的响声里边,我躺下冰冷的床去”,这是怎样的空空的冰冷!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两篇具体的文章,一是《家族以外的人》,写寄居于她家里的“有二伯”,另一篇则是怀念鲁迅先生的《回忆鲁迅先生》》。这两篇的后半部分尤其之好,《家》的后半部分写“有二伯”晚景悲凉,是为恸人。《回》的后半部分写鲁迅先生的病中形状,是为动人。“动人”似无“恸人”情感显得深切,我想是因了对“有二伯”情感中有着“怜”的况味,而对先生的情感中多有的是“敬”吧。
这《回》的后半部分之为“动”人,却不是直直地写了先生的,而是对于许(许广平)的心境状态多有着墨,甚而简直就是写了许的。“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许先生看着她自己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着楼梯上了楼”,“窗外的黄昏,窗内许先生低着的头,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都搅混在一起了,重续着,埋藏着力量。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那样坚定”。。。。。。也许通过许先生至深的关切与哀婉更能反衬出鲁迅先生深沉而伟大的人格,以及这人格、思想延伸出的无尽的影响力。
萧还写到“。。。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的小事’”。从中可见许对先生的深沉的爱与那一份“敬”。可于这份“敬”与“爱”中,作为一颗多年后妄谈情感的小辈之心,我却想多言两句姑妄之语。萧当是借了写许来映衬先生,可我却由此念了他意,顺而情愿曲解萧的意味。我想说伟人之妻,名人荫嗣便应受了遮蔽,承名之类,而存了余生的不自由吗?难道余生与人语,张嘴便只能是“逝去人”不成。原来“我”生了便是别人的记忆罐。他生前劳碌无暇,我空守;他死后,承名所累,依然是空守。空守的同时还要将在一起本不多的记忆点滴讲给旁人,写给报章,予那些所谓崇敬者一番交待的同时,却时时撕裂着自己的内心,想忘却的更加不可忘却,永远,永远上不了另一条安静的路。
言到这里,我开始说的不知为何突念起《觉》这首歌已成刻意。但也确乎是至了此处才明朗,才知晓个人的关注之点。既借了评写萧的散文来发了此一番的揣度,我想甚而可以继续揣度下去,同时也圆了我的缺失片面之嫌。从萧的文中,可以处处见真性情的,想来其在对鲁迅先生人格崇敬之外也同时有了对许的敬重,对许的那一份甘于身后,恩爱有加的敬重。而先生呢,鲁迅先生呢?以其伟大的人格计,想来也是不愿许为自己过于辛劳哀伤,甚而于己逝后承名所累,悲痛空守余生的。逝者逝矣,生者路长,路长便有着选择,许有许的选择,林觉民之妻有林觉民之妻的选择,更多的逝去伟者的遗侣同样有着她们的选择。我想那众多的述写者都是应和萧一样有着真性情的,我想更众多的众多的我们这些对伟人的崇敬者也当是有着真性情的。既然有着真性情,就万不当成就扭曲的世事之压,予那些本已哀恸的生者更多的负累,乃至发出《觉》那样的呼号(虽《觉》是虚拟之词,但当不可不为之鉴)。有着真性情才真实,无论当事的伟者及伟者的荫翳,也无论我们这些旁观感慨的平凡后者。每一颗心都在多姿婉转,有悲有喜的腾挪。人生苦短,让我们真真的活好自己,自己选择的同时也对身旁的人真诚报以微笑,赞许鼓励吧!
本是要对刚读过萧红文集的心绪来一番记述的,可一路逶迤的竟拐至了伟者遗侣受名所累的问题上来,甚而至了言性情这些论理的言词上来。但话又说回来,我这拐来拐去不正是循了自己的心路,因了自己的真性情吗(似有自圆其说之嫌)?
这是许常德写的一首名为《觉》的歌词,收在齐豫《骆驼、飞鸟和鱼》的专辑中。不知为何突念起这首歌,并贸贸然用它来做此篇日志的起首。我本是要说萧红的。用了半个夜读完了一本《萧红散文选》,平静未能,想借了心绪写下片语只言,记取这一番阅读。这一本散文虽是选集,但依了时间的序列,约略可以勾画萧的前行。我对此选的意象大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其《商市街》文集中选的十三篇,盖其与萧军两人在哈尔滨那段生活的实录。这一部分是其创作的初期,由于是自学而成作者,只念了未完的中学,所以彼时的文字并未见得顺畅,多有自造的文句。但文词的短缺似乎反而构成了一种直接,这别样犀利,甚而血淋的风格。彼时是她最为艰难的岁月,切身的只有饥饿和颠沛。她写她饿得甚至想“偷”是这样写的,“在‘偷’这一刻,郎华(萧军)也是我的敌人,假若我有母亲,母亲也是敌人”。她写她们的冰冷屋舍“连一只表也没有,连时间也不知道。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呀!我好像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且隔绝”。还有“郎华又拿一个空玻璃瓶要盛热水给我暖肚子,瓶底炸掉下来,满地流着水,他拿起没有底的瓶子当号筒来吹。在那呜呜的响声里边,我躺下冰冷的床去”,这是怎样的空空的冰冷!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两篇具体的文章,一是《家族以外的人》,写寄居于她家里的“有二伯”,另一篇则是怀念鲁迅先生的《回忆鲁迅先生》》。这两篇的后半部分尤其之好,《家》的后半部分写“有二伯”晚景悲凉,是为恸人。《回》的后半部分写鲁迅先生的病中形状,是为动人。“动人”似无“恸人”情感显得深切,我想是因了对“有二伯”情感中有着“怜”的况味,而对先生的情感中多有的是“敬”吧。
这《回》的后半部分之为“动”人,却不是直直地写了先生的,而是对于许(许广平)的心境状态多有着墨,甚而简直就是写了许的。“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许先生看着她自己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着楼梯上了楼”,“窗外的黄昏,窗内许先生低着的头,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都搅混在一起了,重续着,埋藏着力量。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那样坚定”。。。。。。也许通过许先生至深的关切与哀婉更能反衬出鲁迅先生深沉而伟大的人格,以及这人格、思想延伸出的无尽的影响力。
萧还写到“。。。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的小事’”。从中可见许对先生的深沉的爱与那一份“敬”。可于这份“敬”与“爱”中,作为一颗多年后妄谈情感的小辈之心,我却想多言两句姑妄之语。萧当是借了写许来映衬先生,可我却由此念了他意,顺而情愿曲解萧的意味。我想说伟人之妻,名人荫嗣便应受了遮蔽,承名之类,而存了余生的不自由吗?难道余生与人语,张嘴便只能是“逝去人”不成。原来“我”生了便是别人的记忆罐。他生前劳碌无暇,我空守;他死后,承名所累,依然是空守。空守的同时还要将在一起本不多的记忆点滴讲给旁人,写给报章,予那些所谓崇敬者一番交待的同时,却时时撕裂着自己的内心,想忘却的更加不可忘却,永远,永远上不了另一条安静的路。
言到这里,我开始说的不知为何突念起《觉》这首歌已成刻意。但也确乎是至了此处才明朗,才知晓个人的关注之点。既借了评写萧的散文来发了此一番的揣度,我想甚而可以继续揣度下去,同时也圆了我的缺失片面之嫌。从萧的文中,可以处处见真性情的,想来其在对鲁迅先生人格崇敬之外也同时有了对许的敬重,对许的那一份甘于身后,恩爱有加的敬重。而先生呢,鲁迅先生呢?以其伟大的人格计,想来也是不愿许为自己过于辛劳哀伤,甚而于己逝后承名所累,悲痛空守余生的。逝者逝矣,生者路长,路长便有着选择,许有许的选择,林觉民之妻有林觉民之妻的选择,更多的逝去伟者的遗侣同样有着她们的选择。我想那众多的述写者都是应和萧一样有着真性情的,我想更众多的众多的我们这些对伟人的崇敬者也当是有着真性情的。既然有着真性情,就万不当成就扭曲的世事之压,予那些本已哀恸的生者更多的负累,乃至发出《觉》那样的呼号(虽《觉》是虚拟之词,但当不可不为之鉴)。有着真性情才真实,无论当事的伟者及伟者的荫翳,也无论我们这些旁观感慨的平凡后者。每一颗心都在多姿婉转,有悲有喜的腾挪。人生苦短,让我们真真的活好自己,自己选择的同时也对身旁的人真诚报以微笑,赞许鼓励吧!
本是要对刚读过萧红文集的心绪来一番记述的,可一路逶迤的竟拐至了伟者遗侣受名所累的问题上来,甚而至了言性情这些论理的言词上来。但话又说回来,我这拐来拐去不正是循了自己的心路,因了自己的真性情吗(似有自圆其说之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