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往事
抗战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军,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一只军队自建立以来历史便赋予她悲壮的使命和湮没的命运,许多文人学者曾尝试揭起这一片深埋的幕布,可时过境迁,人走了,岁月褪色成过期的黑白胶卷,于是记忆也在长河的流逝中随波逐流,流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驻足处,你若不刻意冥想,她便急匆匆溯往下一个弯角,在薄雾幽浮的江面永远的消逝了。
这里要陈述的人和事却和远征军的事有关亦无关,在时空行进的弯曲平面里和那个悲状的队伍仅仅只有一个匆匆的交点,便各自带着迥异的使命汇入不同的航程,很多年后回首顾盼,命运中的冥冥安排原来不过是偶然和必然的交替,这些事,这些因果,这些百转千回都只换的来一声嗟叹,瞬间也会被湮没在千万嶙峋身影中。可作为一个聆听者,还是为这之中人情人性的光亮触动着,用一点点浅薄文字试图勾勒这一副褪散的烟尘往事。
林那年刚满二十四,从海军军校毕业,风华正茂,英姿飒爽,若是在和平年代,他一米八的个头,壮硕笔直的身板,着一身褐色军官服走过女校,那一定会迎来无数敬慕的眼光和由衷的赞叹。可那时国难当头,学校迁往西南,他告假冒着危险回到杭州老家,除了老人们还滞留,父母叔父等人多为旧南京政府要员军人,都皆迁往重庆。他看了爷爷奶奶,尽了孙儿孝心,便也马不停蹄的潜往重庆。这一路山川水色风景煞好,可是日军封锁严密,水路陆路交替换乘,他是三尺男儿,不想沿途麻烦父母的旧友,只是乔装成学生样,也无人怀疑,一路到了贵阳,从綦江走水路。汽船上下挤满落难人众,三伏天里潮热难堪,他都以军人的素质忍着,只是自小在家中学校习惯干净,受不了在船上方便。一日他说服船工停岸他好去岸上方便,刚走岸上没多远,就听到敌机嗡嗡的滑来,还没等多少人逃开,那船就被几番扫射,最后溺水而沉。
林就这般无厘头的躲过一劫,冥冥里人各自有定数,他的命硬,而且硬的光亮刺眼,天都不舍得收他。他在后方和家人团聚没多久,自愿加入中国远征军担任指挥官,家人都说他行事太莽撞,叔父想把他调走他不肯,本来他年少气火,国有难而少年愁,想着戎马一生就此开始。军队整装待发,他却接到一纸命令,被选入留美人才队伍,于是还未看得到边陲山关,体验到滇缅的泥沼严酷,就匆匆踏上去美利坚的远程客轮。
命运此刻又一次眷顾了他,可这一生的百转千回,谁又能料到呢。
海轮从马六甲出航,他们一群年轻人挤在一层,很多美国大兵伤员散在舰尾,船行得很快,不过为了避免遇到日军舰艇潜艇,船在赤道两侧以之字迂回前行,昨天一轮火红沉在船左舷,第二天又在左舷海面浮起,林燃起一根烟,伏在栏杆上漫无目的地凝视,远方天际弥漫的云团就像家国的战事一般排山倒海的笼罩着黑冷的海面,又像是新大陆的扑朔迷离,一天又一天如剧目轮番交错上演,他是匹蠢蠢欲动的战马,可还未有战场让他驰骋,登船时他还念念不忘远征军的动静,还好本来炽热的情感在摇晃的短暂平和岁月里渐渐温和冷静,他知道肩负的责任,在美国受训是为了掌握舰船的通讯技术,他对未来似乎重新有很大的期待和抱负。
三年后他和其他学院学成回国,那时太平洋战事焦灼着,他也上过美军的舰艇出击过,一架神风战机呼啸者滑过舰顶撞向侧前方的战舰,熊熊大火沸腾了整个海面,他确切的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疯狂,更加迫不及待的想回去。他们绕道南太平洋,整整一个月后才上陆地,又坐飞机到重庆报道。他有着海一般广阔的抱负,可现实是无奈的,那时海岸线尽丧敌手,所有的舰队船只游弋在内河内湖里,即便如此,他和所有的学员吃住在舰上,装备了美式设备的舰船一次次穿过封锁线的硝烟,一次次伤痕累累的回来,那年他没有回过重庆,没有写过书信,甚至也没有一封预备的遗书,他仿佛在等待着不远的胜利。
他真的没有等很久,就等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舰船从武汉出发,一路江水悠悠驶回了阔别很久的上海滩。海军接受日本降舰数十艘,美国又捐赠数艘,海军才得以重建,林也步入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水兵的日子是寂寞的,也是贪玩的,灯红酒绿的街头少不了他们穿梭的身影。一次秋末咋冷,舰艇远航回来,他又不知节制得和死党去了静安寺的百乐门,熙熙攘攘的舞池里,有商人,官员,银行家,舞女大班,千金阔少,还有他们这般军人,就属他们最为照耀,高大笔直的身板和制服,而他对迎上的花莺粉蝶又是那么的娴熟自如,良好的教育和家底,让他面对情场轻松自如。
就是这一夜,他那狂羁的心变得温顺了,他见到了兰,一位沪上大家族的四小姐,她回应他投来的目光,浅浅地含笑,还未来得及说什么就被女伴拉走去了舞池,只留下呆呆若有所思的他。他后来对她说:见到你的第一面,我就知道为什么命运总是眷顾我,就是为了在此时此刻遇到你,你毫无悬念的夺走这浪子的心,以后空荡荡恍惚的日子,我根本忘不了初见你的悸动,这是我活着的意义,不是吗?
于是他频繁的约她,见不到时给她写一封又一封信,她都来不及回复,又一封信拍拍门就飘来了,那信纸还带着海风的涩味,笔迹里透着俊劲,墨水隐隐的湿润,好像混合了他坚毅的内心和不确定的情绪,她喜欢在阴雨天的窗前读他的信,偶尔写一封回信,却常常字里行间带着固有的大家闺秀的矜持,读得他越发焦虑。他早已拜见过她父母,她父亲偶尔带来他的问候和消息,她静静的听着,只有自己知道内心的喜悦和思量。
这段鸿雁传书持续到内战爆发,他的舰船即将派往前线,得知命令以来每日如履针毡,从内心里他不愿将舰炮对准中国人,更不愿离开她,放下这份心牵神往的感情又去投入到生死未定的战火里去。思来想去,他少爷的顽性做了主,连夜从军港跑回了杭州大宅。这祸闯得不轻,舰艇里早就砸开了锅,换了别人枪毙十次也不够,好在他的家族在政府和军队都颇有权势,几经奔走居然把这事压了下去,他被父亲责骂一顿,要求呆在杭州家中一则避避风头,二则面壁思过。
要他面壁谈何容易,卸了军服他倒是乐了个自在,每日闲赋在家看书读报写信,那时东北局势已经千钧一发,大战在即,杭州还是该晴是晴,该雨是雨,梅花谢了桃花接着,梨花散了蔷薇展着,兰回信说初夏时分来杭州看他,读到信时,他掩饰不住狂喜,早早的做起了准备。等她来时,院里小池的荷花开的极盛,他接着她的手将她牵入庭院,她低眉笑语,痴儿痴儿。晚上他带她坐上包了的画舫游船荡舟西湖,远山一条黑黑的山脊,一弯初月驮在山梁,桨声空灵水波涟漪,他挥了挥手着唱曲的戏班歇了,她满心喜悦,和他小饮两酌,脸颊绯红看得他心如脱兔,正想搂美入怀,她却轻轻挣开他的手,上了船顶。他定了定神也跟了上去,见她定定的望着湖心亭上的灯火,不知是船还是灯,那斑斑光点在夜风里无端的摇弋,她站在灯火里苗条娇小的身材瑟瑟的抖着。他无法抑制,从身后环住她,她的粉颈细软散着淡淡的体香,几缕发丝绕过他的脸庞,两个人无声的拥着。
良久她回过身,寒星般的眼瞳仰望着他,说:林,来之前一个女友跟我讲,男人都是冷酷薄情的。她的夫君曾在伪政府任职,战争结束后隐名埋姓遁入浙南,她前段日子千方百计去看他,却看到他和另一个女子在一起,她知道不该跟别人说起他,可是知道我要来,她还是忍不住这么劝我。可我....可我没有办法,没办法不想你,没办法抵挡你的身影肆无忌惮的占据我,占据我的思考,言语,睡眠,冥想,一点一点地渗到我的日子里来,林,如今我来了,你便告诉我,你从我这里要什么?
他紧紧的挽住她娇小的身躯,柔声说:我要的如今就真真切切的拥在我怀里。慧儿,慧儿,你该知道,弱水三千,我只愿取你一瓢。
秋至秋浓,衡山路两旁的梧桐浸渍在光线糅合着的清凉里,晃晃悠悠散出金黄的衬里,叶脉膨胀至极,似乎知道过了这一时光就只有零落的轨迹,于是整个枝干上层层叠叠的叶片摩挲着轻吟着,送这一对新人迈入哥特顶红砖墙的教堂。
“若时光倒流,我能穿梭到那一天的梧桐树下,看外公挽着外婆走入殿堂,两个家族的人起身相迎,将祝福和喜悦撒到外婆洁白的婚纱上,我一定会感动的恸哭,就像我听外婆后来给讲的时候一样莫名的激动,那一定会是一生莫可难忘的景象吧。”。
君纬说了好多,此刻不由的停下来,两眼泛着光泽,咖啡店角落的音箱里传来低曼的女声,在现实和回忆交错的留白里升起一个音节,飘到她跟我之间,她低头搅一搅桌上的咖啡,杯里的浓香也被诱到空气中,一阵一阵的刺激默然的我。
我说,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祖父给外公找了一份军校的教员职位,外公倒是认认真真的教了半年的书,突然又携外婆回到杭州谪居,再也不出来了。母亲说外公听到别的教员拿的薪俸比他高,因他已不是军人,他虽然觉得不平,倒是家底殷厚满不在乎。但听闻有人常私下里议论说他是逃兵,纨绔子弟,那当军官时的野性早已憋不住了,和人家打了一架,闹到教导处。他知祖父定要狠狠责怪,便索性不干了,带着外婆回了杭州。其实军校里哪有这么简单说走就走,又是家里人周旋才压了这事,后来祖父就不管他,由他自己任性。”
我说,“你外公倒真似个纨绔弟子,可惜了他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本该是大展宏图的年纪,你外婆也不劝他?”
“外婆知他的脾气,劝也无用,何况那时北方内战正酣,四处兵荒马乱,刀光剑影,她一大家小姐理不了什么国家大事,自家人打架就全没了抗战时国人的气概,外公在她身边她只觉得无比的安分娴静。第二年她有了身孕,外公更是哪都不去,每日在家赏花品茶、钻磨字画古文,印章扇刻,天气好时两人坐黄包到苏堤散步,阴雨时包一湖边茶楼雅间,茶香曲调悠悠扬扬,好不自在。那时外公外婆恩爱至深,也是后来动乱中他们两人能彼此坚持不离不弃的缘由吧。”
我想想那西湖柳岸,这么一对佳人在晚风里携手信步,犹如电影的片段里,章能才看着韶华和月凤在日光里万般风姿卓卓身影,欢喜之悦溢上眉梢,那个年月里的人的款款情深,厚重香醇的很。
“那年大姨出生,再一年大伯出生时,东北战局已定,外婆的家族觉察到时局动荡,天下必乱,举家迁往美国。外婆也想是不是该带着孩子避一避,可外公固执,又不喜客居他乡,她有百般不舍,可也迁就外公此愿罢了。外婆还记得那日天际沉霾,太平洋来的季风阴冷潮湿,港口人声鼎沸,汽笛嘶鸣,她于家人说等时局平稳和外公孩子去看望他们,哪知当这艘载着家族的船舶起航,就永远地将她这叶扁舟离弃,她和这个家族的记忆就此断裂,四九年后,起初她和家里人还有信件往来,可后来三反五反,所有和海外的联系都断了,外祖父祖母离世很久她才知道,这是外婆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和伤痛。”
“国共易帜后母亲和小叔才出生,红色政权的前几年至少表面依旧平静,外公因受过良好教育,聘到学校里当老师,外婆在家带着四个小孩,杭州的大宅依旧留给他们住,可再没了家佣厨子,凡事得自己动手。即使这样的年岁,外婆还是持重自己的身份,苏绣旗袍,裘毛披肩,自己烫的卷发,我看那时的照片里,外婆风姿依旧,和那时周璇胡蝶一般留着民国闺秀的风韵。”
我皱了皱眉头,说,“这怕是要遭妒恨的。”
君玮叹了一声,说,“蒋是浙江奉化人,颇受浙人拥护,那几年为了巩固政权,几乎所有的浙江商仕富农都被枪毙,祖父叔伯虽然投诚安职,可也是惶恐度日,三反五反时旧时的长工农户抄上门,没收了家里大部分财产,祖父气得一病不起,反右运动前便离世了。”
我没有再问下去。个人甚至家族的命运,在那段冷风肃杀的年月里,不过是飘零的芒草,浪头雨点般激下,谁也躲不了,半点不由自己的意志。说什么个人意志,简直是奢侈,是忌讳,是反动,是右了左了,是资产了官僚了,是该彻底的粉碎肃清扫荡,那浪头哗得卷起,张开黑通通的大口,你早知这力量的巨大,可你也是在这家族渍浸过的一员,知道该有些少爷小姐的矜贵,于是略略整一整凌乱的发髻和衣衫,等待被黑暗吞噬的一刻。
三月初的宅院里,咋暖还冷,早春清冽地温润着,一丝一丝拂过湖畔荡起鱼纹涟漪,院子里的草阶泛出青绿,梨树还挺拔着干枯的枝桠,花蕾鼓鼓地却忍着不放,那两株白玉兰倒是争先恐后的绽开雪白的罗衣,润玉饱满的在清风里招摇。阴了好几天了,这一天该是个好天气,昨夜的风把云卷走了,天蓝的干干净净,兰站在玉兰树下,想起自己家花园里也有几株白玉兰和红玉兰,红的玉兰粉粉的,红晕微泛就是那时小姐们的脸颊,如今那里早已收归政府,那几株玉兰可好,今天也该是这般开着,两相望着吗?她心里乱噗噗的,身子裹着白色披肩,冷得收了收紧,还是不由的想起昨晚林说的那些话。林昨天从学校回来已经很晚,孩子们都睡了,她一人坐在客厅斜躺着休息等。林坐在她身旁,亲吻一下她的眼睑,她醒了,静静地盯着他知道他有话说。
林说起今日在学校讲课,还未讲多久,后排就有个学生豁得站起来。他认得那男生,家境平凡,平日穿着为人都憨厚内敛,肯用功,他喜欢读那男生交上来的文章,里面常写旧日里乡村人家的清苦和朴实,他的批语里常是鼓励。最近有一次看他的作业,里面笔锋急转,痛斥旧时年月,是党拯救了自己,从此要深刻反省,要和那时的自己的认识划清界限。林写了几句,说写文章当求真从心,少一些政治形态的偏见。那男生站起来,指着林高声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别看他的表面,他欺骗着我们所有人。他就是曾经的国民党军官,他就是资产阶级的少爷,他就是封建官僚家庭的成员,他每日藏在我们身边,居心否侧,居心否侧啊!”,教室里哗得一下炸开锅,男生又说,“还有他家里那位,是上海资产阶级富商家的小姐...”
还没说完,林就抓起黑板擦扔了过去,回指着那男生说:“我是轮得上你说吗?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是教室,你在这里就是要听我讲,别把外面的风气带到我的课堂。老子当年在海上打鬼子的时候,你还是个毛娃,裤子还开档着呢。”,学生更是哄笑,那男生窘红了脸,快步走到教室门口,回头冲他狠狠地说,“你走着瞧,反动派!”
下午的课结束后,他被请到教务处,学院主任常爱惜他是个人才,对他不错,可一进屋,看到主任旁坐着阴沉着脸的书记,主任也是一脸的严肃。刚坐下,那书记从包里抽出一封信往桌子上一摔,说,“可真看不出,我倒是小觑了你啊,林长官,你这么低调地潜伏着,要不是人家的检举,我们都不知道敌人的狡猾和阴险。”
“哎,老李,先别着急这么说,听听林同志的解释嘛。”,主任拦住有些激动的书记,又把信收了回去,说,”林啊,你是学校的人才,党和组织对你有极大的期望的。前阵子你说专于学术不想入党就算了,你要是还隐瞒什么就是对组织的不信p任了。你说说看,你是不是有委屈?”
林忘了晚上出来时主任和书记两个如何死沉死沉的脸色和书记在他身后的叫嚣声了,他只想极快地回家,想此时此刻这般殷实地怀抱着兰和孩子们。他最后说,反右以后虽然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如今这股暗流怕是要席卷到学校里来了,我们的身世历史容不得更改,我们要是不敢承认过往,那以后孩子们如何看待父辈们,如何面对家族的历史呢。
“兰,我自知难保,可要辛苦了你了。你若坚持不住,只管向组织提报告,我与你生分而无怨。”
他的肩头微湿,只听兰坚定地说,“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我和孩子们等你。”
三天后,警车如约而至带走了林。
林和兰育有四子,长女慧已经出落的婷婷玉立,从那一天起,兰对孩子们说,父亲落狱,非他之过,我们一家子人一定要坚强互爱,我若也有事,你们姐弟兄妹当听大姐的话,读书做人都要勤勉端正,这日子总会挺过去。说这话时兰蹙眉凝重,知道自己也将牵连,虽托了别人,可若被迫要和他们生分,当是再坚强也无法面对。孩子们紧紧的围过来,如呵护寒夜孤火,在这黑压压的天空下,彼此传递一丝家的温暖。
这个家庭的磨难如她所料不可避免,所幸她没有和孩子们分开,而是被发配到酒泉下乡劳动改造。酒泉,除了年少时读书讲到李广注酒入泉的传说以外,那座遥远荒凉的西北关口对她这样一位江南女子来说太过陌生孤冷,她给林写的信里说,酒泉之遥,之莫测,早已超过我所想象,孩子们挺好奇那里的生活,我却只有绵绵不断的忧虑。可这就是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叶扁舟吧,我必须毫不犹豫的带着孩子们上路,他们都很坚强,和你年轻时一样。昨夜我给他们讲起苏轼的流放,说我们要去的地方,”会挽雕弓似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你那里可以看到北方的星夜吗,以后星空如沸时,那一定是我们大家在想你。
灰旧绿的车厢里坐满了人,驶出站时邻座两位女子哭出了声,对面学生摸样的男子怔怔的望着窗外,孩子们围坐在兰的左右,所有的人都在车轮汽笛的鸣响中静默着思索着,这潮湿的伤感缓缓的爬上她的心头,酸楚楚的就像外面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水墨的河道间,几只木船裸露在烟雨中,刷的一下闪过窗口,和她无尽的伤感一起抛得老远。在这般烟雨朦胧中暮色渐起,对面那学生突然问起她的行程,又说起他自己也是要走的很远,一个叫做富蕴的小镇,昨日他在地图上找了很久才大概知道在北疆某个地方。他自称生在慈溪,最远只是到上海一两次,即将浙江美院毕业,学校号召知青下乡,他报了名,本来是要去兰大当老师,可如今学生运动越来越烈,学校要他先去下乡锻炼。他望着她们一家,说他敬佩你这样的母亲。兰说你如今孑然一身投奔西北,可对你的父母却是残忍,不是吗。他于是又沉默,怔怔的望着外面冷黑的夜。
第二天兰醒来,孩子们还依偎着恬睡,那学生帮她打来一壶开水,她说了声谢谢,突然发现昨日站台哭泣的两位女子不见了,他看她奇异的眼神,说她们俩在今早洛阳站台下了车再也没有回来,可行李还在架子上,看来也不要了。刚才出站时还看到有人跳火车,你瞧,这车人都少了好多了。兰起来看车厢里果然松络许多,也不知是有人到站还是不顾一切的逃离这辆驶向未知的列车,离开又如何,这天下早就乱糟糟的无处可躲,如今命运将自己遣放这里,她必须坦然的接受。偶尔她突想,要去的地方如果有一寸坡地,她和孩子们也该如东坡居士般好好耕作,在这颠沛流离中未尝不是一丝乐趣。
想想释怀了一些,一家人也和那学生熟络了起来,她问他如今丹青几何,承师谁家,他不好意思的说自幼勤习水墨,可资质差了些,家乡的老师骂他愚笨,于是在大学开始转学西洋油画,本想好好发展,如今去了西部可真不好说。她勉励说解放前有一学生自法学西洋画归来曾来过她家拜住,那时她尚小,不见那人涂抹油布,却见他常画素描写真,后来他名声鹊起,可她依旧对其的素描印象至深。他的油画少不了那时苦练素描的功力,你若条件艰苦,当坚持素写历练,这世道越是这般残酷,越不可放弃。这番话他谨记在心,日后他与这个家族的渊源也始于此。
火车在第三天早上离开武威,虽说已经在甘肃行驶很久,可还有半天才能到嘉峪关。离开江浙时的碧绿早就被玻璃窗外的肃冷荒漠淹没,这是她和孩子们未曾见过的地域,外面褐红色的沙砾浮在土黄的地面,平展展的铺到远处层峦不绝的祁连山脉,雪峰和厚厚的云层连成一条交融的模糊界痕,所以没有天亦没有地,天地混沌如一幅长卷,究竟这里的风沙的严酷人情的冷暖似何般,她都是来了。
到了嘉峪关,和那学生交换了联系方式,互道珍重后,她和孩子们坐上了汽车,车穿过县城时,街上贴满了大字报,人却没有几个,好像和那个关口一样是座废弃了的孤城,在沙土路上颠簸了一个小时,转了一个山弯,看到了一个山沟里的小村,稀稀落落的立着几颗白杨。汽车在村政府大院的门口将他们五人搁下后突突突的又走了,她们大人小孩带着行李去村支书的办公室报到。快到房门前时,兰想起一事停下来,将左手的戒指摘下来递给慧,郑重的说,这是爸爸送的要好好保存。
慧收好戒指,一行人才敲书记办公室的门,吱呀一声,一皮肤粗糙黝黑的中年人开了门,已是春末,这人还穿着袄子,一眼见到兰,吓了一跳还以为是贵家小姐,慌乱的将衣着整理一番,把她们迎了进去。待兰递上文件,他才恢复本来傲慢的神情,可却也不敢直视兰,只是一双贼眼超兰的身上瞟来,哼了半天也没说啥话。兰想了想,叫孩子们在外面等,回头将身上披的绒毛披肩解下来递给书记,这人眉笑颜开,慌乱起身把东西收在床沿下,给文件盖上章,开门招呼办事员领兰她们去住的地方。
办事员带一家大小往坡上走过几户人家,一转弯绕进一个几乎荒废的院子,泥草黄土垬的墙垣,房子倒是砖垒的,可也有了年头,窗户下的炕眼熏的外壁一片油黑,开门时尘土扬下呛得办事员乱骂几句,交代了她明天去大队报道登记工分后就匆匆走了。兰和孩子们就这样冷零零的站在屋内,四壁灰暗,有几处还贴着旧时的画纸,左边一张大炕上堆着零星的稻草,一张破旧桌子和几个败落的木椅,右边墙角是灶台,正中央还挂着一副仙鹤图,一边只剩下一张字联。小儿子说,妈,晚上咱们睡这里吗?兰再也没忍住,一溜清泪滑了下来。
很多琐碎的事从兰的记忆力淡淡的散去了,就像在一杯清水里蘸一下笔墨,当是的印迹浓烈干燥,可她不愿再提后,渐渐的也都稀释了,以后的人看到的只是光线下青冷的色差,无法再想象当时的凌乱。就这样她们在这个西北的小村子里安顿下来,兰刚开始还去大队干农活领工分,可她身子本来就弱,连锄头也举不起,慧遂代替她下地。兰见村子里的小学也因为运动停了课,于是走了几家有小孩的农户,说服她们将小孩白天送到她这里教书认字换来几许粮食,也顺带着教自己的孩子们。
运动最猛烈的时候也波及到那个村子。有一天一群城里来的学生闯进家,把外婆强行架走,关在牛棚里,贴着打到资产阶级小姐的标语,不让送吃的。那时慧干活回来后,带着三个弟妹站在牛棚外面哭,从晚上哭到第二天,村子里的农民都是敦厚老实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向村长书记学生干部说情,第二天慧白天还是去干活,傍晚盛一碗羊奶在里面打一个鸡蛋,看守的人见只是奶便递进去,而小孩子们每日都在外面哭着等着,如此持续几天后终于将兰放了。
而林哪时是生是死她无从得知,只是凭心里微存的一点信念,每个月坚持给林写没有回应的信,那一枚枚五分的小邮票寄托着她和孩子们的思念,穿越千山万水,抵达林所在的看守所。有一次小儿子看到外面卖冰棍的实在口馋,偷偷拿了桌上碗里的一枚五分,还没走多远,又捧着钱回来,只因知道这分分枚枚对母亲的重要,回到家里真好兰也回来,狠狠地将儿子打了一顿,打完又掉着泪细心给他敷药,这份母子的理解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在他的记忆长河里闪闪发光。所有这一切兰都用娟娟小子写在给林的信笺里,而林是不允许写信给外面的,无法将相似寄托鸿雁,可这一份份信笺在那个岁月里是如此之珍贵,这份坚持所含的深义,是他在一次次的运动审问凌辱折磨后,能够在这无边的黑暗中活下去的远方的灯。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外婆收到外公的信时已经是十多年后了,外公一丛监狱出来便风尘仆仆赶去了嘉峪关和外婆孩子们团聚。此后因为大姨大伯和我妈妈上学的事便留在了兰州。外公两年后平反,给了个监狱的职位办了退休,对一个被关了十多年的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啊。”,此时君玮舒展了眉梢,我紧迫的思绪也缓和下来。“你知道吗,那个外婆曾经叮嘱过的画家学生也回兰州了,后来有事没事常到外公外婆家里‘叨扰’,嗯...他,就是我父亲。”
送别君玮时我忍不住对她说,你该考虑将你家族的故事写下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很忙,都只顾着向前冲,冲的精疲力竭头破血流也在所不顾,上一辈的事就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一代人,两代人,之后恐怕再也没人提及,那真的是消散了、遗忘了和断裂了一个家族的继承,我们这代人是负有责任的,不是吗?
后记:
齐邦媛在《巨流河》的序里说:“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 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
齐先生的文字我是有幸拜读了,其中的感慨磋叹该另当其说,可对老先生的这番心血和坚持由衷的佩服。二十世纪的悲凉对我来说是遥远陌生的,我的家族轶事从父亲母亲那里也零零星星记得些片段,可多是“平淡”,即使激烈也不过是浪潮里一抹碎裂的水花,放在齐先生(还有龙先生)说的大江河海的背景里真是浅淡微小的很,所以“湮没与遗忘”,在我们这代人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遗憾。这一次能拿起笔(不好意思其实是拿起键盘),写些与己无关的事,实在是暗自觉得着急,君玮一字一字讲述予我,我就怕遗忘成为一个习惯。既然自己无法强迫别人,只好在这些字句化为一缕迷烟散去前尽量勾勒下一个轮廓。我没有老先生们般孜孜不倦的信心和毅力,就只能这样蜻蜓点水,断断续续却还写的费力费神,唠怨一番后看看老先生的书又惭愧不已。
文字曾断断续续分享给几位朋友,可后来自己觉得写得极慢又不甚满意,羞于再次托出。朋友好客气的说:“这从乱世中走过的爱与愁,就如这秋夜的冷月,清澈而凄凄。经后人珠玉一样的文字娓娓道来,好像沉睡了几百年的瓷器,终于拂土而出,火气早已消逝,只剩下一片温润,浸入袅袅秋风里。”,说的我脸红,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好在朋友也指出这人物的笔墨还是浅显,因为自己终究是个局外人,想破脑袋也无法洞悉一二,记录一段往事便这篇文字的本分,如此是好。
这里要陈述的人和事却和远征军的事有关亦无关,在时空行进的弯曲平面里和那个悲状的队伍仅仅只有一个匆匆的交点,便各自带着迥异的使命汇入不同的航程,很多年后回首顾盼,命运中的冥冥安排原来不过是偶然和必然的交替,这些事,这些因果,这些百转千回都只换的来一声嗟叹,瞬间也会被湮没在千万嶙峋身影中。可作为一个聆听者,还是为这之中人情人性的光亮触动着,用一点点浅薄文字试图勾勒这一副褪散的烟尘往事。
林那年刚满二十四,从海军军校毕业,风华正茂,英姿飒爽,若是在和平年代,他一米八的个头,壮硕笔直的身板,着一身褐色军官服走过女校,那一定会迎来无数敬慕的眼光和由衷的赞叹。可那时国难当头,学校迁往西南,他告假冒着危险回到杭州老家,除了老人们还滞留,父母叔父等人多为旧南京政府要员军人,都皆迁往重庆。他看了爷爷奶奶,尽了孙儿孝心,便也马不停蹄的潜往重庆。这一路山川水色风景煞好,可是日军封锁严密,水路陆路交替换乘,他是三尺男儿,不想沿途麻烦父母的旧友,只是乔装成学生样,也无人怀疑,一路到了贵阳,从綦江走水路。汽船上下挤满落难人众,三伏天里潮热难堪,他都以军人的素质忍着,只是自小在家中学校习惯干净,受不了在船上方便。一日他说服船工停岸他好去岸上方便,刚走岸上没多远,就听到敌机嗡嗡的滑来,还没等多少人逃开,那船就被几番扫射,最后溺水而沉。
林就这般无厘头的躲过一劫,冥冥里人各自有定数,他的命硬,而且硬的光亮刺眼,天都不舍得收他。他在后方和家人团聚没多久,自愿加入中国远征军担任指挥官,家人都说他行事太莽撞,叔父想把他调走他不肯,本来他年少气火,国有难而少年愁,想着戎马一生就此开始。军队整装待发,他却接到一纸命令,被选入留美人才队伍,于是还未看得到边陲山关,体验到滇缅的泥沼严酷,就匆匆踏上去美利坚的远程客轮。
命运此刻又一次眷顾了他,可这一生的百转千回,谁又能料到呢。
海轮从马六甲出航,他们一群年轻人挤在一层,很多美国大兵伤员散在舰尾,船行得很快,不过为了避免遇到日军舰艇潜艇,船在赤道两侧以之字迂回前行,昨天一轮火红沉在船左舷,第二天又在左舷海面浮起,林燃起一根烟,伏在栏杆上漫无目的地凝视,远方天际弥漫的云团就像家国的战事一般排山倒海的笼罩着黑冷的海面,又像是新大陆的扑朔迷离,一天又一天如剧目轮番交错上演,他是匹蠢蠢欲动的战马,可还未有战场让他驰骋,登船时他还念念不忘远征军的动静,还好本来炽热的情感在摇晃的短暂平和岁月里渐渐温和冷静,他知道肩负的责任,在美国受训是为了掌握舰船的通讯技术,他对未来似乎重新有很大的期待和抱负。
三年后他和其他学院学成回国,那时太平洋战事焦灼着,他也上过美军的舰艇出击过,一架神风战机呼啸者滑过舰顶撞向侧前方的战舰,熊熊大火沸腾了整个海面,他确切的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疯狂,更加迫不及待的想回去。他们绕道南太平洋,整整一个月后才上陆地,又坐飞机到重庆报道。他有着海一般广阔的抱负,可现实是无奈的,那时海岸线尽丧敌手,所有的舰队船只游弋在内河内湖里,即便如此,他和所有的学员吃住在舰上,装备了美式设备的舰船一次次穿过封锁线的硝烟,一次次伤痕累累的回来,那年他没有回过重庆,没有写过书信,甚至也没有一封预备的遗书,他仿佛在等待着不远的胜利。
他真的没有等很久,就等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舰船从武汉出发,一路江水悠悠驶回了阔别很久的上海滩。海军接受日本降舰数十艘,美国又捐赠数艘,海军才得以重建,林也步入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刻。水兵的日子是寂寞的,也是贪玩的,灯红酒绿的街头少不了他们穿梭的身影。一次秋末咋冷,舰艇远航回来,他又不知节制得和死党去了静安寺的百乐门,熙熙攘攘的舞池里,有商人,官员,银行家,舞女大班,千金阔少,还有他们这般军人,就属他们最为照耀,高大笔直的身板和制服,而他对迎上的花莺粉蝶又是那么的娴熟自如,良好的教育和家底,让他面对情场轻松自如。
就是这一夜,他那狂羁的心变得温顺了,他见到了兰,一位沪上大家族的四小姐,她回应他投来的目光,浅浅地含笑,还未来得及说什么就被女伴拉走去了舞池,只留下呆呆若有所思的他。他后来对她说:见到你的第一面,我就知道为什么命运总是眷顾我,就是为了在此时此刻遇到你,你毫无悬念的夺走这浪子的心,以后空荡荡恍惚的日子,我根本忘不了初见你的悸动,这是我活着的意义,不是吗?
于是他频繁的约她,见不到时给她写一封又一封信,她都来不及回复,又一封信拍拍门就飘来了,那信纸还带着海风的涩味,笔迹里透着俊劲,墨水隐隐的湿润,好像混合了他坚毅的内心和不确定的情绪,她喜欢在阴雨天的窗前读他的信,偶尔写一封回信,却常常字里行间带着固有的大家闺秀的矜持,读得他越发焦虑。他早已拜见过她父母,她父亲偶尔带来他的问候和消息,她静静的听着,只有自己知道内心的喜悦和思量。
这段鸿雁传书持续到内战爆发,他的舰船即将派往前线,得知命令以来每日如履针毡,从内心里他不愿将舰炮对准中国人,更不愿离开她,放下这份心牵神往的感情又去投入到生死未定的战火里去。思来想去,他少爷的顽性做了主,连夜从军港跑回了杭州大宅。这祸闯得不轻,舰艇里早就砸开了锅,换了别人枪毙十次也不够,好在他的家族在政府和军队都颇有权势,几经奔走居然把这事压了下去,他被父亲责骂一顿,要求呆在杭州家中一则避避风头,二则面壁思过。
要他面壁谈何容易,卸了军服他倒是乐了个自在,每日闲赋在家看书读报写信,那时东北局势已经千钧一发,大战在即,杭州还是该晴是晴,该雨是雨,梅花谢了桃花接着,梨花散了蔷薇展着,兰回信说初夏时分来杭州看他,读到信时,他掩饰不住狂喜,早早的做起了准备。等她来时,院里小池的荷花开的极盛,他接着她的手将她牵入庭院,她低眉笑语,痴儿痴儿。晚上他带她坐上包了的画舫游船荡舟西湖,远山一条黑黑的山脊,一弯初月驮在山梁,桨声空灵水波涟漪,他挥了挥手着唱曲的戏班歇了,她满心喜悦,和他小饮两酌,脸颊绯红看得他心如脱兔,正想搂美入怀,她却轻轻挣开他的手,上了船顶。他定了定神也跟了上去,见她定定的望着湖心亭上的灯火,不知是船还是灯,那斑斑光点在夜风里无端的摇弋,她站在灯火里苗条娇小的身材瑟瑟的抖着。他无法抑制,从身后环住她,她的粉颈细软散着淡淡的体香,几缕发丝绕过他的脸庞,两个人无声的拥着。
良久她回过身,寒星般的眼瞳仰望着他,说:林,来之前一个女友跟我讲,男人都是冷酷薄情的。她的夫君曾在伪政府任职,战争结束后隐名埋姓遁入浙南,她前段日子千方百计去看他,却看到他和另一个女子在一起,她知道不该跟别人说起他,可是知道我要来,她还是忍不住这么劝我。可我....可我没有办法,没办法不想你,没办法抵挡你的身影肆无忌惮的占据我,占据我的思考,言语,睡眠,冥想,一点一点地渗到我的日子里来,林,如今我来了,你便告诉我,你从我这里要什么?
他紧紧的挽住她娇小的身躯,柔声说:我要的如今就真真切切的拥在我怀里。慧儿,慧儿,你该知道,弱水三千,我只愿取你一瓢。
秋至秋浓,衡山路两旁的梧桐浸渍在光线糅合着的清凉里,晃晃悠悠散出金黄的衬里,叶脉膨胀至极,似乎知道过了这一时光就只有零落的轨迹,于是整个枝干上层层叠叠的叶片摩挲着轻吟着,送这一对新人迈入哥特顶红砖墙的教堂。
“若时光倒流,我能穿梭到那一天的梧桐树下,看外公挽着外婆走入殿堂,两个家族的人起身相迎,将祝福和喜悦撒到外婆洁白的婚纱上,我一定会感动的恸哭,就像我听外婆后来给讲的时候一样莫名的激动,那一定会是一生莫可难忘的景象吧。”。
君纬说了好多,此刻不由的停下来,两眼泛着光泽,咖啡店角落的音箱里传来低曼的女声,在现实和回忆交错的留白里升起一个音节,飘到她跟我之间,她低头搅一搅桌上的咖啡,杯里的浓香也被诱到空气中,一阵一阵的刺激默然的我。
我说,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祖父给外公找了一份军校的教员职位,外公倒是认认真真的教了半年的书,突然又携外婆回到杭州谪居,再也不出来了。母亲说外公听到别的教员拿的薪俸比他高,因他已不是军人,他虽然觉得不平,倒是家底殷厚满不在乎。但听闻有人常私下里议论说他是逃兵,纨绔子弟,那当军官时的野性早已憋不住了,和人家打了一架,闹到教导处。他知祖父定要狠狠责怪,便索性不干了,带着外婆回了杭州。其实军校里哪有这么简单说走就走,又是家里人周旋才压了这事,后来祖父就不管他,由他自己任性。”
我说,“你外公倒真似个纨绔弟子,可惜了他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本该是大展宏图的年纪,你外婆也不劝他?”
“外婆知他的脾气,劝也无用,何况那时北方内战正酣,四处兵荒马乱,刀光剑影,她一大家小姐理不了什么国家大事,自家人打架就全没了抗战时国人的气概,外公在她身边她只觉得无比的安分娴静。第二年她有了身孕,外公更是哪都不去,每日在家赏花品茶、钻磨字画古文,印章扇刻,天气好时两人坐黄包到苏堤散步,阴雨时包一湖边茶楼雅间,茶香曲调悠悠扬扬,好不自在。那时外公外婆恩爱至深,也是后来动乱中他们两人能彼此坚持不离不弃的缘由吧。”
我想想那西湖柳岸,这么一对佳人在晚风里携手信步,犹如电影的片段里,章能才看着韶华和月凤在日光里万般风姿卓卓身影,欢喜之悦溢上眉梢,那个年月里的人的款款情深,厚重香醇的很。
“那年大姨出生,再一年大伯出生时,东北战局已定,外婆的家族觉察到时局动荡,天下必乱,举家迁往美国。外婆也想是不是该带着孩子避一避,可外公固执,又不喜客居他乡,她有百般不舍,可也迁就外公此愿罢了。外婆还记得那日天际沉霾,太平洋来的季风阴冷潮湿,港口人声鼎沸,汽笛嘶鸣,她于家人说等时局平稳和外公孩子去看望他们,哪知当这艘载着家族的船舶起航,就永远地将她这叶扁舟离弃,她和这个家族的记忆就此断裂,四九年后,起初她和家里人还有信件往来,可后来三反五反,所有和海外的联系都断了,外祖父祖母离世很久她才知道,这是外婆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和伤痛。”
“国共易帜后母亲和小叔才出生,红色政权的前几年至少表面依旧平静,外公因受过良好教育,聘到学校里当老师,外婆在家带着四个小孩,杭州的大宅依旧留给他们住,可再没了家佣厨子,凡事得自己动手。即使这样的年岁,外婆还是持重自己的身份,苏绣旗袍,裘毛披肩,自己烫的卷发,我看那时的照片里,外婆风姿依旧,和那时周璇胡蝶一般留着民国闺秀的风韵。”
我皱了皱眉头,说,“这怕是要遭妒恨的。”
君玮叹了一声,说,“蒋是浙江奉化人,颇受浙人拥护,那几年为了巩固政权,几乎所有的浙江商仕富农都被枪毙,祖父叔伯虽然投诚安职,可也是惶恐度日,三反五反时旧时的长工农户抄上门,没收了家里大部分财产,祖父气得一病不起,反右运动前便离世了。”
我没有再问下去。个人甚至家族的命运,在那段冷风肃杀的年月里,不过是飘零的芒草,浪头雨点般激下,谁也躲不了,半点不由自己的意志。说什么个人意志,简直是奢侈,是忌讳,是反动,是右了左了,是资产了官僚了,是该彻底的粉碎肃清扫荡,那浪头哗得卷起,张开黑通通的大口,你早知这力量的巨大,可你也是在这家族渍浸过的一员,知道该有些少爷小姐的矜贵,于是略略整一整凌乱的发髻和衣衫,等待被黑暗吞噬的一刻。
三月初的宅院里,咋暖还冷,早春清冽地温润着,一丝一丝拂过湖畔荡起鱼纹涟漪,院子里的草阶泛出青绿,梨树还挺拔着干枯的枝桠,花蕾鼓鼓地却忍着不放,那两株白玉兰倒是争先恐后的绽开雪白的罗衣,润玉饱满的在清风里招摇。阴了好几天了,这一天该是个好天气,昨夜的风把云卷走了,天蓝的干干净净,兰站在玉兰树下,想起自己家花园里也有几株白玉兰和红玉兰,红的玉兰粉粉的,红晕微泛就是那时小姐们的脸颊,如今那里早已收归政府,那几株玉兰可好,今天也该是这般开着,两相望着吗?她心里乱噗噗的,身子裹着白色披肩,冷得收了收紧,还是不由的想起昨晚林说的那些话。林昨天从学校回来已经很晚,孩子们都睡了,她一人坐在客厅斜躺着休息等。林坐在她身旁,亲吻一下她的眼睑,她醒了,静静地盯着他知道他有话说。
林说起今日在学校讲课,还未讲多久,后排就有个学生豁得站起来。他认得那男生,家境平凡,平日穿着为人都憨厚内敛,肯用功,他喜欢读那男生交上来的文章,里面常写旧日里乡村人家的清苦和朴实,他的批语里常是鼓励。最近有一次看他的作业,里面笔锋急转,痛斥旧时年月,是党拯救了自己,从此要深刻反省,要和那时的自己的认识划清界限。林写了几句,说写文章当求真从心,少一些政治形态的偏见。那男生站起来,指着林高声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别看他的表面,他欺骗着我们所有人。他就是曾经的国民党军官,他就是资产阶级的少爷,他就是封建官僚家庭的成员,他每日藏在我们身边,居心否侧,居心否侧啊!”,教室里哗得一下炸开锅,男生又说,“还有他家里那位,是上海资产阶级富商家的小姐...”
还没说完,林就抓起黑板擦扔了过去,回指着那男生说:“我是轮得上你说吗?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是教室,你在这里就是要听我讲,别把外面的风气带到我的课堂。老子当年在海上打鬼子的时候,你还是个毛娃,裤子还开档着呢。”,学生更是哄笑,那男生窘红了脸,快步走到教室门口,回头冲他狠狠地说,“你走着瞧,反动派!”
下午的课结束后,他被请到教务处,学院主任常爱惜他是个人才,对他不错,可一进屋,看到主任旁坐着阴沉着脸的书记,主任也是一脸的严肃。刚坐下,那书记从包里抽出一封信往桌子上一摔,说,“可真看不出,我倒是小觑了你啊,林长官,你这么低调地潜伏着,要不是人家的检举,我们都不知道敌人的狡猾和阴险。”
“哎,老李,先别着急这么说,听听林同志的解释嘛。”,主任拦住有些激动的书记,又把信收了回去,说,”林啊,你是学校的人才,党和组织对你有极大的期望的。前阵子你说专于学术不想入党就算了,你要是还隐瞒什么就是对组织的不信p任了。你说说看,你是不是有委屈?”
林忘了晚上出来时主任和书记两个如何死沉死沉的脸色和书记在他身后的叫嚣声了,他只想极快地回家,想此时此刻这般殷实地怀抱着兰和孩子们。他最后说,反右以后虽然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如今这股暗流怕是要席卷到学校里来了,我们的身世历史容不得更改,我们要是不敢承认过往,那以后孩子们如何看待父辈们,如何面对家族的历史呢。
“兰,我自知难保,可要辛苦了你了。你若坚持不住,只管向组织提报告,我与你生分而无怨。”
他的肩头微湿,只听兰坚定地说,“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我和孩子们等你。”
三天后,警车如约而至带走了林。
林和兰育有四子,长女慧已经出落的婷婷玉立,从那一天起,兰对孩子们说,父亲落狱,非他之过,我们一家子人一定要坚强互爱,我若也有事,你们姐弟兄妹当听大姐的话,读书做人都要勤勉端正,这日子总会挺过去。说这话时兰蹙眉凝重,知道自己也将牵连,虽托了别人,可若被迫要和他们生分,当是再坚强也无法面对。孩子们紧紧的围过来,如呵护寒夜孤火,在这黑压压的天空下,彼此传递一丝家的温暖。
这个家庭的磨难如她所料不可避免,所幸她没有和孩子们分开,而是被发配到酒泉下乡劳动改造。酒泉,除了年少时读书讲到李广注酒入泉的传说以外,那座遥远荒凉的西北关口对她这样一位江南女子来说太过陌生孤冷,她给林写的信里说,酒泉之遥,之莫测,早已超过我所想象,孩子们挺好奇那里的生活,我却只有绵绵不断的忧虑。可这就是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叶扁舟吧,我必须毫不犹豫的带着孩子们上路,他们都很坚强,和你年轻时一样。昨夜我给他们讲起苏轼的流放,说我们要去的地方,”会挽雕弓似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你那里可以看到北方的星夜吗,以后星空如沸时,那一定是我们大家在想你。
灰旧绿的车厢里坐满了人,驶出站时邻座两位女子哭出了声,对面学生摸样的男子怔怔的望着窗外,孩子们围坐在兰的左右,所有的人都在车轮汽笛的鸣响中静默着思索着,这潮湿的伤感缓缓的爬上她的心头,酸楚楚的就像外面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水墨的河道间,几只木船裸露在烟雨中,刷的一下闪过窗口,和她无尽的伤感一起抛得老远。在这般烟雨朦胧中暮色渐起,对面那学生突然问起她的行程,又说起他自己也是要走的很远,一个叫做富蕴的小镇,昨日他在地图上找了很久才大概知道在北疆某个地方。他自称生在慈溪,最远只是到上海一两次,即将浙江美院毕业,学校号召知青下乡,他报了名,本来是要去兰大当老师,可如今学生运动越来越烈,学校要他先去下乡锻炼。他望着她们一家,说他敬佩你这样的母亲。兰说你如今孑然一身投奔西北,可对你的父母却是残忍,不是吗。他于是又沉默,怔怔的望着外面冷黑的夜。
第二天兰醒来,孩子们还依偎着恬睡,那学生帮她打来一壶开水,她说了声谢谢,突然发现昨日站台哭泣的两位女子不见了,他看她奇异的眼神,说她们俩在今早洛阳站台下了车再也没有回来,可行李还在架子上,看来也不要了。刚才出站时还看到有人跳火车,你瞧,这车人都少了好多了。兰起来看车厢里果然松络许多,也不知是有人到站还是不顾一切的逃离这辆驶向未知的列车,离开又如何,这天下早就乱糟糟的无处可躲,如今命运将自己遣放这里,她必须坦然的接受。偶尔她突想,要去的地方如果有一寸坡地,她和孩子们也该如东坡居士般好好耕作,在这颠沛流离中未尝不是一丝乐趣。
想想释怀了一些,一家人也和那学生熟络了起来,她问他如今丹青几何,承师谁家,他不好意思的说自幼勤习水墨,可资质差了些,家乡的老师骂他愚笨,于是在大学开始转学西洋油画,本想好好发展,如今去了西部可真不好说。她勉励说解放前有一学生自法学西洋画归来曾来过她家拜住,那时她尚小,不见那人涂抹油布,却见他常画素描写真,后来他名声鹊起,可她依旧对其的素描印象至深。他的油画少不了那时苦练素描的功力,你若条件艰苦,当坚持素写历练,这世道越是这般残酷,越不可放弃。这番话他谨记在心,日后他与这个家族的渊源也始于此。
火车在第三天早上离开武威,虽说已经在甘肃行驶很久,可还有半天才能到嘉峪关。离开江浙时的碧绿早就被玻璃窗外的肃冷荒漠淹没,这是她和孩子们未曾见过的地域,外面褐红色的沙砾浮在土黄的地面,平展展的铺到远处层峦不绝的祁连山脉,雪峰和厚厚的云层连成一条交融的模糊界痕,所以没有天亦没有地,天地混沌如一幅长卷,究竟这里的风沙的严酷人情的冷暖似何般,她都是来了。
到了嘉峪关,和那学生交换了联系方式,互道珍重后,她和孩子们坐上了汽车,车穿过县城时,街上贴满了大字报,人却没有几个,好像和那个关口一样是座废弃了的孤城,在沙土路上颠簸了一个小时,转了一个山弯,看到了一个山沟里的小村,稀稀落落的立着几颗白杨。汽车在村政府大院的门口将他们五人搁下后突突突的又走了,她们大人小孩带着行李去村支书的办公室报到。快到房门前时,兰想起一事停下来,将左手的戒指摘下来递给慧,郑重的说,这是爸爸送的要好好保存。
慧收好戒指,一行人才敲书记办公室的门,吱呀一声,一皮肤粗糙黝黑的中年人开了门,已是春末,这人还穿着袄子,一眼见到兰,吓了一跳还以为是贵家小姐,慌乱的将衣着整理一番,把她们迎了进去。待兰递上文件,他才恢复本来傲慢的神情,可却也不敢直视兰,只是一双贼眼超兰的身上瞟来,哼了半天也没说啥话。兰想了想,叫孩子们在外面等,回头将身上披的绒毛披肩解下来递给书记,这人眉笑颜开,慌乱起身把东西收在床沿下,给文件盖上章,开门招呼办事员领兰她们去住的地方。
办事员带一家大小往坡上走过几户人家,一转弯绕进一个几乎荒废的院子,泥草黄土垬的墙垣,房子倒是砖垒的,可也有了年头,窗户下的炕眼熏的外壁一片油黑,开门时尘土扬下呛得办事员乱骂几句,交代了她明天去大队报道登记工分后就匆匆走了。兰和孩子们就这样冷零零的站在屋内,四壁灰暗,有几处还贴着旧时的画纸,左边一张大炕上堆着零星的稻草,一张破旧桌子和几个败落的木椅,右边墙角是灶台,正中央还挂着一副仙鹤图,一边只剩下一张字联。小儿子说,妈,晚上咱们睡这里吗?兰再也没忍住,一溜清泪滑了下来。
很多琐碎的事从兰的记忆力淡淡的散去了,就像在一杯清水里蘸一下笔墨,当是的印迹浓烈干燥,可她不愿再提后,渐渐的也都稀释了,以后的人看到的只是光线下青冷的色差,无法再想象当时的凌乱。就这样她们在这个西北的小村子里安顿下来,兰刚开始还去大队干农活领工分,可她身子本来就弱,连锄头也举不起,慧遂代替她下地。兰见村子里的小学也因为运动停了课,于是走了几家有小孩的农户,说服她们将小孩白天送到她这里教书认字换来几许粮食,也顺带着教自己的孩子们。
运动最猛烈的时候也波及到那个村子。有一天一群城里来的学生闯进家,把外婆强行架走,关在牛棚里,贴着打到资产阶级小姐的标语,不让送吃的。那时慧干活回来后,带着三个弟妹站在牛棚外面哭,从晚上哭到第二天,村子里的农民都是敦厚老实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向村长书记学生干部说情,第二天慧白天还是去干活,傍晚盛一碗羊奶在里面打一个鸡蛋,看守的人见只是奶便递进去,而小孩子们每日都在外面哭着等着,如此持续几天后终于将兰放了。
而林哪时是生是死她无从得知,只是凭心里微存的一点信念,每个月坚持给林写没有回应的信,那一枚枚五分的小邮票寄托着她和孩子们的思念,穿越千山万水,抵达林所在的看守所。有一次小儿子看到外面卖冰棍的实在口馋,偷偷拿了桌上碗里的一枚五分,还没走多远,又捧着钱回来,只因知道这分分枚枚对母亲的重要,回到家里真好兰也回来,狠狠地将儿子打了一顿,打完又掉着泪细心给他敷药,这份母子的理解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在他的记忆长河里闪闪发光。所有这一切兰都用娟娟小子写在给林的信笺里,而林是不允许写信给外面的,无法将相似寄托鸿雁,可这一份份信笺在那个岁月里是如此之珍贵,这份坚持所含的深义,是他在一次次的运动审问凌辱折磨后,能够在这无边的黑暗中活下去的远方的灯。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外婆收到外公的信时已经是十多年后了,外公一丛监狱出来便风尘仆仆赶去了嘉峪关和外婆孩子们团聚。此后因为大姨大伯和我妈妈上学的事便留在了兰州。外公两年后平反,给了个监狱的职位办了退休,对一个被关了十多年的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啊。”,此时君玮舒展了眉梢,我紧迫的思绪也缓和下来。“你知道吗,那个外婆曾经叮嘱过的画家学生也回兰州了,后来有事没事常到外公外婆家里‘叨扰’,嗯...他,就是我父亲。”
送别君玮时我忍不住对她说,你该考虑将你家族的故事写下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很忙,都只顾着向前冲,冲的精疲力竭头破血流也在所不顾,上一辈的事就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一代人,两代人,之后恐怕再也没人提及,那真的是消散了、遗忘了和断裂了一个家族的继承,我们这代人是负有责任的,不是吗?
后记:
齐邦媛在《巨流河》的序里说:“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 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
齐先生的文字我是有幸拜读了,其中的感慨磋叹该另当其说,可对老先生的这番心血和坚持由衷的佩服。二十世纪的悲凉对我来说是遥远陌生的,我的家族轶事从父亲母亲那里也零零星星记得些片段,可多是“平淡”,即使激烈也不过是浪潮里一抹碎裂的水花,放在齐先生(还有龙先生)说的大江河海的背景里真是浅淡微小的很,所以“湮没与遗忘”,在我们这代人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遗憾。这一次能拿起笔(不好意思其实是拿起键盘),写些与己无关的事,实在是暗自觉得着急,君玮一字一字讲述予我,我就怕遗忘成为一个习惯。既然自己无法强迫别人,只好在这些字句化为一缕迷烟散去前尽量勾勒下一个轮廓。我没有老先生们般孜孜不倦的信心和毅力,就只能这样蜻蜓点水,断断续续却还写的费力费神,唠怨一番后看看老先生的书又惭愧不已。
文字曾断断续续分享给几位朋友,可后来自己觉得写得极慢又不甚满意,羞于再次托出。朋友好客气的说:“这从乱世中走过的爱与愁,就如这秋夜的冷月,清澈而凄凄。经后人珠玉一样的文字娓娓道来,好像沉睡了几百年的瓷器,终于拂土而出,火气早已消逝,只剩下一片温润,浸入袅袅秋风里。”,说的我脸红,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好在朋友也指出这人物的笔墨还是浅显,因为自己终究是个局外人,想破脑袋也无法洞悉一二,记录一段往事便这篇文字的本分,如此是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