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宗扬的幸福行动书单
@雷宗扬 ,25岁,三明治的年纪。
我是通过另外一位三明治成员@Hellena 同学认识他的。Hellena在介绍他时,简单又准确地说了五个字,幸福行动家。我被这个名称彻底打动了,一直觉得中国不缺少好的想法,更缺的是一种想到就去做的态度,用运动、用时间管理,主动地在自己和周围的人身上制造哪怕是一点点不同。
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一段话,意思很多人先后都表达过,但他说的很朴实,我很听得进去。“死亡给予我们一个期限,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生存,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也许,这也是支持他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去创造改变的动力吧。
中秋假日刚过,马上又有另外一个更长的假日。也许,是时候,去想想,我们用什么样的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雷同学的行动力:
2011年12月,年度完成阅读量达到120本书
2012年10月,90天复习完1800+页书籍并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
2012年11月,零基础开始90天准备首次完成广州首届全程马拉松,历时4:21
2012年12月,年度完成阅读量达到80本书
2013年04月,41个番茄钟完成深圳百公里,历时19:26
2013年04月,84天背完5449个单词
以下是他推荐的幸福行动书单,略微有点长,但我实在舍不得删,因为都是他实践各个方法的真实心得。
《番茄工作法》
记忆中,从大三就开始使用番茄工作法,每每在图书馆自习室使用这种方法。从刚刚开始注意力不足,到现在专注力越来越高,番茄工作法功不可没。特别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使用番茄工作法不仅一天可以完成多个篇章大幅度的复习或多个科目,同时还可以阅读几本课外书。
番茄在我生命中目前经历过几个阶段,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1、提高专注力
其实在我初初压根儿就没有25分钟的专注力,最多也不过是十分钟左右就会不由得地走神,特别是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困难的事情。初初开始我的番茄钟是设置在10分钟,15分钟循序渐进。最后一做事情,就达到专注状态,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也不知道。
2、统计有效时间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我们整个下午,整天都在做一件事情,感觉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但事实上,用上番茄钟来统计自己真正有效花费的时间,其实确实微不足道,一天如果能为某件事情花费上16~18个番茄(8~9个小时)已经是极其高效,一般8个番茄(4个小时)也已经相对不错。
3、在疲惫前休息
为什么番茄钟它会设计成25分钟+5分钟呢?一旦当你专注力高的时候,其实一旦做起来25分钟往往不够,但是如果你继续做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会下降,深感疲惫,就很难持续下去。而每个25分钟里必须休息5分钟就是让你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更加持续长久地做好面前的事情。
4、渗透在生命里的番茄
现在在生活中番茄的方式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制作课程课件和深圳100公里徒步。最高记录做课程课件的时候,连续4天,每天起床整理后就开始工作直至晚上10点,每5分钟休息采用最高效的睡觉模式来恢复。结果4天下来,总共啃了83个番茄,完成了两天200+页的幻灯片。
深圳100公里徒步就是说利用番茄工作法的方式来完成100公里的徒步。从傍晚6点开始徒步,总共吃了41个番茄,历时19.5小时抵达终点。方式其实很简单,我每25分钟就采用小跑或者快走的形式,然后间隔着3~5分钟的时候用来慢走或吃东西恢复。那时候一边走着一边用手机在微博分享,结果很多志愿者看见这样的番茄“#深圳百公里#第24个番茄,抵达第三个签到点,万分疲惫却不想停下来休息(目前还没有停过),完成60+k。这里也是体验组的签到点,大家我先走一步。”都感觉无比的奇怪,怎么有人一边徒步一边吃番茄呢?!呵呵,我想只有在这个圈子的人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回事。但事实上,这样的方式来徒步对于我而言而且无比高效,就如把100公里的路程分割成很多段25分钟让自己来冲刺。
《晨间日记的奇迹》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日记与日志的区别?
在这本书中就给出了答案,所谓日志就是不分重点地流水账般记录一天;而日记则是相对有目的地记录每一天。简单地说说我自己个人的写日记历程吧!
首先,我跟大家一样经历着小学或者初中的那种写日记的方式。事实上,这样写日记除了应付交作业我却没有什么坚持下来。
然后大学重拾日记的习惯,初初开始像以前那样用纸笔写,但发现以后检索起来不方便于是就转到了用word来写的节奏。坚持了几个月,发现有时候写得欣喜就随便写个1000字以上,然后有时候有不到写什么,结果感觉费时费力,也难以坚持。
然后看了这本书后,果断采用里面所说的“九宫格”的方式来写作。接着就用这种方法持续至今有4年以上。其实九宫格就是你关注的9个层面,而不是所有的东西你都写。而且人一旦看到格子就有填满它的冲动。为什么能坚持至今,原因很简单,其一是早上,每天相对固定的时间;其二是你只要有3分钟就行。
为什么要在早上写而不是晚上写,一天下来晚上我们往往带着各种情绪于是会影响到日记里面去,而晚上也经常有各种活动或应酬导致难以持续。而早上经过一夜的沉淀,能更加清晰地看待过去一天的事情,面对内心真正的自己(去情绪化)。
而我认为晨间日记开始发挥作用至少需要你使用1年以上,就如我现在每天写晨间日记都知道上年或者上上年或者上上上年的今天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发现朋友生日、纪念日就可以及时发短信问候对方。同时也能看到自己不同的成长轨迹,比较一下上年的今天自己进步了多少。
《时间投资法》
这本书的作者胜间和代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之一,她独立抚养三个孩子,兼做几家外企的工作,每天为报刊写专栏,创作出十几部畅销书,真是女中豪杰的典范。
在书中她提出了在时间管理范畴里面的许多方法和技巧,而且根据她自身而定,极具参考意义。例如在生活中她喜欢用金钱来衡量有效时间做的事情,如果她发现她做其他事情所产生的价值更高就直接把她本来要做的事情外包出去(如家务),作为女性她喜欢一边阅读一边用一些电动的减肥用品等等。
不过在这本书中我用得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记录时间,她把时间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分为了消费时间、投资时间、消耗时间、浪费时间,并且设立了最有比例。于是,我大三的生活专门用一个本子来做这种事情,每天晚上统计,坚持了1个学期以上。
《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所描绘的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他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这是一个多么强的多领域专家啊!
他所采用时间管理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记录时间。每做完一件事情就记录这件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而《时间投资法》的胜间和代采用了其他优化的方法)。
通过这种不断记录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阿雷认为通过不断记录时间可以时刻保持着对时间的敏感度,每时每刻都活在“有限的时间”里,这会让人更加珍惜时间。同时,反复记录可以培养自己精确预知时间的能力。通过分析和统计,可以避免自己过度浪费时间。
目前我又恢复使用这种方法半年以上,不像从前要纸笔记录这么麻烦。现在我通过iOS APP 的aTimelogger2来每天记录时间,晚上统计分析。
在阅读此书大家还可以拓展阅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通过记录自己在专业领域积累10000个小时为目标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小强升职记》
这本书则是从西安好友邹鑫所写,在国内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籍相对来说总体质量确实不如国外,而且大多数是以道论道,没有很好实用参考性。而这本书正是国人写得最好的时间管理类书籍之一,而这本书背后的理论框架则是近年来最流行的GTD理论(《搞定I》,David Allen,GTD=Getting Things Done)。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跟经典的《一分钟经理人》类似,通过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时间管理的方法,深入简出,易读性非常得强,不如《搞定I》那样很容易让人读着就困。
这书里面的故事就是通过办公室主管老付如何引导普通职员小强提升能力升职引出各种职场新人所遇到的时间管理问题。
目前,邹鑫已经把相关内容更新推出第二版,推荐。
原文链接:http://morningor.com/%e9%9b%b7%e5%ae%97%e6%89%ac%e7%9a%84%e5%b9%b8%e7%a6%8f%e8%a1%8c%e5%8a%a8%e4%b9%a6%e5%8d%95/
我是通过另外一位三明治成员@Hellena 同学认识他的。Hellena在介绍他时,简单又准确地说了五个字,幸福行动家。我被这个名称彻底打动了,一直觉得中国不缺少好的想法,更缺的是一种想到就去做的态度,用运动、用时间管理,主动地在自己和周围的人身上制造哪怕是一点点不同。
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一段话,意思很多人先后都表达过,但他说的很朴实,我很听得进去。“死亡给予我们一个期限,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生存,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也许,这也是支持他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去创造改变的动力吧。
中秋假日刚过,马上又有另外一个更长的假日。也许,是时候,去想想,我们用什么样的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雷同学的行动力:
2011年12月,年度完成阅读量达到120本书
2012年10月,90天复习完1800+页书籍并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
2012年11月,零基础开始90天准备首次完成广州首届全程马拉松,历时4:21
2012年12月,年度完成阅读量达到80本书
2013年04月,41个番茄钟完成深圳百公里,历时19:26
2013年04月,84天背完5449个单词
以下是他推荐的幸福行动书单,略微有点长,但我实在舍不得删,因为都是他实践各个方法的真实心得。
《番茄工作法》
记忆中,从大三就开始使用番茄工作法,每每在图书馆自习室使用这种方法。从刚刚开始注意力不足,到现在专注力越来越高,番茄工作法功不可没。特别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使用番茄工作法不仅一天可以完成多个篇章大幅度的复习或多个科目,同时还可以阅读几本课外书。
番茄在我生命中目前经历过几个阶段,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1、提高专注力
其实在我初初压根儿就没有25分钟的专注力,最多也不过是十分钟左右就会不由得地走神,特别是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困难的事情。初初开始我的番茄钟是设置在10分钟,15分钟循序渐进。最后一做事情,就达到专注状态,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也不知道。
2、统计有效时间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我们整个下午,整天都在做一件事情,感觉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但事实上,用上番茄钟来统计自己真正有效花费的时间,其实确实微不足道,一天如果能为某件事情花费上16~18个番茄(8~9个小时)已经是极其高效,一般8个番茄(4个小时)也已经相对不错。
3、在疲惫前休息
为什么番茄钟它会设计成25分钟+5分钟呢?一旦当你专注力高的时候,其实一旦做起来25分钟往往不够,但是如果你继续做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会下降,深感疲惫,就很难持续下去。而每个25分钟里必须休息5分钟就是让你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更加持续长久地做好面前的事情。
4、渗透在生命里的番茄
现在在生活中番茄的方式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制作课程课件和深圳100公里徒步。最高记录做课程课件的时候,连续4天,每天起床整理后就开始工作直至晚上10点,每5分钟休息采用最高效的睡觉模式来恢复。结果4天下来,总共啃了83个番茄,完成了两天200+页的幻灯片。
深圳100公里徒步就是说利用番茄工作法的方式来完成100公里的徒步。从傍晚6点开始徒步,总共吃了41个番茄,历时19.5小时抵达终点。方式其实很简单,我每25分钟就采用小跑或者快走的形式,然后间隔着3~5分钟的时候用来慢走或吃东西恢复。那时候一边走着一边用手机在微博分享,结果很多志愿者看见这样的番茄“#深圳百公里#第24个番茄,抵达第三个签到点,万分疲惫却不想停下来休息(目前还没有停过),完成60+k。这里也是体验组的签到点,大家我先走一步。”都感觉无比的奇怪,怎么有人一边徒步一边吃番茄呢?!呵呵,我想只有在这个圈子的人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回事。但事实上,这样的方式来徒步对于我而言而且无比高效,就如把100公里的路程分割成很多段25分钟让自己来冲刺。
《晨间日记的奇迹》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日记与日志的区别?
在这本书中就给出了答案,所谓日志就是不分重点地流水账般记录一天;而日记则是相对有目的地记录每一天。简单地说说我自己个人的写日记历程吧!
首先,我跟大家一样经历着小学或者初中的那种写日记的方式。事实上,这样写日记除了应付交作业我却没有什么坚持下来。
然后大学重拾日记的习惯,初初开始像以前那样用纸笔写,但发现以后检索起来不方便于是就转到了用word来写的节奏。坚持了几个月,发现有时候写得欣喜就随便写个1000字以上,然后有时候有不到写什么,结果感觉费时费力,也难以坚持。
然后看了这本书后,果断采用里面所说的“九宫格”的方式来写作。接着就用这种方法持续至今有4年以上。其实九宫格就是你关注的9个层面,而不是所有的东西你都写。而且人一旦看到格子就有填满它的冲动。为什么能坚持至今,原因很简单,其一是早上,每天相对固定的时间;其二是你只要有3分钟就行。
为什么要在早上写而不是晚上写,一天下来晚上我们往往带着各种情绪于是会影响到日记里面去,而晚上也经常有各种活动或应酬导致难以持续。而早上经过一夜的沉淀,能更加清晰地看待过去一天的事情,面对内心真正的自己(去情绪化)。
而我认为晨间日记开始发挥作用至少需要你使用1年以上,就如我现在每天写晨间日记都知道上年或者上上年或者上上上年的今天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发现朋友生日、纪念日就可以及时发短信问候对方。同时也能看到自己不同的成长轨迹,比较一下上年的今天自己进步了多少。
《时间投资法》
这本书的作者胜间和代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之一,她独立抚养三个孩子,兼做几家外企的工作,每天为报刊写专栏,创作出十几部畅销书,真是女中豪杰的典范。
在书中她提出了在时间管理范畴里面的许多方法和技巧,而且根据她自身而定,极具参考意义。例如在生活中她喜欢用金钱来衡量有效时间做的事情,如果她发现她做其他事情所产生的价值更高就直接把她本来要做的事情外包出去(如家务),作为女性她喜欢一边阅读一边用一些电动的减肥用品等等。
不过在这本书中我用得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记录时间,她把时间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分为了消费时间、投资时间、消耗时间、浪费时间,并且设立了最有比例。于是,我大三的生活专门用一个本子来做这种事情,每天晚上统计,坚持了1个学期以上。
《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所描绘的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他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这是一个多么强的多领域专家啊!
他所采用时间管理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记录时间。每做完一件事情就记录这件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而《时间投资法》的胜间和代采用了其他优化的方法)。
通过这种不断记录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阿雷认为通过不断记录时间可以时刻保持着对时间的敏感度,每时每刻都活在“有限的时间”里,这会让人更加珍惜时间。同时,反复记录可以培养自己精确预知时间的能力。通过分析和统计,可以避免自己过度浪费时间。
目前我又恢复使用这种方法半年以上,不像从前要纸笔记录这么麻烦。现在我通过iOS APP 的aTimelogger2来每天记录时间,晚上统计分析。
在阅读此书大家还可以拓展阅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通过记录自己在专业领域积累10000个小时为目标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小强升职记》
这本书则是从西安好友邹鑫所写,在国内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籍相对来说总体质量确实不如国外,而且大多数是以道论道,没有很好实用参考性。而这本书正是国人写得最好的时间管理类书籍之一,而这本书背后的理论框架则是近年来最流行的GTD理论(《搞定I》,David Allen,GTD=Getting Things Done)。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跟经典的《一分钟经理人》类似,通过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时间管理的方法,深入简出,易读性非常得强,不如《搞定I》那样很容易让人读着就困。
这书里面的故事就是通过办公室主管老付如何引导普通职员小强提升能力升职引出各种职场新人所遇到的时间管理问题。
目前,邹鑫已经把相关内容更新推出第二版,推荐。
原文链接:http://morningor.com/%e9%9b%b7%e5%ae%97%e6%89%ac%e7%9a%84%e5%b9%b8%e7%a6%8f%e8%a1%8c%e5%8a%a8%e4%b9%a6%e5%8d%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