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靖夫《大道阵剑堂讲义》(第三十一讲:太极拳之流变)
大道阵剑堂讲义
主讲人:乔靖夫
第三十一讲:太极拳之流变
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过程,按武当派内记载,乃是观看蛇鹤相斗得到启发,再结合道家养生功,独自开创“太极十三总势”;但根据外间的考究,在张三丰之前世上早就存在理法相近的内家武术,因不同支派而有“先天功”、“绵拳”等多个名称,最早甚至可追溯至唐代,张三丰的“太极”其实受过这些古代拳功的影响启发,并且集其大成——毕竟一种精妙武功,要在一时一地由一人独创,实在不大可能。
古代“先天功”其中一支,曾传到江南安徽泾县俞家,族内男丁代代习练,在地方上颇有盛名,其中以俞清慧、俞一诚武名最著。到明初时,“俞氏先天功”传至俞莲舟,他为人聪慧,相传十八岁即尽得家族真传。
俞莲舟其时与宋远桥、张松溪张翠山兄弟、殷利亨及莫谷声等武人相交,互相切磋研究了好一段时间;后来闻知武当山张三丰真人具有神妙绝艺,遂连同族弟俞岱岩共七人登山寻访,欲深造内家武术,结果在武当山洞窟觅得张真人所在。七人此后多次前去拜访受教,始得张真人收纳门下,这“七大弟子”成为了日后武当派武道之基石。
俞莲舟因天赋最高,尽得张三丰“太极”真传,成为武当派次代掌门。最初张三丰所创的“太极十三势”较古朴,各为单势练习,俞莲舟则根据“十三势”变化创造出更细致的拳招,如“单鞭”、“懒扎衣”、“摆莲”、“栽捶”、“云手”等,共三十七式四十二手,又将各式贯串,连绵不断地锻炼,故称“长拳”。武当“太极拳”至此才真正完成。
同时在“七大弟子”中,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因年轻时就精于刀剑,将“太极”之拳理应用于兵器上,又开展出“太极”兵械之术。
武当派传至公孙清时大加改革,将“太极拳”中的养生功法部分全部去除,“长拳三十七式”也被他筛选精简至廿二式,复加入新编较猛烈辛辣的四式,合共廿六式;且各式可自由连接变换,不拘于既定的套路,应用于打斗时变化更大,是继俞莲舟后的第二次改造。
【《武道狂之诗》(卷九:铁血之阵)后记对“太极拳”和“武当派”的一点补充】
我喜欢武术,这个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却也因为这一点,导致不少朋友误会《武道狂之诗》书里的武打情节,尤其“大道阵剑堂讲义”描述的武功理论和门派历史,全部都是真实的。请别忘记这本书始终是小说,我构想内容时,虽然花了不少工夫搜集真实资料作为灵感,但实际描写起来,还是加入了许多超人的夸张和浪漫的想象——毕竟要写一个好故事,首要并非翔实,而是味道。
比如这一卷述及张三丰创“太极拳”,还有俞莲舟、张翠山等武当开山弟子的“历史”,同样是“有根据的杜撰”。
绝大多数人认识这些名字,都是因为金庸前辈的《倚天屠龙记》,我也不例外。《倚》里写的“武当七侠”是有资料依据的,源自一篇号称宋远桥亲笔记述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民国时期不少太极书籍都有传抄或转述此文,包括一九二一年出版的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这书的复印本现在市面仍存)。《倚天》初版里的殷六侠,亦是按原文记载叫殷利亨,后来的修订版本才改名为殷梨亭。
《宋》一文经过不少人仔细考证,相信是后人伪托;即便不假,内里记载的太极功祖师李道子,能够从唐朝活到明朝,也是极其荒诞。文章虽伪,不代表里面记述的人物全都是假。比如张松溪的名字,在《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都有提到,不过当中记述指他是嘉靖年间人,非张三丰直传弟子。很多武术历史文献都入于野史一类,真真假假,互相矛盾,得等待武术史家去求证发掘。而我这个写小说的,只是信手拈来,尽量穿凿附会得有趣一些。
写这么多无非想说明:我现在这个武当派“历史”版本,并非基于《倚天屠龙记》改写,而是采用了跟《倚》一样的参考材料,希望大家别误会我在拿经典作品“乱搞”。
当然我仍然要万分感谢金庸前辈。《倚》是我第一部看的金庸作品,也是最喜欢的其中一部,没有他的启发,我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武当派来。
主讲人:乔靖夫
第三十一讲:太极拳之流变
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过程,按武当派内记载,乃是观看蛇鹤相斗得到启发,再结合道家养生功,独自开创“太极十三总势”;但根据外间的考究,在张三丰之前世上早就存在理法相近的内家武术,因不同支派而有“先天功”、“绵拳”等多个名称,最早甚至可追溯至唐代,张三丰的“太极”其实受过这些古代拳功的影响启发,并且集其大成——毕竟一种精妙武功,要在一时一地由一人独创,实在不大可能。
古代“先天功”其中一支,曾传到江南安徽泾县俞家,族内男丁代代习练,在地方上颇有盛名,其中以俞清慧、俞一诚武名最著。到明初时,“俞氏先天功”传至俞莲舟,他为人聪慧,相传十八岁即尽得家族真传。
俞莲舟其时与宋远桥、张松溪张翠山兄弟、殷利亨及莫谷声等武人相交,互相切磋研究了好一段时间;后来闻知武当山张三丰真人具有神妙绝艺,遂连同族弟俞岱岩共七人登山寻访,欲深造内家武术,结果在武当山洞窟觅得张真人所在。七人此后多次前去拜访受教,始得张真人收纳门下,这“七大弟子”成为了日后武当派武道之基石。
俞莲舟因天赋最高,尽得张三丰“太极”真传,成为武当派次代掌门。最初张三丰所创的“太极十三势”较古朴,各为单势练习,俞莲舟则根据“十三势”变化创造出更细致的拳招,如“单鞭”、“懒扎衣”、“摆莲”、“栽捶”、“云手”等,共三十七式四十二手,又将各式贯串,连绵不断地锻炼,故称“长拳”。武当“太极拳”至此才真正完成。
同时在“七大弟子”中,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因年轻时就精于刀剑,将“太极”之拳理应用于兵器上,又开展出“太极”兵械之术。
武当派传至公孙清时大加改革,将“太极拳”中的养生功法部分全部去除,“长拳三十七式”也被他筛选精简至廿二式,复加入新编较猛烈辛辣的四式,合共廿六式;且各式可自由连接变换,不拘于既定的套路,应用于打斗时变化更大,是继俞莲舟后的第二次改造。
【《武道狂之诗》(卷九:铁血之阵)后记对“太极拳”和“武当派”的一点补充】
我喜欢武术,这个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却也因为这一点,导致不少朋友误会《武道狂之诗》书里的武打情节,尤其“大道阵剑堂讲义”描述的武功理论和门派历史,全部都是真实的。请别忘记这本书始终是小说,我构想内容时,虽然花了不少工夫搜集真实资料作为灵感,但实际描写起来,还是加入了许多超人的夸张和浪漫的想象——毕竟要写一个好故事,首要并非翔实,而是味道。
比如这一卷述及张三丰创“太极拳”,还有俞莲舟、张翠山等武当开山弟子的“历史”,同样是“有根据的杜撰”。
绝大多数人认识这些名字,都是因为金庸前辈的《倚天屠龙记》,我也不例外。《倚》里写的“武当七侠”是有资料依据的,源自一篇号称宋远桥亲笔记述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民国时期不少太极书籍都有传抄或转述此文,包括一九二一年出版的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这书的复印本现在市面仍存)。《倚天》初版里的殷六侠,亦是按原文记载叫殷利亨,后来的修订版本才改名为殷梨亭。
《宋》一文经过不少人仔细考证,相信是后人伪托;即便不假,内里记载的太极功祖师李道子,能够从唐朝活到明朝,也是极其荒诞。文章虽伪,不代表里面记述的人物全都是假。比如张松溪的名字,在《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都有提到,不过当中记述指他是嘉靖年间人,非张三丰直传弟子。很多武术历史文献都入于野史一类,真真假假,互相矛盾,得等待武术史家去求证发掘。而我这个写小说的,只是信手拈来,尽量穿凿附会得有趣一些。
写这么多无非想说明:我现在这个武当派“历史”版本,并非基于《倚天屠龙记》改写,而是采用了跟《倚》一样的参考材料,希望大家别误会我在拿经典作品“乱搞”。
当然我仍然要万分感谢金庸前辈。《倚》是我第一部看的金庸作品,也是最喜欢的其中一部,没有他的启发,我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武当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