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流 (蔡東豪)
改變世界的技巧
上月,一個憑着科技改變世界的企業巨人去世,他是米曹(George Mitchell),享年94歲。有人認為米曹對世界的影響,不下於喬布斯。米曹是頁岩氣(shale gas)之父,頁岩氣今日有機會改寫世界能源歷史,最重要人物是米曹。
世界正在經歷一場頁岩氣革命,由美國為首的國家,近年大量開採頁岩氣,頁岩氣令天然氣成為最重要的能源來源。2000年頁岩氣佔美國天然氣供應2%,2012年比例升至37%。有了頁岩氣,美國從天然氣輸入國變為輸出國,改變美國能源市場格局。有了頁岩氣,美國在不久將來達至能源自供自足,到時不再依賴入口能源,全球能源價格可能會大跌,而美國經濟面貌將會煥然一新。
頁岩氣不單改寫美國能源市場格局,還影響着全球地緣政治。當美國能源自供自足,美國不再需要在中東地區擁有這麼大影響力。當石油的重要性不停下降,中東國家轉型乏力,經濟出現危機,它們的政治環境有可能變得更激進。另一些依賴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外匯收入將受打擊,例如俄羅斯普京這種不得人心的政權,過往尚且能以打經濟牌穩住人心,將來能否支撐下去?
頁岩氣不是新事物,不是由米曹發現,以前頁岩氣的問題是開採成本過高。頁岩氣埋藏在地底深處,以當年開採技術,開採成本高昂,不符商業現實。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米曹認為採用「水力壓裂法」(fracking),可提升開採頁岩氣能力,降低開採成本。水力壓裂法不是由米曹發明,這技術一直存在。
米曹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意志驚人。行業人士不看好,後來連米曹的同事也覺得他太固執,所有人認為頁岩氣不可能成為商業現實。米曹不理外間聲音,傾家蕩產,不停改良水力壓裂法技術。全世界只有一個人認為有機會成功,是米曹本人。由開始到最後成功,米曹用了十七年時間。笑到最後的是米曹,他的技術把開採頁岩氣成本降低,開始天然氣革命。2001年,他以35億美元,把以他命名的能源公司售予一間大公司,過去十多年,他過着慈善家生活。
有人認為外界過度讚揚米曹的成就,指美國政府在研究開採技術方面,也出了很大力,包括直接參與研究和提供科研資助。我認為這指控非但不成立,更凸顯米曹的成就。政府的研究成果和金錢上支持,所有美國能源公司也能享用,包括一些規模比米曹大得多的對手,但只有米曹有毅力堅持到底,過程中盡用政府資源。
米曹的故事對我最大啟發是,創業者能人所不能。米曹令人最難忘的,是他的眼光和毅力。很多創業者都有毅力,包括失敗者。堅忍本身不會令創業者成功,毅力以外,一定要加進另一些元素,在米曹的例子,是他的眼光。米曹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些現成的資訊和技術落在他手中,經過他改良,變成一件改變世界的東西。大家都在看一幅圖畫,只有某些人看得出有用的觀點。
只有米曹懂得把其他人發明的東西,做得更好。喬布斯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企業家,大家細想,他發明了什麼?答案是沒有。喬布斯的天才不在發明事物,他把一些所有人都接觸到的東西,不停地改良,做到最好。
由無至有,發明者功勞很大,但發明的東西能否變成有價值,很多時不是發明者能力範圍之內。創新不只是發明,發明只是第一步,由發明到有價值,需要喬布斯和米曹這類人。這類人擁有過人眼光,看到什麼事物有什麼價值,需要做什麼來發揮出這些價值。這類人為一些資源和技術,不停篩選、賦予有用的脈絡、創造一個有利創新的環境。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是,在雜亂中提出看法、重組價值、不停把手上東西改良至最好。在網絡年代,這技巧有一個名字,叫策展力(curation)。
對,喬布斯和米曹是策展人。
(蔡東豪)
撈底投資法
我認識朋友在 2003年四月買樓,這層樓的升幅至今是以倍數計算。 2003年四月是沙士高峰,香港像地獄,竟然有人清醒至買樓,佩服。可是,這位朋友的投資往績,不見得特別出色,沙士撈底一役,可能存在幸運元素。幾個男性投資者在酒吧鬥叻,最喜歡吹噓的,是撈底事跡。除了沙士買樓,最經典還有青姐流淚時買滙豐,這些都是終極撈底。撈底值得吹噓,因為撈底牽涉勇氣,眾人皆驚我獨勇,這種英雄感難以筆墨形容。
其實,我認為所謂撈底,全是源自幸運,因為「底」是事前估不到,只能在事後才看得清楚的一個概念。撈底必屬符碌,因為投資市場的預測未來的能力很強。這解釋好像有點怪異,請耐心聽我解釋。我們經常聽到市場已消化某消息,意思是市場早已預測到這件事,當應出現的事情出現,市場再無反應。我當然不是指市場事事料事如神,準確地計算出價格上落,但市場預測價格方向,準確度非常高。換句話說,市場未必能預測價格走勢的每一個轉折位,但在掌握價格大方向上,往績相當好。
普羅投資者心目中的「底」,如沙士買樓、青姐為滙豐流淚等時刻,屬於不正常情况,即市場機制短時間內失衡,市場預測能力失靈。在所謂市底,客觀環境一片愁雲慘霧,投資慾望近乎零,市況很大可能進一步向下,俗稱「跌突」。在跌突環境,投資者恐慌情緒支配市場行為,而人的恐慌程度無從估計。平日投資者依賴市場,遇上跌突時刻,無從依賴,投資者進入耍盲拳狀態,因此撈底贏錢必屬幸運。
什麼是底?投資者一定有這經驗,本以為這是「 V」情況,見底後會回升,撈不着底也不重要,因為始終會回升。問題是,投資者身處「 V」向下墮的哪一點?假如是在「 V」上面,即是仍然有排跌。更大鑊是,投資者身處的,不一定是「 V」情況,而是「 W」或多個「 W」情況,即是跌完再跌。
撈底是違反人性的行為。在底或近底時,所有事情彷彿都是向投資者尖叫:「唔好撈底呀!」投資者本身持有的投資組合哀鴻遍野,情緒逐漸進入不想提起投資這回事的狀態。投資者特別相信「平嘢冇好」原理,資產價格下跌時,心想是一定有其他不好事情將會發生,這些資產價格將會變得更平。相反,資產價格上升時,有人搶貨,自己一定不甘後人,因為有人搶代表是好東西。
投資者發現四周的人也好像輸到麻木,輸錢不再是一回事,大家心裡想,再衰也衰不到什麼模樣。投資者發現財經演員也不大談投資,在談風水、飲食、政治……在底和近底時,四周圍事物都是跟平日不一樣,極度不舒服。
何止家庭觀眾,撈底不適宜絕大部分投資者參與,因為實在太難。因此,有勇氣撈底的人,或多或少擁有一種「老馮」( sense of entitlement)心態,心想自己排除萬難,懷着無比勇氣撈底,當然是看得準確。不幸地,付出沉重代價做一件事,不代表增加成功面,老馮心態只會令投資者看得更不清楚。
底是一個虛無概念,因為以為觸摸到的,未必是底,真正的底還有一段距離。欠缺分析框架,撈底變成博彩行為,只有事後回望,才知道自己撈的是否是底。在酒吧吹噓撈底成功的人,沒說自己失敗的個案。
撈底投資法只有一條路,是長期持有一個分散投資的組合。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投資者須接受自己沒法撈底,包括預測資產價格走勢的所有轉折位。因此,持有一個理想組合,不怕它跌,到底時仍持貨,到底後否極泰來,手持着理想組合參與復甦旅程。聽落去有點消極,投資者不懂在適當時候上車和落車,全程呆坐在車上。這正是我的建議,投資者沒法計算上車和落車時間,所以專注揀一架好車,坐着欣賞外面風景。外面情況太驚恐的話,不要看,玩吓手機,消磨時間,投資者事後會發現自己經歷了底,這就是撈底投資法。
上月,一個憑着科技改變世界的企業巨人去世,他是米曹(George Mitchell),享年94歲。有人認為米曹對世界的影響,不下於喬布斯。米曹是頁岩氣(shale gas)之父,頁岩氣今日有機會改寫世界能源歷史,最重要人物是米曹。
世界正在經歷一場頁岩氣革命,由美國為首的國家,近年大量開採頁岩氣,頁岩氣令天然氣成為最重要的能源來源。2000年頁岩氣佔美國天然氣供應2%,2012年比例升至37%。有了頁岩氣,美國從天然氣輸入國變為輸出國,改變美國能源市場格局。有了頁岩氣,美國在不久將來達至能源自供自足,到時不再依賴入口能源,全球能源價格可能會大跌,而美國經濟面貌將會煥然一新。
頁岩氣不單改寫美國能源市場格局,還影響着全球地緣政治。當美國能源自供自足,美國不再需要在中東地區擁有這麼大影響力。當石油的重要性不停下降,中東國家轉型乏力,經濟出現危機,它們的政治環境有可能變得更激進。另一些依賴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外匯收入將受打擊,例如俄羅斯普京這種不得人心的政權,過往尚且能以打經濟牌穩住人心,將來能否支撐下去?
頁岩氣不是新事物,不是由米曹發現,以前頁岩氣的問題是開採成本過高。頁岩氣埋藏在地底深處,以當年開採技術,開採成本高昂,不符商業現實。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米曹認為採用「水力壓裂法」(fracking),可提升開採頁岩氣能力,降低開採成本。水力壓裂法不是由米曹發明,這技術一直存在。
米曹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意志驚人。行業人士不看好,後來連米曹的同事也覺得他太固執,所有人認為頁岩氣不可能成為商業現實。米曹不理外間聲音,傾家蕩產,不停改良水力壓裂法技術。全世界只有一個人認為有機會成功,是米曹本人。由開始到最後成功,米曹用了十七年時間。笑到最後的是米曹,他的技術把開採頁岩氣成本降低,開始天然氣革命。2001年,他以35億美元,把以他命名的能源公司售予一間大公司,過去十多年,他過着慈善家生活。
有人認為外界過度讚揚米曹的成就,指美國政府在研究開採技術方面,也出了很大力,包括直接參與研究和提供科研資助。我認為這指控非但不成立,更凸顯米曹的成就。政府的研究成果和金錢上支持,所有美國能源公司也能享用,包括一些規模比米曹大得多的對手,但只有米曹有毅力堅持到底,過程中盡用政府資源。
米曹的故事對我最大啟發是,創業者能人所不能。米曹令人最難忘的,是他的眼光和毅力。很多創業者都有毅力,包括失敗者。堅忍本身不會令創業者成功,毅力以外,一定要加進另一些元素,在米曹的例子,是他的眼光。米曹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些現成的資訊和技術落在他手中,經過他改良,變成一件改變世界的東西。大家都在看一幅圖畫,只有某些人看得出有用的觀點。
只有米曹懂得把其他人發明的東西,做得更好。喬布斯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企業家,大家細想,他發明了什麼?答案是沒有。喬布斯的天才不在發明事物,他把一些所有人都接觸到的東西,不停地改良,做到最好。
由無至有,發明者功勞很大,但發明的東西能否變成有價值,很多時不是發明者能力範圍之內。創新不只是發明,發明只是第一步,由發明到有價值,需要喬布斯和米曹這類人。這類人擁有過人眼光,看到什麼事物有什麼價值,需要做什麼來發揮出這些價值。這類人為一些資源和技術,不停篩選、賦予有用的脈絡、創造一個有利創新的環境。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是,在雜亂中提出看法、重組價值、不停把手上東西改良至最好。在網絡年代,這技巧有一個名字,叫策展力(curation)。
對,喬布斯和米曹是策展人。
(蔡東豪)
撈底投資法
我認識朋友在 2003年四月買樓,這層樓的升幅至今是以倍數計算。 2003年四月是沙士高峰,香港像地獄,竟然有人清醒至買樓,佩服。可是,這位朋友的投資往績,不見得特別出色,沙士撈底一役,可能存在幸運元素。幾個男性投資者在酒吧鬥叻,最喜歡吹噓的,是撈底事跡。除了沙士買樓,最經典還有青姐流淚時買滙豐,這些都是終極撈底。撈底值得吹噓,因為撈底牽涉勇氣,眾人皆驚我獨勇,這種英雄感難以筆墨形容。
其實,我認為所謂撈底,全是源自幸運,因為「底」是事前估不到,只能在事後才看得清楚的一個概念。撈底必屬符碌,因為投資市場的預測未來的能力很強。這解釋好像有點怪異,請耐心聽我解釋。我們經常聽到市場已消化某消息,意思是市場早已預測到這件事,當應出現的事情出現,市場再無反應。我當然不是指市場事事料事如神,準確地計算出價格上落,但市場預測價格方向,準確度非常高。換句話說,市場未必能預測價格走勢的每一個轉折位,但在掌握價格大方向上,往績相當好。
普羅投資者心目中的「底」,如沙士買樓、青姐為滙豐流淚等時刻,屬於不正常情况,即市場機制短時間內失衡,市場預測能力失靈。在所謂市底,客觀環境一片愁雲慘霧,投資慾望近乎零,市況很大可能進一步向下,俗稱「跌突」。在跌突環境,投資者恐慌情緒支配市場行為,而人的恐慌程度無從估計。平日投資者依賴市場,遇上跌突時刻,無從依賴,投資者進入耍盲拳狀態,因此撈底贏錢必屬幸運。
什麼是底?投資者一定有這經驗,本以為這是「 V」情況,見底後會回升,撈不着底也不重要,因為始終會回升。問題是,投資者身處「 V」向下墮的哪一點?假如是在「 V」上面,即是仍然有排跌。更大鑊是,投資者身處的,不一定是「 V」情況,而是「 W」或多個「 W」情況,即是跌完再跌。
撈底是違反人性的行為。在底或近底時,所有事情彷彿都是向投資者尖叫:「唔好撈底呀!」投資者本身持有的投資組合哀鴻遍野,情緒逐漸進入不想提起投資這回事的狀態。投資者特別相信「平嘢冇好」原理,資產價格下跌時,心想是一定有其他不好事情將會發生,這些資產價格將會變得更平。相反,資產價格上升時,有人搶貨,自己一定不甘後人,因為有人搶代表是好東西。
投資者發現四周的人也好像輸到麻木,輸錢不再是一回事,大家心裡想,再衰也衰不到什麼模樣。投資者發現財經演員也不大談投資,在談風水、飲食、政治……在底和近底時,四周圍事物都是跟平日不一樣,極度不舒服。
何止家庭觀眾,撈底不適宜絕大部分投資者參與,因為實在太難。因此,有勇氣撈底的人,或多或少擁有一種「老馮」( sense of entitlement)心態,心想自己排除萬難,懷着無比勇氣撈底,當然是看得準確。不幸地,付出沉重代價做一件事,不代表增加成功面,老馮心態只會令投資者看得更不清楚。
底是一個虛無概念,因為以為觸摸到的,未必是底,真正的底還有一段距離。欠缺分析框架,撈底變成博彩行為,只有事後回望,才知道自己撈的是否是底。在酒吧吹噓撈底成功的人,沒說自己失敗的個案。
撈底投資法只有一條路,是長期持有一個分散投資的組合。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投資者須接受自己沒法撈底,包括預測資產價格走勢的所有轉折位。因此,持有一個理想組合,不怕它跌,到底時仍持貨,到底後否極泰來,手持着理想組合參與復甦旅程。聽落去有點消極,投資者不懂在適當時候上車和落車,全程呆坐在車上。這正是我的建議,投資者沒法計算上車和落車時間,所以專注揀一架好車,坐着欣賞外面風景。外面情況太驚恐的話,不要看,玩吓手機,消磨時間,投資者事後會發現自己經歷了底,這就是撈底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