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之花》
![]() |
以上这段出自三岛由纪夫《鹿鸣馆》中的台词,在我看来是《青之花》整个故事中非常重要的核心。
这几天像着了魔一样,一口气把这部刚完结不久的漫画从头至尾看了两遍,一开始是被女性向漫画所特有的漫画文法所吸引,觉得非常新鲜之后匆匆看了几话,几话就可以看出来,此作者的功力实在非比寻常,文字的处理,格子的分配,老练的画风,叙事方式的独具匠心……这众多的精妙之处使我不断地发出感慨——画漫画还真是件很难的事情啊。
但如果仅止于此,那我作为一个对百合题材缺乏兴趣,同时又有些反感同性恋题材的读者(我大概还是有一点恐同症的吧……),再怎么以学习的心态来看,想必也会中途就放弃这部作品(其实差一点就放弃了)。《青之花》在吸引普通读者的这点上,大概和《断臂山》有些类似吧,我有个朋友以前对我说,《断臂山》讲的不是同性恋,讲的是爱情,所以才经典,才有这么多人赞不绝口。而《青之花》讲的也不尽然是百合,它的本质讲的是青春。
这是一出绝对值得一看的青春群像剧。
相比一些套用着模板进行创作,粗制滥造的商业作品来看,《青》与许多我心中其他的一些经典漫画一样,它更多的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表达。书中那些惊艳的表现技法,也许就是出于这种纯粹的创作观念,才能被轻易地实现。
漫画文法
![]() |
![]() |
大量的留白是这部漫画最突出的特色,除了像上面这种经典的留白式转场,其实由始至终,作者根本就没画什么背景(……真羡慕这种能力)。但最重点的还是作者在格子和文字排版上所下的功夫,作者非常擅长对文字,画面,格子三者进行糅合,换句话说,既是把文字作为绘画元素进行处理,
![]() |
![]() |
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如阅读散文一般清新淡雅的感受。而这也再次表明了漫画作为以格子,文字,画面三者进行立体叙事的文法本质,对于有心创作漫画的人而言,这是必须认清的事实。以电影分镜的理念来创作是不妥的,比起电影,其实幻灯片(ppt)才更接近于漫画。
除此之外这部漫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文法,毕竟就漫画发展史来看,没有少女漫画,就没有今天的日本漫画。所以研究一下这种富有女性创作思维的作品,对于一个男性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 |
三人的遥望,杉本注视着举行婚礼的老师,
京子注视着杉本,
阿康注视着京子,
三人的复杂心情被展现在一页之内。
![]() |
因为家庭原因逐渐变得瘦弱的京子到阿康家做功课的场面
第一个格子对准京子纤细的后颈
第二个格子是京子的杯子边多出的点心
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说小康为京子拿来了点心
然而只这两格
一人默默地依赖 一人默默地追随 两人的这种关系被温和的表现出来
引经据典
《青之花》的脚本实在是太棒了。从高一入学到高三毕业为时间线,以三次文化祭中的舞台剧表演为坐标,讲述了以富美和奥平明两个女孩为主的各种人物成长、改变的故事(最核心的是两位主角的恋情……)
这三次舞台剧演出对于整个故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作者利用对演出的筹划,实行等过程的叙述来穿插各种人物的小故事和心理变化,并且把一干人等全部联系起来,制造必要的矛盾。而这三次演出都选择了与故事阶段向对应的名著作为演出剧本,作出了美妙的极富文艺气息的呼应效果。
第一次演出的是英国名著《呼啸山庄》 ,希茨克列夫这个角色完全就是为当时故事的主线人物杉本学姐量身选择的。
![]() |
第二次是《鹿鸣馆》 其中“……心中的孩子”这段台词在故事后期也被反复提及。而穿插其中的京子与阿康的剧情那段,实在是漂亮。
“尽是说笑”既是京子在《鹿鸣馆》中的台词,也承接了之前的回想。
1 2
![]() |
![]() |
第三次是《三个火枪手》 这个阶段故事进入了对更多其它角色的描绘当中去。 演出时大家把剧情改成了三个女火枪手的搞笑故事。
除此之外,漫画中还引用了很多著名作品(作者真是个文艺女青年)主要是用在某一话的标题中,有《罪与罚》《仲夏夜之梦》和巴尔扎克的《谷间的百合》,当然最让我吃惊的是……
第53话的标题居然是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日译爱情行星)!!!!! 这是真心文艺啊。
其脚本的严实和用心可见一斑。 而这种相互呼应的效果也使故事中的情感更加具有一种古典气息。
性与爱
![]() |
这漫画对性的描述和探讨,是我把其奉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作者完全不回避这个话题,并且是很理智的,用几乎相当于青年漫一般哲思性的角度去表现性与爱情的关系。
“恶心”,“脏”,“罪恶感”等等这些词语都在相应的桥段中被反复提及。当然相应的,爱情关系这一主题也趋于向写实的方向描绘。
性与爱情都没有进行过分的夸张和美化,而是难能可贵的提及了一些其中比较负面的东西。
![]() |
![]() |
这一段尤其经典
![]() |
总之我就喜欢这种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解读。
成长
![]() |
成长,或者说认知的转变,仍然是这部作品最打动人之处。每个人心中都必然有一个“无药可救”的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既是指“内在小孩”。漫画中的这一观点与对性、对恋爱关系的本质、对同性恋现状的描述都是一样的浅尝辄止,成长的过程往往是不留痕迹的,作者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注重表现问题对人物的情感冲击,而非关注问题本身。这种选择是恰当的。
几乎漫画中所有的人物都被表现过任性的一面,而当你看完整部作品再翻回到前几话时,也会发现几乎所有人物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迹可循,又难以说明。自暴自弃,任性妄为,自欺欺人,中二思想……到最后或释然,或清醒,或愧疚,或勇敢……众多人物在这故事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配角当中,京子无疑是刻画得最深入的。而主角当中,当属高个子眼镜妹——富美的成长历程最清晰。
富美这个人物的魅力来源于她身上众多的矛盾,高高的格子与爱哭的纤弱性格相矛盾,复杂的感情经历又与这种纤弱性格相对比。突出这些矛盾使得这个人物拥有了似乎触手可及一般的真实感。这也是富美的成长过程最让我有认同感的原因所在。
从第一次被无法跨越伦理界限的表姐抛弃,到第二次因盲目和心血来潮而在恋情中受到伤害。富美在这些过程中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清醒自己一直寻求的温暖是怎样的(我认为是否在恋情中更加地了解了自己是评判一段感情是否有价值的标准……略)。于是她找到了那个本源——奥平明,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注意到了身边那难以察觉的,小小的花朵。”——也是这部漫画的名字出处吧。
这种寻觅的过程对读者来说拥有最纯粹的感染力,这是对所有人生活轨迹的浓缩与再现。
当然,这也是最基本的戏剧要素,只是说,正因为基本,才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基本功永远是评价创作者能力的重要标杆。
![]() |
终于写完了……
最后提一下作者的叙事方式, 上一个小故事的结尾(或关键部分),常常被安排在下一个故事开始后不久再以回想的方式说明,或者经常以乱序的方式把几个故事的桥段相穿插。不仅如此,叙事中还经常出现让人难以预计的时间或空间的突然转换。具体到细节中去,又经常出现打破常规的节奏控制(比如一般而言应该夸张或者增加笔墨的剧情却被一笔带过),这种拒绝线性叙事,减弱逻辑性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一些读者看不懂。但看完全书你会发现,这种强烈的风格与整个故事几乎是完美的相辅佐。比起说这是某种精心的策划,倒更像是作者的感性使然……
![]() |
有段时间我疯狂地迷上推理小说,陆陆续续地看了不少,其中一本叫《全部成为F》 ,这本是一本算不上绝赞的推理小说,当时我在豆瓣上只给它打了三星。可随着时间流逝,我却老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这本书,和书中的人物。我觉得这很不可思议,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以下这段情节:
天才女博士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生活,女儿的屋中有一个女博士自己制造的简易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移动并且一只手有抓握和旋转的功能。在案件发生后主角一行调查女博士住所的时候,主角发现,这个机器人很可能是用来打开上锁的门的——女博士是天才,她的女儿却只是普通人,她们在一起生活会发生各种难以想象的交流上的矛盾,女儿时常生母亲的气,把自己的房门锁上不愿见母亲,而女博士大概整个大脑构造都和常人有异吧,也许她无法学会如何道歉,如何获取她人的原谅。她只好默默地造出了一个机器人,等气愤的女儿熟睡后,用机器人打开上锁的门,然后与女儿相见……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维持着自己与女儿的感情。
这本书给人的整体感觉和上面这个故事类似,也许还要更残酷得多……总而言之,我意识到这本小说给我注入了某种情感,以致我不断地回想起它。就像我多年以前看完《呼啸山庄》时毫无感觉,可多年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想起希茨克列夫打开窗户大喊大叫的场景,并为之动容一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你了解了电影《唐人街》的背后故事,那这部电影也能给你注入情感吧。
虽然所谓“注入情感”不能算是一种技巧,只能说是某种充满变数的缘分。但作为一个创作者,如果努力去尝试这样做,必然算得上一种伟大的追求。
同上面提到的东西一样,
《青之花》也是一部能把情感注入到读者心中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