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杨花
忆秦娥 杨花
宋征舆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宋征舆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云间三子之一,明末诸生(俗称秀才)。随着清军入侵明朝灭亡,像宋征舆这样明末学子已无可能入明朝为官,那么这些读书人出路在哪里?作为明朝遗民要忠于明皇朝就不能在清朝应试做官,王夫之就是隐居山林布衣终老。关于宋征舆有一个传言,他十六岁与柳如是相恋,二人所在地松江最高行政长官出布告,要驱逐“流妓”,柳如是属被逐对象,于是找宋征舆商量,宋建议“姑避其锋”,柳如是大怒,与其断绝关系。传言是否属实待考但这里可以看到宋征舆的某种软弱,这也是他入仕清朝一个很大原因。即使如此并没有让他对明朝弃之如敝屣,正由于对明皇朝的忠诚,入仕清朝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古代正直的士人学子都是把名节当成是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生命中最让他们不堪绝不会是男女之情,而是江山易姓后名节的丧失。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这两句话从根本上点出了男女不同的特色,一个人男人最重要是有人能了解自己任用自己从而发挥出自己才能,为国家服务并为此忠贞如一死不足惜,一个人女人一生最重要是有人能懂得她怜惜她爱她,女人所有妆扮也只为这样一个男人。
在古代君臣与夫妇有着相似关系,一个女人背着丈夫丧失名节对于女人这是非常羞耻的事情,对于臣子如果对君王有二心是很为人不齿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被誉为“圣之清者”,这种不事二君的清清白白一直以来为士人所效仿。
尽管商纣王暴虐成性,被武王推翻,伯夷叔齐却依然对他表示了忠诚,这一忠诚本质上呈现的是一个人节操上的清白。因此为名节饿死首阳这一行为本身令人佩服。就像古代死去丈夫的妻子守节到去世,固然在当今社会已不足取,但其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清白本质同样令人敬佩。一个女人在丈夫面前的忠贞和一个士人在帝王或自己国家面前保持自己清白有等级差异但本质上相似。这一点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仁人君子。张自忠在北平忍辱负重为保住平津和日本人谈判,却被斥责为卖国,这使他非常痛苦,后在枣宜会战中殉国,完成了自己以壮烈之死向世人表明自己清白的志向。以此上溯三百年云间三子之一陈子龙明亡后在组织起兵抗清时因消息泄露被捕,押往京师途中投水而死,展现了一位士人应有的民族气节。当年这一事件相信一直是压在宋征舆心头,让他对自己的选择在心灵深处非常难堪。我们从这首《忆秦娥》咏杨花中或可略略探知一二。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何为黄金?稀有珍贵的金属,也象征着坚贞与高贵。这里黄金指什么?春天里柳枝上长出的黄色嫩芽。陌,陌:音墨,田间小路或街道。“春云白”,空中飞舞的柳絮。“白”,有着纯洁清白的意思。
长长街道或乡间小路上两边都种着柳树,春天来了,东风吹拂过纤柔细长的柳枝带起洁白的柳絮漫天飞舞,就像一团团白茫茫的春云飘荡在空中。“黄金”与“白”是一对呼应,它们不仅仅写出柳枝的嫩芽与柳絮,也是一个儒家学子忠君爱国之情中所包含的纯洁坚贞忠诚的品格的象征。“茫茫十里”从空间上以其广大辽阔来衬托这一份情怀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这一句虽是写景咋看上去很平淡但是里面有作者想要的对美好的的追寻与向往。
“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面对天地间像白色春云一般飘舞在大江南北茫茫无尽的洁白的柳絮,在作者尽情投注的眼光里却变得模糊了。“江南江北”是一个泛指包含着整个天地。也是对“茫茫十里”这一空间描述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是在加强作者心目中所向往的与想拥有的纯洁与忠贞。可是作者还能拥有吗?你已经是清朝的官员,已经背叛前朝,一位二心的臣子永远失去士人最看重,视为生命的忠诚。在广阔的天地间飞舞起来的茫茫的白色柳絮,作者却看不清楚,本来不合常理,但是却合情理。这正是优秀文学作品有些地方看起来不合逻辑,但有其内在隐秘逻辑,因此理解这样作品唯有穿透文字表层才能理解作者心思意念。在阅读时候你的生命才能与作者生命有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既然你想拥有的再也无法拥有,而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东西的失去,会使生命变得轻盈飘忽,心头装满了无限的哀愁与苦楚。那么眼前的模糊不清是什么遮住了作者双眼?是眼眶里噙满的泪水吗?是心头泛起的沉痛的哀伤让眼神变得迷蒙恍惚?或是由于自身软弱而做出的选择为此在痛苦中迷糊了眼睛?“迷离满眼”之“迷离”,有多少难言之隐又有多少哀伤多少的无奈,作者将这一切都浓缩在了这两个字里。当一个人有着美好的追求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那迷离你双眼的是什么?这一点必须自己去认识。“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虽写个人的遭际,但它能带出人们普遍存在的情感,让一个人知道伤心人绝非只有你一个,千百年来很多人都在艰难中承受着同样的苦涩。从而让那些有着人生挫伤的人读这样的词而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抚慰。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江南江北满是白茫茫柳絮,当它们飞来时候被密合的珠帘隔在外面再也飞不进来。确切说飞不进来是白色柳絮所代表的清白的节操,何为无奈?人力无法掌控,任由其存在状态。作者已投向清廷身居高官,作为明朝的贰臣不再拥有洁白的忠贞,人生的选择与自己立身的节操完全相背离。尽管这样选择有很多的无奈,但毕竟已经变节。柳絮被严密珠帘挡住进不来那就让它离去吧。为此作者“着尽东风力”,柳絮不是铁也不是沉重的任何东西,它轻柔无力可以任由风飘扬。为何要“着尽东风力”,这是违背常识的。但又合乎情理,正是因为白色的柳絮象征着坚贞的节操才使作者难以将其推开,要将本来在生命里最重要的存在推开必须忍住无尽痛苦用尽所有的力量,这一般人都能理解,而这也就是“着尽东风力”的内涵。
“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借着东风之力吹走了洁白的柳絮,想留住它却像梦一样转瞬间已消散,只能如客人一般送它远去。梦有时展现是超越现实的更为真实的自我需要,对于宋征舆现实是清朝官员,梦里却愿持守对明皇朝的忠贞,可是梦左右不了现实唯有现实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因此在现实里他只能送走洁白的柳絮,如客人一样看着它渐行渐远,因为坚贞早已不属于他也永远与他无缘了。
近代词人谭献用:“身世可怜。”评价这首词可谓知人之言。以宋征舆才学或可在明朝为官,可是明朝灭亡,只能求仕于清朝。而你又是明朝的学子,本来一身清白,一入清廷,虽为高官可名节不保,而宋征舆所受传统教育又使他那样看重节操的一个人,内心那种两难的挣扎,欲言又止的隐忍,永失清白的痛苦,深深折磨着他而谭献就从这首词中看到宋征舆如此可怜之身世。
宋征舆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宋征舆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云间三子之一,明末诸生(俗称秀才)。随着清军入侵明朝灭亡,像宋征舆这样明末学子已无可能入明朝为官,那么这些读书人出路在哪里?作为明朝遗民要忠于明皇朝就不能在清朝应试做官,王夫之就是隐居山林布衣终老。关于宋征舆有一个传言,他十六岁与柳如是相恋,二人所在地松江最高行政长官出布告,要驱逐“流妓”,柳如是属被逐对象,于是找宋征舆商量,宋建议“姑避其锋”,柳如是大怒,与其断绝关系。传言是否属实待考但这里可以看到宋征舆的某种软弱,这也是他入仕清朝一个很大原因。即使如此并没有让他对明朝弃之如敝屣,正由于对明皇朝的忠诚,入仕清朝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古代正直的士人学子都是把名节当成是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生命中最让他们不堪绝不会是男女之情,而是江山易姓后名节的丧失。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这两句话从根本上点出了男女不同的特色,一个人男人最重要是有人能了解自己任用自己从而发挥出自己才能,为国家服务并为此忠贞如一死不足惜,一个人女人一生最重要是有人能懂得她怜惜她爱她,女人所有妆扮也只为这样一个男人。
在古代君臣与夫妇有着相似关系,一个女人背着丈夫丧失名节对于女人这是非常羞耻的事情,对于臣子如果对君王有二心是很为人不齿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被誉为“圣之清者”,这种不事二君的清清白白一直以来为士人所效仿。
尽管商纣王暴虐成性,被武王推翻,伯夷叔齐却依然对他表示了忠诚,这一忠诚本质上呈现的是一个人节操上的清白。因此为名节饿死首阳这一行为本身令人佩服。就像古代死去丈夫的妻子守节到去世,固然在当今社会已不足取,但其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清白本质同样令人敬佩。一个女人在丈夫面前的忠贞和一个士人在帝王或自己国家面前保持自己清白有等级差异但本质上相似。这一点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仁人君子。张自忠在北平忍辱负重为保住平津和日本人谈判,却被斥责为卖国,这使他非常痛苦,后在枣宜会战中殉国,完成了自己以壮烈之死向世人表明自己清白的志向。以此上溯三百年云间三子之一陈子龙明亡后在组织起兵抗清时因消息泄露被捕,押往京师途中投水而死,展现了一位士人应有的民族气节。当年这一事件相信一直是压在宋征舆心头,让他对自己的选择在心灵深处非常难堪。我们从这首《忆秦娥》咏杨花中或可略略探知一二。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何为黄金?稀有珍贵的金属,也象征着坚贞与高贵。这里黄金指什么?春天里柳枝上长出的黄色嫩芽。陌,陌:音墨,田间小路或街道。“春云白”,空中飞舞的柳絮。“白”,有着纯洁清白的意思。
长长街道或乡间小路上两边都种着柳树,春天来了,东风吹拂过纤柔细长的柳枝带起洁白的柳絮漫天飞舞,就像一团团白茫茫的春云飘荡在空中。“黄金”与“白”是一对呼应,它们不仅仅写出柳枝的嫩芽与柳絮,也是一个儒家学子忠君爱国之情中所包含的纯洁坚贞忠诚的品格的象征。“茫茫十里”从空间上以其广大辽阔来衬托这一份情怀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这一句虽是写景咋看上去很平淡但是里面有作者想要的对美好的的追寻与向往。
“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面对天地间像白色春云一般飘舞在大江南北茫茫无尽的洁白的柳絮,在作者尽情投注的眼光里却变得模糊了。“江南江北”是一个泛指包含着整个天地。也是对“茫茫十里”这一空间描述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是在加强作者心目中所向往的与想拥有的纯洁与忠贞。可是作者还能拥有吗?你已经是清朝的官员,已经背叛前朝,一位二心的臣子永远失去士人最看重,视为生命的忠诚。在广阔的天地间飞舞起来的茫茫的白色柳絮,作者却看不清楚,本来不合常理,但是却合情理。这正是优秀文学作品有些地方看起来不合逻辑,但有其内在隐秘逻辑,因此理解这样作品唯有穿透文字表层才能理解作者心思意念。在阅读时候你的生命才能与作者生命有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既然你想拥有的再也无法拥有,而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东西的失去,会使生命变得轻盈飘忽,心头装满了无限的哀愁与苦楚。那么眼前的模糊不清是什么遮住了作者双眼?是眼眶里噙满的泪水吗?是心头泛起的沉痛的哀伤让眼神变得迷蒙恍惚?或是由于自身软弱而做出的选择为此在痛苦中迷糊了眼睛?“迷离满眼”之“迷离”,有多少难言之隐又有多少哀伤多少的无奈,作者将这一切都浓缩在了这两个字里。当一个人有着美好的追求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那迷离你双眼的是什么?这一点必须自己去认识。“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虽写个人的遭际,但它能带出人们普遍存在的情感,让一个人知道伤心人绝非只有你一个,千百年来很多人都在艰难中承受着同样的苦涩。从而让那些有着人生挫伤的人读这样的词而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抚慰。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江南江北满是白茫茫柳絮,当它们飞来时候被密合的珠帘隔在外面再也飞不进来。确切说飞不进来是白色柳絮所代表的清白的节操,何为无奈?人力无法掌控,任由其存在状态。作者已投向清廷身居高官,作为明朝的贰臣不再拥有洁白的忠贞,人生的选择与自己立身的节操完全相背离。尽管这样选择有很多的无奈,但毕竟已经变节。柳絮被严密珠帘挡住进不来那就让它离去吧。为此作者“着尽东风力”,柳絮不是铁也不是沉重的任何东西,它轻柔无力可以任由风飘扬。为何要“着尽东风力”,这是违背常识的。但又合乎情理,正是因为白色的柳絮象征着坚贞的节操才使作者难以将其推开,要将本来在生命里最重要的存在推开必须忍住无尽痛苦用尽所有的力量,这一般人都能理解,而这也就是“着尽东风力”的内涵。
“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借着东风之力吹走了洁白的柳絮,想留住它却像梦一样转瞬间已消散,只能如客人一般送它远去。梦有时展现是超越现实的更为真实的自我需要,对于宋征舆现实是清朝官员,梦里却愿持守对明皇朝的忠贞,可是梦左右不了现实唯有现实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因此在现实里他只能送走洁白的柳絮,如客人一样看着它渐行渐远,因为坚贞早已不属于他也永远与他无缘了。
近代词人谭献用:“身世可怜。”评价这首词可谓知人之言。以宋征舆才学或可在明朝为官,可是明朝灭亡,只能求仕于清朝。而你又是明朝的学子,本来一身清白,一入清廷,虽为高官可名节不保,而宋征舆所受传统教育又使他那样看重节操的一个人,内心那种两难的挣扎,欲言又止的隐忍,永失清白的痛苦,深深折磨着他而谭献就从这首词中看到宋征舆如此可怜之身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