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性-记国庆在一个小寺庙
金堂炮台山与云顶山夹江对峙,海拔844米。因清代咸丰年间曾挖出1尊铜炮而得名,其山形似五瓣莲花,所以又名莲花山。其实就单纯的来看她似乎是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她没有神奇的传说,没有奇峻秀美的风景,没有绝代的建筑,也没有古朴的民风;我从小在金堂长大,对金堂两座山已经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炮台山和云顶山,其实外地人喜欢的也更多的是云顶山,真正知道炮台山的人少之又少,我在今年10月之前也是同样的看法,但是我的妈妈非常喜欢炮台山,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年国庆我陪着妈妈在一次的来到这里,我是真正感觉到了佛性的力量如此动人。
自从劳动节只有3天后,旅游景点一年的重任就交给了黄金十月,在这个时间所有的商家都是卯足劲希望能够在这个7天真正意义的赚到黄金,原本我机会的穷游西藏的计划,在假期和金钱双重压力下恢恢湮灭,最终选择老家金堂。
回到家里,跟妈妈商量后我们就决定在10月2日去爬炮台山,第二天一早,妈妈在准备东西,我看见妈妈她拿了4个苹果,几大捧花生,两打纸钱,一把香和两队红蜡放入了她的布袋里,我问妈妈准备这些干嘛啊?妈妈说:“山上的东西贵,而且也没有家里拿去的有诚意啊。”然后妈妈又从她的钱袋里,拿出了很多5毛、1块的零钱放入自己的口袋,我们准备就绪后出发。
从家里到山下要先后坐2次公交汽车,大约1个小时后才到山脚,那天天气不是很好,没有阳光,雾气很重,一度我都认为会下雨,我跟妈妈在盘山的小路上慢慢悠悠的走着,慢慢的聊天,时间还是过得很快的,一路上我发现真正走路的人非常少,我们身边一会儿就会飞驰一辆摩托车或者小汽车,我就在想幸好我跟妈妈是走路,如果坐车飞快的上山,飞快的祭拜,飞快的下山,飞快的回家,有什么意义喃?我想要的就是跟妈妈在一起能够交流的时光。
我们10点40左右到达山顶,山顶很简朴,我们把纸钱、香、蜡放在指定的位置焚烧后准备进入寺庙拜菩萨,寺庙分为很多殿,每进入一个大殿里就会有一个功德箱,功德箱上半腰有个小口子,方便祭拜者捐献功德心,有心意就好,其实想非常多的寺庙也是这样,在前面我和妈妈每座宫殿都祭拜,每到一处妈妈就把她准备好的苹果和花生小心翼翼的摆到盘子里,东西不多,但是都是精心准备的。时间很快,我们祭拜完毕花的时间30分钟,一路上我们没有喝水,妈妈带我去找水喝,我们进入另外一座宫殿,穿过长长的走廊,在走廊的尽头是一个大的烧水壶,有开水和凉水,可以自由选择,在向里面望去是一间大大的庭院,分为2个部分,上边和下面的院子之间隔了一层铁栅栏,上边和下面摆了各摆了10多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每一边整整齐齐摆放着2对碗筷(2个碗1双筷子),我和妈妈从桌子上取了碗去接水喝,然后坐在桌子旁边休息。这时候之前在前殿诵经和尚和尼姑这时都到了这个偏殿,从我和妈妈的身边经过,穿过我们走到了上边的院子,他们坐定下来,继续诵经,估计过了5分钟,只听见厨房的师傅说开饭了,就看见陆陆续续五六个人每人手上端着大脸盆往上边的院子走去,然后一个胖师傅和一个矮师傅抬着一个大木桶的白米饭,也是往上边的院子走去。妈妈说:“我们去吃饭吧。”
在我们就坐的对面有2排水龙头,一排专门提供热水,一排提供冷水,简单但是充满关怀。我和妈妈走上去,最里面的桌子坐满了和尚和尼姑,这时候的他们比较自由,外边的桌子坐的是前来祭拜的香客,以老婆婆居多,我们刚刚站定,旁边桌子的老婆婆说你们坐这里吧,正好有2个位置,妈妈叫我跟老婆婆们添饭,添菜,现在我才明白这两个碗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个碗装菜,一个碗装饭,在我们斜对面有一排白瓷砖码好的置物架,今天中午吃的菜都是在上边,我去看了有莲白丝、白豆腐、豆腐干和芹菜、萝卜丝四样菜都是素菜,下面摆了3个大铁桶里面是满满的汤。妈妈说每次来这里要把饭菜吃干净,不要剩饭,吃完后要自觉的把自己的碗拿去洗好放入下面的碗柜,如果年龄大的婆婆她手脚不太方便,你可以帮婆婆把她们的碗也洗干净。
这顿饭吃的是非常的朴素,但是我现在都是觉得异常的难忘,我和妈妈包括所有正午远道而来的朋友,寺院不会收取你任何的费用,而且他们还非常热情,希望你能够吃饱,在这个位置上的所有的人,如此自觉的把自己吃过的东西收拾干净,没有任何多余没有任何浪费,一切都是自给自足,没有任何的约束,但是每个人却都是如此的和谐,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佛性吧。
![]() |
图片是我在一个金堂人的博客中找的,我没有带相机,对不起啦。 |
自从劳动节只有3天后,旅游景点一年的重任就交给了黄金十月,在这个时间所有的商家都是卯足劲希望能够在这个7天真正意义的赚到黄金,原本我机会的穷游西藏的计划,在假期和金钱双重压力下恢恢湮灭,最终选择老家金堂。
回到家里,跟妈妈商量后我们就决定在10月2日去爬炮台山,第二天一早,妈妈在准备东西,我看见妈妈她拿了4个苹果,几大捧花生,两打纸钱,一把香和两队红蜡放入了她的布袋里,我问妈妈准备这些干嘛啊?妈妈说:“山上的东西贵,而且也没有家里拿去的有诚意啊。”然后妈妈又从她的钱袋里,拿出了很多5毛、1块的零钱放入自己的口袋,我们准备就绪后出发。
从家里到山下要先后坐2次公交汽车,大约1个小时后才到山脚,那天天气不是很好,没有阳光,雾气很重,一度我都认为会下雨,我跟妈妈在盘山的小路上慢慢悠悠的走着,慢慢的聊天,时间还是过得很快的,一路上我发现真正走路的人非常少,我们身边一会儿就会飞驰一辆摩托车或者小汽车,我就在想幸好我跟妈妈是走路,如果坐车飞快的上山,飞快的祭拜,飞快的下山,飞快的回家,有什么意义喃?我想要的就是跟妈妈在一起能够交流的时光。
我们10点40左右到达山顶,山顶很简朴,我们把纸钱、香、蜡放在指定的位置焚烧后准备进入寺庙拜菩萨,寺庙分为很多殿,每进入一个大殿里就会有一个功德箱,功德箱上半腰有个小口子,方便祭拜者捐献功德心,有心意就好,其实想非常多的寺庙也是这样,在前面我和妈妈每座宫殿都祭拜,每到一处妈妈就把她准备好的苹果和花生小心翼翼的摆到盘子里,东西不多,但是都是精心准备的。时间很快,我们祭拜完毕花的时间30分钟,一路上我们没有喝水,妈妈带我去找水喝,我们进入另外一座宫殿,穿过长长的走廊,在走廊的尽头是一个大的烧水壶,有开水和凉水,可以自由选择,在向里面望去是一间大大的庭院,分为2个部分,上边和下面的院子之间隔了一层铁栅栏,上边和下面摆了各摆了10多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每一边整整齐齐摆放着2对碗筷(2个碗1双筷子),我和妈妈从桌子上取了碗去接水喝,然后坐在桌子旁边休息。这时候之前在前殿诵经和尚和尼姑这时都到了这个偏殿,从我和妈妈的身边经过,穿过我们走到了上边的院子,他们坐定下来,继续诵经,估计过了5分钟,只听见厨房的师傅说开饭了,就看见陆陆续续五六个人每人手上端着大脸盆往上边的院子走去,然后一个胖师傅和一个矮师傅抬着一个大木桶的白米饭,也是往上边的院子走去。妈妈说:“我们去吃饭吧。”
在我们就坐的对面有2排水龙头,一排专门提供热水,一排提供冷水,简单但是充满关怀。我和妈妈走上去,最里面的桌子坐满了和尚和尼姑,这时候的他们比较自由,外边的桌子坐的是前来祭拜的香客,以老婆婆居多,我们刚刚站定,旁边桌子的老婆婆说你们坐这里吧,正好有2个位置,妈妈叫我跟老婆婆们添饭,添菜,现在我才明白这两个碗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个碗装菜,一个碗装饭,在我们斜对面有一排白瓷砖码好的置物架,今天中午吃的菜都是在上边,我去看了有莲白丝、白豆腐、豆腐干和芹菜、萝卜丝四样菜都是素菜,下面摆了3个大铁桶里面是满满的汤。妈妈说每次来这里要把饭菜吃干净,不要剩饭,吃完后要自觉的把自己的碗拿去洗好放入下面的碗柜,如果年龄大的婆婆她手脚不太方便,你可以帮婆婆把她们的碗也洗干净。
这顿饭吃的是非常的朴素,但是我现在都是觉得异常的难忘,我和妈妈包括所有正午远道而来的朋友,寺院不会收取你任何的费用,而且他们还非常热情,希望你能够吃饱,在这个位置上的所有的人,如此自觉的把自己吃过的东西收拾干净,没有任何多余没有任何浪费,一切都是自给自足,没有任何的约束,但是每个人却都是如此的和谐,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佛性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