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寓居交游期间,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此外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那日我们三个在300亩大的园林内信手阔步的走啊走,突然随性地背起初中时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到“床头屋漏无干处,手脚如麻未断绝”三个人怎么也想不到下一句了,又都说不能百度,一定要自己想起来,可是却怎么也记不起了,像是面对中学语文试卷上古诗文默写一样纠结又不甘,不断地重复着上一句,希望能够闪念而过地顺下来。最后还是墙壁上题诗救了我们,把那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带给了我们,让我们三个顺顺当当地把这首应景的诗作摇头晃脑地背了下来,也算是吟诵了一回。
声音刚落,后面就有人叫住了我们,问我们是高中生吗,还是大学,读几年级,哪个学校,我说我们是大学生,大二,从重庆来。也不知他的意图,他哦了一声,道了谢,也没多说什么便走了。
不知是不是欣慰于现在还有人,不仅仅止于走马观花,也能在其景持其怀,在现实与虚妄之间模糊了界限,真真体会到了历史的纵深感,想象1000多年以前,有个叫杜甫的即使是穷困,即使是怀才不遇,也不忘兼济天下的诗人,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抚慰在世忧伤的诗歌。
正是来缅怀他,我只是好奇,穷也兼济天下是一种怎样的坦然与大度,我只是心向往之,搁置个人问题需要多大勇气来放下。我做不到,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我是铁了心的实用主义者,把持着变了相的功力主义倾向,不问苍生,只晓得超度此世。
惭愧的是,我们也真真是最普通的走马观花的游客,不一会就捂着咕咕叫的肚子,头也不回地从北门走上了青华街,遍地寻着冒菜,看来我还是做不了真正的吟游诗人。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寓居交游期间,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此外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那日我们三个在300亩大的园林内信手阔步的走啊走,突然随性地背起初中时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到“床头屋漏无干处,手脚如麻未断绝”三个人怎么也想不到下一句了,又都说不能百度,一定要自己想起来,可是却怎么也记不起了,像是面对中学语文试卷上古诗文默写一样纠结又不甘,不断地重复着上一句,希望能够闪念而过地顺下来。最后还是墙壁上题诗救了我们,把那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带给了我们,让我们三个顺顺当当地把这首应景的诗作摇头晃脑地背了下来,也算是吟诵了一回。
声音刚落,后面就有人叫住了我们,问我们是高中生吗,还是大学,读几年级,哪个学校,我说我们是大学生,大二,从重庆来。也不知他的意图,他哦了一声,道了谢,也没多说什么便走了。
不知是不是欣慰于现在还有人,不仅仅止于走马观花,也能在其景持其怀,在现实与虚妄之间模糊了界限,真真体会到了历史的纵深感,想象1000多年以前,有个叫杜甫的即使是穷困,即使是怀才不遇,也不忘兼济天下的诗人,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抚慰在世忧伤的诗歌。
正是来缅怀他,我只是好奇,穷也兼济天下是一种怎样的坦然与大度,我只是心向往之,搁置个人问题需要多大勇气来放下。我做不到,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我是铁了心的实用主义者,把持着变了相的功力主义倾向,不问苍生,只晓得超度此世。
惭愧的是,我们也真真是最普通的走马观花的游客,不一会就捂着咕咕叫的肚子,头也不回地从北门走上了青华街,遍地寻着冒菜,看来我还是做不了真正的吟游诗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