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为了相见对神许愿
在从丽江驶向永胜的几个小时里,我居然没有呕吐,你要知道每次走盘山路的时候,我可是一等一的呕吐高手呢。可能是我的注意力都拿来思考,我那些自以为人生大事的烦恼了,已经忙到无暇顾及感官的感觉。我只是一直看着车窗外的雨,雨雾仿若仙气一样在山顶环绕,泥土的气息间歇着从车窗的缝隙传到我鼻孔里。其实这样的感觉很好,只是当时的我辜负了这样的美景,不知道人生还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几次这样的美景可以让我享受。真为当时错过的美景感到惋惜,我一直都活在错过的惋惜中。关于错过,最冠冕堂皇的说法就是我的不勇敢和你的不主动以及种种不能算作原因的原因,迫使我走向今日的结局。
时至中午,我们抵达了永胜县城。在我的意识里所有的县城都是一个样子。以繁华度为基准,和城市比总会弱势一点,和农村比又会强一点。然而,繁华度并不能作为一个地方好坏的单一衡量标准,一个地方的好坏,除了那些有形的指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素质。到达县城的第一站就是去人人视为神灵的观音庙参拜,我不承认我是虔诚的信徒,唯一可以给自己惯上的称号便是佛教假信徒。
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三公里处,是滇西名胜古迹之一。人们从东城外穿过郊区村舍,就可以进入灵源寺区,迎面是慈云坊,如飞凰展翼。坊下便是寺区通途。寺区上下,浓荫掩映,古木参天。现存寺观亭阁,有下殿观音阁,正殿东面大门人天阁,殿右真武阁。正殿上面环山腰有摩云亭、修真亭、栖霞阁。上述亭阁,或隐或现,或明或暗,隐现于古木花草之间。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刻石留念者,刊刻匾者,抒发感情,各表其志,至今尚有不少遗存。《乾隆永北府志》、《光绪永北直隶厅志》上记载“在城东三里许。峰峦耸翠,宛如玉壶,春和景明,清流环抱,潺潺有声,观音石刻即在此山之阴。左右山形如罗汉朝观音之状,故俗称佛山。”正殿观音阁,始建于北宋大理国时期,历代都有修葺,现存建筑是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在旧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崖峭壁,下临灵源河水。观音阁内殿是用精致的木雕作屏壁,殿外栏杆走廊,是用大理石镶制,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最珍贵者是殿中刻在石壁上的观音像,此象高l 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注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据《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编者、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飞丽江人方国瑜说;“永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佛之较古者”, “昆明圆通山有碑刻观音像即仿此翻刻。此非偶然也。”
——引自百度
现在的灵源箐也许没有以前保存那么完好,但是的这座寺庙给人的却是一种一直就在这里的和谐感,仿佛一直不曾改变,不曾经历历史变迁,不曾经历时光飞速穿梭。它依然是它,只是参拜它的人,心里不断经历着世事变迁,内心里对信仰也没有那么单纯那么纯粹,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参拜,我也未能免俗。
这次之前,我从未虔诚的许过愿,连上一束香都觉得麻烦,唯一一次参拜还是为了求财,有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种种行为都感到疑惑。疑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疑惑是否有谁真的走进我的世界里。好像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里,这无知无惧的想法,差点让我固步自封。或许是受了小敏的影响吧,我这次居然肯乖乖的烧香拜佛,这种在别人眼里看似虔诚的行为让我觉得很好笑,我自己的内心里很清楚自己祈求的是什么,这是一种自己都会鄙视自己的行为,我着实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内疚。
那一日,我并不是焚香斋戒,磕长头于佛前。我只是和所有的俗世男女一样手执香烛,穿过那条存在了近百年的石子路,尴尬的立于佛前。走佛前的那一路一直在祈祷我和你的下一次相遇,究竟是怎样的苦痛,怎样的立场可以让我这样的立于佛前。更想知道凭什么你值得我许下这违背自己人生信条的诺言。我不能说是因为爱,若不是因为爱,我便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看吧我就是这样的女子,你以为我文静安然,其实我只是懒得动,动是便是脱兔。还是一只让人头疼的兔子,只是我这只让人头疼的兔子,以前是独来独往,特立独行,现在却是忧伤神往,祈求鬼神来成全我这卑微的愿望。
我觉得我是疯了,也许是自从见你的那一日便疯了,看到长长的走廊、空旷的街道我总是想和你一起走过,并幻想着一切情节,我活自己的幻像里,并且试图把你也拖进我的幻像里。我喜欢站在高处望向一侧的那种感觉,好像我一看你便会出现的我生命中世界里,甚至是日日的的美梦里。我的内心也许是疯狂入魔,只是外表的皮囊还是那么的正常,我讨厌这种若无其事的正常。
这次之前,我从未自己焚烧那么多的香,香烛散发出的浓烟呛的我眼泪直流,我那一刻想借着浓烟的功劳大声哭泣。只是自己没有办法接受这毫无缘由的哭泣,并且我是成年人,我的喜怒哀乐不应该由赤裸裸的眼泪来表达。我抵达大殿的一个大香炉旁,我把所有的香都插了进去,手里没有任何我的香烛是,我真心觉得这是一种解脱。
我在寺中转来转去,只是这寺并不大,片刻便完成了全程。去讨了斋饭,可是只有面条,我和小敏果断逃跑。
从门口出来的时候看着看见佛珠,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个自称自己很倒霉的友人,便给他祈了串佛珠回来。其实,倒霉这事,自己心里想的越多,越认为自己倒霉,自己便会越倒霉,像我的从前一样。
时至中午,我们抵达了永胜县城。在我的意识里所有的县城都是一个样子。以繁华度为基准,和城市比总会弱势一点,和农村比又会强一点。然而,繁华度并不能作为一个地方好坏的单一衡量标准,一个地方的好坏,除了那些有形的指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素质。到达县城的第一站就是去人人视为神灵的观音庙参拜,我不承认我是虔诚的信徒,唯一可以给自己惯上的称号便是佛教假信徒。
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三公里处,是滇西名胜古迹之一。人们从东城外穿过郊区村舍,就可以进入灵源寺区,迎面是慈云坊,如飞凰展翼。坊下便是寺区通途。寺区上下,浓荫掩映,古木参天。现存寺观亭阁,有下殿观音阁,正殿东面大门人天阁,殿右真武阁。正殿上面环山腰有摩云亭、修真亭、栖霞阁。上述亭阁,或隐或现,或明或暗,隐现于古木花草之间。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刻石留念者,刊刻匾者,抒发感情,各表其志,至今尚有不少遗存。《乾隆永北府志》、《光绪永北直隶厅志》上记载“在城东三里许。峰峦耸翠,宛如玉壶,春和景明,清流环抱,潺潺有声,观音石刻即在此山之阴。左右山形如罗汉朝观音之状,故俗称佛山。”正殿观音阁,始建于北宋大理国时期,历代都有修葺,现存建筑是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在旧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崖峭壁,下临灵源河水。观音阁内殿是用精致的木雕作屏壁,殿外栏杆走廊,是用大理石镶制,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最珍贵者是殿中刻在石壁上的观音像,此象高l 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注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据《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编者、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飞丽江人方国瑜说;“永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为滇中画佛之较古者”, “昆明圆通山有碑刻观音像即仿此翻刻。此非偶然也。”
——引自百度
现在的灵源箐也许没有以前保存那么完好,但是的这座寺庙给人的却是一种一直就在这里的和谐感,仿佛一直不曾改变,不曾经历历史变迁,不曾经历时光飞速穿梭。它依然是它,只是参拜它的人,心里不断经历着世事变迁,内心里对信仰也没有那么单纯那么纯粹,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参拜,我也未能免俗。
这次之前,我从未虔诚的许过愿,连上一束香都觉得麻烦,唯一一次参拜还是为了求财,有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种种行为都感到疑惑。疑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疑惑是否有谁真的走进我的世界里。好像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里,这无知无惧的想法,差点让我固步自封。或许是受了小敏的影响吧,我这次居然肯乖乖的烧香拜佛,这种在别人眼里看似虔诚的行为让我觉得很好笑,我自己的内心里很清楚自己祈求的是什么,这是一种自己都会鄙视自己的行为,我着实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内疚。
那一日,我并不是焚香斋戒,磕长头于佛前。我只是和所有的俗世男女一样手执香烛,穿过那条存在了近百年的石子路,尴尬的立于佛前。走佛前的那一路一直在祈祷我和你的下一次相遇,究竟是怎样的苦痛,怎样的立场可以让我这样的立于佛前。更想知道凭什么你值得我许下这违背自己人生信条的诺言。我不能说是因为爱,若不是因为爱,我便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看吧我就是这样的女子,你以为我文静安然,其实我只是懒得动,动是便是脱兔。还是一只让人头疼的兔子,只是我这只让人头疼的兔子,以前是独来独往,特立独行,现在却是忧伤神往,祈求鬼神来成全我这卑微的愿望。
我觉得我是疯了,也许是自从见你的那一日便疯了,看到长长的走廊、空旷的街道我总是想和你一起走过,并幻想着一切情节,我活自己的幻像里,并且试图把你也拖进我的幻像里。我喜欢站在高处望向一侧的那种感觉,好像我一看你便会出现的我生命中世界里,甚至是日日的的美梦里。我的内心也许是疯狂入魔,只是外表的皮囊还是那么的正常,我讨厌这种若无其事的正常。
这次之前,我从未自己焚烧那么多的香,香烛散发出的浓烟呛的我眼泪直流,我那一刻想借着浓烟的功劳大声哭泣。只是自己没有办法接受这毫无缘由的哭泣,并且我是成年人,我的喜怒哀乐不应该由赤裸裸的眼泪来表达。我抵达大殿的一个大香炉旁,我把所有的香都插了进去,手里没有任何我的香烛是,我真心觉得这是一种解脱。
我在寺中转来转去,只是这寺并不大,片刻便完成了全程。去讨了斋饭,可是只有面条,我和小敏果断逃跑。
从门口出来的时候看着看见佛珠,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个自称自己很倒霉的友人,便给他祈了串佛珠回来。其实,倒霉这事,自己心里想的越多,越认为自己倒霉,自己便会越倒霉,像我的从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