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张陈《感遇》——记第一次古代文学史课堂上的自由讨论
话说这是以前无比向往的大学课堂第一次比较自由地讨论学生自己对于诗词歌赋的看法,而非以前只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涛涛不绝却无人听闻,更让人苦不堪言的是老师只是照着各种课间资料朗诵一通,别急着否认这样的奇葩,大学课堂上实属有之。譬如某老师,就着一口我这个平巧舌前后鼻韵分不清的人都引以为耻的普通话,按照文学史上的条条框框将某某诗人的人以及上面的简介、下面的注释念了几节课。我顿时有一种破门而出的冲动,不过冲动归冲动,起码的尊师重道我还是懂的,于是乎,装模作样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左后一排,把手里的宣传单一条一条的撕下来,编了一条桃粉色的辫子,自觉不错,顺便有愧课堂。
今天又是某某老师的课,上课之前我花尽心思用《朝着天堂走》和室友换了《唐诗地图》,捉摸着拿着这本书去上课,至少我不会荒废三节课吧。多看书,少说话,两眼只光书里事,充耳不闻台上音。……罢了。……足矣。
第二节课的时候,某老师突发奇想,要我们分小组讨论比较张九龄和陈子昂的《感遇》。本来习惯了忽略老师的命令,依旧只管自己看书,自己想问题,不过这老师忒有先见之明,在教室里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走了一遍,最后停在我以及几个同学面前。我扯了扯刚才从同学那里夺过来她也刚刚翻开的书,笑着望着某老师。听完某老师的话后点头,告诉她我们确实是五个人一组。下面是这次要比较的两首诗:
感遇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谁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以我转眼忘人转身往事的记性,对于全班分了几组以及每组的具体论述这种细节问题是记不明确了,不过大体的还是可以说出来。首先坐在教室最前面的第一组的某男生声音太书生气,对于我这种猥琐躲在最后一排的人来说听不清也实在无可厚非。就忽略了吧。
第二组某女生,说两诗同为托物言志,但相比之下,张诗是怀才不遇依旧孤芳自赏,陈诗是怀才不遇便忧郁悲伤;张诗贤而见逐,迹近屈原,托物言志,源自离骚,其风格较为清新淡雅,而陈诗受魏晋六朝绮丽诗风以及诗人自身所推崇的汉魏风骨的影响,显得古奥深邃又略带苍凉悲怆;张诗所表达的现象,春花秋桂,却忽略了秋天本是个凋零的季节,稍觉有违自然界春生万物秋自凋零的规则,显得更加情感化,而陈诗紧紧遵循自然界的法则客观地表述了春华秋衰的景象,显得理性,更具有说服性,趋于说理。
第三组某女生说两诗中所说描述的春秋连个季节性名词可以看做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春乃是诗人立于朝堂之上,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而秋季则是饱受排挤之后被贬边缘小地的失意时候。只是此二人心性不同,从而导致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面对同一问题,写出来的诗便有了自然而然的差别。不难看出,张九龄的心理承受能力甚是令人佩叹,虽时值贬官之际,可是为人积极乐观,政治上得意时春花竟发,政治上失意时依旧丹桂飘香,管它春秋如何,张九龄依旧情况自傲,洁身自好,不为世事心生动摇,越是鸭梨山大,他就越是亚历山大。而陈子昂这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了,抗压能力明显低于后生张九龄。当仕途不顺,明主厌弃,退出举世混浊唯我独醒的朝堂时,既不愿为俗世低眉折腰事权贵,又不愿一隐深山老林风月为伴,只好写首小诗意表心中无限事,瘟疫四起,诟病贤才,偏偏他陈子昂生不逢时,只得叹一句世无伯乐,贤才还不如咸菜来得珍贵。
第四组秀气的小家碧玉虽离我不远,目测清晰,窈窕客观,只是不知为何声音未能入耳,飘飘然就到了下一组了。
这组的代表是被誉为我班神秘男子的张生,普通话讲得好,歌也唱得好,以前在基础写作课上自己填词一首楚辞风歌曲加上销魂的嗓音令全班女生为之倾倒。连平日里我这个目中无男色的人都不得不承认那声音可堪天籁,还默默地在原创音乐网听了好几次。以至于这一次我只顾得去想别人喉咙里是怎么就吐出如此标准的普通话时,男神的表述已经完了,某老师干笑了几声,说觉得男神对张九龄的评价过激。经过本人绞尽脑汁的回忆加总结后,男神的意思大概是陈诗在前,张诗在后,因为有了比较,所以张诗不愿循着老路子来,他陈子昂被贬后将失意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要张九零做一手同样的诗敢问在世人面前情何以堪?所以,张九龄逆其道而行,陈子昂低沉,他张九龄就偏要高昂,陈子昂灰心不快,他张九龄就要偏要积极乐观,陈子昂恨世无伯乐,他张九龄就偏要孤芳自赏,如此如此。便有了比诗的嫌疑,敢问哪个才子不希望自己的才华被赏识?哪个雄心壮志的七尺男儿不想在朝堂上一展风采,指点江山?所以在男神眼里,张九龄不敢直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便是谓历史名人,文化先贤,也应当批评。
最后一组一开始没有找到代表,老师又不肯放过,一女只好舍身为组员,不情愿的站了起来。目测了一下,此女平日无话,面容姣好,却茕茕独行,如空谷幽兰,超尘绝俗,想必今日一站,沾染尘世的烟火气息,也不失为一件幸事,毕竟,人在反间。顾着欣赏此女的姿容时,她简短的论述已然结束,某老师连夸此女好文采,害得我真后悔自己总是抓不住重点,老在关键时刻神思乱飘。以至于想了几个小时终于断断续续地能形成一句话了,此女的意思大概是她觉得张诗沾染了老庄的气息,像流水,一如张九龄的心境,懂得变通,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世界慢转,随遇而安。而陈子昂的诗受了汉魏风骨地熏陶,宛若高山,自有一股苍凉悲壮的气息蔓延其中,只是既为高山,多了一份雄壮却少了一份变通,因而悲凉之风自是少不了。
接下来的某老师就着总结,又结合东西方哲学的观点讲了《登幽州台歌》种人类宿命中不可避免的哲学范畴里的孤独感以及无止境的时间与无边界的空间里人类的渺小以及无可奈何的悲哀作为对陈子昂诗歌讲解的终结。
听着视频里某老头对《春江花月夜》的朗诵,我琢磨着还是手机里仅有的两首曲子之一的《春江花月夜》(李炜)好听得多,好不矫情地说一句,听它的时候,其确实看得见春、江、花、月、夜。此间,我已经翻开了《唐诗地图》。
最后,因不懂格律,只得胡诌一首古诗,与全篇无关,权当献丑,以表许久不曾提及的来到此地的初衷:
十八提名尚嫌迟,
缙云山下遇故知。
不忆江岸杨柳色,
却话新科游春时。
玉马青衣乐游原,
羞花红裙曲江边。
盛宴慈恩聚才子,
谈笑明月挂空枝。
2013、10、8晚
今天又是某某老师的课,上课之前我花尽心思用《朝着天堂走》和室友换了《唐诗地图》,捉摸着拿着这本书去上课,至少我不会荒废三节课吧。多看书,少说话,两眼只光书里事,充耳不闻台上音。……罢了。……足矣。
第二节课的时候,某老师突发奇想,要我们分小组讨论比较张九龄和陈子昂的《感遇》。本来习惯了忽略老师的命令,依旧只管自己看书,自己想问题,不过这老师忒有先见之明,在教室里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走了一遍,最后停在我以及几个同学面前。我扯了扯刚才从同学那里夺过来她也刚刚翻开的书,笑着望着某老师。听完某老师的话后点头,告诉她我们确实是五个人一组。下面是这次要比较的两首诗:
感遇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谁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以我转眼忘人转身往事的记性,对于全班分了几组以及每组的具体论述这种细节问题是记不明确了,不过大体的还是可以说出来。首先坐在教室最前面的第一组的某男生声音太书生气,对于我这种猥琐躲在最后一排的人来说听不清也实在无可厚非。就忽略了吧。
第二组某女生,说两诗同为托物言志,但相比之下,张诗是怀才不遇依旧孤芳自赏,陈诗是怀才不遇便忧郁悲伤;张诗贤而见逐,迹近屈原,托物言志,源自离骚,其风格较为清新淡雅,而陈诗受魏晋六朝绮丽诗风以及诗人自身所推崇的汉魏风骨的影响,显得古奥深邃又略带苍凉悲怆;张诗所表达的现象,春花秋桂,却忽略了秋天本是个凋零的季节,稍觉有违自然界春生万物秋自凋零的规则,显得更加情感化,而陈诗紧紧遵循自然界的法则客观地表述了春华秋衰的景象,显得理性,更具有说服性,趋于说理。
第三组某女生说两诗中所说描述的春秋连个季节性名词可以看做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春乃是诗人立于朝堂之上,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而秋季则是饱受排挤之后被贬边缘小地的失意时候。只是此二人心性不同,从而导致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面对同一问题,写出来的诗便有了自然而然的差别。不难看出,张九龄的心理承受能力甚是令人佩叹,虽时值贬官之际,可是为人积极乐观,政治上得意时春花竟发,政治上失意时依旧丹桂飘香,管它春秋如何,张九龄依旧情况自傲,洁身自好,不为世事心生动摇,越是鸭梨山大,他就越是亚历山大。而陈子昂这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了,抗压能力明显低于后生张九龄。当仕途不顺,明主厌弃,退出举世混浊唯我独醒的朝堂时,既不愿为俗世低眉折腰事权贵,又不愿一隐深山老林风月为伴,只好写首小诗意表心中无限事,瘟疫四起,诟病贤才,偏偏他陈子昂生不逢时,只得叹一句世无伯乐,贤才还不如咸菜来得珍贵。
第四组秀气的小家碧玉虽离我不远,目测清晰,窈窕客观,只是不知为何声音未能入耳,飘飘然就到了下一组了。
这组的代表是被誉为我班神秘男子的张生,普通话讲得好,歌也唱得好,以前在基础写作课上自己填词一首楚辞风歌曲加上销魂的嗓音令全班女生为之倾倒。连平日里我这个目中无男色的人都不得不承认那声音可堪天籁,还默默地在原创音乐网听了好几次。以至于这一次我只顾得去想别人喉咙里是怎么就吐出如此标准的普通话时,男神的表述已经完了,某老师干笑了几声,说觉得男神对张九龄的评价过激。经过本人绞尽脑汁的回忆加总结后,男神的意思大概是陈诗在前,张诗在后,因为有了比较,所以张诗不愿循着老路子来,他陈子昂被贬后将失意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要张九零做一手同样的诗敢问在世人面前情何以堪?所以,张九龄逆其道而行,陈子昂低沉,他张九龄就偏要高昂,陈子昂灰心不快,他张九龄就要偏要积极乐观,陈子昂恨世无伯乐,他张九龄就偏要孤芳自赏,如此如此。便有了比诗的嫌疑,敢问哪个才子不希望自己的才华被赏识?哪个雄心壮志的七尺男儿不想在朝堂上一展风采,指点江山?所以在男神眼里,张九龄不敢直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便是谓历史名人,文化先贤,也应当批评。
最后一组一开始没有找到代表,老师又不肯放过,一女只好舍身为组员,不情愿的站了起来。目测了一下,此女平日无话,面容姣好,却茕茕独行,如空谷幽兰,超尘绝俗,想必今日一站,沾染尘世的烟火气息,也不失为一件幸事,毕竟,人在反间。顾着欣赏此女的姿容时,她简短的论述已然结束,某老师连夸此女好文采,害得我真后悔自己总是抓不住重点,老在关键时刻神思乱飘。以至于想了几个小时终于断断续续地能形成一句话了,此女的意思大概是她觉得张诗沾染了老庄的气息,像流水,一如张九龄的心境,懂得变通,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世界慢转,随遇而安。而陈子昂的诗受了汉魏风骨地熏陶,宛若高山,自有一股苍凉悲壮的气息蔓延其中,只是既为高山,多了一份雄壮却少了一份变通,因而悲凉之风自是少不了。
接下来的某老师就着总结,又结合东西方哲学的观点讲了《登幽州台歌》种人类宿命中不可避免的哲学范畴里的孤独感以及无止境的时间与无边界的空间里人类的渺小以及无可奈何的悲哀作为对陈子昂诗歌讲解的终结。
听着视频里某老头对《春江花月夜》的朗诵,我琢磨着还是手机里仅有的两首曲子之一的《春江花月夜》(李炜)好听得多,好不矫情地说一句,听它的时候,其确实看得见春、江、花、月、夜。此间,我已经翻开了《唐诗地图》。
最后,因不懂格律,只得胡诌一首古诗,与全篇无关,权当献丑,以表许久不曾提及的来到此地的初衷:
十八提名尚嫌迟,
缙云山下遇故知。
不忆江岸杨柳色,
却话新科游春时。
玉马青衣乐游原,
羞花红裙曲江边。
盛宴慈恩聚才子,
谈笑明月挂空枝。
2013、10、8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