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學習
其實一直是自己在學習藏文,夜間或者休息日。斷斷續續,不能很好堅持。所以每次都是需要回顧以前的很多才能繼續新的課程。挺羨慕群裡那些能去民大上課的同仁們,也經常和他們交流關於藏文藏語的學習經驗。我是野路子,當然隨意性就更大,安多方言和拉薩口語的錄音換著聽,基本也知道兩者區別在哪裡,念東西的時候也就自覺不自覺地以兩種口音分別念一遍。現在就是不知道康地方言是怎樣的味道。以後遊學一番就知道了。
漢地和西方都以自己的視角去看藏地,難免有偏頗。我儘量找由藏人從藏文成漢文或者英文翻譯的資料,最大可能地避免偏見和先入為主。某些熱門書籍真是侮辱人的智商,竟然還賣得那么熱,可知讀書而不知思考的人在當下占了多大的比例。
文化上的分歧所導致的不理解,經濟利益上產生的糾紛和衝突,歸根結底是人性弱點的暴露,是貪婪(無可遏止的占有欲)和不寬容。寬容是雙向的,當有一方以不寬容和絕對優勢進行壓制的時候就會產生問題,積累了幾十年的怨恨則會隨著時間的流失加深而不是消失。再加對於資源的掠奪,原本只需要雙向的理解和寬容就可解決的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但就其根本而言,卻很簡單:即克制自私的慾望,以寬容之心面對處於劣勢的族群。在埃及,有一群人,他們是古埃及人文化的直接傳承者,即科普特人(copt),Egypt這個詞就從copt而來。但是我確定,只要不是對埃及文化及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感興趣的人是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的。他們信奉基督教的一個支系,coptic church,使用由古埃及語衍化而來的閃含語系之一種語言——科普特語。在過去的幾百年裡他們與穆斯林之間還是能夠比較和平地相處,而且他們比較沉默。但是近些年顯現出了一些問題,科普特人與埃及穆斯林之間產生了很多的衝突,並且在加深。(對此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再查看一下維基百科相關條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科普特语 ,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零八年爆發過一次穆斯林圍攻科普特人村莊的事件,在基督教世界引起巨大聲討浪潮。埃及現代作家伊和桑-阿卜杜-庫都司的小說《主就是愛》描述了一位穆斯林女青年和一位科普特男青年直接的愛情故事,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科普特人在當今埃及的二等公民地位,同時也是對於宗教信仰和民族問題的直觀展示。小說畢竟是藝術化的生活,現實生活要無奈的多、痛苦的多。近年來埃及文化界人士所提出的“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之口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於古埃及文化的回歸和傳承,但是埃及畢竟還是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了幾百年的“邊境”(阿語中“埃及”所用的“ قبط ”一詞實際上為科普特人的專指,作為國家的正式名稱,是مصر misr,意即“邊境、邊界,城市”。原先的主體民族經過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變成了少數民族,在伊斯蘭時期他們是人數眾多的保護民(أهل الذمة)的一部分。這一點可以參考http://baike.baidu.com/view/903321.htm (雖然不喜歡百度,但是在某些方面還是可以做一參考)其中關於科普特歷史及現狀的描述(有些語句帶有主觀色彩,讀者須謹慎對待)中可以得知,科普特人在現代埃及的地位是十分微妙的。科普特語現在只在一些宗教活動中使用,科普特人的生活中基本都是在使用阿拉伯語。
扯遠了,還是回到我的藏文學習中來。語言是藉以區分(identify تشخيص)人之所不同的重要屬性,我遇到過很多不會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他們就經常會有一種out of place的感覺,在哪裡都和所處的環境搟格不入。還有一些人因為自己的漢語比本民族語言純熟而感到羞恥。因此在於他們的交談中經常會陷入憂慮(但不是焦慮),總是覺得異乎尋常地沉重。有時會沉重到無法繼續下去,他的憂慮也將你吞沒。(未完,不續)
漢地和西方都以自己的視角去看藏地,難免有偏頗。我儘量找由藏人從藏文成漢文或者英文翻譯的資料,最大可能地避免偏見和先入為主。某些熱門書籍真是侮辱人的智商,竟然還賣得那么熱,可知讀書而不知思考的人在當下占了多大的比例。
文化上的分歧所導致的不理解,經濟利益上產生的糾紛和衝突,歸根結底是人性弱點的暴露,是貪婪(無可遏止的占有欲)和不寬容。寬容是雙向的,當有一方以不寬容和絕對優勢進行壓制的時候就會產生問題,積累了幾十年的怨恨則會隨著時間的流失加深而不是消失。再加對於資源的掠奪,原本只需要雙向的理解和寬容就可解決的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但就其根本而言,卻很簡單:即克制自私的慾望,以寬容之心面對處於劣勢的族群。在埃及,有一群人,他們是古埃及人文化的直接傳承者,即科普特人(copt),Egypt這個詞就從copt而來。但是我確定,只要不是對埃及文化及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感興趣的人是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的。他們信奉基督教的一個支系,coptic church,使用由古埃及語衍化而來的閃含語系之一種語言——科普特語。在過去的幾百年裡他們與穆斯林之間還是能夠比較和平地相處,而且他們比較沉默。但是近些年顯現出了一些問題,科普特人與埃及穆斯林之間產生了很多的衝突,並且在加深。(對此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再查看一下維基百科相關條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科普特语 ,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零八年爆發過一次穆斯林圍攻科普特人村莊的事件,在基督教世界引起巨大聲討浪潮。埃及現代作家伊和桑-阿卜杜-庫都司的小說《主就是愛》描述了一位穆斯林女青年和一位科普特男青年直接的愛情故事,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科普特人在當今埃及的二等公民地位,同時也是對於宗教信仰和民族問題的直觀展示。小說畢竟是藝術化的生活,現實生活要無奈的多、痛苦的多。近年來埃及文化界人士所提出的“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之口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於古埃及文化的回歸和傳承,但是埃及畢竟還是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了幾百年的“邊境”(阿語中“埃及”所用的“ قبط ”一詞實際上為科普特人的專指,作為國家的正式名稱,是مصر misr,意即“邊境、邊界,城市”。原先的主體民族經過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變成了少數民族,在伊斯蘭時期他們是人數眾多的保護民(أهل الذمة)的一部分。這一點可以參考http://baike.baidu.com/view/903321.htm (雖然不喜歡百度,但是在某些方面還是可以做一參考)其中關於科普特歷史及現狀的描述(有些語句帶有主觀色彩,讀者須謹慎對待)中可以得知,科普特人在現代埃及的地位是十分微妙的。科普特語現在只在一些宗教活動中使用,科普特人的生活中基本都是在使用阿拉伯語。
扯遠了,還是回到我的藏文學習中來。語言是藉以區分(identify تشخيص)人之所不同的重要屬性,我遇到過很多不會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他們就經常會有一種out of place的感覺,在哪裡都和所處的環境搟格不入。還有一些人因為自己的漢語比本民族語言純熟而感到羞恥。因此在於他們的交談中經常會陷入憂慮(但不是焦慮),總是覺得異乎尋常地沉重。有時會沉重到無法繼續下去,他的憂慮也將你吞沒。(未完,不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