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杰:设计非原创,设计一定是有想法的模仿。
设计是什么?设计是人类凭借着经验、技术、手艺以及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心觉综合后赋予材料以功能、品质与造型的一个过程。
没有原创,只有自然界的万物,那才是原创。我们只是发现,并把已有的东西拆散,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而已。设计非原创,设计一定是有想法的模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做设计才不会自以为是,才有可能保持一个平常心。只有平和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发现万物的本质,知道了解万物的真相,才能设计出一些让人喜欢的家具。无论做何事,真实是一切的根本,我想做设计的更应如此。
谈设计与生活
1 关于设计
1.1 你如何定义你自己的风格? 我没有定义任何风格,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可能在一个时期我会比较喜欢某一种材料与元素,会去深入了解、探索,把一些心得不断地进行应用,直至兴趣转移。
1.2 如何定义设计? 我觉得人能做这做那,这是一种本能,很正常的。只是我能把这种本能发挥,但是有些人却不能。如果一定要讲,可能这就是因为我爱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而获得大自然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让我渐渐明白自己,了解本能,并使本能得到了展示。
1.3 当你设计一样家具的时候,那个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并不是来自于灵感,而是一种需要。往往这种需要会让人非常激动,这种激动伴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有时候你会有一种恋爱的感觉,正是这些会自然触动你的设计思想,并让你乐此不疲。比如不常吃西餐的人对刀叉使用规矩往往颠三倒四,我也常常搞不清楚这刀放下应该怎样摆,所以,我就考虑设计一种刀叉不需考虑刀口方向,中性的,这种需要,就设计出了一套曲柄刀叉。
1.4 当你设计一件家具的时候,你更加注重哪个方面,如美观?幽默或者功能? 在设计家具时,我最注重的是功能。因为设计是一种需要,其次是对材料的尊重。我只用我熟悉的材料,这样才有可能把材料的美展示出来。结构是材料表现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可能会是严肃的、活泼的、幽默的……比如鞋凳,它的功能是为每天上班出门前穿鞋而用,穿好鞋后,常常需要给鞋子擦擦亮,需要一个抽屉存取鞋刷鞋油,非常轻巧方便。同时它的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一只蟑螂,抽屉拉出,更加表现出蟑螂的形态,给人以幽默感,我想这也是对生活爱的一种表达。
1.5 在您的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有哪些?您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做设计最重要的是做一件有用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强调的元素就是材料。如何展示材料的美,木材的肌理,钢材的力量,竹子的韧性,玻璃的通透等,以为材料决定了结构,结构又决定了形态,而形态就综合地体现了设计师的个性。我希望通过设计,让生活变得精致而有情趣,这样会让人觉得活着有多么美好和愉悦。
1.6 为什么你会选择乌金木做家具? 我是一个木匠,所以会很喜欢木头。乌金木的发现也是一种缘分。很久以前,一位木材供应商那里积压了一批原木,拿了块样子给我看,希望我能用它。望着乌金木,我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它是真的木头!就这样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来,一头钻进乌金木里。最近我还出了一本书,叫《乌金木》,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我与她的情感和故事。
1.7 你的很多家具都非常自然,(比如海草绳的椅子,还有一些非常像是树桩的桌子)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 我喜欢自然的东西,在材料的运用上,我最常用的手法是根据材料原有的形态去展示材料的美。如果说这就是设计的艺术,我想这也是艺术的本质。我想你
去看看《乌金木》这本画册,你一定也会对乌金木着迷。
1.8 你认为产品的质量跟设计一样重要吗? 质量是设计的一部分,在我的设计中最注重的是产品质量。我是一个手艺人,这也是手艺人的传统与习惯。
1.9 哪件家具你觉得最能代表你的设计?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还真难回答。我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作品,时间长了我都会厌倦。有时回头再看看自己的东西,常常会脸红。如果一定安排几件的话,我觉得是钱椅,伴侣几与睡美人。中国艺术比较讲究线的运用,比如书法,国画。西方喜欢用面,就像油画、水彩画,包括现代的家具。我很想把这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于是有了睡美人的长椅;钱椅完全是把中国明式圈椅用现代的手法描述了一次。伴侣几的产生纯粹是出于偶然,在制作森林几时,由于木材年份久远,一不小心就很自然地断开了,于是我就顺其自然把它设计成了一高一低两块,并且组合成为了伴侣几。一个好的设计,都有可能在不经意中产生。中国城市里的人大都有脱鞋入室的习惯,门边得有能换鞋的凳子,这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就有了这张鞋凳;那张圆点桌是我吸取了西方的文化,又结合平面组合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新的样子。今年为了去科隆展做了一组细竹系列,望着它们我心里乐滋滋的,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女一样。
1.10 你的设计被别人模仿过嘛?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常常会被人抄袭,很开心,这让你有成就感。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那是律师的事,跟我没有关系。
1.11 你常常把现代的技术与中国传统的东西加以结合,你能不能说一下你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与西方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因为我们封闭的时间太长了。但是在引进西方加工技术的同时,我也从没忽略中国传统工艺。同时,我从来也不想把设计搞明白她究竟是什么,不过我是一个木匠,这点我非常明白。我只是把一种需要通过家具的形式进行表达出来而已,所以在我的观念中,设计师和木匠从来不曾分家。有人说我做的家具用现代的手法表达了东方的文化,这让我蛮开心的,也是对我最好的奖励。民族的东西根深蒂固,不可能去改变。只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祖先。有人常为此而感到沉重,我却觉得很轻松与自豪,我把它放下了,所以轻松。自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祖先。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习西方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民族的精髓传递下去,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1.12 中国家具设计的现状是怎样的?其他的设计与你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的设计还处在初期,包括我自己,因为我们有一段时间忽略了设计。现在我们很努力,也会出现一些好的作品。但是这么大的一个民族,好作品的量还是太少了。如果没有一个量的积累,很难有质的飞跃。中国设计还需要一段时间。每一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地域的差异对美的标准都不同,所以设计会很自我。
1.13 中国家具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还有文化的改变,你认为你的风格是属于中国哪个时期? 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我生活在如今的中国,所以我的设计就反应了中国现在的一种生活状态。可能是民族遗传基因的关系,会有比较多的东方味道。我很喜欢中国明式家具,他对我的影响很深,但是我没有掉进去。
1.14 你认为最好的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要素? 最好的作品,首先是满足了一种生活的需要,能用最普通常见的材料来表现它,而且又能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来描述,那是最棒的。所以一件好的家具我想应该具备这样几点: 使用价值: 家具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耐消费商品,功能显得极其重要。不仅具有最佳的使用性与无可挑剔的运作状况,还要考虑不经意错误操作所潜在的伤害,以及注意产品的耐久性。 独创性: 其的造型、色彩、材质、结构、工艺以及功能等具备整体的协调性,统一性和可读性,有民族特点,又能被国际接纳。 环保性: 要考虑产品在使用材料选择上对人的污染与伤害最小,还要考虑产品使用过程中能源与资源消耗最少,不应有不适当的污染,并能循环使用。 概括来说,就是必须做到:① 艺术结合科技 ② 艺术服从功能 ③ 艺术遵循自然。
1.15 你如何理解原创设计的? 没有原创,只有自然界的万物,那才是原创。我们只是发现,并把已有的东西拆散,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而已。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做设计才不会自以为是,才有可能保持一个平常心。只有平和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发现万物的本质,知道了万物的真相,那设计出一些让人喜欢的家具就是很简单的了。无论做何事,真实是一切的根本,我想做设计的更应如此。
1.16 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区别? 设计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的需要,其必须是一件具有功能性的东西,而艺术就广泛多了。设计可以是艺术,但艺术不一定是设计。艺术更趋向于精神上的东西,我一直把艺术理解为一种思考、一种愿望,可以用各种美的形式来表达。
1.17 能谈一下你近来新的兴趣及设计研究方向? 最近我对对本土文化产生里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收集温州人过去生活的用品。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温州其实是一个充满美感和乐趣的地方,只是经济大潮将其淹没了。当你深入的时候,每发现她的一个亮点,都让人激动不已,这是我设计的源泉。设计一件有用的东西,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方向,既然有用,一定要把他做得更漂亮,这是我的追求。
1.18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没有计划,我做事往往凭感觉,随缘。 首先是我喜欢的,其次,对社会也有益,最后,还得有能力去做。这个能力包括时间与物力,只要符合这三点,都会在我的计划内。最近我对建筑着迷,自从设计了自己的一幢工作室后,觉得建筑设计非常有意思,它要求有更宽广的学识,更多的经验与更深的思考,而且把家具、室内和景观都串联起来了。
2 关于生活About life
2.1 你在中国还有澳洲受过教育,你也做过工匠、钳工之类,那么是什么使你决心投身到设计工作中?我受的教育很少,去澳洲也只不过是“洋插队”,英语过不了关,还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这种经历却让人看到很多东西,让人明白很多道理。要说设计,可能是父亲给的基因,因为我父亲也是一个平面设计师。我小的时候本来应该是去学校读书的,但由于家庭的原因,我只能去学习手艺,正因为这样,我才能做很多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设计师,而是一个工匠。
2.2 你去过世界哪些地方?那些旅行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每年我都会旅游,去很多地方,我最喜欢的是看每个国家不同肤色的人。特别是在农村,那种纯朴的民风让人心醉。尽管语言不能沟通,但是人美了环境自然就美:大山、河流、海洋、天空、城市、乡村。旅行会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会保持着一颗童心去看世界,这样你就会有一个很平和轻松的心境,就像一个小孩。我希望自己一直像小孩,只有在这个状态下,你才有可能明白事物的真相,设计才会有状态,旅行是唯一保持这种状态的好途径。
2.3 管理与设计是很难统一的,你做到了,能谈谈其中的奥妙吗? 其实两者都是相通的,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整合、取舍、协调这六个字。管理者呢,把人进行整合,然后进行取舍,再协调。设计师则把材料进行整合、取舍、再协调,其实使用的手段是一样的。我更愿意做设计师,因为对人进行整合、取舍和协调太难。但是它们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只要你喜欢设计,也就一定能做一个好的设计师,反之亦然。
2.4 都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你怎么理解? 人需要一种经历,是苦难还是甘甜,都是理解上的问题。我从来没有觉得坎坷的经历是一种苦难,反而觉得事情经历多了更能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有成就感。在生命的过程中,成就感很重要,这会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成就感不会是惊天动地,而是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其实谁都可以获得成就感,只是很多人忽略了。首先要做自己能做的,这很重要。能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好了事情就会有兴趣,有兴趣一定会喜欢,这样你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苦难不应该是一种财富,它是一种折磨,不管是上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想人们应尽量地去避开。丰富的经历是必须的,一切的学习、工作都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只有这样人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才会在这沸沸扬扬的世界中找到自己。
2.5 你在澳大利亚的留学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澳洲的生活让我接触到了西方的宗教。这使我明白所有的宗教都在讲述同样一个道理。只是因为区域、肤色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其最根本的不是修来世或上天堂,而是有着修来世的善心,怀着上天堂的心愿去过好每一天,让人们觉得活着有多么美好。这样就有了一种对待事物的观点,目标就清楚了。这种观点很重要,其延伸开就是一种信仰。
2.6 你怎么理解信仰? 人都有着强烈的欲望,各种欲望会使人神魂颠倒,走火入魔。信仰能帮你调整、平衡自己。就像小时侯奶奶会告诉你,掉在桌上的饭粒不能浪费,否则天上的雷公会把你劈死。这种敬畏很重要,否则会无法无天。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事物的理解都不一样,正如禅学中说的人生得经历三个阶段: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任何生命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唯独信仰可以超越这个范畴,无论童真、年轻或老去,它会让你脱离困惑、恐惧和忧伤。人们努力地学习、探索和研究,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为了了解自己,有了信仰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生命的本质。
没有原创,只有自然界的万物,那才是原创。我们只是发现,并把已有的东西拆散,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而已。设计非原创,设计一定是有想法的模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做设计才不会自以为是,才有可能保持一个平常心。只有平和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发现万物的本质,知道了解万物的真相,才能设计出一些让人喜欢的家具。无论做何事,真实是一切的根本,我想做设计的更应如此。
![]() |
谈设计与生活
1 关于设计
1.1 你如何定义你自己的风格? 我没有定义任何风格,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可能在一个时期我会比较喜欢某一种材料与元素,会去深入了解、探索,把一些心得不断地进行应用,直至兴趣转移。
1.2 如何定义设计? 我觉得人能做这做那,这是一种本能,很正常的。只是我能把这种本能发挥,但是有些人却不能。如果一定要讲,可能这就是因为我爱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而获得大自然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让我渐渐明白自己,了解本能,并使本能得到了展示。
1.3 当你设计一样家具的时候,那个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并不是来自于灵感,而是一种需要。往往这种需要会让人非常激动,这种激动伴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有时候你会有一种恋爱的感觉,正是这些会自然触动你的设计思想,并让你乐此不疲。比如不常吃西餐的人对刀叉使用规矩往往颠三倒四,我也常常搞不清楚这刀放下应该怎样摆,所以,我就考虑设计一种刀叉不需考虑刀口方向,中性的,这种需要,就设计出了一套曲柄刀叉。
1.4 当你设计一件家具的时候,你更加注重哪个方面,如美观?幽默或者功能? 在设计家具时,我最注重的是功能。因为设计是一种需要,其次是对材料的尊重。我只用我熟悉的材料,这样才有可能把材料的美展示出来。结构是材料表现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可能会是严肃的、活泼的、幽默的……比如鞋凳,它的功能是为每天上班出门前穿鞋而用,穿好鞋后,常常需要给鞋子擦擦亮,需要一个抽屉存取鞋刷鞋油,非常轻巧方便。同时它的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一只蟑螂,抽屉拉出,更加表现出蟑螂的形态,给人以幽默感,我想这也是对生活爱的一种表达。
1.5 在您的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有哪些?您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做设计最重要的是做一件有用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强调的元素就是材料。如何展示材料的美,木材的肌理,钢材的力量,竹子的韧性,玻璃的通透等,以为材料决定了结构,结构又决定了形态,而形态就综合地体现了设计师的个性。我希望通过设计,让生活变得精致而有情趣,这样会让人觉得活着有多么美好和愉悦。
1.6 为什么你会选择乌金木做家具? 我是一个木匠,所以会很喜欢木头。乌金木的发现也是一种缘分。很久以前,一位木材供应商那里积压了一批原木,拿了块样子给我看,希望我能用它。望着乌金木,我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它是真的木头!就这样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来,一头钻进乌金木里。最近我还出了一本书,叫《乌金木》,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我与她的情感和故事。
1.7 你的很多家具都非常自然,(比如海草绳的椅子,还有一些非常像是树桩的桌子)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 我喜欢自然的东西,在材料的运用上,我最常用的手法是根据材料原有的形态去展示材料的美。如果说这就是设计的艺术,我想这也是艺术的本质。我想你
去看看《乌金木》这本画册,你一定也会对乌金木着迷。
1.8 你认为产品的质量跟设计一样重要吗? 质量是设计的一部分,在我的设计中最注重的是产品质量。我是一个手艺人,这也是手艺人的传统与习惯。
1.9 哪件家具你觉得最能代表你的设计?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还真难回答。我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作品,时间长了我都会厌倦。有时回头再看看自己的东西,常常会脸红。如果一定安排几件的话,我觉得是钱椅,伴侣几与睡美人。中国艺术比较讲究线的运用,比如书法,国画。西方喜欢用面,就像油画、水彩画,包括现代的家具。我很想把这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于是有了睡美人的长椅;钱椅完全是把中国明式圈椅用现代的手法描述了一次。伴侣几的产生纯粹是出于偶然,在制作森林几时,由于木材年份久远,一不小心就很自然地断开了,于是我就顺其自然把它设计成了一高一低两块,并且组合成为了伴侣几。一个好的设计,都有可能在不经意中产生。中国城市里的人大都有脱鞋入室的习惯,门边得有能换鞋的凳子,这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就有了这张鞋凳;那张圆点桌是我吸取了西方的文化,又结合平面组合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新的样子。今年为了去科隆展做了一组细竹系列,望着它们我心里乐滋滋的,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女一样。
1.10 你的设计被别人模仿过嘛?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常常会被人抄袭,很开心,这让你有成就感。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那是律师的事,跟我没有关系。
1.11 你常常把现代的技术与中国传统的东西加以结合,你能不能说一下你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与西方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因为我们封闭的时间太长了。但是在引进西方加工技术的同时,我也从没忽略中国传统工艺。同时,我从来也不想把设计搞明白她究竟是什么,不过我是一个木匠,这点我非常明白。我只是把一种需要通过家具的形式进行表达出来而已,所以在我的观念中,设计师和木匠从来不曾分家。有人说我做的家具用现代的手法表达了东方的文化,这让我蛮开心的,也是对我最好的奖励。民族的东西根深蒂固,不可能去改变。只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祖先。有人常为此而感到沉重,我却觉得很轻松与自豪,我把它放下了,所以轻松。自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祖先。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习西方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民族的精髓传递下去,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1.12 中国家具设计的现状是怎样的?其他的设计与你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的设计还处在初期,包括我自己,因为我们有一段时间忽略了设计。现在我们很努力,也会出现一些好的作品。但是这么大的一个民族,好作品的量还是太少了。如果没有一个量的积累,很难有质的飞跃。中国设计还需要一段时间。每一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地域的差异对美的标准都不同,所以设计会很自我。
1.13 中国家具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还有文化的改变,你认为你的风格是属于中国哪个时期? 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我生活在如今的中国,所以我的设计就反应了中国现在的一种生活状态。可能是民族遗传基因的关系,会有比较多的东方味道。我很喜欢中国明式家具,他对我的影响很深,但是我没有掉进去。
1.14 你认为最好的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要素? 最好的作品,首先是满足了一种生活的需要,能用最普通常见的材料来表现它,而且又能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来描述,那是最棒的。所以一件好的家具我想应该具备这样几点: 使用价值: 家具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耐消费商品,功能显得极其重要。不仅具有最佳的使用性与无可挑剔的运作状况,还要考虑不经意错误操作所潜在的伤害,以及注意产品的耐久性。 独创性: 其的造型、色彩、材质、结构、工艺以及功能等具备整体的协调性,统一性和可读性,有民族特点,又能被国际接纳。 环保性: 要考虑产品在使用材料选择上对人的污染与伤害最小,还要考虑产品使用过程中能源与资源消耗最少,不应有不适当的污染,并能循环使用。 概括来说,就是必须做到:① 艺术结合科技 ② 艺术服从功能 ③ 艺术遵循自然。
1.15 你如何理解原创设计的? 没有原创,只有自然界的万物,那才是原创。我们只是发现,并把已有的东西拆散,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而已。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做设计才不会自以为是,才有可能保持一个平常心。只有平和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发现万物的本质,知道了万物的真相,那设计出一些让人喜欢的家具就是很简单的了。无论做何事,真实是一切的根本,我想做设计的更应如此。
1.16 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区别? 设计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的需要,其必须是一件具有功能性的东西,而艺术就广泛多了。设计可以是艺术,但艺术不一定是设计。艺术更趋向于精神上的东西,我一直把艺术理解为一种思考、一种愿望,可以用各种美的形式来表达。
1.17 能谈一下你近来新的兴趣及设计研究方向? 最近我对对本土文化产生里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收集温州人过去生活的用品。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温州其实是一个充满美感和乐趣的地方,只是经济大潮将其淹没了。当你深入的时候,每发现她的一个亮点,都让人激动不已,这是我设计的源泉。设计一件有用的东西,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方向,既然有用,一定要把他做得更漂亮,这是我的追求。
1.18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没有计划,我做事往往凭感觉,随缘。 首先是我喜欢的,其次,对社会也有益,最后,还得有能力去做。这个能力包括时间与物力,只要符合这三点,都会在我的计划内。最近我对建筑着迷,自从设计了自己的一幢工作室后,觉得建筑设计非常有意思,它要求有更宽广的学识,更多的经验与更深的思考,而且把家具、室内和景观都串联起来了。
2 关于生活About life
2.1 你在中国还有澳洲受过教育,你也做过工匠、钳工之类,那么是什么使你决心投身到设计工作中?我受的教育很少,去澳洲也只不过是“洋插队”,英语过不了关,还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这种经历却让人看到很多东西,让人明白很多道理。要说设计,可能是父亲给的基因,因为我父亲也是一个平面设计师。我小的时候本来应该是去学校读书的,但由于家庭的原因,我只能去学习手艺,正因为这样,我才能做很多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设计师,而是一个工匠。
2.2 你去过世界哪些地方?那些旅行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每年我都会旅游,去很多地方,我最喜欢的是看每个国家不同肤色的人。特别是在农村,那种纯朴的民风让人心醉。尽管语言不能沟通,但是人美了环境自然就美:大山、河流、海洋、天空、城市、乡村。旅行会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会保持着一颗童心去看世界,这样你就会有一个很平和轻松的心境,就像一个小孩。我希望自己一直像小孩,只有在这个状态下,你才有可能明白事物的真相,设计才会有状态,旅行是唯一保持这种状态的好途径。
2.3 管理与设计是很难统一的,你做到了,能谈谈其中的奥妙吗? 其实两者都是相通的,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整合、取舍、协调这六个字。管理者呢,把人进行整合,然后进行取舍,再协调。设计师则把材料进行整合、取舍、再协调,其实使用的手段是一样的。我更愿意做设计师,因为对人进行整合、取舍和协调太难。但是它们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只要你喜欢设计,也就一定能做一个好的设计师,反之亦然。
2.4 都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你怎么理解? 人需要一种经历,是苦难还是甘甜,都是理解上的问题。我从来没有觉得坎坷的经历是一种苦难,反而觉得事情经历多了更能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有成就感。在生命的过程中,成就感很重要,这会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成就感不会是惊天动地,而是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其实谁都可以获得成就感,只是很多人忽略了。首先要做自己能做的,这很重要。能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好了事情就会有兴趣,有兴趣一定会喜欢,这样你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苦难不应该是一种财富,它是一种折磨,不管是上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想人们应尽量地去避开。丰富的经历是必须的,一切的学习、工作都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只有这样人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才会在这沸沸扬扬的世界中找到自己。
2.5 你在澳大利亚的留学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澳洲的生活让我接触到了西方的宗教。这使我明白所有的宗教都在讲述同样一个道理。只是因为区域、肤色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其最根本的不是修来世或上天堂,而是有着修来世的善心,怀着上天堂的心愿去过好每一天,让人们觉得活着有多么美好。这样就有了一种对待事物的观点,目标就清楚了。这种观点很重要,其延伸开就是一种信仰。
2.6 你怎么理解信仰? 人都有着强烈的欲望,各种欲望会使人神魂颠倒,走火入魔。信仰能帮你调整、平衡自己。就像小时侯奶奶会告诉你,掉在桌上的饭粒不能浪费,否则天上的雷公会把你劈死。这种敬畏很重要,否则会无法无天。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事物的理解都不一样,正如禅学中说的人生得经历三个阶段: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任何生命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唯独信仰可以超越这个范畴,无论童真、年轻或老去,它会让你脱离困惑、恐惧和忧伤。人们努力地学习、探索和研究,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为了了解自己,有了信仰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生命的本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