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育己贵育心
来做客的朋友基本都以家庭为单位,都带着自己家可爱的宝宝。跟笨家的聚会中,笨爸说,赵老师办个准妈妈学校吧,让准妈妈们先学习学习如何做妈妈,了解了解宝宝。要不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异样,做妈妈的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应对,以致现如今“问题孩子”“问题家庭”越来越多。谢谢笨爸的信任!
今天赵老师借题发挥一下,跟大家分享几个理念。
育儿先育己,育己贵育心
这里的己不言而喻自然是父母啦。(非常不建议:父母生,祖父母养。)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基于家庭基于父母。把家庭喻为一棵树,父母是根基是树干,是树叶,孩子是树上的果子,要想果子长得好,根必须深壮枝必须繁叶必须茂,还要修枝剪叶,让树和果子都能萃取充足阳光雨露。继续分解:根既“心”,枝叶既“言行”,言行是我们每个人心境的显现。修枝剪叶则为“以身作则”。
为人,为父母的最高境界:平静如水,快乐似溪!
不求时时事事能如此,也应向往和靠近它吧。
同同和壮壮
7号见到同同,我很心疼,想起当初我给同同做评估时的评语:综合同同现阶段的发展状态,除未发现狭窄、反复、固定僵化的行为、兴趣和活动外,其社会性和语言发展的滞后接近诊断临界值,未达诊断标准。若此发展状态持续至3岁以上,考虑其为非典型自闭症。
真的很心疼,同同需要的亲情和心灵的滋养一直不足,孩子在这种不足中努力的成长着!现在能够明显的看到滋养不足在孩子身上的显现,叫我怎么不心疼!
壮壮是同同的堂姑姑的孩子,比同同小一岁,他是普通孩子,一脸的小爷们样,煞是可爱。小家伙象很多的中国孩子一样,完全没有能力驾驭自己情绪,明白自己感受。中国的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呢?!先是壮壮在看到同同自己拿了根香蕉吃,完全无视其他所有人,自然也就没给壮壮,小家伙气的对着妈妈大叫大喊,并且表情愤怒的捶打地面。然而在得到香蕉后,没吃两口就把香蕉给了妈妈。
7号中午我们大家一起吃《清汤鸡火锅》,壮壮见头同同往里放菜,也要放,在两人都各自放了一次后,我发现让孩子们做这件事比较危险:一是有可能烫到孩子;二是放菜时力度掌握不好会溅起滚烫的汤,烫到周围的人。然而,一旦周围的人被烫,所作出的应急反应,无论是叫声或躲避的身体动作,以致表情和目光,都会使孩子兴奋,(这是孩子缺失正向关注的一个表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平时都缺少正向关注,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在孩子所谓“捣乱”和“干坏事”时,才和孩子有语言或肢体的接触。)从而故意和加大力度重复刚才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有效阻止了壮壮继续放菜的动作,如我所料,小家伙情绪崩溃了,哇哇大哭,边哭边跟妈妈重复着:“我是想帮忙,我再也不要来昌平了,我要带着妈妈去幼儿园,妈妈别跟她(我)说话……如数家珍似的展现着孩子的各种源自心底的“安全感诉求”,期间我建议着妈妈如何应对孩子,平静的跟孩子交流,同时了解到这样的情绪表现发生的平率和诱因。在看到妈妈平静的面对他后,小家伙走到我身边,拉拽着我,边哭边高声叫喊着:“你错了,你去靠墙站,你靠墙站”。我微笑着看着他,一动也不动,“你不对,你离开这里,你不能呆在这”“打你的手心,让你不听话”我一直微笑着,在他要打我的手心,我把手伸给他,让他用他认为的最大力气拍打着我的手心,而我既不生气也不阻止,直到他自己不再打了,边喊着:“我要杀了你”“打死你”边离开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全过程大约25分钟后,他恢复了平静。
我们大家一如的聊天吃饭,看到这你们都会想到些什么呢????
儿童秽语期(4—5岁有的孩子甚至到6、7岁)
壮壮刚好在这个年龄阶段。
当一个孩子出生后被呵护着长大到3岁左右,他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蹒跚学步,呀呀学语,或惟妙惟肖或笨拙的模仿,你我不清的语句……这一切在发生的最初,让我们乐趣无穷。在这份快乐中,小家伙们自我膨胀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了。眼里都是满满的自信。这样的自信会让孩子做出更多尝试,更多的场景再现(凡属于他见到的觉得能获得力量和制造变化的行为语言,均会尝试使用和再现),闯更多祸,被父母和老师更多的阻止批评甚至是呵斥时,小家伙们开始发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是无所不知的,于是开始高声叫喊和用攻击性的语言来维持自我。因此,我们会在中班小朋友的交流中听到诸如:“我让警察把你抓走”“我要杀了你”“我打死你”“让你爸妈不来接你”等等等等言词。而且多以叫喊的方式呈现。这时需要阻止和更正他们吗?如果是在幼儿园的班里那不用,这个阶段会自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如果发生在幼儿园班里之外,阻止也是不必要的,但做父母要在孩子“口出不逊”后,及时向被攻击的对方诚恳的道歉。(当然啦,对方是赵老师这样的小朋友们肚里的蛔虫就不用啦!)
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出现这个阶段呢,当然不是啦。出现了就接受,没出现也不用紧张。没出现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所处的而环境没有这样的言论(包括动画片);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得到应该得到的正向交流和关注,不缺安全感。
回到刚才的场景,是不是有人会想到,壮壮这回估计记住赵老师的坏了,不会理赵老师了吧?(如果把赵老师换做父母,在我接触的家庭里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担心继而害怕,并因此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交往,和完全不交往。)
吃过饭,我们大家继续聊天,同同因为对我们家附近的环境很熟悉,所以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壮壮看到想出去找同同哥哥,但又有些小胆怯,我看出小家伙的心思,就主动说:“我带你去找同同哥哥吧”。然后辅助他穿上鞋,拉着他的小手带他一起去找哥哥。(我们的友谊在升级,情感在链接。)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去操场玩,一起去体育馆参观,再回来一起做咖啡,做咖啡时,我主动邀请两个小家伙给我帮忙,拿滤纸,放咖啡粉,手把手冲咖啡……每个帮忙动作的后面,赵老师都会非常诚恳的跟孩子说:“谢谢!”不想壮壮得了爸爸的遗传和影响也喜欢喝咖啡。整个过程孩子非常高兴。
傍晚告别的时候,壮壮和我拥抱着,说:我还要来昌平还要来你们家玩。
其实所有的人际交往中,伤害彼此的不是坚持原则,而是态度和情绪!
今天赵老师借题发挥一下,跟大家分享几个理念。
育儿先育己,育己贵育心
这里的己不言而喻自然是父母啦。(非常不建议:父母生,祖父母养。)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基于家庭基于父母。把家庭喻为一棵树,父母是根基是树干,是树叶,孩子是树上的果子,要想果子长得好,根必须深壮枝必须繁叶必须茂,还要修枝剪叶,让树和果子都能萃取充足阳光雨露。继续分解:根既“心”,枝叶既“言行”,言行是我们每个人心境的显现。修枝剪叶则为“以身作则”。
为人,为父母的最高境界:平静如水,快乐似溪!
不求时时事事能如此,也应向往和靠近它吧。
同同和壮壮
7号见到同同,我很心疼,想起当初我给同同做评估时的评语:综合同同现阶段的发展状态,除未发现狭窄、反复、固定僵化的行为、兴趣和活动外,其社会性和语言发展的滞后接近诊断临界值,未达诊断标准。若此发展状态持续至3岁以上,考虑其为非典型自闭症。
真的很心疼,同同需要的亲情和心灵的滋养一直不足,孩子在这种不足中努力的成长着!现在能够明显的看到滋养不足在孩子身上的显现,叫我怎么不心疼!
壮壮是同同的堂姑姑的孩子,比同同小一岁,他是普通孩子,一脸的小爷们样,煞是可爱。小家伙象很多的中国孩子一样,完全没有能力驾驭自己情绪,明白自己感受。中国的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呢?!先是壮壮在看到同同自己拿了根香蕉吃,完全无视其他所有人,自然也就没给壮壮,小家伙气的对着妈妈大叫大喊,并且表情愤怒的捶打地面。然而在得到香蕉后,没吃两口就把香蕉给了妈妈。
7号中午我们大家一起吃《清汤鸡火锅》,壮壮见头同同往里放菜,也要放,在两人都各自放了一次后,我发现让孩子们做这件事比较危险:一是有可能烫到孩子;二是放菜时力度掌握不好会溅起滚烫的汤,烫到周围的人。然而,一旦周围的人被烫,所作出的应急反应,无论是叫声或躲避的身体动作,以致表情和目光,都会使孩子兴奋,(这是孩子缺失正向关注的一个表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平时都缺少正向关注,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在孩子所谓“捣乱”和“干坏事”时,才和孩子有语言或肢体的接触。)从而故意和加大力度重复刚才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有效阻止了壮壮继续放菜的动作,如我所料,小家伙情绪崩溃了,哇哇大哭,边哭边跟妈妈重复着:“我是想帮忙,我再也不要来昌平了,我要带着妈妈去幼儿园,妈妈别跟她(我)说话……如数家珍似的展现着孩子的各种源自心底的“安全感诉求”,期间我建议着妈妈如何应对孩子,平静的跟孩子交流,同时了解到这样的情绪表现发生的平率和诱因。在看到妈妈平静的面对他后,小家伙走到我身边,拉拽着我,边哭边高声叫喊着:“你错了,你去靠墙站,你靠墙站”。我微笑着看着他,一动也不动,“你不对,你离开这里,你不能呆在这”“打你的手心,让你不听话”我一直微笑着,在他要打我的手心,我把手伸给他,让他用他认为的最大力气拍打着我的手心,而我既不生气也不阻止,直到他自己不再打了,边喊着:“我要杀了你”“打死你”边离开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全过程大约25分钟后,他恢复了平静。
我们大家一如的聊天吃饭,看到这你们都会想到些什么呢????
儿童秽语期(4—5岁有的孩子甚至到6、7岁)
壮壮刚好在这个年龄阶段。
当一个孩子出生后被呵护着长大到3岁左右,他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蹒跚学步,呀呀学语,或惟妙惟肖或笨拙的模仿,你我不清的语句……这一切在发生的最初,让我们乐趣无穷。在这份快乐中,小家伙们自我膨胀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了。眼里都是满满的自信。这样的自信会让孩子做出更多尝试,更多的场景再现(凡属于他见到的觉得能获得力量和制造变化的行为语言,均会尝试使用和再现),闯更多祸,被父母和老师更多的阻止批评甚至是呵斥时,小家伙们开始发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是无所不知的,于是开始高声叫喊和用攻击性的语言来维持自我。因此,我们会在中班小朋友的交流中听到诸如:“我让警察把你抓走”“我要杀了你”“我打死你”“让你爸妈不来接你”等等等等言词。而且多以叫喊的方式呈现。这时需要阻止和更正他们吗?如果是在幼儿园的班里那不用,这个阶段会自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如果发生在幼儿园班里之外,阻止也是不必要的,但做父母要在孩子“口出不逊”后,及时向被攻击的对方诚恳的道歉。(当然啦,对方是赵老师这样的小朋友们肚里的蛔虫就不用啦!)
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出现这个阶段呢,当然不是啦。出现了就接受,没出现也不用紧张。没出现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所处的而环境没有这样的言论(包括动画片);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得到应该得到的正向交流和关注,不缺安全感。
回到刚才的场景,是不是有人会想到,壮壮这回估计记住赵老师的坏了,不会理赵老师了吧?(如果把赵老师换做父母,在我接触的家庭里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担心继而害怕,并因此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交往,和完全不交往。)
吃过饭,我们大家继续聊天,同同因为对我们家附近的环境很熟悉,所以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壮壮看到想出去找同同哥哥,但又有些小胆怯,我看出小家伙的心思,就主动说:“我带你去找同同哥哥吧”。然后辅助他穿上鞋,拉着他的小手带他一起去找哥哥。(我们的友谊在升级,情感在链接。)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去操场玩,一起去体育馆参观,再回来一起做咖啡,做咖啡时,我主动邀请两个小家伙给我帮忙,拿滤纸,放咖啡粉,手把手冲咖啡……每个帮忙动作的后面,赵老师都会非常诚恳的跟孩子说:“谢谢!”不想壮壮得了爸爸的遗传和影响也喜欢喝咖啡。整个过程孩子非常高兴。
傍晚告别的时候,壮壮和我拥抱着,说:我还要来昌平还要来你们家玩。
其实所有的人际交往中,伤害彼此的不是坚持原则,而是态度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