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西行散记】吉木萨尔——往事如烟,众生乐土
曾经,吉木萨尔对我有着不小的诱惑,因为它正是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在吉木萨尔这个名字只是萦绕在我耳边而没有被我感性认识时,我总觉得这是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
黄昏时的吉木萨尔,不像近邻——“大城市”奇台那样弥漫着匆匆的下班归家气息,时钟似乎只对休闲活动起作用。这里的天空或许不如牧区那般清澈高远,空气也不算清新,不过这些算不上太大的不足,有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就够了。就如同我的北京,虽然春天黄沙漫天,夏天高温湿热,冬天寒风劲吹,还有时不时的雾霾天气和每天都相约而至的交通拥堵,但这些都已被每一个生长在这里的人所习惯,不会过于在乎,即使是PM2.5爆表的天气下,我们依旧可以挤上人多得无处下脚的地铁,去吃一碗卤煮。
相比之下,吉木萨尔人更有理由怡然自得地吃夜市逛公园——没有恼人的天气和污染,没有疲惫不堪的加班,没有令人抓狂的拥堵。
白天的吉木萨尔,看不出有什么特点,也没有太多的活力,一旦夜幕降临,吉木萨尔就像老师离开教室后的小学生,顿时欢闹起来。夜市炊烟四起,广场歌舞升平,就连卖冷饮的小贩都比白天更精神,文化西路与北庭路上人流涌动,好像全城的居民都出来了。
吉木萨尔不会让外来者有陌生感,一切都是普通的中国人所熟悉的;也没有令人无所适从的过度热情,你仍可以冷静地当个旁观者。
文化西路与北庭路相交路口的西南角,是嘴与胃的乐园。相对于可能人口只有几万人的县城来说,夜市规模不算小,沿街商铺前还算宽阔的空场挤满了白花花的塑料桌椅,从北庭路拐上文化西路并连成一片。晚上八点之前,食客寥寥,估计只有像我这样很饿的人才会在天还亮的时候速速来食。烤肉,卡瓦斯,凉面,混搭了西域与内地,经营这些的回民,本身也是西域和东方相融合的。如果没有卡瓦斯,这里和内地的大排档也没有太大差别,“大排档”+“回民”的元素组合也是我所熟悉的——本科时,学校附近的一家甘肃回民经营的小馆子是我和几个好友晚间饕餮大盘鸡肉串腰子等等并小饮的固定会所。面相更像老师而不是餐饮从业者的老板看我的面将要吃完,怕我不够吃,又给我加了一大勺——这又让我想起大学附近那个小馆儿的老板,当年头几次去他那里时,他都会在我们快吃完时微笑着送上两个凉菜,而后几乎顿顿如此持续了四年。吉木萨尔的平易近人每个人都能感知到,每个外来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熟悉的轨迹。那些小小的恩惠,值不了几个钱,却把自己的笑脸永远留在了对方的脑海中。恰到好处的热情,让人舒服,就像夜市上的这位老板,没有问我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在我点餐后麻利地烤串、认真地拌面,笑呵呵地对话,在经营的范畴内热情而已。人与人之间缺乏关心固然显得冷漠无情,但关心一旦越位,更是过犹不及。吉木萨尔在寒冰与烈火的跷跷板上保持着平衡,外来者不会被冷落,也不会受宠若惊,真正的包容也许就该这样。
吃罢晚饭,夜已降临,整座小城就像台猛踩油门并连续升档的车,而北庭广场就是这台车的发动机。广场已经被做着各种生意的小贩包围——吃喝穿戴玩,一个都不少。如果单看这个广场,似乎俗不可耐,坐北朝南的仿古城楼如同硬纸壳糊出来的,但在欢乐的夜晚,这些自然而然被每一个沉浸在游园会一般美妙气氛的人所视而不见了。或许广场的设计者们会感到很失败——“精心”的营造可有可无,仅仅有一大块空地就行了。这里最受人们欢迎的活动就是广场舞——好几拨中老年妇女,各围着自己这片儿的音箱,随着最炫民族风忘情地扭动。与其说是广场舞,不如说是农业重金属化的迪斯科,这没有房顶与四壁的广场就像一个不封闭的迪厅,无法抗拒的感染力让围观者也自觉地加入其中。不嗜运动的人,就在这躁动下写着地书;广场东边植被茂密的小土坡则是孩子们的领地,这里被称作恐龙公园,有几个恐龙仿真模型,孩子们的捉迷藏显然符合探秘的主题。
这些活动,形式上与内地并无二致,但就是更加热烈,让参与者乐享其中,旁观者乐于旁观。
广场东北角有座清真寺,在它的周边有三三两两维吾尔小贩,生意看上去不如南边红火,但他们似乎是来乘凉兼做生意,并不乐于吆喝,就静静地待着,或聊天,或哄孩子玩。
当我往回走时,夜市正上演到最精彩的镜头——座无虚席,人声鼎沸,无处不在的炊烟盖在食客们的头顶上,全是惬意的味道。这时是晚上十点半,与内地不同的不仅是地方时的差异,还有食客的组成。三五好友相约而聚的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是举家出动甚至不乏蹒跚学步的孩童,这是内地的大排档中不太常见的景象。夜生活是一种习惯,夜市如家,家如夜市,随心随性。
当然,我来到吉木萨尔不是来过夜生活的,看一眼北庭都护府的遗址,才是驱动我在毒辣太阳刺射下的乡间小道步行十余公里的源动力。北庭乡的居民对这个举世闻名的遗址同样熟悉,尽管距离说得颇有偏差,但方位和路线都能准确地指给游客。不过,他们的语气中,有些漠不关心的意味,似乎这遗址是远在十万八千里以外一个无名破城,从他们的口中你听不出自豪,但也没有对游客艰苦跋涉只为看看“破城子”的不解。
遗址周边是大片的向日葵花海,再往南,种植物种更为丰富——西瓜、蔬菜、棉花。屯田,用来描述吉木萨尔显得很适宜。一块块土地被整齐而冷淡的铁丝网分割,这可恶的铁丝网,竟把近路也封了起来,让人不得不绕远而归。中午两点的酷暑中,仍有肯于吃苦的农民在地里劳作。和一个身板结实皮肤黝黑的老大爷打了招呼,他便像保安一样抛给我三大哲学终极问题。看得出,老大爷并不愁生计,摆事农活只是出于一个农民的习惯和对土地的日久生情,他不停地说着种地的美好和重要,也透出对吉木萨尔的土地的喜爱,他不认为北京有多好,劝我来吉木萨尔种地。其实,他是山东嘉祥人,年轻时随着那股热潮西行垦边,吉木萨尔对于他来说是好地方,只是因为人少地多度日不难吧。他俨然自豪地把自己视为这片大地的主人,似乎这里就是老家。
回县城,搭乘一辆本地的轿车,司机像老大爷一样,得知我来自北京时,不像有些 “小地方”的人那样表现出生怯,而是没有对大城市的羡慕之情,对自己的城镇没有任何贬抑,不恭维他人,也不求他人的评价与恭维,更没有把我当成了解北京的窗口问这问那。、
吉木萨尔,舒心,惬意,虽是小县城,却不乏大城市的包容和自尊。人们的生活中没有北庭,没有别失八里,只知脚下是乐土。
黄昏时的吉木萨尔,不像近邻——“大城市”奇台那样弥漫着匆匆的下班归家气息,时钟似乎只对休闲活动起作用。这里的天空或许不如牧区那般清澈高远,空气也不算清新,不过这些算不上太大的不足,有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就够了。就如同我的北京,虽然春天黄沙漫天,夏天高温湿热,冬天寒风劲吹,还有时不时的雾霾天气和每天都相约而至的交通拥堵,但这些都已被每一个生长在这里的人所习惯,不会过于在乎,即使是PM2.5爆表的天气下,我们依旧可以挤上人多得无处下脚的地铁,去吃一碗卤煮。
相比之下,吉木萨尔人更有理由怡然自得地吃夜市逛公园——没有恼人的天气和污染,没有疲惫不堪的加班,没有令人抓狂的拥堵。
白天的吉木萨尔,看不出有什么特点,也没有太多的活力,一旦夜幕降临,吉木萨尔就像老师离开教室后的小学生,顿时欢闹起来。夜市炊烟四起,广场歌舞升平,就连卖冷饮的小贩都比白天更精神,文化西路与北庭路上人流涌动,好像全城的居民都出来了。
吉木萨尔不会让外来者有陌生感,一切都是普通的中国人所熟悉的;也没有令人无所适从的过度热情,你仍可以冷静地当个旁观者。
文化西路与北庭路相交路口的西南角,是嘴与胃的乐园。相对于可能人口只有几万人的县城来说,夜市规模不算小,沿街商铺前还算宽阔的空场挤满了白花花的塑料桌椅,从北庭路拐上文化西路并连成一片。晚上八点之前,食客寥寥,估计只有像我这样很饿的人才会在天还亮的时候速速来食。烤肉,卡瓦斯,凉面,混搭了西域与内地,经营这些的回民,本身也是西域和东方相融合的。如果没有卡瓦斯,这里和内地的大排档也没有太大差别,“大排档”+“回民”的元素组合也是我所熟悉的——本科时,学校附近的一家甘肃回民经营的小馆子是我和几个好友晚间饕餮大盘鸡肉串腰子等等并小饮的固定会所。面相更像老师而不是餐饮从业者的老板看我的面将要吃完,怕我不够吃,又给我加了一大勺——这又让我想起大学附近那个小馆儿的老板,当年头几次去他那里时,他都会在我们快吃完时微笑着送上两个凉菜,而后几乎顿顿如此持续了四年。吉木萨尔的平易近人每个人都能感知到,每个外来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熟悉的轨迹。那些小小的恩惠,值不了几个钱,却把自己的笑脸永远留在了对方的脑海中。恰到好处的热情,让人舒服,就像夜市上的这位老板,没有问我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在我点餐后麻利地烤串、认真地拌面,笑呵呵地对话,在经营的范畴内热情而已。人与人之间缺乏关心固然显得冷漠无情,但关心一旦越位,更是过犹不及。吉木萨尔在寒冰与烈火的跷跷板上保持着平衡,外来者不会被冷落,也不会受宠若惊,真正的包容也许就该这样。
吃罢晚饭,夜已降临,整座小城就像台猛踩油门并连续升档的车,而北庭广场就是这台车的发动机。广场已经被做着各种生意的小贩包围——吃喝穿戴玩,一个都不少。如果单看这个广场,似乎俗不可耐,坐北朝南的仿古城楼如同硬纸壳糊出来的,但在欢乐的夜晚,这些自然而然被每一个沉浸在游园会一般美妙气氛的人所视而不见了。或许广场的设计者们会感到很失败——“精心”的营造可有可无,仅仅有一大块空地就行了。这里最受人们欢迎的活动就是广场舞——好几拨中老年妇女,各围着自己这片儿的音箱,随着最炫民族风忘情地扭动。与其说是广场舞,不如说是农业重金属化的迪斯科,这没有房顶与四壁的广场就像一个不封闭的迪厅,无法抗拒的感染力让围观者也自觉地加入其中。不嗜运动的人,就在这躁动下写着地书;广场东边植被茂密的小土坡则是孩子们的领地,这里被称作恐龙公园,有几个恐龙仿真模型,孩子们的捉迷藏显然符合探秘的主题。
这些活动,形式上与内地并无二致,但就是更加热烈,让参与者乐享其中,旁观者乐于旁观。
广场东北角有座清真寺,在它的周边有三三两两维吾尔小贩,生意看上去不如南边红火,但他们似乎是来乘凉兼做生意,并不乐于吆喝,就静静地待着,或聊天,或哄孩子玩。
当我往回走时,夜市正上演到最精彩的镜头——座无虚席,人声鼎沸,无处不在的炊烟盖在食客们的头顶上,全是惬意的味道。这时是晚上十点半,与内地不同的不仅是地方时的差异,还有食客的组成。三五好友相约而聚的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是举家出动甚至不乏蹒跚学步的孩童,这是内地的大排档中不太常见的景象。夜生活是一种习惯,夜市如家,家如夜市,随心随性。
当然,我来到吉木萨尔不是来过夜生活的,看一眼北庭都护府的遗址,才是驱动我在毒辣太阳刺射下的乡间小道步行十余公里的源动力。北庭乡的居民对这个举世闻名的遗址同样熟悉,尽管距离说得颇有偏差,但方位和路线都能准确地指给游客。不过,他们的语气中,有些漠不关心的意味,似乎这遗址是远在十万八千里以外一个无名破城,从他们的口中你听不出自豪,但也没有对游客艰苦跋涉只为看看“破城子”的不解。
遗址周边是大片的向日葵花海,再往南,种植物种更为丰富——西瓜、蔬菜、棉花。屯田,用来描述吉木萨尔显得很适宜。一块块土地被整齐而冷淡的铁丝网分割,这可恶的铁丝网,竟把近路也封了起来,让人不得不绕远而归。中午两点的酷暑中,仍有肯于吃苦的农民在地里劳作。和一个身板结实皮肤黝黑的老大爷打了招呼,他便像保安一样抛给我三大哲学终极问题。看得出,老大爷并不愁生计,摆事农活只是出于一个农民的习惯和对土地的日久生情,他不停地说着种地的美好和重要,也透出对吉木萨尔的土地的喜爱,他不认为北京有多好,劝我来吉木萨尔种地。其实,他是山东嘉祥人,年轻时随着那股热潮西行垦边,吉木萨尔对于他来说是好地方,只是因为人少地多度日不难吧。他俨然自豪地把自己视为这片大地的主人,似乎这里就是老家。
回县城,搭乘一辆本地的轿车,司机像老大爷一样,得知我来自北京时,不像有些 “小地方”的人那样表现出生怯,而是没有对大城市的羡慕之情,对自己的城镇没有任何贬抑,不恭维他人,也不求他人的评价与恭维,更没有把我当成了解北京的窗口问这问那。、
吉木萨尔,舒心,惬意,虽是小县城,却不乏大城市的包容和自尊。人们的生活中没有北庭,没有别失八里,只知脚下是乐土。
![]() |
北庭广场。 |
![]() |
夜市一角。在金鑫旅馆那座楼的后面还有很多。 |
![]() |
向日葵花海与北庭故城。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