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皮雅芙的玫瑰人生
2013年10月10日是法国一代歌后伊迪丝·皮雅芙逝世50周年的日子,去世时她只有48岁,法兰西共和国为她举行了国葬。伊迪丝·皮雅芙在离开人世半个世纪之后,仍然是法国乃至世界歌坛一座不朽的丰碑。10月10日法广为她做了一个专题,播放了她演唱的《玫瑰人生》、《我的旋转木马》、 La Foule、《爱情礼赞》、《今生无悔》、《老爷》,讲述了她的人生故事。(文字部分我转在后面。)
我曾为她建过一个相册:《伊迪丝·皮雅芙的玫瑰人生》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9414286/
我看她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被苦难穿透的璀璨人生》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812690/
2010年法国音乐舞台剧 《Piaf的玫瑰人生》来沪演出
http://www.douban.com/note/77156365/
以下为法广2013年10月10日文:《艾迪特-琵雅芙:法国人心中永恒无悔的小云雀》
玫瑰人生中的辛酸故事
艾迪特-琵雅芙神话是在贫寒与辛酸中开始的。她原名艾迪特-吉奥瓦娜-嘉希永(Edith Giovanna-Gassion),1915年12月19日出生于巴黎一个落魄的家庭。父母都是街头艺人,父亲擅长柔体杂技,母亲则以卖唱为生。其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父亲应征前往前线,幼小的艾迪特-琵雅芙被托付给外祖母和祖母看顾,尽尝人间冷暖。1922年,她重回父亲身边,也从此开始了街头卖艺的生活,但独特的嗓音使她很早就离开父亲,独立谋生,与小伙伴西蒙娜-贝尔朵在街头卖唱。1933年,她初恋的结晶来到人世时她才只有17岁。只是这个幼小的生命两年后就因脑膜炎而夭折。但也就在此时,她邂逅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一间夜总会的老板路易-勒普雷(Louis Leplée),这成为她演艺生活的重要转折。勒普雷送给这个身材娇小(她身高只有1米47)、但嗓音洪亮的小姑娘一个艺名:la Môme Piaf。La Môme 在法语口语中意思是小孩子,而piaf 在俗语中意思则是麻雀。
自1937年起,La Môme Piaf 正式改名为Edith Piaf—艾迪特-琵雅芙,当年的街头歌女迅速成为当红歌星,但法国歌迷却永远记住了这个“巴黎小孩”—“la Môme de Paris。
从街头歌女到歌坛天后
1936年,艾迪特-琵雅芙录制了首张唱片,开始走上巴黎知名歌厅的舞台。引路人勒普雷遭遇暗杀身亡后,困顿迷茫中的艾迪特-琵雅芙再遇贤人相助,在曲作家雷蒙-阿索(Raymond Asso)悉心指导下,摆脱了街头流浪生活的印记,走上了职业歌手的道路,一如云雀,在高空振翅鸣唱。1937年3月,巴黎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厅A.B.C.向她打开了大门,她此次成为法国歌坛红极一时的明星。
二战爆发,德军进驻巴黎。艾迪特-琵雅芙没有停止演唱,但也以她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抵抗,时常与犹太人艺人合作,向这些被民兵和德军追捕的艺术家提供保护。当年的小麻雀此时已经羽翼丰满,不仅艺术更加成熟,也在社交场上更加懂得巧妙周旋。
演唱的巨大成功遮掩了艾迪特-琵雅芙的其他才情。很少有人知道《玫瑰人生》的歌词作者正是艾迪特-琵雅芙本人。事实上,她一生创作了近80首歌曲。与《玫瑰人生》一样传遍世界的《爱情礼赞》(Hymne à l'amour)、《我的老爷》(Milord),还有《你无处不在》(Tu es partout)、《情人》(Les Amants)、《美丽的爱情故事》(Belle histoire d'amour)等都出自她本人之手。
在歌坛之外,她也曾登上话剧舞台,也曾活跃在电影摄影机前。
1947年,琵雅芙首次赴美国巡回演出。一席黑裙,一束灯光,简单的布景更衬托出歌声之独特,征服了大西洋彼岸最初反应冷淡的歌迷。她与曼哈顿一家名为凡尔赛的音乐厅原本为期一周的合约一再延长,短暂的行程持续了4个月。1956年,她成为第一位走进美国古典音乐殿堂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演唱法国流行歌曲的歌手。
爱情之咏
幸得贤人引路走红世界的琵雅芙本人也不乏伯乐慧眼,她利用自己的盛名与成就提携了许多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法国歌坛巨星伊夫-蒙当(Yves Montand)首次站在琵雅芙眼前时,还只是一个初闯巴黎歌坛的毛头小伙儿。此后又有歌伴合唱团,Georges Moustaki, Paul Meurisse, Charles Dumont, Charles Aznavour等等,等等。但琵雅芙对女歌手则远没有如此宽容大度。
艾迪特-琵雅芙视演唱为生命,而爱情则不仅是她演唱的主旋律,显然也是她生命的动力。琵雅芙很为自己的容貌自卑,但是娇小羸弱的身躯似乎蕴藏着无尽的顽强与力量,她无所不尽其极的完整性格更有着极大的魅力。她一生中有过无数次的恋情,那些她悉心提携的青年歌手往往也都曾是她生活中的情侣。她对拳王马瑟尔-赛尔当(Marcel Cerdan)的倾心之恋成就了她的又一首经典名作:《爱情礼赞》。马瑟尔-赛尔当意外身亡,琵雅芙深受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拒绝新的爱情。在她看来,嘲笑爱情,生活也就再无意义。
无悔人生
童年的磨难,酒精的侵蚀在她身上留下了印记,拳王马瑟尔-赛尔当之死使已经孱弱的健康更加不堪,两次车祸的伤痛又使她不得不依靠吗啡度日。1963年10月10日,年仅48岁的琵雅芙因为肝功能衰竭在法国南方告别了人世。为了能如其所愿在巴黎安葬,亲朋好友连夜将她的遗体秘密运送回巴黎,对外宣布她于10月11日去世。
琵雅芙一生虔诚信教。但是,在天主教会看来,她离婚、再婚以及走马灯般更换情人的生活是离经叛道,因此拒绝为她安排宗教葬礼,但数万歌迷赶往拉雪兹公墓向她告别。她如流星一般闪过,带走了一生的磨难与坎坷,留下了一曲曲生命的咏唱,正如她的另一首经典名曲:《今生无悔》。
永恒的歌喉永远的爱
50年过去,艾迪特-琵雅芙仍然是法国人心中永恒的爱。2003年,巴黎市政府在她出生的医院附近为她设立起雕像,而最近20年,《玫瑰人生》始终是全球版权记录最多的十大歌曲之一,她的经典名作也成为世界各国歌坛名手竞相演唱的曲目;从1996年音乐剧《我爱你琵雅芙》,到2007年的影片《玫瑰人生》,从不断再版的唱碟,到不计其数的书籍,琵雅芙神话已经走遍世界。
在她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法语歌曲节francofolies于9月底首次在美国演出,与美国歌迷共同重温琵雅芙的经典曲目;被称作是法国当今歌后的派翠西亚-凯斯(Patricia Kaas)也带着琵雅芙的经典名曲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有兴趣的听众也不妨在10月10日至13日期间,在巴黎20区,琵雅芙的出生地,在音乐会、展览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中,领会一代歌后坎坷,却辉煌无悔的人生轨迹。
![]() |
我曾为她建过一个相册:《伊迪丝·皮雅芙的玫瑰人生》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9414286/
我看她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被苦难穿透的璀璨人生》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812690/
2010年法国音乐舞台剧 《Piaf的玫瑰人生》来沪演出
http://www.douban.com/note/77156365/
以下为法广2013年10月10日文:《艾迪特-琵雅芙:法国人心中永恒无悔的小云雀》
玫瑰人生中的辛酸故事
艾迪特-琵雅芙神话是在贫寒与辛酸中开始的。她原名艾迪特-吉奥瓦娜-嘉希永(Edith Giovanna-Gassion),1915年12月19日出生于巴黎一个落魄的家庭。父母都是街头艺人,父亲擅长柔体杂技,母亲则以卖唱为生。其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父亲应征前往前线,幼小的艾迪特-琵雅芙被托付给外祖母和祖母看顾,尽尝人间冷暖。1922年,她重回父亲身边,也从此开始了街头卖艺的生活,但独特的嗓音使她很早就离开父亲,独立谋生,与小伙伴西蒙娜-贝尔朵在街头卖唱。1933年,她初恋的结晶来到人世时她才只有17岁。只是这个幼小的生命两年后就因脑膜炎而夭折。但也就在此时,她邂逅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一间夜总会的老板路易-勒普雷(Louis Leplée),这成为她演艺生活的重要转折。勒普雷送给这个身材娇小(她身高只有1米47)、但嗓音洪亮的小姑娘一个艺名:la Môme Piaf。La Môme 在法语口语中意思是小孩子,而piaf 在俗语中意思则是麻雀。
自1937年起,La Môme Piaf 正式改名为Edith Piaf—艾迪特-琵雅芙,当年的街头歌女迅速成为当红歌星,但法国歌迷却永远记住了这个“巴黎小孩”—“la Môme de Paris。
从街头歌女到歌坛天后
1936年,艾迪特-琵雅芙录制了首张唱片,开始走上巴黎知名歌厅的舞台。引路人勒普雷遭遇暗杀身亡后,困顿迷茫中的艾迪特-琵雅芙再遇贤人相助,在曲作家雷蒙-阿索(Raymond Asso)悉心指导下,摆脱了街头流浪生活的印记,走上了职业歌手的道路,一如云雀,在高空振翅鸣唱。1937年3月,巴黎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厅A.B.C.向她打开了大门,她此次成为法国歌坛红极一时的明星。
二战爆发,德军进驻巴黎。艾迪特-琵雅芙没有停止演唱,但也以她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抵抗,时常与犹太人艺人合作,向这些被民兵和德军追捕的艺术家提供保护。当年的小麻雀此时已经羽翼丰满,不仅艺术更加成熟,也在社交场上更加懂得巧妙周旋。
演唱的巨大成功遮掩了艾迪特-琵雅芙的其他才情。很少有人知道《玫瑰人生》的歌词作者正是艾迪特-琵雅芙本人。事实上,她一生创作了近80首歌曲。与《玫瑰人生》一样传遍世界的《爱情礼赞》(Hymne à l'amour)、《我的老爷》(Milord),还有《你无处不在》(Tu es partout)、《情人》(Les Amants)、《美丽的爱情故事》(Belle histoire d'amour)等都出自她本人之手。
在歌坛之外,她也曾登上话剧舞台,也曾活跃在电影摄影机前。
1947年,琵雅芙首次赴美国巡回演出。一席黑裙,一束灯光,简单的布景更衬托出歌声之独特,征服了大西洋彼岸最初反应冷淡的歌迷。她与曼哈顿一家名为凡尔赛的音乐厅原本为期一周的合约一再延长,短暂的行程持续了4个月。1956年,她成为第一位走进美国古典音乐殿堂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演唱法国流行歌曲的歌手。
爱情之咏
![]() |
与马塞尔·塞尔当 |
幸得贤人引路走红世界的琵雅芙本人也不乏伯乐慧眼,她利用自己的盛名与成就提携了许多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法国歌坛巨星伊夫-蒙当(Yves Montand)首次站在琵雅芙眼前时,还只是一个初闯巴黎歌坛的毛头小伙儿。此后又有歌伴合唱团,Georges Moustaki, Paul Meurisse, Charles Dumont, Charles Aznavour等等,等等。但琵雅芙对女歌手则远没有如此宽容大度。
艾迪特-琵雅芙视演唱为生命,而爱情则不仅是她演唱的主旋律,显然也是她生命的动力。琵雅芙很为自己的容貌自卑,但是娇小羸弱的身躯似乎蕴藏着无尽的顽强与力量,她无所不尽其极的完整性格更有着极大的魅力。她一生中有过无数次的恋情,那些她悉心提携的青年歌手往往也都曾是她生活中的情侣。她对拳王马瑟尔-赛尔当(Marcel Cerdan)的倾心之恋成就了她的又一首经典名作:《爱情礼赞》。马瑟尔-赛尔当意外身亡,琵雅芙深受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拒绝新的爱情。在她看来,嘲笑爱情,生活也就再无意义。
无悔人生
童年的磨难,酒精的侵蚀在她身上留下了印记,拳王马瑟尔-赛尔当之死使已经孱弱的健康更加不堪,两次车祸的伤痛又使她不得不依靠吗啡度日。1963年10月10日,年仅48岁的琵雅芙因为肝功能衰竭在法国南方告别了人世。为了能如其所愿在巴黎安葬,亲朋好友连夜将她的遗体秘密运送回巴黎,对外宣布她于10月11日去世。
琵雅芙一生虔诚信教。但是,在天主教会看来,她离婚、再婚以及走马灯般更换情人的生活是离经叛道,因此拒绝为她安排宗教葬礼,但数万歌迷赶往拉雪兹公墓向她告别。她如流星一般闪过,带走了一生的磨难与坎坷,留下了一曲曲生命的咏唱,正如她的另一首经典名曲:《今生无悔》。
永恒的歌喉永远的爱
50年过去,艾迪特-琵雅芙仍然是法国人心中永恒的爱。2003年,巴黎市政府在她出生的医院附近为她设立起雕像,而最近20年,《玫瑰人生》始终是全球版权记录最多的十大歌曲之一,她的经典名作也成为世界各国歌坛名手竞相演唱的曲目;从1996年音乐剧《我爱你琵雅芙》,到2007年的影片《玫瑰人生》,从不断再版的唱碟,到不计其数的书籍,琵雅芙神话已经走遍世界。
在她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法语歌曲节francofolies于9月底首次在美国演出,与美国歌迷共同重温琵雅芙的经典曲目;被称作是法国当今歌后的派翠西亚-凯斯(Patricia Kaas)也带着琵雅芙的经典名曲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有兴趣的听众也不妨在10月10日至13日期间,在巴黎20区,琵雅芙的出生地,在音乐会、展览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中,领会一代歌后坎坷,却辉煌无悔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