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死。
活着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一千个人大概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
对于生活的感受也许参差有别,但人的感受源于自我生活中的抉择与行动,无论是意气风发,或者是行尸走肉,无论对“命运”的抉择感到感激,抑或苟且在泥淖之中仰望星空,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造就了他们生存的环境与信仰,踏上了自我铺垫成的道路。
社会性生物最大的局限,便是无法脱离于自我的立场独自生存,人在社会当中必然会表现出本我之外的社会性,受制于道德和社会规则的限制,他们只有牺牲一部分的本我来趋近社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而只有走向完美与漂泊于意识之外随波逐流两种趋向。作为高等智慧的人类尚不能攀附完美,更何况由人作为原子架构的这个社会。我们牺牲了不完美但却是完整的本我,趋附了一个我们渴望走近并融入的社会中,有些人成功的成为了社会的“一份子”,有的人则没有这么好运。
我有没有提及过,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之间有着无法磨灭的或近或远的距离,正是这个距离成就了人类必然也无法回避的孤独,这份孤独伴同人类为了驱赶这份孤独所为的种种愚行一起,成为了腐蚀我们心神的毒。
我毫不怀疑生活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角度展现得美仑美焕,但个人的生活不会永远如斯,即便我们不懈地去追求生活的精彩与新鲜,也无法脱离人类文明固有的庞大与冗繁,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要去学习随着平庸与乏味一同生活。这世界最痛苦的事情无非是试图否认它并无力地负隅顽抗,而最悲哀的事情也莫过于默默地将它接受并把它当做拒绝生活无限可能的挡箭牌。
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句话曾经如同一声炸雷,惊醒了多少孤寂的游魂,推波助澜地激起了一场改变。但雷雨闪电终有消弭之时,再大的波澜也不免回归于沉寂:死水已经沉寂了太久,又怎么能期待其中尚居仙灵的鱼呢。生机的对立必然是趋于消亡,生而在世绝非是一望无际的蜜海,更多的往往是苦涩与艰辛,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要么遮盖住自己的双目,闭眼走着自我理想主义的康庄路,全不顾脚下也许就是万丈峭壁的边缘;要么投身于心智上的无力庇护,依靠宗教来将自我放大并投射到更伟大的位置;更多的人则接受了这世界的刀锋与阴霾,学着在苦中寻找那一丝的愉悦,便如获至宝得从麻痹的躯壳暂离,感谢生命的伟大。
人总有一死,有人白发垂髫安息在子女环拥的床上,其余的死在人生跌宕的路途中,生命是为了考验谁在这条时间的轨迹上走得更远么,还是要看看究竟谁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得更多?用生命之外的度量来量化生命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啊,人生最直观而且唯一的“考核”不就是你自己对这份生命的记忆么,你已经通过教育与思考发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又如何能安然的坐在原地任岁月将你侵蚀呢。说到所谓“考核”更是没有意义,生活永远不会是一场固定的剧本,没有特定的剧情要你去依从去奋斗,你所感受到的压迫来自于你所居于的社会,就像是广阔平原上的一抹微风,拂卷着灰尘砂石和一切脆弱的事物向着某个方向而去,它不是来自上天的指示,更没有指明你所要前行的方向,把你的视线挪开,你会看到更辽阔的天际和一望无际的大地,这才是你生命的本质。
漫无目的的行走的确会让你惶恐,而沿着既定的轨迹和经验前行仿佛更符合人类的本能,你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社会更像是一群惊恐的生命瑟瑟地抱在一起,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迈进的野草,而你一生在做的无非是跟紧这个队伍,你以为他们了解他们的方向,他们了解他们前行的意义何在,但他们和你一样,用来自身边人的“存在”给自已以温暖与信心,用群体的“庞大”来使自己忘却自身的渺小,而你屈身在这个混杂的队伍中,眼前都是和你一般迷惑又迷信的人,甚至忘却了世界,忘却了自我,忘却了你最初始的方向。
每当我发觉自己有走向安定的趋势时,我的眼前就会走马灯般闪现《浮生一日》中的一幕幕过场,短短两个小时展示的不过是世界的极小部分人一天之内的片段生活,他们不是名人,不是演员,仅仅是与你我相当的普通生命,过着如你我一般的平常生活,却带给了我人生数载最冲击的震撼,它让我看到了这世界的博大和其中蕴含着的无限可能,让我明白了自我的快乐与痛苦对于世界而言是一个多么卑微而又渺小的存在,于是我会从瞌睡和悬崖的边缘的边缘惊醒开来,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多么危险而又易于触及,便尽可能地保持着警觉和锐利前行。我看到那行走的风中夹杂着愤怒、担忧、同情、不解、欣慰以及更多是无表情的面目一闪而过,我感觉到从那当中伸出来的手臂正舒张到极致试图触及着我,却奈何社会的车轮无情前进,最终远离亦趋亦行。
对于生活的感受也许参差有别,但人的感受源于自我生活中的抉择与行动,无论是意气风发,或者是行尸走肉,无论对“命运”的抉择感到感激,抑或苟且在泥淖之中仰望星空,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造就了他们生存的环境与信仰,踏上了自我铺垫成的道路。
社会性生物最大的局限,便是无法脱离于自我的立场独自生存,人在社会当中必然会表现出本我之外的社会性,受制于道德和社会规则的限制,他们只有牺牲一部分的本我来趋近社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而只有走向完美与漂泊于意识之外随波逐流两种趋向。作为高等智慧的人类尚不能攀附完美,更何况由人作为原子架构的这个社会。我们牺牲了不完美但却是完整的本我,趋附了一个我们渴望走近并融入的社会中,有些人成功的成为了社会的“一份子”,有的人则没有这么好运。
我有没有提及过,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之间有着无法磨灭的或近或远的距离,正是这个距离成就了人类必然也无法回避的孤独,这份孤独伴同人类为了驱赶这份孤独所为的种种愚行一起,成为了腐蚀我们心神的毒。
我毫不怀疑生活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角度展现得美仑美焕,但个人的生活不会永远如斯,即便我们不懈地去追求生活的精彩与新鲜,也无法脱离人类文明固有的庞大与冗繁,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要去学习随着平庸与乏味一同生活。这世界最痛苦的事情无非是试图否认它并无力地负隅顽抗,而最悲哀的事情也莫过于默默地将它接受并把它当做拒绝生活无限可能的挡箭牌。
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句话曾经如同一声炸雷,惊醒了多少孤寂的游魂,推波助澜地激起了一场改变。但雷雨闪电终有消弭之时,再大的波澜也不免回归于沉寂:死水已经沉寂了太久,又怎么能期待其中尚居仙灵的鱼呢。生机的对立必然是趋于消亡,生而在世绝非是一望无际的蜜海,更多的往往是苦涩与艰辛,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要么遮盖住自己的双目,闭眼走着自我理想主义的康庄路,全不顾脚下也许就是万丈峭壁的边缘;要么投身于心智上的无力庇护,依靠宗教来将自我放大并投射到更伟大的位置;更多的人则接受了这世界的刀锋与阴霾,学着在苦中寻找那一丝的愉悦,便如获至宝得从麻痹的躯壳暂离,感谢生命的伟大。
人总有一死,有人白发垂髫安息在子女环拥的床上,其余的死在人生跌宕的路途中,生命是为了考验谁在这条时间的轨迹上走得更远么,还是要看看究竟谁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得更多?用生命之外的度量来量化生命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啊,人生最直观而且唯一的“考核”不就是你自己对这份生命的记忆么,你已经通过教育与思考发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又如何能安然的坐在原地任岁月将你侵蚀呢。说到所谓“考核”更是没有意义,生活永远不会是一场固定的剧本,没有特定的剧情要你去依从去奋斗,你所感受到的压迫来自于你所居于的社会,就像是广阔平原上的一抹微风,拂卷着灰尘砂石和一切脆弱的事物向着某个方向而去,它不是来自上天的指示,更没有指明你所要前行的方向,把你的视线挪开,你会看到更辽阔的天际和一望无际的大地,这才是你生命的本质。
漫无目的的行走的确会让你惶恐,而沿着既定的轨迹和经验前行仿佛更符合人类的本能,你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任何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社会更像是一群惊恐的生命瑟瑟地抱在一起,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迈进的野草,而你一生在做的无非是跟紧这个队伍,你以为他们了解他们的方向,他们了解他们前行的意义何在,但他们和你一样,用来自身边人的“存在”给自已以温暖与信心,用群体的“庞大”来使自己忘却自身的渺小,而你屈身在这个混杂的队伍中,眼前都是和你一般迷惑又迷信的人,甚至忘却了世界,忘却了自我,忘却了你最初始的方向。
每当我发觉自己有走向安定的趋势时,我的眼前就会走马灯般闪现《浮生一日》中的一幕幕过场,短短两个小时展示的不过是世界的极小部分人一天之内的片段生活,他们不是名人,不是演员,仅仅是与你我相当的普通生命,过着如你我一般的平常生活,却带给了我人生数载最冲击的震撼,它让我看到了这世界的博大和其中蕴含着的无限可能,让我明白了自我的快乐与痛苦对于世界而言是一个多么卑微而又渺小的存在,于是我会从瞌睡和悬崖的边缘的边缘惊醒开来,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多么危险而又易于触及,便尽可能地保持着警觉和锐利前行。我看到那行走的风中夹杂着愤怒、担忧、同情、不解、欣慰以及更多是无表情的面目一闪而过,我感觉到从那当中伸出来的手臂正舒张到极致试图触及着我,却奈何社会的车轮无情前进,最终远离亦趋亦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