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片解
10/1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之前一直写错成“民免且无耻”。“而”与“且”自然是不一样的。“民免而无耻”可能的一层意思是民由“免”而“无恥”。孔疏:“免,苟免。”由事实而到心态,确实是很可怕。
子曰:“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里面用虚词”于“通常都是用乌鸦”於“,这里用的是干勾”于“。不好妄加猜测,但干勾”于“单就字形上来看有一点立起来的感觉,在书写上比乌鸦”於“利落,也许与十而有五的血气有点关系?
先有“志”,然后“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和“不逾矩”。都与身体有点关系。从“心”出发又回到“心”。从“志”到“不惑”,似乎是可以对应从“士”到“君子”,“耳顺”则让人想到“聖”。“從心所欲”和“不逾矩”,尤其是“從”字让人想到道路,“德”恰恰就是一只在道路中间的眼睛。
再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上半句似乎是有点道家的姿态,下半句又收回来。让我想到《侍坐篇》中夫子虽然说“吾与点也”,但终也没有让我们看到他“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14的补充:
宏涛君提到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关系。“不逾矩”的“矩”,是边界,而他提到关于边界:一个人如果走遍了所有边界,那么对于边界外的世界自然会有所察觉。
或者,作为一个常人,尽管无法走遍边界,但也许有偶然“遇到”边界的机运。那么大概是 a suggestion from a realm lies beyond。顺便也谈到Lois Lowry在她的 The Giver 这本书中提到的 Seeing beyond和 Hearing Beyond,关于族群记忆的承载者(这也一定是一位大编辑者)。
03/30/2014的补充:
李致远老师在诗经课上提到“规”与“矩”的关系。规矩:行动,与智性所行的范围不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之前一直写错成“民免且无耻”。“而”与“且”自然是不一样的。“民免而无耻”可能的一层意思是民由“免”而“无恥”。孔疏:“免,苟免。”由事实而到心态,确实是很可怕。
子曰:“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里面用虚词”于“通常都是用乌鸦”於“,这里用的是干勾”于“。不好妄加猜测,但干勾”于“单就字形上来看有一点立起来的感觉,在书写上比乌鸦”於“利落,也许与十而有五的血气有点关系?
先有“志”,然后“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和“不逾矩”。都与身体有点关系。从“心”出发又回到“心”。从“志”到“不惑”,似乎是可以对应从“士”到“君子”,“耳顺”则让人想到“聖”。“從心所欲”和“不逾矩”,尤其是“從”字让人想到道路,“德”恰恰就是一只在道路中间的眼睛。
再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上半句似乎是有点道家的姿态,下半句又收回来。让我想到《侍坐篇》中夫子虽然说“吾与点也”,但终也没有让我们看到他“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14的补充:
宏涛君提到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关系。“不逾矩”的“矩”,是边界,而他提到关于边界:一个人如果走遍了所有边界,那么对于边界外的世界自然会有所察觉。
或者,作为一个常人,尽管无法走遍边界,但也许有偶然“遇到”边界的机运。那么大概是 a suggestion from a realm lies beyond。顺便也谈到Lois Lowry在她的 The Giver 这本书中提到的 Seeing beyond和 Hearing Beyond,关于族群记忆的承载者(这也一定是一位大编辑者)。
03/30/2014的补充:
李致远老师在诗经课上提到“规”与“矩”的关系。规矩:行动,与智性所行的范围不同。
-
忘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13 07: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