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兀的妙趣
——读王维诗歌
在阅读王维《辋川集》过程中,大部分诗歌都没有任何障碍。唯有《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一首,总是不能理解。于是在一节大汉课前去请教了朱子辉。他的解答简单明了: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第一句引用庄子的典故,其实是诗人以庄子自比。表明自己归隐并非出于桀骜不驯或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世情节,而是自知不通世务——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的世务便是此意了。因此,对世务的“不通”恰如其分的反衬出诗人看破红尘,转循于道的人生志向。随后“偶寄一微官”一句,是指诗人过去为官时内心充满了孤寂与漂泊之感。这里的“寄”字意在表达一种无寄托的,为自己漂泊的身世感到悲凉的心理状态(也作他解指诗人任漆园吏)。而在此处,诗人对宦海浮沉之事以及自己心之所向的表达戛然而止,笔峰一转写出“婆娑数株树”一句。“婆娑”形容树木枝叶纷披,已无生机的样子。毫无疑问这简单利落的五个字描绘出的,是一处美丽而萧索的景致。而它呈现出的意境阑珊,斑驳静美之感,正是秋天的漆园所独具的特点——诗人用几株婆娑的树影便写出了整座漆园之美,这是多么深厚的功底以及细腻的情感!
讲到此处,整首诗的脉络已经很明晰了。可我还是意犹未尽,总觉得仍有些说不通的地方。朱子辉说,你是在疑惑“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这一句吧?我答是,自己无法理解这一句突兀的转折,也无法理解为何要如此突兀的转折。朱子辉想了想,说我这么解释你来感受一下。曾经我只是朝廷里的一个小小的官吏,半生漂泊,无靠无依。而如今,我坐在几株婆娑的树影下,回忆一生,表明志向。我在豁然开朗的同时感到,虽然可以因此理解诗人在此处如此着笔的深意,而“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一句中突兀转折所体现出的淡淡的含蓄与内敛之感却是现代汉语解释所体现不出的。见我有如醍醐灌顶的样子,朱子辉进一步解释道,王维的许多五绝都是这样,突然转折,看似上下文之间毫无联系,实则富含深意与妙趣。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当下决定将辋川集再读一遍,同时拓宽范围,读一读王维其它的诗歌。也好在验证朱子辉的判断是否属实的同时,为自己寻一番乐趣。再次阅读的过程令我收获颇丰。以下选取几首较为偏爱的五绝来与大家分享。
辋川集的第一首诗《孟城坳》算得上其中的典型代表,而我在初次阅读时,并没有对这首诗给予较多的关注。“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前一句所描绘的衰败之景自不必说,后一句由问至答,却是答非所问。以后来到这里的人会是谁呢?他会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吗?只能为昔日拥有繁盛景象的主人徒自感到悲伤。初读这首诗时,想到王羲之所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现在感到这突兀转折式的表达虽然含蓄,像是有许多话欲说还休,而悲伤之情更甚。对世事之变迁,对自身之省悟,都是诗人悲伤的源头吧。
另一首诗也作于辋川时期,但不收录于辋川集内。《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历代诗评人都赞叹“晦”字用得极其精妙,以敏锐的笔触的将秋雨时分明暗不定,氤氲阴冷的景色描绘得恰到好处。而以我的理解,此处的“晦”还妙在对下文的铺垫作用中。后一句又是答非所问的设置。你问我终南捷径怎么走?我答我的心已悠然漂泊在万里白云之外。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却以突兀出现、前后对比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朋友的期盼以及对自己心性的表达——“心知白云外”,突然出现的白云与首句中昏暗的“晦”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凸显出诗人心境与友人心境的反差——你与我都处在这昏暗的时代,你来询问我终南捷径如何到达,却不知我身虽浑浊,我心却已超脱,遨游于万里碧空千里白云之中。同样内敛的表达,却不失效果地体现出诗人的超然物外。
除此之外,大家非常熟悉的诸如“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都使用了相同的手法,并且有很好的效果。不但景致唯美,而且情感至深,二者衔接巧妙,欲言又止,正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含蓄内敛之韵味,也是诗人步入成熟,窥探“道”义的人生境界的有力证明。
曾经有人质疑说王维汲汲于富贵功名利禄,说他骨子里有中国官员的腐性奴性,嘴上说得倒很好听。受到责难的人当时只回一句“但他写出来的诗是不会骗人的,如果他是那样的人,就写不出这样的诗”。什么“这样”“那样”,令我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现在更进一步的理解了王维的诗,也就更进一步懂得了他的人,不由得心生敬慕了。
(有这样的收获要归功于集中反复的读诗方式,大家不妨一试。这篇文章的论点基本建立在我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上,可能会与大家的理解有出入,欢迎与我交流探讨,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共勉。)
在阅读王维《辋川集》过程中,大部分诗歌都没有任何障碍。唯有《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一首,总是不能理解。于是在一节大汉课前去请教了朱子辉。他的解答简单明了: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第一句引用庄子的典故,其实是诗人以庄子自比。表明自己归隐并非出于桀骜不驯或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世情节,而是自知不通世务——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的世务便是此意了。因此,对世务的“不通”恰如其分的反衬出诗人看破红尘,转循于道的人生志向。随后“偶寄一微官”一句,是指诗人过去为官时内心充满了孤寂与漂泊之感。这里的“寄”字意在表达一种无寄托的,为自己漂泊的身世感到悲凉的心理状态(也作他解指诗人任漆园吏)。而在此处,诗人对宦海浮沉之事以及自己心之所向的表达戛然而止,笔峰一转写出“婆娑数株树”一句。“婆娑”形容树木枝叶纷披,已无生机的样子。毫无疑问这简单利落的五个字描绘出的,是一处美丽而萧索的景致。而它呈现出的意境阑珊,斑驳静美之感,正是秋天的漆园所独具的特点——诗人用几株婆娑的树影便写出了整座漆园之美,这是多么深厚的功底以及细腻的情感!
讲到此处,整首诗的脉络已经很明晰了。可我还是意犹未尽,总觉得仍有些说不通的地方。朱子辉说,你是在疑惑“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这一句吧?我答是,自己无法理解这一句突兀的转折,也无法理解为何要如此突兀的转折。朱子辉想了想,说我这么解释你来感受一下。曾经我只是朝廷里的一个小小的官吏,半生漂泊,无靠无依。而如今,我坐在几株婆娑的树影下,回忆一生,表明志向。我在豁然开朗的同时感到,虽然可以因此理解诗人在此处如此着笔的深意,而“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一句中突兀转折所体现出的淡淡的含蓄与内敛之感却是现代汉语解释所体现不出的。见我有如醍醐灌顶的样子,朱子辉进一步解释道,王维的许多五绝都是这样,突然转折,看似上下文之间毫无联系,实则富含深意与妙趣。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当下决定将辋川集再读一遍,同时拓宽范围,读一读王维其它的诗歌。也好在验证朱子辉的判断是否属实的同时,为自己寻一番乐趣。再次阅读的过程令我收获颇丰。以下选取几首较为偏爱的五绝来与大家分享。
辋川集的第一首诗《孟城坳》算得上其中的典型代表,而我在初次阅读时,并没有对这首诗给予较多的关注。“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前一句所描绘的衰败之景自不必说,后一句由问至答,却是答非所问。以后来到这里的人会是谁呢?他会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吗?只能为昔日拥有繁盛景象的主人徒自感到悲伤。初读这首诗时,想到王羲之所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现在感到这突兀转折式的表达虽然含蓄,像是有许多话欲说还休,而悲伤之情更甚。对世事之变迁,对自身之省悟,都是诗人悲伤的源头吧。
另一首诗也作于辋川时期,但不收录于辋川集内。《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历代诗评人都赞叹“晦”字用得极其精妙,以敏锐的笔触的将秋雨时分明暗不定,氤氲阴冷的景色描绘得恰到好处。而以我的理解,此处的“晦”还妙在对下文的铺垫作用中。后一句又是答非所问的设置。你问我终南捷径怎么走?我答我的心已悠然漂泊在万里白云之外。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却以突兀出现、前后对比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朋友的期盼以及对自己心性的表达——“心知白云外”,突然出现的白云与首句中昏暗的“晦”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凸显出诗人心境与友人心境的反差——你与我都处在这昏暗的时代,你来询问我终南捷径如何到达,却不知我身虽浑浊,我心却已超脱,遨游于万里碧空千里白云之中。同样内敛的表达,却不失效果地体现出诗人的超然物外。
除此之外,大家非常熟悉的诸如“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都使用了相同的手法,并且有很好的效果。不但景致唯美,而且情感至深,二者衔接巧妙,欲言又止,正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含蓄内敛之韵味,也是诗人步入成熟,窥探“道”义的人生境界的有力证明。
曾经有人质疑说王维汲汲于富贵功名利禄,说他骨子里有中国官员的腐性奴性,嘴上说得倒很好听。受到责难的人当时只回一句“但他写出来的诗是不会骗人的,如果他是那样的人,就写不出这样的诗”。什么“这样”“那样”,令我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现在更进一步的理解了王维的诗,也就更进一步懂得了他的人,不由得心生敬慕了。
(有这样的收获要归功于集中反复的读诗方式,大家不妨一试。这篇文章的论点基本建立在我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上,可能会与大家的理解有出入,欢迎与我交流探讨,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共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