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分辨的白与黑:观话剧——《这里的白天和夜晚》
从话剧《这里的白天和夜晚》这一名字来看,难以确切地琢磨到是在表现什么。但是一进剧场,一切都了然于目,在话剧过程中也会有细节的暗示,这是后话。但越是无法琢磨,想象的空间也越大。你可以推测到,“这里”,是特定的场所,表明事件发生必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令人发问之处在于,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夜晚,但转而一想,也许这地方没有白天和夜晚,或者白天和夜晚是一个存在着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由此看来,“这里”是有特定内涵的,而白天和黑夜是这个戏剧的主要阐述主题与内涵之处,戏剧的深意是通过白天和黑夜这一有着象征性的概念来展现的。进而,你就会好奇,到底故事以一个怎样的视角去表达,以怎样的细节去表现白天和黑夜,以何种剧情展开。其中有什么人物,人物有什么命运,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冲突?这一系列的问,都来自于这一话剧之名所引发的联想。
话剧中的人物很简单,全场只有两个人。人物角色一个是博士,一个是卖锅贴的商贩。其中博士穿白色衣服,商贩穿黑色衣服。板鞋、衣服材质粗糙,人物生活拮据。全场道具也极少,一个鸟笼状的黑布全蒙的容器,悬挂在棚顶之上,表示他们被关押于某处。地下一个桌子,一张椅子,是室内空间。两个装着半满水的黑色不透明茶杯,是厕所所处之处。两人被关在一个深不见底的密闭空间内,有人通过容器给他们送食物,食物已送了8次,但他们互不相识对方,也不知如何区分白天和夜晚,他们猜测如果每天送3次,还不到4天,如果一天一次,已经过去8天。他们只是互相猜测。但场景出现的时刻,正是他们面临容器不再按时送饭,而是送来奇怪事物的时刻。在全过程中,容器一会儿送来雨伞,一会儿送来纸板,只送了两次饭。灯光开白,闭黑了几次,暗示观众几度白天和夜晚的交替。在这一密闭空间里,博士和商贩互相展开了他们的对话。
他们不知为何被关闭在这里,在这一问题的究问过程中,博士和商贩各展现了他们人性中复杂的情绪。其中,博士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及其心理和人性,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先,他畏惧商贩的威胁,但却隐瞒自己内心不可被告知的对爱的渴望和压抑,他通过语言描绘自己内心想象中的爱,并在预言的诉说和场景的构想中,让自己得到了满足。商贩以其粗鄙欺负着看似不经世事的博士,并试图探究他们被拘留的原因。博士在咄咄质问中,在害怕和怀疑中,说出自己写了各种反对“他们”的文章,在这一回合中,博士是懦弱、胆小和讨好他人的。但博士又同时怀疑商贩,以求摆脱自身的责任,他问出了商贩救台湾人的事情,他以商贩不明所以而加以利用,说是商贩自己惹得祸,此时他表现出的是得意。但随即,因为都寻求摆脱责任的心理,商贩以他的暴戾语言威吓博士,但博士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选择将此事说出,要出卖商贩。而此时被商贩发现,将其绑在桌子上。并以鄙俗的语言,毁坏博士所描绘的期冀和想象中的爱情。博士恼怒了,准确得说,他先是非常的难过,难以接受,委屈不堪,继而他愤怒了,他因为内心的美好被碰触而越发展露出内心更加复杂的情绪和人性的深层东西。他趁商贩睡着将其绑在椅子上,并愤怒指责商贩的种种行为,他认为商贩应该有他一样的思想,有他一样对事物的喜爱,他认为自己是在为人民去奋斗,他不允许商贩去看低他所做的事情。在这里,固执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出来。他压抑而愤怒,愤怒到做出与其谦谦君子的儒雅行为大相径庭的行径,他摔掉饭菜,用脚蹂躏,并拾起摆个商贩吃,在饥饿不堪的商贩那里,一切尊严都抵不过暂时地填饱肚子。这让自恃骨气的博士无法理解和忍受,他将饭扔进厕所里冲掉。他发狂得用商贩的皮带勒着商贩的眼睛,责怪他为什么那么不听教化,博士内心的自大和压抑充分地爆发出来,一旦压抑的东西,就极其极端而可怖,他极端到自以为自己合理,不懂得尊重,以自己的标准为真理去对待别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屈辱,在这里得到情绪的发泄。
但一切都还无法让他们出去,博士畏惧了,他在面对孤独和被囚禁自由的生活中,他妥协了,他这个还未成熟,空有一副死学问的幼小个体的命运,在强大的外界压力下,他畏惧了,他恐惧了,他要坦白。他不顾一切伪饰地说出自己内心不堪的秘密,以求得以释放。他将他幻想的爱情一一说出。他爱一个女孩子,但她从未重视他,她在他眼里是冷漠的、做作的、虚伪的,这里,他内心的怨恨也溢了出来。但是,他继而说,但确是美好的,是的,她在他的心里是完美的,是一个爱情的期冀,是有着满满爱情期待、想象和情绪融合的升华体,那里有着他爱着的美好心灵,有着他的寄托,有着他最美的呈现,这是一颗赤子之心的爱,纯真美好且富有诗意,他无限珍惜,这爱弥足珍贵,在这个过程里,他实现了自我的美和爱情的美,于他而言,这痛苦,这自我对痛苦的疗治过程,是生活、情感乃至灵感的源源不断的泉。可是,这份爱,没有回报,没有结果,只有遍地灿烂的花骨朵,不肯轻易露出它的内脏。他是一个纯真的人,他对爱情弥足忠诚,他没有坏心思去发泄自己不好的情绪于其他女生身上。他只有默默忍受,但正值年轻的他,是需要出口的。他偷了女生的内衣聊以自慰,他也因此割过腕想要自杀,他不断痛苦于这种挣扎中。这样一种环境下的内心自我解剖,命运环境的暗示,不同个体的比较,使得思索得以展开。博士期冀着美好,空有一腔热血和才华,但他却无能为力,他依然是这个社会中尴尬的个体,他依然受制于人,受制于环境,且在环境里不断呈现人性的懦弱、无力和黑暗的一面。他不断被压抑,并在扭曲的世界里,扭曲着自己。商贩则直面生活的丑恶,对于女性和爱情的理解,是粗俗和不堪的,但他确救过人。商贩并在这种极度的环境下,并无痛苦的挣扎和苦闷的怀疑,他只是想出去,只是想有饭吃。在此,商贩反而没有极端和狂躁的一面,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相反的,博士却在美好的坚持中,爆发出人性极端而又自大,胆小而又可怖的控制欲。剧末,博士的忏悔不能得以解脱自身,他不断追问被关的目的和关人者的企图,他要自由,他还对生活充满期待。但一切都对他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无视他的人格和所有的低声下气。仇恨弥漫开来,侵蚀着他,他想杀了商贩以试探关人者的企图,但他在此又是心软的。他不想屈服,但还是承认了自己的懦弱。对于他的选择和坚守的意义,于他自身是具有无法击破的逻辑完美,在此时的他撕心裂肺。他感叹到,“人徒有一颗腐烂、发臭而又隐隐作痛的心”。在此,他看到了一切,也无力再挣扎。他于他自己,是一个个体;他于一个国家,则是一个群体形象。在“他们”的时代里,无法分辨白与黑,甚至无法言说白与黑,白与黑在逻辑做着无力的挣扎,使得心灵在此饱受不堪的折磨。美和真,本是应有其追寻意义的东西,在这样的世界里,是怎样一种值得细细体味的悲哀。
全剧结束,留下深思的观者自行解读。
话剧中的人物很简单,全场只有两个人。人物角色一个是博士,一个是卖锅贴的商贩。其中博士穿白色衣服,商贩穿黑色衣服。板鞋、衣服材质粗糙,人物生活拮据。全场道具也极少,一个鸟笼状的黑布全蒙的容器,悬挂在棚顶之上,表示他们被关押于某处。地下一个桌子,一张椅子,是室内空间。两个装着半满水的黑色不透明茶杯,是厕所所处之处。两人被关在一个深不见底的密闭空间内,有人通过容器给他们送食物,食物已送了8次,但他们互不相识对方,也不知如何区分白天和夜晚,他们猜测如果每天送3次,还不到4天,如果一天一次,已经过去8天。他们只是互相猜测。但场景出现的时刻,正是他们面临容器不再按时送饭,而是送来奇怪事物的时刻。在全过程中,容器一会儿送来雨伞,一会儿送来纸板,只送了两次饭。灯光开白,闭黑了几次,暗示观众几度白天和夜晚的交替。在这一密闭空间里,博士和商贩互相展开了他们的对话。
他们不知为何被关闭在这里,在这一问题的究问过程中,博士和商贩各展现了他们人性中复杂的情绪。其中,博士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及其心理和人性,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先,他畏惧商贩的威胁,但却隐瞒自己内心不可被告知的对爱的渴望和压抑,他通过语言描绘自己内心想象中的爱,并在预言的诉说和场景的构想中,让自己得到了满足。商贩以其粗鄙欺负着看似不经世事的博士,并试图探究他们被拘留的原因。博士在咄咄质问中,在害怕和怀疑中,说出自己写了各种反对“他们”的文章,在这一回合中,博士是懦弱、胆小和讨好他人的。但博士又同时怀疑商贩,以求摆脱自身的责任,他问出了商贩救台湾人的事情,他以商贩不明所以而加以利用,说是商贩自己惹得祸,此时他表现出的是得意。但随即,因为都寻求摆脱责任的心理,商贩以他的暴戾语言威吓博士,但博士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选择将此事说出,要出卖商贩。而此时被商贩发现,将其绑在桌子上。并以鄙俗的语言,毁坏博士所描绘的期冀和想象中的爱情。博士恼怒了,准确得说,他先是非常的难过,难以接受,委屈不堪,继而他愤怒了,他因为内心的美好被碰触而越发展露出内心更加复杂的情绪和人性的深层东西。他趁商贩睡着将其绑在椅子上,并愤怒指责商贩的种种行为,他认为商贩应该有他一样的思想,有他一样对事物的喜爱,他认为自己是在为人民去奋斗,他不允许商贩去看低他所做的事情。在这里,固执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出来。他压抑而愤怒,愤怒到做出与其谦谦君子的儒雅行为大相径庭的行径,他摔掉饭菜,用脚蹂躏,并拾起摆个商贩吃,在饥饿不堪的商贩那里,一切尊严都抵不过暂时地填饱肚子。这让自恃骨气的博士无法理解和忍受,他将饭扔进厕所里冲掉。他发狂得用商贩的皮带勒着商贩的眼睛,责怪他为什么那么不听教化,博士内心的自大和压抑充分地爆发出来,一旦压抑的东西,就极其极端而可怖,他极端到自以为自己合理,不懂得尊重,以自己的标准为真理去对待别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屈辱,在这里得到情绪的发泄。
但一切都还无法让他们出去,博士畏惧了,他在面对孤独和被囚禁自由的生活中,他妥协了,他这个还未成熟,空有一副死学问的幼小个体的命运,在强大的外界压力下,他畏惧了,他恐惧了,他要坦白。他不顾一切伪饰地说出自己内心不堪的秘密,以求得以释放。他将他幻想的爱情一一说出。他爱一个女孩子,但她从未重视他,她在他眼里是冷漠的、做作的、虚伪的,这里,他内心的怨恨也溢了出来。但是,他继而说,但确是美好的,是的,她在他的心里是完美的,是一个爱情的期冀,是有着满满爱情期待、想象和情绪融合的升华体,那里有着他爱着的美好心灵,有着他的寄托,有着他最美的呈现,这是一颗赤子之心的爱,纯真美好且富有诗意,他无限珍惜,这爱弥足珍贵,在这个过程里,他实现了自我的美和爱情的美,于他而言,这痛苦,这自我对痛苦的疗治过程,是生活、情感乃至灵感的源源不断的泉。可是,这份爱,没有回报,没有结果,只有遍地灿烂的花骨朵,不肯轻易露出它的内脏。他是一个纯真的人,他对爱情弥足忠诚,他没有坏心思去发泄自己不好的情绪于其他女生身上。他只有默默忍受,但正值年轻的他,是需要出口的。他偷了女生的内衣聊以自慰,他也因此割过腕想要自杀,他不断痛苦于这种挣扎中。这样一种环境下的内心自我解剖,命运环境的暗示,不同个体的比较,使得思索得以展开。博士期冀着美好,空有一腔热血和才华,但他却无能为力,他依然是这个社会中尴尬的个体,他依然受制于人,受制于环境,且在环境里不断呈现人性的懦弱、无力和黑暗的一面。他不断被压抑,并在扭曲的世界里,扭曲着自己。商贩则直面生活的丑恶,对于女性和爱情的理解,是粗俗和不堪的,但他确救过人。商贩并在这种极度的环境下,并无痛苦的挣扎和苦闷的怀疑,他只是想出去,只是想有饭吃。在此,商贩反而没有极端和狂躁的一面,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相反的,博士却在美好的坚持中,爆发出人性极端而又自大,胆小而又可怖的控制欲。剧末,博士的忏悔不能得以解脱自身,他不断追问被关的目的和关人者的企图,他要自由,他还对生活充满期待。但一切都对他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无视他的人格和所有的低声下气。仇恨弥漫开来,侵蚀着他,他想杀了商贩以试探关人者的企图,但他在此又是心软的。他不想屈服,但还是承认了自己的懦弱。对于他的选择和坚守的意义,于他自身是具有无法击破的逻辑完美,在此时的他撕心裂肺。他感叹到,“人徒有一颗腐烂、发臭而又隐隐作痛的心”。在此,他看到了一切,也无力再挣扎。他于他自己,是一个个体;他于一个国家,则是一个群体形象。在“他们”的时代里,无法分辨白与黑,甚至无法言说白与黑,白与黑在逻辑做着无力的挣扎,使得心灵在此饱受不堪的折磨。美和真,本是应有其追寻意义的东西,在这样的世界里,是怎样一种值得细细体味的悲哀。
全剧结束,留下深思的观者自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