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體與明朝體的流變——漢字字體歷史(第一章 文與字──六書的形成)
第一章 文與字──六書的形成
1 漢字誕生
[甲骨文]
甲骨文,是雕刻在龜甲或牛骨上的文字。商代的人們會對日常的所有行為和現象進行占卜,並把甲骨上「裂縫的形狀」當作神明的回答,然後在這些甲骨上刻上「何時何人所佔何事」的文字,還有君王在看裂縫之後對吉凶預測的判斷,以及最後事情實際發生的情況等等。東京書法博物館所收藏的「甲骨大版」(商朝)是日本國內所藏甲骨之中最大的一塊。據說能如此保有原型的大甲骨十分罕見。由於甲骨文是以刀掘刻而成的,所以筆劃呈直線型。
[金文]
金文,指的是鑄造於銅器上面的銘文。從製作銅器的氏族名稱及祖先神靈的名字這樣簡單的銘文,到敘述銅器製作因由的長篇大論不一而足。文字是粘連的曲線。京都的藤井有鄰館藏有「小克鼎」(西周),其內壁銘鑄有八行七十二字,敘述了「一個叫膳夫克的人,應周王的命令到了成周(今洛陽),為紀念閱兵八師,製作了鼎器以祭祖父」的事情。(小克鼎這部分的銘文原文為「王命膳夫克捨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年,克作朕皇祖釐季寶宗彝。」)
[石鼓文]
唐代初期在陝西省鳳翔府天興縣出土的十座戰國時代花崗岩石碑,由於形狀像大鼓故被稱為「石鼓」,上面刻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據稱是現存中國石刻文字資料之中最為古老的。所刻文字為描寫狩獵詩歌,從中可知當時君王生活中狩獵等紀事。此外,它是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所使用的「大篆」之一,作為周朝王室史官「史籀」書寫用的文字,它也被稱為「籀文」。
2 六書
所謂六書,是指漢字成型和用法的基本原則,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其中轉注與假借是關於漢字使用方法的原則。
[象形]
象形是描繪事物的形狀後加以圖形化、仿照物型而造字的方法。象形字包括日、月、車等。這些字的甲骨文字形都很寫實。「日」是太陽、「月」就是半月的圖畫式的直接描繪,「車」則刻畫了古代的戰車。另外有「木」「鳥」「魚」等。
[指事]
指事就是以點畫的組合來直接地表示位置、數量等抽象意義。如一、二、三、上、下、凸、凹等等。「一」這樣的數字,以單純的線而非具體的事物來表現。「上」和「下」字則指明基準線的上面或下面有些什麼。
[會意]
會意是組合兩個或以上的漢字,將其意義合成起來作為獨立的文字。例如,合「日」「月」為「明」,合「人」「言」為「信」,合三「木」為「森」,這樣合取字意為獨立文字的方法。
[形聲]
形聲是將表音的文字和表意的文字組合在一起成為表示全新意義之漢字的方法。比如「輪」、「銅」、「草」這些字中,「侖」「同」「早」本來持有的表意機能被捨棄,僅用來指示新字的發音。這樣一來,就有了表示語音的要素和表示意義的要素組合在一起而製作漢字的方法。
漢字本身的構成就有了階層的分化。作為最底層的是筆劃,筆劃的結合體是字的構件。例子之一就是部首:偏、旁、冠、腳、垂、構、繞這些(偏、旁、冠、腳、垂、構、繞:對於漢字部首的分類方法。偏:左邊的部首;旁:右邊的部首;冠:上方的部首;腳:下方的部首;垂:左上的部首,如「戶」;繞:左下的部首,如「走」;構:外圍的部首,如(國字框)。)。會意字和形聲字佔著目前所使用漢字的大多數。也就是說,不僅是部首,非部首的中也有很多要素有共通的部分。
[轉注]
轉注,是指將漢字轉用於與原義類似的其他意義,此時大多情況下發音也會變化。例如,「音樂」的「樂」字變音後來表示「快樂」的意思。
[假借]
假借是指,有音無字的時候用現成的同音字來表達原本無關的意思。例如把原本指盛裝食物的高腳容器的「豆」字用來表達穀物的「豆」。
3 文和字
漢字數目龐大,但可以大致地劃分為「文」和「字」。「文」是不能繼續分解的單體字,「字」則是把「文」組合起來形成的複合體。先有「文」成,方有「字」出。兩者合起來就是「文字」(對於「文」與「字」的區別,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本文此說源於《說文解字・序》。原文是「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另外,「名」是文字的一種舊稱。
[所謂文]
「文」是對胸前衣襟整齊交疊的衣物的象形,原意是「紋樣」、「裝飾」。用來表示單個的漢字「文」,是象形和指事的用法。「象形」部分是說它是對實際看得見的東西做了具體描畫,以此形式來表現那個事物的漢字。而「指事」部分,是說它同時又採用了以暗示的方法來表現眼睛看不到的抽象概念的漢字製造方法。
[所謂字]
「字」是具有「家中養育着孩子」的意義的形聲字,表示生產、增多。作為複合體的漢字「字」,是會意和形聲的。這也是在活字字體設計時「作字合成法」的基本理念。「會意」和「形聲」的差異在於,在會意字中構成的要素整體表達意義,而形聲字中只是其中一部分表示發音。
1 漢字誕生
[甲骨文]
甲骨文,是雕刻在龜甲或牛骨上的文字。商代的人們會對日常的所有行為和現象進行占卜,並把甲骨上「裂縫的形狀」當作神明的回答,然後在這些甲骨上刻上「何時何人所佔何事」的文字,還有君王在看裂縫之後對吉凶預測的判斷,以及最後事情實際發生的情況等等。東京書法博物館所收藏的「甲骨大版」(商朝)是日本國內所藏甲骨之中最大的一塊。據說能如此保有原型的大甲骨十分罕見。由於甲骨文是以刀掘刻而成的,所以筆劃呈直線型。
[金文]
金文,指的是鑄造於銅器上面的銘文。從製作銅器的氏族名稱及祖先神靈的名字這樣簡單的銘文,到敘述銅器製作因由的長篇大論不一而足。文字是粘連的曲線。京都的藤井有鄰館藏有「小克鼎」(西周),其內壁銘鑄有八行七十二字,敘述了「一個叫膳夫克的人,應周王的命令到了成周(今洛陽),為紀念閱兵八師,製作了鼎器以祭祖父」的事情。(小克鼎這部分的銘文原文為「王命膳夫克捨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年,克作朕皇祖釐季寶宗彝。」)
[石鼓文]
唐代初期在陝西省鳳翔府天興縣出土的十座戰國時代花崗岩石碑,由於形狀像大鼓故被稱為「石鼓」,上面刻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據稱是現存中國石刻文字資料之中最為古老的。所刻文字為描寫狩獵詩歌,從中可知當時君王生活中狩獵等紀事。此外,它是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所使用的「大篆」之一,作為周朝王室史官「史籀」書寫用的文字,它也被稱為「籀文」。
2 六書
所謂六書,是指漢字成型和用法的基本原則,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其中轉注與假借是關於漢字使用方法的原則。
[象形]
象形是描繪事物的形狀後加以圖形化、仿照物型而造字的方法。象形字包括日、月、車等。這些字的甲骨文字形都很寫實。「日」是太陽、「月」就是半月的圖畫式的直接描繪,「車」則刻畫了古代的戰車。另外有「木」「鳥」「魚」等。
[指事]
指事就是以點畫的組合來直接地表示位置、數量等抽象意義。如一、二、三、上、下、凸、凹等等。「一」這樣的數字,以單純的線而非具體的事物來表現。「上」和「下」字則指明基準線的上面或下面有些什麼。
[會意]
會意是組合兩個或以上的漢字,將其意義合成起來作為獨立的文字。例如,合「日」「月」為「明」,合「人」「言」為「信」,合三「木」為「森」,這樣合取字意為獨立文字的方法。
[形聲]
形聲是將表音的文字和表意的文字組合在一起成為表示全新意義之漢字的方法。比如「輪」、「銅」、「草」這些字中,「侖」「同」「早」本來持有的表意機能被捨棄,僅用來指示新字的發音。這樣一來,就有了表示語音的要素和表示意義的要素組合在一起而製作漢字的方法。
漢字本身的構成就有了階層的分化。作為最底層的是筆劃,筆劃的結合體是字的構件。例子之一就是部首:偏、旁、冠、腳、垂、構、繞這些(偏、旁、冠、腳、垂、構、繞:對於漢字部首的分類方法。偏:左邊的部首;旁:右邊的部首;冠:上方的部首;腳:下方的部首;垂:左上的部首,如「戶」;繞:左下的部首,如「走」;構:外圍的部首,如(國字框)。)。會意字和形聲字佔著目前所使用漢字的大多數。也就是說,不僅是部首,非部首的中也有很多要素有共通的部分。
[轉注]
轉注,是指將漢字轉用於與原義類似的其他意義,此時大多情況下發音也會變化。例如,「音樂」的「樂」字變音後來表示「快樂」的意思。
[假借]
假借是指,有音無字的時候用現成的同音字來表達原本無關的意思。例如把原本指盛裝食物的高腳容器的「豆」字用來表達穀物的「豆」。
3 文和字
漢字數目龐大,但可以大致地劃分為「文」和「字」。「文」是不能繼續分解的單體字,「字」則是把「文」組合起來形成的複合體。先有「文」成,方有「字」出。兩者合起來就是「文字」(對於「文」與「字」的區別,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本文此說源於《說文解字・序》。原文是「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另外,「名」是文字的一種舊稱。
[所謂文]
「文」是對胸前衣襟整齊交疊的衣物的象形,原意是「紋樣」、「裝飾」。用來表示單個的漢字「文」,是象形和指事的用法。「象形」部分是說它是對實際看得見的東西做了具體描畫,以此形式來表現那個事物的漢字。而「指事」部分,是說它同時又採用了以暗示的方法來表現眼睛看不到的抽象概念的漢字製造方法。
[所謂字]
「字」是具有「家中養育着孩子」的意義的形聲字,表示生產、增多。作為複合體的漢字「字」,是會意和形聲的。這也是在活字字體設計時「作字合成法」的基本理念。「會意」和「形聲」的差異在於,在會意字中構成的要素整體表達意義,而形聲字中只是其中一部分表示發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