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鲁哀公论辨识人才
※
在《荀子·哀公》篇中,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讨论辨识人才的问题。
孔子说:“人可分为五品: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鲁哀公问孔子道:“请问如何行事就算是庸人呢?”
孔子回答他说:“我所说的庸人,嘴里说不出有道理的话,心里不知思虑,不懂得选择贤能善良的人把自己托付给他让他分担自己的忧困;行动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每天都在忙于选择事物,却不知道什么东西可贵,盲目跟从外物的驱使,却不知自己应该有个什么归宿,放任利欲浸害自己的本性,心情日趋败坏,像这样行事,就算得上是庸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如何行事算是士呢?”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士,虽然不能穷尽各种道术,但总要有所遵循,虽然不能事事做得尽善尽美,但总要能够落实。所以士对于知识并不求多,而是追求所掌握的知识达到精审的程度。他们对于言语也不求多,而是追求使自己讲的话精当,他们还不妄求多做,而是追求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做事。所以对于他们,知识既然已经取得了,言语既然已经说出来了,行为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好像是性命、肌肤不可改变一样。因此,富贵并不足以替他增加什么,卑贱也不足以损害他什么,能够这样行事的,就称得上是士了。”
于是,哀公又问孔子如何行事才算是君子。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君子,说话讲求忠信,但内心并不以道德高人一等自居;行为讲求仁义,但并不露出得意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练达,但言辞并不锋芒毕露,这样就让人觉得谁都能够比得上他似的,这就算是君子了。”
尔后,孔子又向哀公讲了贤人的标准,就是“行动合乎规矩,又不觉得本性受到压抑,言语足以为天下效法但却能保证自己不为人言所伤,掌握着天下的财富,但却没有不义之财,恩惠遍及天下而自己又不用为贫困所忧虑,能做到这些,就算得上贤人了。”
接着,孔子又向哀公讲述了大圣的标准,他说:“我所说的大圣,是通达大道、有无限的应变能力、明了万物情性的人。大道,就是借以变化而造就出万物的法则;情性,就是生来如此,难以变换的本性。所以,他要做的,是辨别天地间的万物,他对事物的明察洞悉就好比是日月,他还要像风雨一样普施于万物。他的态度虽说是平平和和,但他的行为是不可仿效的,就好像是天的儿子,他的行为是人们不可理解的,百姓们浅薄,所以不可能认识到他所从事的事情,这样的人,就叫做大圣了。”
孔子对于人物的这段品评,最基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人能不能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识大体。
以此为根据,孔子把人分为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五个层次。
应当看到,在这些层次之间固然有精有粗的差别,更有大道与小道的差别。
其实,在孔子看来,鉴别人的标准与一个人自我修养的标准是一致的。
孔子树立起这个一般的对人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在于他期望人们对于人生都有一种理性的自觉。
※
在《荀子·哀公》篇中,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讨论辨识人才的问题。
孔子说:“人可分为五品: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鲁哀公问孔子道:“请问如何行事就算是庸人呢?”
孔子回答他说:“我所说的庸人,嘴里说不出有道理的话,心里不知思虑,不懂得选择贤能善良的人把自己托付给他让他分担自己的忧困;行动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每天都在忙于选择事物,却不知道什么东西可贵,盲目跟从外物的驱使,却不知自己应该有个什么归宿,放任利欲浸害自己的本性,心情日趋败坏,像这样行事,就算得上是庸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如何行事算是士呢?”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士,虽然不能穷尽各种道术,但总要有所遵循,虽然不能事事做得尽善尽美,但总要能够落实。所以士对于知识并不求多,而是追求所掌握的知识达到精审的程度。他们对于言语也不求多,而是追求使自己讲的话精当,他们还不妄求多做,而是追求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做事。所以对于他们,知识既然已经取得了,言语既然已经说出来了,行为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好像是性命、肌肤不可改变一样。因此,富贵并不足以替他增加什么,卑贱也不足以损害他什么,能够这样行事的,就称得上是士了。”
于是,哀公又问孔子如何行事才算是君子。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君子,说话讲求忠信,但内心并不以道德高人一等自居;行为讲求仁义,但并不露出得意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练达,但言辞并不锋芒毕露,这样就让人觉得谁都能够比得上他似的,这就算是君子了。”
尔后,孔子又向哀公讲了贤人的标准,就是“行动合乎规矩,又不觉得本性受到压抑,言语足以为天下效法但却能保证自己不为人言所伤,掌握着天下的财富,但却没有不义之财,恩惠遍及天下而自己又不用为贫困所忧虑,能做到这些,就算得上贤人了。”
接着,孔子又向哀公讲述了大圣的标准,他说:“我所说的大圣,是通达大道、有无限的应变能力、明了万物情性的人。大道,就是借以变化而造就出万物的法则;情性,就是生来如此,难以变换的本性。所以,他要做的,是辨别天地间的万物,他对事物的明察洞悉就好比是日月,他还要像风雨一样普施于万物。他的态度虽说是平平和和,但他的行为是不可仿效的,就好像是天的儿子,他的行为是人们不可理解的,百姓们浅薄,所以不可能认识到他所从事的事情,这样的人,就叫做大圣了。”
孔子对于人物的这段品评,最基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人能不能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识大体。
以此为根据,孔子把人分为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五个层次。
应当看到,在这些层次之间固然有精有粗的差别,更有大道与小道的差别。
其实,在孔子看来,鉴别人的标准与一个人自我修养的标准是一致的。
孔子树立起这个一般的对人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在于他期望人们对于人生都有一种理性的自觉。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