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万能的吗
贫乏岁月,诺奖也少不了花边点缀。
市场是有效的么?更进一步,价格可以预测么?这似乎是一个终极设问,对于某些价值观之上的原教旨主义者,这甚至不成其为问题。市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与研究对象之一,尽管有人不惜将其描画为全知全能的神,但至少在金融领域,市场是否有效以及其有效程度仍旧存在不少争议。有趣的是,就算是今年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此理解也不尽一致。
比起文学奖,经济学奖讨论人群少了不少,专业度有所提升,但分歧始终存在。不过,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则主打金融,结果偏于主流,算得上实至名归。今年奖金由三人分析,分别为尤金.法玛(Eugene Fama)、彼得.汉森(Peter Hansen)、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获奖理由是对资产价格的研究。
官方通稿表示几乎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几天、几周的市场,但是通过研究对较长时期内的价格,可以对未来数年的价格形成预测。三位的研究也与此有关,随着经济学分工日益专业,不是相关领域的学者其实很难说有发言权,笔者就其中了解的部分谈谈一己心得。其中,汉森主要贡献是广义矩方法等,此处不展开讨论,不过将奖项同时颁发给法玛以及席勒,倒是有些意思,正如官方通稿所言,他们的发现或许看起来既令人惊奇又相互对比(both surprising and contradictory)。
法玛以及席勒对于市场的理解,显然存在不少差异。法玛是“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者,他的研究也是路易斯.巴舍利耶、萨缪尔森等人的基础之上形成,这一理论意味着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了该资产的可能信息,也代表了理性的市场参与者的需求选择。通俗地说,就是价格总是合理的,免费午餐不存在,这也印证那个经典笑话,经济学家不会去捡路边的百元大钞:如果这一百块钱是真钱,早就不会躺在那边等人去捡。
与之对比,席勒是行为金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设立过一个同名美国住房价格指数,业界使用广泛。席勒本人也来访过中国,为人谦和,他的著作不少也引入国内,最流行的一本应该是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合著《动物精神》——顺带说一句,阿克洛夫的妻子就是即将接任伯南克出任美联储主席的珍妮特.耶伦。
简单地说,席勒的理论认为人们的选择并非都是理性,而是受到感情、激情、直觉甚至本能等等因素非理性支配。“动物精神”是来自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的概念,往往与信心、公平感、货币幻觉等等联系——如果你觉得这个概念太过抽象,那么回味一下你的亲戚朋友告诉你他的房产在一个月上涨几成时,你内心按捺不住的冲动吧。
有效市场理论的争议不少,更有甚者称之为经济学上“最惊人的错误”,如果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仍旧厚爱它?有效市场理论是对经济世界干净明了的简化,其前提假设固然不合乎现实,但其结论却很难被证伪,意趣上与一般均衡理论也存在一致。动物精神是对经济世界的现实假设,但从理论上讲却很难模型化,也就很难具有强大的理论生产力。近年来的金融学研究日益精细化,尤其是在期权定价公式之后,对资产与风险定价要求对市场行为的精益求精的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仍旧延续法玛的路线,但透过增加“不对称信息”、“价格跳跃”、“模式转换”等各类关于“摩擦”的附加假设来逼近现实,仍旧取得了相当丰硕的进展。
直到今天,关于市场理性的辩论仍旧在继续,未见绝对胜负。从经验以及常识出发,席勒的观察与思考显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强烈地意识到“系统崩溃”的现实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有效市场理论的版本中总是显得不那么被认可。未来,如果席勒路线可以在数学化上取得突破,仍旧有可能挑战法玛路线。现在的趋势看,法玛路线最终胜出的可能性更大,但它需要整合席勒的洞见才能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波动提供更好的描述。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金融领域,尤其是观点不尽一致的经济学家,本身也代表着对于金融市场研究的整体肯定。2008年的危机不仅重创了经济,而金融市场以及银行家在公众中的声望迄今未能完全恢复到危机之前,就连英国女王也曾质询经济学家,为何没有能够预测危机?
对此,席勒的一些看法值得聆听。他认为人们有时会对金融体系抱有敌意,但人们需要的是将金融体系最终引导为平等社会服务,即使被诟病最多金融创新,事实上往往也是一个被人们低估的现象,“我们经历过不止一次的金融危机,但这只是金融的一方面。金融的龌龊之处使得一些人想彻底放弃金融体系,但这么做无异于削足适履,只会使我们丧失实现珍贵理想的能力。”(/徐瑾)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8133.html
市场是有效的么?更进一步,价格可以预测么?这似乎是一个终极设问,对于某些价值观之上的原教旨主义者,这甚至不成其为问题。市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与研究对象之一,尽管有人不惜将其描画为全知全能的神,但至少在金融领域,市场是否有效以及其有效程度仍旧存在不少争议。有趣的是,就算是今年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此理解也不尽一致。
比起文学奖,经济学奖讨论人群少了不少,专业度有所提升,但分歧始终存在。不过,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则主打金融,结果偏于主流,算得上实至名归。今年奖金由三人分析,分别为尤金.法玛(Eugene Fama)、彼得.汉森(Peter Hansen)、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获奖理由是对资产价格的研究。
官方通稿表示几乎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几天、几周的市场,但是通过研究对较长时期内的价格,可以对未来数年的价格形成预测。三位的研究也与此有关,随着经济学分工日益专业,不是相关领域的学者其实很难说有发言权,笔者就其中了解的部分谈谈一己心得。其中,汉森主要贡献是广义矩方法等,此处不展开讨论,不过将奖项同时颁发给法玛以及席勒,倒是有些意思,正如官方通稿所言,他们的发现或许看起来既令人惊奇又相互对比(both surprising and contradictory)。
法玛以及席勒对于市场的理解,显然存在不少差异。法玛是“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者,他的研究也是路易斯.巴舍利耶、萨缪尔森等人的基础之上形成,这一理论意味着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了该资产的可能信息,也代表了理性的市场参与者的需求选择。通俗地说,就是价格总是合理的,免费午餐不存在,这也印证那个经典笑话,经济学家不会去捡路边的百元大钞:如果这一百块钱是真钱,早就不会躺在那边等人去捡。
与之对比,席勒是行为金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设立过一个同名美国住房价格指数,业界使用广泛。席勒本人也来访过中国,为人谦和,他的著作不少也引入国内,最流行的一本应该是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合著《动物精神》——顺带说一句,阿克洛夫的妻子就是即将接任伯南克出任美联储主席的珍妮特.耶伦。
简单地说,席勒的理论认为人们的选择并非都是理性,而是受到感情、激情、直觉甚至本能等等因素非理性支配。“动物精神”是来自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的概念,往往与信心、公平感、货币幻觉等等联系——如果你觉得这个概念太过抽象,那么回味一下你的亲戚朋友告诉你他的房产在一个月上涨几成时,你内心按捺不住的冲动吧。
有效市场理论的争议不少,更有甚者称之为经济学上“最惊人的错误”,如果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仍旧厚爱它?有效市场理论是对经济世界干净明了的简化,其前提假设固然不合乎现实,但其结论却很难被证伪,意趣上与一般均衡理论也存在一致。动物精神是对经济世界的现实假设,但从理论上讲却很难模型化,也就很难具有强大的理论生产力。近年来的金融学研究日益精细化,尤其是在期权定价公式之后,对资产与风险定价要求对市场行为的精益求精的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仍旧延续法玛的路线,但透过增加“不对称信息”、“价格跳跃”、“模式转换”等各类关于“摩擦”的附加假设来逼近现实,仍旧取得了相当丰硕的进展。
直到今天,关于市场理性的辩论仍旧在继续,未见绝对胜负。从经验以及常识出发,席勒的观察与思考显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强烈地意识到“系统崩溃”的现实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有效市场理论的版本中总是显得不那么被认可。未来,如果席勒路线可以在数学化上取得突破,仍旧有可能挑战法玛路线。现在的趋势看,法玛路线最终胜出的可能性更大,但它需要整合席勒的洞见才能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波动提供更好的描述。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金融领域,尤其是观点不尽一致的经济学家,本身也代表着对于金融市场研究的整体肯定。2008年的危机不仅重创了经济,而金融市场以及银行家在公众中的声望迄今未能完全恢复到危机之前,就连英国女王也曾质询经济学家,为何没有能够预测危机?
对此,席勒的一些看法值得聆听。他认为人们有时会对金融体系抱有敌意,但人们需要的是将金融体系最终引导为平等社会服务,即使被诟病最多金融创新,事实上往往也是一个被人们低估的现象,“我们经历过不止一次的金融危机,但这只是金融的一方面。金融的龌龊之处使得一些人想彻底放弃金融体系,但这么做无异于削足适履,只会使我们丧失实现珍贵理想的能力。”(/徐瑾)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8133.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