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封建论》
对于农耕社会(群落)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行政体的扩张,某一行政体、或某一行政体中的某一阶级占有/控制的资源、土地、人口越来越多,相应地行政管理者/资源控制者对社会控制、社会整合的要求及其成本也越来越高,这需要信息的迅速传递、反馈,需要物资的快速运输、分配,需要效率更高的执行力和控制力,需要更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反过来又导致对生产力与行政机器力量和规模的更高追求。国家(国家机器)随之慢慢产生、发展和强大。在农耕生产方式、农业经济、乡村聚落高度发达且占压倒性地位的文明里,三农在宏观上呈现高度分散状态(在微观上则是以族为单位的聚居),要想在此基础上维系一个具有相当大的土地面积和人口的国家,进行有效治理(所谓的有效治理,简单说就是戎与祀),郡县制几乎是唯一的最高效、最有力量的制度,它使行政扁平化、标准化,能最快速、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力量)、传递信息和指令、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而科举制又几乎是最好的人才选拔与任用制度。法家那一套是对作为封建制基础的血亲宗法势力的巨大制衡;而在封建已不再是历史主流之后,法家之种种对血亲宗法势力既是制衡也是配合。
儒生们设想的那一套也并非毫无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低成本、高质量、大数量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信息传递与社会整合控制手段的进步,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与阶级的变化,将来也可能出现(儒家)大同世界。
儒生们设想的那一套也并非毫无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低成本、高质量、大数量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信息传递与社会整合控制手段的进步,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与阶级的变化,将来也可能出现(儒家)大同世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