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果是自发,那么它是快乐的
钱文忠的那篇文章,老师们的推荐,有她们的苦心,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不认可他那种学习是痛苦的观点。尤其对孩子来说。我只讨论小学阶段低年级孩子的情况。现在讨论孩子的各种问题时,没有将孩子的年龄区分来看待,一个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一个高中生的学习状态不可用同一种态度来看待。学习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这个观点是大家都认可的。那么学习的过程肯定会遇到困难。困难出现时,强逼孩子继续学下去,用外来的压力,来逼使孩子用功,孩子肯定是痛苦的,能学得好吗?有可能的,只要孩子花了时间,只要孩子不是太笨,都能学得会,但孩子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些家长和老师都看不见。我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原因就在于这里,这个压力下的孩子,内心会发生不好的变化,抵触、反抗、慢慢地会演变成强迫症。那么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怎么办呢?我记得有个格林童话〈生命之水〉,讲的是一个小王子怎么样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生命之水救活国王的故事。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先讲类似的故事给孩子听,可能的话,在家里来一次角色扮演,不难,在暑假的时候,我们家三人分角色扮演了一回。故事的精神会慢慢渗透到孩子心灵里,角色扮演更让孩子如同亲历过程。长达六年的小学学习过程,就如取水的过程,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是退却吗?还是前进?前进的力量来自哪里?这些问题,故事都演绎得相当好,救活国王,是一个使命,这个内在的动力,驱动小王子去克服途中遇到的困难。了解掌握知识,如同去了解宇宙的秘密,孩子未必会把这当成使命,但先会当成一个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孩子有了努力的方向,不懂,问,想,再学,不断练习,这个辛苦吗?只要孩子有内在的驱动力支持他自发地去做,那么这种苦对孩子是有益的。当目标达到时,孩子是快乐的。打绝对不对,骂会伤孩子的自尊,所以,钱老师的观点说他小时候给打了,骂了,现在也还好好的。而我认为,现在发出这样的观点,说明老师的内心不那么阳光的,那是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留下的阴影造成的。家长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受所谓的不专业的专家影响,而伤害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