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新電影不著邊際的批評
我仍然認為,這個台灣新電影男性成長片的脈絡一直有東西讓我耿耿於懷:譬如說,以侯孝賢那些大家拱著說「看見自己生命經驗」的那種「樸實片」,其中含有的男性自戀、滔滔不絕而絕不放過任何空隙的陽性論述,我總是越看越遠。怎麼說,楊德昌、小野、吳念真的東西也常常是關於男性、成長、或者流氓的,但卻並不讓人感到彆扭或濫情,在那些電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原本就是這樣」:無造作、真實的,且總是社會批判高度的;但在侯孝賢、朱天文和陳坤厚這邊,總是過分意圖將其自戀無比的男性包納進括號內的真實,一方面,拉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旗幟(譬如說《洛可兄弟》),但卻又罔顧大體、只顧個人生命經驗與成長史。怎麼說,如果我們同意將新電影中的小流氓與混混視為一種憤青的話,那楊德昌的電影真真確確的將其憤怒轉引至社會批判、父權/戒嚴與社會爭鬥史;而侯卻將其去政治化、去反動化,更精確的說,侯的電影風格,是完全自戀父權的:一種悠久的、與生俱來的男性自戀結構,在文本內反抗父親的主角,實際上卻是身處於一部大寫父權的敘事脈絡,而這一切,壓根不需要出口(抵洩或者轉述),這些片,竟然被評為樸實且生活著的。
在這一方面,我的確認為《小畢的故事》和《風櫃來的人》都是去政治化、一種性別政治的神話論說,他們在片中故作無賴漢(憤青與頹廢派文學的標誌),在風格上卻是親近、甚至鞏固陽性自戀體系的,甚至是一種狂妄的、淫猥的「天然」氣質(而這種老威權父制的天然被定義為社會寫實的)。
《戀戀風塵》和《童年往事》沒這麼狂妄,但仍有痕跡;比較《青梅竹馬》,就算是侯演的、就算是一個異鄉男性崩解的故事,仍然是在社會史、美國夢的高度。更奇怪的是,在硬漢電影、黑色電影中明明時常看見絕對男性,卻完全不會令人厭惡,我想這是因為在這些電影中,風格和形式都被確立為一種浪漫的、陽性的美學;但在侯這邊,卻故意要被定調成無造作、寫實的(或是簡樸的),其背後蓬勃的、無可救藥的自戀結構,就會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
說實在,我一直討厭侯和這派早期新電影裡的男性,很可能是因為鈕承澤。
在這一方面,我的確認為《小畢的故事》和《風櫃來的人》都是去政治化、一種性別政治的神話論說,他們在片中故作無賴漢(憤青與頹廢派文學的標誌),在風格上卻是親近、甚至鞏固陽性自戀體系的,甚至是一種狂妄的、淫猥的「天然」氣質(而這種老威權父制的天然被定義為社會寫實的)。
《戀戀風塵》和《童年往事》沒這麼狂妄,但仍有痕跡;比較《青梅竹馬》,就算是侯演的、就算是一個異鄉男性崩解的故事,仍然是在社會史、美國夢的高度。更奇怪的是,在硬漢電影、黑色電影中明明時常看見絕對男性,卻完全不會令人厭惡,我想這是因為在這些電影中,風格和形式都被確立為一種浪漫的、陽性的美學;但在侯這邊,卻故意要被定調成無造作、寫實的(或是簡樸的),其背後蓬勃的、無可救藥的自戀結構,就會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
說實在,我一直討厭侯和這派早期新電影裡的男性,很可能是因為鈕承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