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小掌故
(六则)
“新会牛绳”
新会是陈皮之乡又是葵乡,到处生长着蒲葵树,葵艺加工销售已有1600多年历史。葵叶裁扇、做葵篷;葵叶尾编织;葵叶脉扎扫刷、做葵骨牙签;葵叶柄撕皮编织葵藤席、葵坐垫,剩下来的叶柄芯含纤维,上世纪70年代曾试制成纺织用“葵纤维”,过去则撕开为条、用来结成粗大的“牛绳”,这种“新会牛绳”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过去运销外地的陈皮,麻袋外再用蒲席包装,用葵柄芯编成的“新会牛绳”捆扎,成为地道的“新会标志”。外省经营新会陈皮的商铺,特别将这牛绳悬挂在门面,以示正宗。
农民要出城
陈皮作盘缠
新会陈皮一向是很值钱的土特产,清代到民国时期,有些农民出城没有盘缠,就拿个布袋装上自晒的柑皮,到城里卖掉以后,就有了足够盘缠。新会农村普遍种植大红柑,大多数人自种自用,并作为手信送亲友。
吃柑晒果皮,皮比果肉贵;陈皮作盘缠,柑乡不算奇。
自制陈皮油
止咳显奇效
笔者初为人父时,小孩夜咳,一声比一声紧,声声揪心,然而,束手无策。妈妈教笔者,快烧陈皮油给他擦背。
笔者到厨房拿个小瓷碟,倒些食用的花生油,撕一片陈皮点着,淬入油中。陈皮的火淬熄了,再点,再淬,如此反复十数次。这油热起来了,就趁热用手指蘸点油给孩子擦背部、肩胛、颈后,油很滑也有热度,反复摩擦,擦干了再蘸,原来凉溲溲的背部慢慢地温暖起来,陈皮的药效随之发挥,小孩的咳嗽也就停止了,一觉安稳睡到天亮。新会人家家户户的厨房中都有陈皮作食料,随手拈来,实为良药。
如今,孙子也出世了。哪个小孩保不了有夜咳的时候,笔者同样教后辈快烧陈皮油。这陈皮之乡的习俗,在不知不觉中,也不知传了多少代。
“搣柑仔”
“文革”时,农民种柑赚钱被批判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易柑而稻,柑乡不种柑,一度连新会人吃大红柑还真不易。由于中医中药少不了陈皮,不能老是以桔皮代替;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很喜爱新会陈皮,有时有出口任务,所以还是种了些柑树。每年柑果长成季节,新会县药材公司采购未熟就落地的青皮“柑青”发外加工,请会城居民、学生剥柑皮,回收制晒陈皮,发给几分钱一斤的加工费,当时俗称“搣柑仔”。搣[mīd],“搣开”,新会方言剥开的意思。先用小刀将“柑仔”(小柑子)一个个地划开外皮3瓣,用手将柑皮与柑肉剥离。但剥多了,指头不好受,可借助削利了的竹签(竹片)为工具。剥好了的柑皮、柑肉用原竹箩送回。柑肉可以吃一些,但柑仔未成熟,味道很酸,任吃也吃不了多少个。
一两陈皮一两金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广州“陈李济”是全球最长寿的制药厂,它一直与新会陈皮密切相关,药中陈皮必选新会皮。每年冬柑收获时节,制药厂派专人采购、整理、烟熏、炮制,做珍品陈皮,其百年蜜熏老陈皮为广东贡品,清代每年进贡给慈禧太后享用。民国4年(1915年)广州大水灾,“陈李济”义卖百年老陈皮,售价与黄金同价,权贵富商争相竞买,得款全部用来赈济灾民,因此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抗战沦陷时,制药厂的老员工们什么都不拿,只背着麻袋装的陈皮逃难。宋庆龄、何香凝称“陈李济”陈皮为“陈皮之宝”。在2011年第一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陈李济”将一盒百年老陈皮送回祖家作纪念,意味深长。
百元一碗陈皮茶
新会陈皮的经营富有地方特色。据前辈忆述,清末陈皮业兴盛时期,会城有商铺摆出百元一碗的“百年陈皮茶”,用了收藏百年的珍贵老陈皮泡茶出售,引起轰动效应。当然,其中有商业噱头的成份,因为茶中放有一枚金戒指。
转自:江门日报2013.10.21 A11
“新会牛绳”
新会是陈皮之乡又是葵乡,到处生长着蒲葵树,葵艺加工销售已有1600多年历史。葵叶裁扇、做葵篷;葵叶尾编织;葵叶脉扎扫刷、做葵骨牙签;葵叶柄撕皮编织葵藤席、葵坐垫,剩下来的叶柄芯含纤维,上世纪70年代曾试制成纺织用“葵纤维”,过去则撕开为条、用来结成粗大的“牛绳”,这种“新会牛绳”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过去运销外地的陈皮,麻袋外再用蒲席包装,用葵柄芯编成的“新会牛绳”捆扎,成为地道的“新会标志”。外省经营新会陈皮的商铺,特别将这牛绳悬挂在门面,以示正宗。
农民要出城
陈皮作盘缠
新会陈皮一向是很值钱的土特产,清代到民国时期,有些农民出城没有盘缠,就拿个布袋装上自晒的柑皮,到城里卖掉以后,就有了足够盘缠。新会农村普遍种植大红柑,大多数人自种自用,并作为手信送亲友。
吃柑晒果皮,皮比果肉贵;陈皮作盘缠,柑乡不算奇。
自制陈皮油
止咳显奇效
笔者初为人父时,小孩夜咳,一声比一声紧,声声揪心,然而,束手无策。妈妈教笔者,快烧陈皮油给他擦背。
笔者到厨房拿个小瓷碟,倒些食用的花生油,撕一片陈皮点着,淬入油中。陈皮的火淬熄了,再点,再淬,如此反复十数次。这油热起来了,就趁热用手指蘸点油给孩子擦背部、肩胛、颈后,油很滑也有热度,反复摩擦,擦干了再蘸,原来凉溲溲的背部慢慢地温暖起来,陈皮的药效随之发挥,小孩的咳嗽也就停止了,一觉安稳睡到天亮。新会人家家户户的厨房中都有陈皮作食料,随手拈来,实为良药。
如今,孙子也出世了。哪个小孩保不了有夜咳的时候,笔者同样教后辈快烧陈皮油。这陈皮之乡的习俗,在不知不觉中,也不知传了多少代。
“搣柑仔”
“文革”时,农民种柑赚钱被批判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易柑而稻,柑乡不种柑,一度连新会人吃大红柑还真不易。由于中医中药少不了陈皮,不能老是以桔皮代替;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很喜爱新会陈皮,有时有出口任务,所以还是种了些柑树。每年柑果长成季节,新会县药材公司采购未熟就落地的青皮“柑青”发外加工,请会城居民、学生剥柑皮,回收制晒陈皮,发给几分钱一斤的加工费,当时俗称“搣柑仔”。搣[mīd],“搣开”,新会方言剥开的意思。先用小刀将“柑仔”(小柑子)一个个地划开外皮3瓣,用手将柑皮与柑肉剥离。但剥多了,指头不好受,可借助削利了的竹签(竹片)为工具。剥好了的柑皮、柑肉用原竹箩送回。柑肉可以吃一些,但柑仔未成熟,味道很酸,任吃也吃不了多少个。
一两陈皮一两金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广州“陈李济”是全球最长寿的制药厂,它一直与新会陈皮密切相关,药中陈皮必选新会皮。每年冬柑收获时节,制药厂派专人采购、整理、烟熏、炮制,做珍品陈皮,其百年蜜熏老陈皮为广东贡品,清代每年进贡给慈禧太后享用。民国4年(1915年)广州大水灾,“陈李济”义卖百年老陈皮,售价与黄金同价,权贵富商争相竞买,得款全部用来赈济灾民,因此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抗战沦陷时,制药厂的老员工们什么都不拿,只背着麻袋装的陈皮逃难。宋庆龄、何香凝称“陈李济”陈皮为“陈皮之宝”。在2011年第一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陈李济”将一盒百年老陈皮送回祖家作纪念,意味深长。
百元一碗陈皮茶
新会陈皮的经营富有地方特色。据前辈忆述,清末陈皮业兴盛时期,会城有商铺摆出百元一碗的“百年陈皮茶”,用了收藏百年的珍贵老陈皮泡茶出售,引起轰动效应。当然,其中有商业噱头的成份,因为茶中放有一枚金戒指。
转自:江门日报2013.10.21 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