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咖啡凭什么这么贵?
这两天电视上连篇累牍地炮轰星巴克无良,在中国卖的咖啡比美国贵一倍。进而又把战火烧到了其他行业,比如说哈根达斯的冰激凌,咱们这儿三十几块一个球,加拿大超市里十几块钱一大桶。再比如说进口汽车,国内也基本上比原产地翻一番。我不清楚的是媒体做这样的报道的目的何在,希望商家羞愧难当良心发现然后大幅度降价?这好像不太现实,商家明码标价,消费者来去自由,又碍着谁了?
新闻里控诉,说星巴克在美国只是一个大众品牌,到了中国却包装成一个奢侈品牌,进而达到涨价的目的。我觉得这个因果搞反了,实在是国人先把星巴克当回事,然后星巴克才顺势而为的。别说星巴克了,肯德基刚到中国的时候,也被国人当做倍儿有面子的高消费场所,据说八十年代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还承办过婚礼?你们感受一下。不是说你想把自己定义为高端品牌就可以的,这需要有人认可,梵高的画如今算是高端品牌吧,据说他活着的时候只卖出去过一幅,还是他弟弟买的。而如今的中国,恰恰就有迎合星巴克的土壤。
星巴克在中国受年轻人追捧,是因为咖啡文化在中国刚刚开始流行不久,当然我指的是和西方悠久的咖啡文化相比。你把星巴克拿到法国去,和塞纳河沿岸的那些咖啡馆相比,它毫无竞争力可言。而在我们这里,喝咖啡还没有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它仍然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身份认定和品位标榜的功能,用相声演员王自健的话来讲:“拿着苹果空气机,星巴克里去装逼”。对于年轻人来讲,苹果和星巴克同样是承载着彰显个性和品位的新鲜玩意。只不过对于欧美年轻人来讲,苹果是新鲜玩意,星巴克不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土壤下,星巴克的商品定位发生了变化,中国的老话讲,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套到星巴克身上,掉了个个儿。
对星巴克质疑的杀手锏,是关于一杯咖啡的成本分析。结论是,没多高成本,却要这么高的价格,绝对是暴利。也许在这里,我们需要谈一点经济学的东西了。一件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所谓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按照这个价格理论,我们当然可以做这样的成本分析,然后提出质疑,实际上我们以前也对苹果手机做过这样的成本分析。
不过我并不认同这个价格理论,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它并不适用。比如前面谈到的梵高的画,在他活着的时候一文不值,如今却价值连城,对于这幅话来说,梵高的劳动有变化吗?再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的赌石,人们对着一个翡翠原石的坯子就开始出价,尽管人们连里面有没有翡翠都不知道,而这块坯子上又有什么人类劳动?然后我们发现,和价格相关联的,不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是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换句话说,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不是由这件商品的制造成本决定的,而是由消费者的意愿决定的,只要有人愿意买,交易达成了,这件商品就值这个价格。
举个不太高雅的例子,粪便对于农耕来说,尤其对于东方农耕来说,一直是一种有价值的肥料,因此在历史上,粪便甚至一度被当做商品来买卖,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尤其绝。在古代,日本很多“大名”会在年底竞拍自己所有领地的粪便收集权,结算价格不是真金白银就是日本人爱吃的白萝卜。看到了吗,只要有市场,什么都能卖钱。说回到星巴克,决定星巴克咖啡价格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趋之若鹜的年轻人,看看每天星巴克店里那排长队买咖啡的盛况,面对这些涨价都赶不走的顾客,星巴克为什么要降价呢?他们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本能。
关于价格的另一个误区是,人们总觉得商家和消费者是对立的。从中国人近乎于吵架的讨价还价习惯看,似乎是这么回事儿。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实际上只要交易能够达成,那么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必然都是有利的,买卖双方都从交易中获得了他们想要的,这是双赢。那么对立面在哪里呢?对于商家来说,竞争者是其他商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竞争者则是其他消费者。这也不难理解,比如拍卖会里拍梵高的画,和你竞争的不是拍卖行,而是其他买家,人家比你出价高,你就得不到。一杯咖啡也是如此,愿意花三十几块钱买咖啡的人大有人在,星巴克就不必考虑你十几块钱的需求。
而从商家的角度来看,由于星巴克缺少有效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没有需要降价的压力。其实我们可以想见,星巴克进入中国之后,一定是进行过一番市场调研的,然后综合各种因素来确定价格。在这里说点个人体会,在桂林路一带有不少咖啡馆,我也光顾过其中的不下10家,横向比较一杯拿铁的价格,星巴克还真不算贵,而且相比于这些私营咖啡馆,星巴克给的量也是足的。也许有商家会说我家的咖啡用料精良、烹制精心,味道比星巴克的好得多。对不起首先我笨嘴拙腮喝不出来,另外就像我上面说的,决定价格的是消费者,消费者有内行的有外行的,有特立独行偏好阴暗私密环境的,也有随大流喜欢窗明几净大众化场所的,但关键在于他们是不是愿意花这个钱买你的咖啡。在一杯拿铁三十几块的价位上,星巴克赚的盆满钵满,而一些个体咖啡馆则门可罗雀,商家在痛恨星巴克之余,还是考虑考虑自己的定位问题吧。
其实我知道,我说这么多不但无助于解惑,还可能点燃读者的怒火,凭什么我们就人傻钱多任凭商家宰割?对于这个,首先从个体上说,您是自由的,您的消费不是被强迫的,您完全可以选择不去星巴克消费。其次从整体上说,一件商品从无到有,是会引发一段时间井喷式的需求的,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就会渐渐趋于理性,同时如此火爆的市场也会吸引更多的商家进入,最近国内韩式咖啡店正在悄然兴起,就是点完餐给个吱吱响的圆盘的那种。而有了竞争,商家才会有降价的压力。
这就像有关部门一直畏之如虎的电影分级制度。韩国、香港等地电影刚刚分级的时候,色情片井喷一样的爆发了,压抑了N年的观众们趋之若鹜,然后过了几年,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情色镜头渐渐地只是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出现,以情色为卖点的电影市场在不断地萎缩。即使找来了日本AV女优助阵,使用最流行的3D技术,香港三级片也无法寻回当年李丽珍、陈宝莲时代的荣光。色情尚且如此,更何况一杯咖啡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贝果在唱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大学招关系户,多学学美国先进经验 (2人喜欢)
- 英国女王不吃全熟牛排 (3人喜欢)
- 特朗普为什么背叛了他的偶像?
- 泽连斯基就不该和特朗普在直播间连麦 (6人喜欢)
- 酒店开房洗衣服?这事儿我干过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