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该如何是好>哲学读书会第一期【哲学讨论是否有必要】
20号周日晚上,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读书会,有些惊喜,也有些紧张。惊喜是给予了我一个可以融入和享受读书讨论的氛围,不管是聆听别的同学的想法,还是说说自己的看法,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享受乐趣的过程。在这里,很自由,不会害怕说错,被取笑,也不会害怕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不敢表达。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在这次的读书会,我吸收了很多知识。以下是我的收获:
1
人是寻找意义的动物,但是也有弊端,我们总是想得到适用于任何事情的某一方法论,因而可以一劳永逸。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原则、思维,或者是方法能够适用于处理所有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较为正确而有效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上的问题。
2
讨论是有必要的。讨论,有好的讨论,也有坏的讨论。如果大家集中在一起,就某些问题,各抒己见,说完了就散会了。那么,彼此的想法只是一种简单的表达,而不是双向式的沟通。比如说,我们要讨论采取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去北京旅游。这时候,大家各说各的,有的人坐火车,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有的人说坐飞机,舒适又便捷。但是,彼此的想法、意见没有发生碰撞,没有人反驳、不同意,没有经过激烈的讨论过滤掉那些又耗时又贵又不舒适的方案,从而得到更好的方案,并达成共识。那么这就是一种不好的讨论。同时,如果其中一人有权威,有领导光环,不管他的方案是好是坏,大家都追随他的意见,这也是一种不好的讨论。
我们提议讨论,是为了把大家的想法说出来,经过思想的碰撞,取其精华,得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好的讨论。
到最后,也因为这是更好的想法、意见,也因为人往往向往更好的东西,所以就这一想法、意见我们达成了共识。有更进步的想法,我们吸收了,又怎么会回去旧轨拿着相对较差的想法去处理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比如说,我买了个台灯,要自备灯泡,有白炽灯灯泡和节能灯灯泡,我不知道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只知道白炽灯灯光微黄,它的色调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我很喜欢,所以就选用了白炽灯。但不久后,台灯的白炽灯灯泡烧坏了,经过我男友的提议,说节能灯比白炽灯更耐用,灯光亮度也很好。于是我就选用了节能灯,效果明显,这促使我以后换灯泡会优先选择节能灯。所以,我们通过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反复的追问、讨论,慢慢得否定了自己旧有较差的理论,进入更好的理论中前行,同时也回不去旧理论中。
3
讨论得出的东西效用会更高。但是要评价讨论得到的东西是好是坏,这取决于讨论者本心是善是恶。比如说,大家要讨论怎么组织同学们在学校里展开募捐,帮助有困难的人,那么讨论出来的方案是正义之举。相反,大家要讨论如何去打劫银行,而且大家都有打劫银行的坚定野心,没有人有良知发现,很显然,讨论得出的方案必定是不正义之举。因此,在读书会里,我们不需要担心讨论会造成坏的思维定式,去指导我们去做不好的事情。我们也不必担心,一旦彼此吸收了这一思维后会,它必定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成为我们日后面对大部分类似的问题会不自觉地把这一思想、观点作为别无其他的方法论。
上文我也说过,一方面我们往往向往更好的东西,这种讨论过后,得到的更好的思想、观念,我们很容易就吸收它,认同它;另一方面我们会经过反复的对自己的追问,自然会摈弃较差的思想、观念。所以,原先经过讨论后进入我们脑海里较好的观念,它有可能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发挥不了它的效用,被其他更好更合理的观念所取代。而且,也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在内心的心声和思维定式两者间做一个抗衡、选择,我们选择忠于自己内心的心声时,这个思维定式就被心声超越、穿透。
比如说,在电车这个例子中,我是那个司机,我会选择牺牲一个人而保全五个人的生命,因为两者最终都会有一方是要死去的,而且在这件事当中,我是谋杀者,我宁愿做出减少损失最小化的举动,尽可能地减少更多无辜生命的牺牲。但是,在器官医生的那个例子中,我的身份不是谋杀者,而是拯救者,而拯救一个人,还是拯救五个人,在两者的选择中我的思维定式方式了动摇。此时,我的良知告诉我,这两者在我看来,都是平等的生命,而我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4
我仍然觉得关于哲学的讨论是有必要的,尽管假设的事例太过绝对,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会发生,讨论这些事例又好像对解决实际问题无济于事。换句话说,这些事根本就不会发生,我又何必让自己纠结去做出回答。当我们都做自己的旁观者时,不管我们是口头上,还是意识上回避回答这些问题,你会看到自己的每个举动,每个行为都在回答了哲学的问题,只是处于情景中的我们否认了,或者是不知道自己此刻是在“回答”。
比如说,在电车例子中,你真的是那位司机,你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的生命,二是牺牲五个人保全一个人的生命,而你必定会(不知道用“必定”是不是太绝对)做出选择,这个行为就是回答了哲学的问题。然而,实际上,你不是那个司机,那只是个没有意义、不太实际的例子,你可以回避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不做出任何的选择。
有时候,我们做出一个举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意识到背后是什么理论在指引这我们做出这个举动。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情况下是不自知推动这一举动发生其背后的手。至少,我们经过哲学的讨论后,会突然明白,“哦,原来是这样。”
在这次的读书会,我吸收了很多知识。以下是我的收获:
1
人是寻找意义的动物,但是也有弊端,我们总是想得到适用于任何事情的某一方法论,因而可以一劳永逸。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原则、思维,或者是方法能够适用于处理所有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较为正确而有效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上的问题。
2
讨论是有必要的。讨论,有好的讨论,也有坏的讨论。如果大家集中在一起,就某些问题,各抒己见,说完了就散会了。那么,彼此的想法只是一种简单的表达,而不是双向式的沟通。比如说,我们要讨论采取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去北京旅游。这时候,大家各说各的,有的人坐火车,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有的人说坐飞机,舒适又便捷。但是,彼此的想法、意见没有发生碰撞,没有人反驳、不同意,没有经过激烈的讨论过滤掉那些又耗时又贵又不舒适的方案,从而得到更好的方案,并达成共识。那么这就是一种不好的讨论。同时,如果其中一人有权威,有领导光环,不管他的方案是好是坏,大家都追随他的意见,这也是一种不好的讨论。
我们提议讨论,是为了把大家的想法说出来,经过思想的碰撞,取其精华,得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好的讨论。
到最后,也因为这是更好的想法、意见,也因为人往往向往更好的东西,所以就这一想法、意见我们达成了共识。有更进步的想法,我们吸收了,又怎么会回去旧轨拿着相对较差的想法去处理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比如说,我买了个台灯,要自备灯泡,有白炽灯灯泡和节能灯灯泡,我不知道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只知道白炽灯灯光微黄,它的色调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我很喜欢,所以就选用了白炽灯。但不久后,台灯的白炽灯灯泡烧坏了,经过我男友的提议,说节能灯比白炽灯更耐用,灯光亮度也很好。于是我就选用了节能灯,效果明显,这促使我以后换灯泡会优先选择节能灯。所以,我们通过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反复的追问、讨论,慢慢得否定了自己旧有较差的理论,进入更好的理论中前行,同时也回不去旧理论中。
3
讨论得出的东西效用会更高。但是要评价讨论得到的东西是好是坏,这取决于讨论者本心是善是恶。比如说,大家要讨论怎么组织同学们在学校里展开募捐,帮助有困难的人,那么讨论出来的方案是正义之举。相反,大家要讨论如何去打劫银行,而且大家都有打劫银行的坚定野心,没有人有良知发现,很显然,讨论得出的方案必定是不正义之举。因此,在读书会里,我们不需要担心讨论会造成坏的思维定式,去指导我们去做不好的事情。我们也不必担心,一旦彼此吸收了这一思维后会,它必定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成为我们日后面对大部分类似的问题会不自觉地把这一思想、观点作为别无其他的方法论。
上文我也说过,一方面我们往往向往更好的东西,这种讨论过后,得到的更好的思想、观念,我们很容易就吸收它,认同它;另一方面我们会经过反复的对自己的追问,自然会摈弃较差的思想、观念。所以,原先经过讨论后进入我们脑海里较好的观念,它有可能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发挥不了它的效用,被其他更好更合理的观念所取代。而且,也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在内心的心声和思维定式两者间做一个抗衡、选择,我们选择忠于自己内心的心声时,这个思维定式就被心声超越、穿透。
比如说,在电车这个例子中,我是那个司机,我会选择牺牲一个人而保全五个人的生命,因为两者最终都会有一方是要死去的,而且在这件事当中,我是谋杀者,我宁愿做出减少损失最小化的举动,尽可能地减少更多无辜生命的牺牲。但是,在器官医生的那个例子中,我的身份不是谋杀者,而是拯救者,而拯救一个人,还是拯救五个人,在两者的选择中我的思维定式方式了动摇。此时,我的良知告诉我,这两者在我看来,都是平等的生命,而我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4
我仍然觉得关于哲学的讨论是有必要的,尽管假设的事例太过绝对,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会发生,讨论这些事例又好像对解决实际问题无济于事。换句话说,这些事根本就不会发生,我又何必让自己纠结去做出回答。当我们都做自己的旁观者时,不管我们是口头上,还是意识上回避回答这些问题,你会看到自己的每个举动,每个行为都在回答了哲学的问题,只是处于情景中的我们否认了,或者是不知道自己此刻是在“回答”。
比如说,在电车例子中,你真的是那位司机,你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的生命,二是牺牲五个人保全一个人的生命,而你必定会(不知道用“必定”是不是太绝对)做出选择,这个行为就是回答了哲学的问题。然而,实际上,你不是那个司机,那只是个没有意义、不太实际的例子,你可以回避回答这个哲学问题,不做出任何的选择。
有时候,我们做出一个举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意识到背后是什么理论在指引这我们做出这个举动。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情况下是不自知推动这一举动发生其背后的手。至少,我们经过哲学的讨论后,会突然明白,“哦,原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