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玺画作中的高士之风
高士贤人是每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例如魏晋的竹林七贤、北宋的东坡居士,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其高士风范也为后世之人所敬仰,画作中多有体现,下面就一起来欣赏著名国画家谢玉玺的两幅作品,感受竹林七贤以及苏东坡的高士之风。
随缘放旷
题款“随缘放旷”出自苏轼给其弟子由的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到此便住。”这其实是苏东坡一段关于养生瑜伽的话。
苏轼重视养怡性情,他清心寡欲,淡泊宁静,虽然在生活上历尽坎坷磨难,始终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置名利得失于度外。在岭南时,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后被流放到琼州,又吟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绝冠平生。”后来又说,“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古是吾乡。”身处逆境,依然充满自得之乐,可见其心境之开阔。
作者谢玉玺此图灵感即来于此,图中的苏东坡寄情山水,与松羊为伴,但是恬淡的外表依然掩饰不了其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作者将图中的人物描绘得相当精准细致,每一个小小的神情形态都体现出苏东坡当时的心境,而图中的动物也如感染了苏东坡的情绪,加深了整个画作的基调和氛围。整体构图精致繁密,晕色淡雅别致,线条流畅自然,是当代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国画佳作。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曾想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而不得而成。其讲述这一段关于养生的话,并不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而是借助苏东坡哲理的参悟,朋友的交流,山水的观感,来陶冶性情保持身心健康。作者谢玉玺绘此图亦是如此,不为名,不为利,也为消极避世,只想借此内守精神、娱乐身心。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西晋初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老庄之学,他们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了司马朝廷的虚伪。
谢玉玺的这幅作品就是以竹林七贤作为创作题材,图中人物广袖长衫,衣领敞开,跣足袒胸坐于竹林中,嵇康抚琴,阮咸弹阮,刘伶捧杯,阮籍执尘尾扇仰天高呼,山涛上身赤裸席地而坐,王戎身挂葫芦回首而立,向秀似醉非醉颓然坐地。作品形象地描绘了七贤各自独特的风姿,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人认为竹林七贤皆是些脱俗之人,其实,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俗气,各自又有各自不同的俗气。其可贵之处,在于以苦苦的挣扎来蔑视俗,打破俗,跳出俗。其可悲之处,在于挣脱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沮丧,或“迷途知返”,重新与俗合流。
他们的身上有同,至少都有过同,这个同是高蹈出世,是做隐士,是学神仙,是与人间的烟火保持某种距离。没这个同,不可能联袂走进竹林中;没这个同,不可能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内将竹林视作为家;没这个同,也就不可能被人呼作“竹林七贤”。
然而,正像偌大个世界中,没两棵竹子会是一模一样的,竹林七贤是七个人七个样。这七棵“竹子”,摇曳多姿,各有各的静态舞姿,各有各的青黄季节,各有各的风韵精神。他们身上有异,有反差很强烈的异,这个异是来自如何对待以祸患为底基的荣华富贵?如何对待以烦恼为伴的身家性命?如何对待寂寞为主题的漫长生涯?如何对待说空非空生前身后的名?没这个异,竹林也就太平静了;没这个异,七贤的生存状态也就太简单了;没这个异,竹林七贤也就失去了作为千古话题的意义。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竹林七贤合成活灵活现的众生相。惟有如此,竹林七贤才是呼之欲出的士人群体,也是后世文人隐士心中的乌托邦。
![]() |
随缘放旷
题款“随缘放旷”出自苏轼给其弟子由的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到此便住。”这其实是苏东坡一段关于养生瑜伽的话。
苏轼重视养怡性情,他清心寡欲,淡泊宁静,虽然在生活上历尽坎坷磨难,始终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置名利得失于度外。在岭南时,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后被流放到琼州,又吟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绝冠平生。”后来又说,“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古是吾乡。”身处逆境,依然充满自得之乐,可见其心境之开阔。
作者谢玉玺此图灵感即来于此,图中的苏东坡寄情山水,与松羊为伴,但是恬淡的外表依然掩饰不了其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作者将图中的人物描绘得相当精准细致,每一个小小的神情形态都体现出苏东坡当时的心境,而图中的动物也如感染了苏东坡的情绪,加深了整个画作的基调和氛围。整体构图精致繁密,晕色淡雅别致,线条流畅自然,是当代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国画佳作。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曾想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而不得而成。其讲述这一段关于养生的话,并不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而是借助苏东坡哲理的参悟,朋友的交流,山水的观感,来陶冶性情保持身心健康。作者谢玉玺绘此图亦是如此,不为名,不为利,也为消极避世,只想借此内守精神、娱乐身心。
![]()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西晋初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老庄之学,他们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了司马朝廷的虚伪。
谢玉玺的这幅作品就是以竹林七贤作为创作题材,图中人物广袖长衫,衣领敞开,跣足袒胸坐于竹林中,嵇康抚琴,阮咸弹阮,刘伶捧杯,阮籍执尘尾扇仰天高呼,山涛上身赤裸席地而坐,王戎身挂葫芦回首而立,向秀似醉非醉颓然坐地。作品形象地描绘了七贤各自独特的风姿,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人认为竹林七贤皆是些脱俗之人,其实,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俗气,各自又有各自不同的俗气。其可贵之处,在于以苦苦的挣扎来蔑视俗,打破俗,跳出俗。其可悲之处,在于挣脱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沮丧,或“迷途知返”,重新与俗合流。
他们的身上有同,至少都有过同,这个同是高蹈出世,是做隐士,是学神仙,是与人间的烟火保持某种距离。没这个同,不可能联袂走进竹林中;没这个同,不可能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内将竹林视作为家;没这个同,也就不可能被人呼作“竹林七贤”。
然而,正像偌大个世界中,没两棵竹子会是一模一样的,竹林七贤是七个人七个样。这七棵“竹子”,摇曳多姿,各有各的静态舞姿,各有各的青黄季节,各有各的风韵精神。他们身上有异,有反差很强烈的异,这个异是来自如何对待以祸患为底基的荣华富贵?如何对待以烦恼为伴的身家性命?如何对待寂寞为主题的漫长生涯?如何对待说空非空生前身后的名?没这个异,竹林也就太平静了;没这个异,七贤的生存状态也就太简单了;没这个异,竹林七贤也就失去了作为千古话题的意义。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竹林七贤合成活灵活现的众生相。惟有如此,竹林七贤才是呼之欲出的士人群体,也是后世文人隐士心中的乌托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