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與銅碟部的相應部的「文化變遷」。
種德說:
南传的经典很全面,但遗憾的是,和藏传佛教的资料一样,明显都经历了极其规范化的编辑。
编辑的方法是对比各篇经文,把类似的却又不同的地方都充实了,例如《长部》里的各经一般都比比《长阿含经》的相应经典要长,原因就是后人在集结时加上了规范化的东西。
因此尽管南北传的阿含都有不同部派的增补,但北传的会相对原始一些。
-----------------------------------
伍: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0437162/?start=0&post=ok#last
種德說的此種情況,類似「文化變遷」的成長到衰亡,由簡單、純粹變成結構、複雜。
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與銅碟部的相應部~對應經文也有此類情況。
原初的經文是口述,必定有各種地方語種承載,多認同是古怯臚語系為主。
轉成文字記載時,帶往斯里蘭卡的南傳銅碟部~選擇以古巴利文成為轉譯的神聖承載體,後經古巴利文的進化~逐漸成為現有巴利文,這其中也歷經「只有」分別說部的第三次結集、其後繼者銅碟部獨自完成的往後三次以上結集。
現代人文科學者已有大量古巴利文如何逐漸成為現有巴利文之「比對成果」。
雖然目前考據成果是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較銅碟部Nikkaya相應部早轉譯為現有文字(漢文),更可貴的是沒有歷經第三次結集以後銅碟部獨自的三次以上結集,因此保留更多第二次結集以前的「原初」內容。
因此很幸運的是說一切有部的淘汰,因而沒有像銅碟部Nikkaya相應經文「被添加」上後三次以上結集的內容。
所以,雜阿含較銅碟部Nikkaya相應經文內容簡潔至少七成,有些經文字數甚至只有其十分之一。
只可惜漢文雜阿含沒有翻譯前的「母本」,就像銅碟部Nikkaya沒有保留分別說部的第三次結集「母本」般,是個無法進一步深入探究的遺憾。
但是漢文雜阿含確實讓後人更接近第二次結集時的情況。
很榮幸和種德看法一致,當然這是人文科學的現況成果,純粹為信仰而信仰者~別介意。
-----------------------------------
可乐党人 2013-10-24 10:47:39
不是很同意种德和如觉上述观点。
“我们已经不可能找回最原始的佛法”——确实,应该是共识。
那是不是寻找就毫无意义了呢?如果不认为所有流派或诠释都有同等、相当的价值或者都属于佛法(“所谓原始佛法,应当是世尊的那种精神”——什么是这种精神?这还是要有诠释),对一部分人还是有意义的,也永远有人去做这样的工作。对这些人中的一些,在分析源流脉络之后推崇部派共通的早期经典(未必是“原始”),应该是很正常的。对于中国文化自己的经典,也一直有人也做类似的事情。至于这样做意义有多大虽然见仁见智,不过总归是有意义的。早期经典的理解,不同人不同时代时期也不同,用句套话说,就是“意义在于寻找的过程”。
“现在号称原始佛法的,大都是最不原始佛法的”——那又用什么判断呢?还是自己推崇或信服的标准。所以有自信自称“原始佛法”的,并没有什么不对,要点是能站得住脚。只要自称了,就要面对各种批评。能不能站得住,不像科学(甚至艺术一定程度都有),有个比较公认的共同体和一套标准,没有公认的阿罗汉住世(就像如觉说的,将来说不定可以部分的测定),也只能自己判断,和属不属于某个佛教派系或者属不属于佛教都没有必然关系。
所谓“原始佛法”大概算一类倾向。个人觉得更多人推崇“原始佛法”是好事,起码多了一类视角,多了一类群体,多了一类选择。
-----------------------------------
伍:
如果都如此理智,需要被他人理解的教法很容易就讓人生畏~進而失傳。
种德和如觉的討論,反倒是像還原部派時期說一切有部、分別說部、甚至大眾部的爭議點。
种德想法接近較早、規模較大的說一切有部,如觉想法則接近第三次結集後的分別說部,我等也可借此釐清。
原初佛法運動會動搖到各派既有勢力,自古到今~只有生前的孫倫西亞多、與死後的阿姜曼等,不受南北傳各派非議。
應該是因其「不可、難以複製」的原因,不會牽扯到知見辯論。
但生前的阿姜曼與其師父阿姜索,可是不斷承受「法宗派」的追討、迫害的。
阿姜曼弟子幾乎全回到傳統分別說部、及其後繼者銅碟部的知見中,完全忘去師父阿姜曼與其師祖阿姜索原初佛法實踐上的「初心」。
只有阿姜李、及其東、西方弟子,與阿姜查及其東、西方弟子等,保留些許阿姜曼與其師祖阿姜索原初佛法實踐上的「初心」。
南传的经典很全面,但遗憾的是,和藏传佛教的资料一样,明显都经历了极其规范化的编辑。
编辑的方法是对比各篇经文,把类似的却又不同的地方都充实了,例如《长部》里的各经一般都比比《长阿含经》的相应经典要长,原因就是后人在集结时加上了规范化的东西。
因此尽管南北传的阿含都有不同部派的增补,但北传的会相对原始一些。
-----------------------------------
伍: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0437162/?start=0&post=ok#last
種德說的此種情況,類似「文化變遷」的成長到衰亡,由簡單、純粹變成結構、複雜。
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與銅碟部的相應部~對應經文也有此類情況。
原初的經文是口述,必定有各種地方語種承載,多認同是古怯臚語系為主。
轉成文字記載時,帶往斯里蘭卡的南傳銅碟部~選擇以古巴利文成為轉譯的神聖承載體,後經古巴利文的進化~逐漸成為現有巴利文,這其中也歷經「只有」分別說部的第三次結集、其後繼者銅碟部獨自完成的往後三次以上結集。
現代人文科學者已有大量古巴利文如何逐漸成為現有巴利文之「比對成果」。
雖然目前考據成果是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較銅碟部Nikkaya相應部早轉譯為現有文字(漢文),更可貴的是沒有歷經第三次結集以後銅碟部獨自的三次以上結集,因此保留更多第二次結集以前的「原初」內容。
因此很幸運的是說一切有部的淘汰,因而沒有像銅碟部Nikkaya相應經文「被添加」上後三次以上結集的內容。
所以,雜阿含較銅碟部Nikkaya相應經文內容簡潔至少七成,有些經文字數甚至只有其十分之一。
只可惜漢文雜阿含沒有翻譯前的「母本」,就像銅碟部Nikkaya沒有保留分別說部的第三次結集「母本」般,是個無法進一步深入探究的遺憾。
但是漢文雜阿含確實讓後人更接近第二次結集時的情況。
很榮幸和種德看法一致,當然這是人文科學的現況成果,純粹為信仰而信仰者~別介意。
-----------------------------------
可乐党人 2013-10-24 10:47:39
不是很同意种德和如觉上述观点。
“我们已经不可能找回最原始的佛法”——确实,应该是共识。
那是不是寻找就毫无意义了呢?如果不认为所有流派或诠释都有同等、相当的价值或者都属于佛法(“所谓原始佛法,应当是世尊的那种精神”——什么是这种精神?这还是要有诠释),对一部分人还是有意义的,也永远有人去做这样的工作。对这些人中的一些,在分析源流脉络之后推崇部派共通的早期经典(未必是“原始”),应该是很正常的。对于中国文化自己的经典,也一直有人也做类似的事情。至于这样做意义有多大虽然见仁见智,不过总归是有意义的。早期经典的理解,不同人不同时代时期也不同,用句套话说,就是“意义在于寻找的过程”。
“现在号称原始佛法的,大都是最不原始佛法的”——那又用什么判断呢?还是自己推崇或信服的标准。所以有自信自称“原始佛法”的,并没有什么不对,要点是能站得住脚。只要自称了,就要面对各种批评。能不能站得住,不像科学(甚至艺术一定程度都有),有个比较公认的共同体和一套标准,没有公认的阿罗汉住世(就像如觉说的,将来说不定可以部分的测定),也只能自己判断,和属不属于某个佛教派系或者属不属于佛教都没有必然关系。
所谓“原始佛法”大概算一类倾向。个人觉得更多人推崇“原始佛法”是好事,起码多了一类视角,多了一类群体,多了一类选择。
-----------------------------------
伍:
如果都如此理智,需要被他人理解的教法很容易就讓人生畏~進而失傳。
种德和如觉的討論,反倒是像還原部派時期說一切有部、分別說部、甚至大眾部的爭議點。
种德想法接近較早、規模較大的說一切有部,如觉想法則接近第三次結集後的分別說部,我等也可借此釐清。
原初佛法運動會動搖到各派既有勢力,自古到今~只有生前的孫倫西亞多、與死後的阿姜曼等,不受南北傳各派非議。
應該是因其「不可、難以複製」的原因,不會牽扯到知見辯論。
但生前的阿姜曼與其師父阿姜索,可是不斷承受「法宗派」的追討、迫害的。
阿姜曼弟子幾乎全回到傳統分別說部、及其後繼者銅碟部的知見中,完全忘去師父阿姜曼與其師祖阿姜索原初佛法實踐上的「初心」。
只有阿姜李、及其東、西方弟子,與阿姜查及其東、西方弟子等,保留些許阿姜曼與其師祖阿姜索原初佛法實踐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