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耳》和《汉广》比较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两首是现今学到的诗经里最喜欢的两首了。
《卷耳》开篇写到,女子采着卷耳,却心不在焉,干脆把筐放在路边,认真思念起自己远在天边的爱人来。下一句却猛一下从“周行”跳到了“崔嵬”,前者是平坦广阔的大道,后者却是高耸崎岖的山路,不可不叫人讶异一番。有人说这首诗是男女互相应答之歌,也有人说是各写男女心情,遥遥呼应;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整首诗都是出自女子之手,分明是我怀人,却偏偏写我怀之人怀我;我那么想念你,于是我几乎能够神游,与你共陟崔嵬,过高岗,与你同甘共苦,为你斟茶倒酒,甚至……甚至于我已经变成了你。感情之深,简直要把眼泪变成鲜血汇汇流出来,才能纾解思念之情。
我看过一个三流小说,主体情节已经记不得了,唯有一个桥段忘不了:女主A与男主B吵完架离家出走,在外思念男主,给他写信,信首称呼却是“亲爱的A”,然后以男主的口吻诉说,你走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落款当然是B。这一封信,比再多的哭诉和情话都动人,因为自己那么念着对方,知道对方所思所想,虽然远在天边,却时时与他在一起,哀矜他所不哀矜的……自己的胸腔里跳动着的,是两颗心。
这还不够。在《天下无双》里,王菲和梁朝伟相爱,却被迫分离,最终梁朝伟找到王菲时,发现她说话用词和神态都跟自己一模一样,恍然大悟:“我终于明白,镜花水月是什么意思,其实情之所至,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空间和时间都能超越,思念之深,两人已经变成一个人,女子在采卷耳时,也在陟彼崔嵬,也在酌彼金罍,因此虽身在平坦大道,也无奈地叹道:“云何吁矣!”这一声“吁”,不光有思念之苦,也有羁旅之苦。
比起《卷耳》,《汉广》虽也在怀人,却飘渺很多。看意境,前者写山,巍峨挺立,崎岖高耸;后者写水,荡荡悠悠,宽广无边。男子砍柴,看见江对岸的游女,心向往之,却求之不得。当读者想接着看下面的故事时,作者却插进一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江广阔,我游不过去,江水长流不尽,乘筏也是不可能的。忽然意境从一个确定的点(游女)一下子展开到了一个飘忽的面(汉江),时间跨度也从看到游女的那一刻跳到了长流不尽的时间长河之中(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夫子在江上发出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此,写喂马也好,写砍柴也好,诗人在每一章末尾都硬生生把读者的思维切断一次,似乎在提醒读者,即使我倾慕她,在浩瀚宇宙和漫漫时间长河之中都是一瞬一点,不足言说。因此最终也不过是得不到也罢,不如对江长歌,开阔抒怀。
这似乎不是一首儒家诗。儒家诗应该如同《关雎》那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然后终于能够得到“窈窕淑女”,并以钟鼓来乐之----他们相信意念力的作用,只要经历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就一定能换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结局。但《汉广》不是“求之不得”,而是“不求得之”,结尾仍旧是那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然后蓦地就结束了,读者被忽地丢到广阔无际的江面上,不再有东西去承接他,只能任思绪飘来飘去,没有着落。诗人也羽化登仙,在同一个维度飘荡,你以为他无奈,他却感到自由自在。
这是一种更加接近道家的情感:圣人无情。但这一份无情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有情而来----从对一女之情,到对万物之情,直至超越感情。如果说《卷耳》是情深意切,乃至最终变成了对方,那么《汉广》便更加广阔,不仅自己变成了游女,也变成了江,变成了水,变成了万物,他的无情并非低于有情的无情,而是高于有情,是从对万物都有情而来,却也超越了有情。
《卷耳》里我们看到的是陟彼高冈的人,山在他足下,可我们除了他和怀他的女子,只能看到脚下一小块崎岖的山路;而《汉广》里我们看到的是涛涛汉江,浩瀚宇宙,人和情只是画面上的一个点。如果情是一根木头,《卷耳》便是拿一根长铁丝深深地插进木头里,而《汉广》则是拿刀薄薄地削下一大块儿,两者都情真意切,但后者总是比前者更加宽广。但个人还是更喜欢前者,大概是因为境界太低,踮脚也够不着圣人罢。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两首是现今学到的诗经里最喜欢的两首了。
《卷耳》开篇写到,女子采着卷耳,却心不在焉,干脆把筐放在路边,认真思念起自己远在天边的爱人来。下一句却猛一下从“周行”跳到了“崔嵬”,前者是平坦广阔的大道,后者却是高耸崎岖的山路,不可不叫人讶异一番。有人说这首诗是男女互相应答之歌,也有人说是各写男女心情,遥遥呼应;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整首诗都是出自女子之手,分明是我怀人,却偏偏写我怀之人怀我;我那么想念你,于是我几乎能够神游,与你共陟崔嵬,过高岗,与你同甘共苦,为你斟茶倒酒,甚至……甚至于我已经变成了你。感情之深,简直要把眼泪变成鲜血汇汇流出来,才能纾解思念之情。
我看过一个三流小说,主体情节已经记不得了,唯有一个桥段忘不了:女主A与男主B吵完架离家出走,在外思念男主,给他写信,信首称呼却是“亲爱的A”,然后以男主的口吻诉说,你走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落款当然是B。这一封信,比再多的哭诉和情话都动人,因为自己那么念着对方,知道对方所思所想,虽然远在天边,却时时与他在一起,哀矜他所不哀矜的……自己的胸腔里跳动着的,是两颗心。
这还不够。在《天下无双》里,王菲和梁朝伟相爱,却被迫分离,最终梁朝伟找到王菲时,发现她说话用词和神态都跟自己一模一样,恍然大悟:“我终于明白,镜花水月是什么意思,其实情之所至,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空间和时间都能超越,思念之深,两人已经变成一个人,女子在采卷耳时,也在陟彼崔嵬,也在酌彼金罍,因此虽身在平坦大道,也无奈地叹道:“云何吁矣!”这一声“吁”,不光有思念之苦,也有羁旅之苦。
比起《卷耳》,《汉广》虽也在怀人,却飘渺很多。看意境,前者写山,巍峨挺立,崎岖高耸;后者写水,荡荡悠悠,宽广无边。男子砍柴,看见江对岸的游女,心向往之,却求之不得。当读者想接着看下面的故事时,作者却插进一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江广阔,我游不过去,江水长流不尽,乘筏也是不可能的。忽然意境从一个确定的点(游女)一下子展开到了一个飘忽的面(汉江),时间跨度也从看到游女的那一刻跳到了长流不尽的时间长河之中(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夫子在江上发出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此,写喂马也好,写砍柴也好,诗人在每一章末尾都硬生生把读者的思维切断一次,似乎在提醒读者,即使我倾慕她,在浩瀚宇宙和漫漫时间长河之中都是一瞬一点,不足言说。因此最终也不过是得不到也罢,不如对江长歌,开阔抒怀。
这似乎不是一首儒家诗。儒家诗应该如同《关雎》那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然后终于能够得到“窈窕淑女”,并以钟鼓来乐之----他们相信意念力的作用,只要经历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就一定能换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结局。但《汉广》不是“求之不得”,而是“不求得之”,结尾仍旧是那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然后蓦地就结束了,读者被忽地丢到广阔无际的江面上,不再有东西去承接他,只能任思绪飘来飘去,没有着落。诗人也羽化登仙,在同一个维度飘荡,你以为他无奈,他却感到自由自在。
这是一种更加接近道家的情感:圣人无情。但这一份无情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有情而来----从对一女之情,到对万物之情,直至超越感情。如果说《卷耳》是情深意切,乃至最终变成了对方,那么《汉广》便更加广阔,不仅自己变成了游女,也变成了江,变成了水,变成了万物,他的无情并非低于有情的无情,而是高于有情,是从对万物都有情而来,却也超越了有情。
《卷耳》里我们看到的是陟彼高冈的人,山在他足下,可我们除了他和怀他的女子,只能看到脚下一小块崎岖的山路;而《汉广》里我们看到的是涛涛汉江,浩瀚宇宙,人和情只是画面上的一个点。如果情是一根木头,《卷耳》便是拿一根长铁丝深深地插进木头里,而《汉广》则是拿刀薄薄地削下一大块儿,两者都情真意切,但后者总是比前者更加宽广。但个人还是更喜欢前者,大概是因为境界太低,踮脚也够不着圣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