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文学史》中译本有感
上周花费一周时间阅读《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并于周六全部看完,作笔记存入电脑。共计字数如下: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文学【1375-1572】,孙康宜【Kang-I Sun Chang】,8,647
第二章:晚明文学文化【1573-1644】,吕立亭【Tina Lu】,18,041
第三章,清初文学【1644-1723】,李惠仪【Wai-yee Li】,21,270
第四章,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 商伟【Shang Wei】,34,175
第五章,说唱文学,伊维德【Wilt L. Idema】,0
第六章,1841-1937的中国文学,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25,321
第七章,1937-1949的中国文学,奚密【Michelle Yeh】,1,911
几点感受:
【1】即使提前读过中国文学史的几部经典著作【如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钱钟书《谈艺录》、郭英德最新中国文学史教材】,依然能够从中得到诸多信息,并对中国文学史上之若干现象作出再判断。
【2】孙康宜的学术水准依旧不敢恭维。如果读过她关于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的三部中文本的话【大陆简体字2种,台湾繁体字1种,均为李奭学译,有改动】,将之与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对读,高下立判。即使读其所谓散文【《耶鲁口口》】,也不由慨叹其中文写作能力之匮乏。其中国诗词文类研究,与刘若愚之水准相差亦远。所谓明清才女诗词研究,较之D. Ko也有差距。就本卷而言,其阐发亦颇有限。——其能在西方汉学圈中屹立不倒,可能最大原因在于她之作为将中国文言与西方英语表达相连接的“桥梁”【研究材料、方法和人脉等方面】。耶鲁之中国学研究向来水准高低不就,于此可见。
【3】本卷中,研究逻辑之至深刻、语言表述之最精到者,当为李惠仪。读第三章不到两页,突然发觉和前面两章颇感不同,翻至章末,才发现译者也是作者本人。
【4】本卷中,研究视野之最广阔者,当属王德威。毫无疑问。
【5】可惜没有宇文所安的专论。可以参考他的一系列关于唐代诗歌的研究【中文本】。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文学【1375-1572】,孙康宜【Kang-I Sun Chang】,8,647
第二章:晚明文学文化【1573-1644】,吕立亭【Tina Lu】,18,041
第三章,清初文学【1644-1723】,李惠仪【Wai-yee Li】,21,270
第四章,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 商伟【Shang Wei】,34,175
第五章,说唱文学,伊维德【Wilt L. Idema】,0
第六章,1841-1937的中国文学,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25,321
第七章,1937-1949的中国文学,奚密【Michelle Yeh】,1,911
几点感受:
【1】即使提前读过中国文学史的几部经典著作【如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钱钟书《谈艺录》、郭英德最新中国文学史教材】,依然能够从中得到诸多信息,并对中国文学史上之若干现象作出再判断。
【2】孙康宜的学术水准依旧不敢恭维。如果读过她关于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的三部中文本的话【大陆简体字2种,台湾繁体字1种,均为李奭学译,有改动】,将之与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对读,高下立判。即使读其所谓散文【《耶鲁口口》】,也不由慨叹其中文写作能力之匮乏。其中国诗词文类研究,与刘若愚之水准相差亦远。所谓明清才女诗词研究,较之D. Ko也有差距。就本卷而言,其阐发亦颇有限。——其能在西方汉学圈中屹立不倒,可能最大原因在于她之作为将中国文言与西方英语表达相连接的“桥梁”【研究材料、方法和人脉等方面】。耶鲁之中国学研究向来水准高低不就,于此可见。
【3】本卷中,研究逻辑之至深刻、语言表述之最精到者,当为李惠仪。读第三章不到两页,突然发觉和前面两章颇感不同,翻至章末,才发现译者也是作者本人。
【4】本卷中,研究视野之最广阔者,当属王德威。毫无疑问。
【5】可惜没有宇文所安的专论。可以参考他的一系列关于唐代诗歌的研究【中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