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谈发烧:“直白”是好是坏?
有一阵子没有谈HI-FI理念问题了。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直白”的问题。
说起所谓直白的器材,我相信发烧友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有些人喜欢直白的器材,认为是修饰少、音染少,该如何就如何,是一种忠实再现的、符合HI-FI本意呈现。有人则不喜欢直白的器材,认为不好听,甚至难听。
其实说到底,“直白”这个描述语确实是一个既不正面、也不负面的“中性词”,既不是明显的褒义,也不是明显的贬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说一个器材直白,既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只是一种对它声音特性的描述而已。
如果抠字眼的话,直白两字里的“直”,我个人理解为“直接”,也就是不拐弯抹角,声音直截了当,也就是英语里的direct。我个人觉得对于HI-FI器材来说,这是一个正面的描述。我个人很喜欢比较直接的、不隔的、不模糊的声音。直接了当的结像、动态、速度、都是我所喜欢的,也是我认为HI-FI所“应当如此”的。如果一个HI-FI系统刻意地把声音做得不直接、而是拐弯抹角、似乎隔了一层,那显然是不那么好的。
然而直白两字里的“白”,是否好,就比较成问题了。“白”可以是一种不好的声音特征。比如“苍白”,我想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很喜欢苍白的声音。我想用摄影来打个比方。一张照片,老色友都知道应当如何去判断它拍摄得好不好——从最亮的部分、中灰、到暗部,应该是顺滑、自然的,亮的地方明亮(但不过曝),暗的地方沉着(但尽量有细节),从亮到暗有自然的过渡,才是一张好相片,如果整张照片都偏亮、泛白,那是不好的。
在HI-FI里有时会用所谓“声音发白”和“声音色调丰富”来形容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大致来说,“发白”的声音,指的是声音缺乏色彩感,说极端些,听起来象是黑白照片,或者说一张色饱和度不够的照片,而“色彩丰富”的声音,则是音色妖娆多姿的,丰富活生的,有一种活生生现场感的。有些声音,比如人声、小提琴、钢琴的声音,泛音列十分丰富,听起来应该是音色很丰富、活生的,如果被重播得似乎音色很“淡”,象黑白照片,那显然是不够理想的。归根到底应该是无法完整而忠实地重播出泛音列所致。
然而问题远不止如此简单。听感偏白,也可能是对比度不够鲜明,就象一张整体泛白偏亮的照片,往往是因为暗部沉不下去,使得整体的对比度不足。在我实际试听的经验中,遇到过某些日本机器,声音素质似乎都很好,但就是有这种“整体泛白”的问题,使得声音的强弱、明暗对比不够鲜明,声音发“白”。
其实“直白”的器材,只要不是明显的“苍白”,声音未必不好。至少,直白的器材往往没有明显的修饰和染色,也不会矫饰。但很多发烧友会把“直白”去和“生硬、冷淡”关联起来,认为直白的器材,声音都是生硬、冷淡的,这就未必正确了。
比起“直白”来,我觉得“过硬”、“过冲”和“过冷”这三点,是破坏性远远更大的。可以说是很多恶声的根源!自然的声音,特别是自然乐器靠自然振动发出的声音,本质上应该是柔和的,不应该是很硬的。人声也是如此。人声是肉构成的声带发出的,如果把自然乐器的声音和人声表现得明显偏硬,那肯定是不对头的。所以“过硬”是一个对听感破坏性很大的东西。
其次说“过冲”,这也是很多恶声的根源所在。特别是一些国产低档器材,很喜欢追求所谓“力度”而把声音做得过冲,甚至发愣,这是非常要命的。冲、愣的声音,很容易造成疲劳感和不适感,而且不可能有良好的细腻感和柔和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没有修养的声音特征。有些进口中高档器材,也有追求声音动态和力度的,但即使是那些器材,其力度也是适度控制的,不会失去修养的控制,变成粗野、冲耳。我经常听到声音发冲、发愣的国产器材,我认为这反映的是一些国内设计师对声音的理解不正确,在这里也不想多说了,只想再指出一下这个问题。
“过冷”的问题,更多是个心理声学的问题。我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烧友是喜欢音色中性略暖的声音,而对于明显偏冷的声音,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的,有排斥感的。所以我觉得一个器材也不应该把声音做得明显偏冷。略偏冷是可以的,也可以是一种风格,但如果是明显偏冷,肯定是一个问题。
所以,不少讨厌“直白”器材的烧友,其实在多半情况下他们不喜欢的机器,不是因为直白而不喜欢,而是因为声音过硬、过冲、过冷才不喜欢。罪魁是这三个字,而并不是“直白”。如果一台直白的机器不冲、不硬、不冷,可以是非常好的。当然,如果能“直而不白”,在声音直接的同时,有健康的色彩感、声音不泛白,那是最理想的了。
我再说一遍,我认为一台音色直白、透明、高素质、不硬(越柔和越好)、不冲、不冷的机器,可以是非常好的器材,甚至是非常值钱的器材。
当然,不要误解成我认为“直白”是唯一好声的标准,甚至在鼓吹直白。那些声音有独特韵味、音乐个性的器材,同样可以是很好的。当然,它们也得遵循HI-FI的大体标准去衡量——频宽、解析、透明度、结像、细腻度、声场、动态能力、微动态,这些都得良好,才整体说得上好。光是有韵味,甚至韵味很优美,但素质有明显缺陷,还是要扣分的。
不管是直白的器材,还是有韵味的器材,都可以合理地搭配出好声,物尽其用、用得其所就好。当然,我前面提到的“三大恶”——过硬、过冲、过冷,或许还可加上一条“过粗”(四大恶人了),始终是HI-FI应该避免的东西。
说起所谓直白的器材,我相信发烧友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有些人喜欢直白的器材,认为是修饰少、音染少,该如何就如何,是一种忠实再现的、符合HI-FI本意呈现。有人则不喜欢直白的器材,认为不好听,甚至难听。
其实说到底,“直白”这个描述语确实是一个既不正面、也不负面的“中性词”,既不是明显的褒义,也不是明显的贬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说一个器材直白,既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只是一种对它声音特性的描述而已。
如果抠字眼的话,直白两字里的“直”,我个人理解为“直接”,也就是不拐弯抹角,声音直截了当,也就是英语里的direct。我个人觉得对于HI-FI器材来说,这是一个正面的描述。我个人很喜欢比较直接的、不隔的、不模糊的声音。直接了当的结像、动态、速度、都是我所喜欢的,也是我认为HI-FI所“应当如此”的。如果一个HI-FI系统刻意地把声音做得不直接、而是拐弯抹角、似乎隔了一层,那显然是不那么好的。
然而直白两字里的“白”,是否好,就比较成问题了。“白”可以是一种不好的声音特征。比如“苍白”,我想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很喜欢苍白的声音。我想用摄影来打个比方。一张照片,老色友都知道应当如何去判断它拍摄得好不好——从最亮的部分、中灰、到暗部,应该是顺滑、自然的,亮的地方明亮(但不过曝),暗的地方沉着(但尽量有细节),从亮到暗有自然的过渡,才是一张好相片,如果整张照片都偏亮、泛白,那是不好的。
在HI-FI里有时会用所谓“声音发白”和“声音色调丰富”来形容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大致来说,“发白”的声音,指的是声音缺乏色彩感,说极端些,听起来象是黑白照片,或者说一张色饱和度不够的照片,而“色彩丰富”的声音,则是音色妖娆多姿的,丰富活生的,有一种活生生现场感的。有些声音,比如人声、小提琴、钢琴的声音,泛音列十分丰富,听起来应该是音色很丰富、活生的,如果被重播得似乎音色很“淡”,象黑白照片,那显然是不够理想的。归根到底应该是无法完整而忠实地重播出泛音列所致。
然而问题远不止如此简单。听感偏白,也可能是对比度不够鲜明,就象一张整体泛白偏亮的照片,往往是因为暗部沉不下去,使得整体的对比度不足。在我实际试听的经验中,遇到过某些日本机器,声音素质似乎都很好,但就是有这种“整体泛白”的问题,使得声音的强弱、明暗对比不够鲜明,声音发“白”。
其实“直白”的器材,只要不是明显的“苍白”,声音未必不好。至少,直白的器材往往没有明显的修饰和染色,也不会矫饰。但很多发烧友会把“直白”去和“生硬、冷淡”关联起来,认为直白的器材,声音都是生硬、冷淡的,这就未必正确了。
比起“直白”来,我觉得“过硬”、“过冲”和“过冷”这三点,是破坏性远远更大的。可以说是很多恶声的根源!自然的声音,特别是自然乐器靠自然振动发出的声音,本质上应该是柔和的,不应该是很硬的。人声也是如此。人声是肉构成的声带发出的,如果把自然乐器的声音和人声表现得明显偏硬,那肯定是不对头的。所以“过硬”是一个对听感破坏性很大的东西。
其次说“过冲”,这也是很多恶声的根源所在。特别是一些国产低档器材,很喜欢追求所谓“力度”而把声音做得过冲,甚至发愣,这是非常要命的。冲、愣的声音,很容易造成疲劳感和不适感,而且不可能有良好的细腻感和柔和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没有修养的声音特征。有些进口中高档器材,也有追求声音动态和力度的,但即使是那些器材,其力度也是适度控制的,不会失去修养的控制,变成粗野、冲耳。我经常听到声音发冲、发愣的国产器材,我认为这反映的是一些国内设计师对声音的理解不正确,在这里也不想多说了,只想再指出一下这个问题。
“过冷”的问题,更多是个心理声学的问题。我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烧友是喜欢音色中性略暖的声音,而对于明显偏冷的声音,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的,有排斥感的。所以我觉得一个器材也不应该把声音做得明显偏冷。略偏冷是可以的,也可以是一种风格,但如果是明显偏冷,肯定是一个问题。
所以,不少讨厌“直白”器材的烧友,其实在多半情况下他们不喜欢的机器,不是因为直白而不喜欢,而是因为声音过硬、过冲、过冷才不喜欢。罪魁是这三个字,而并不是“直白”。如果一台直白的机器不冲、不硬、不冷,可以是非常好的。当然,如果能“直而不白”,在声音直接的同时,有健康的色彩感、声音不泛白,那是最理想的了。
我再说一遍,我认为一台音色直白、透明、高素质、不硬(越柔和越好)、不冲、不冷的机器,可以是非常好的器材,甚至是非常值钱的器材。
当然,不要误解成我认为“直白”是唯一好声的标准,甚至在鼓吹直白。那些声音有独特韵味、音乐个性的器材,同样可以是很好的。当然,它们也得遵循HI-FI的大体标准去衡量——频宽、解析、透明度、结像、细腻度、声场、动态能力、微动态,这些都得良好,才整体说得上好。光是有韵味,甚至韵味很优美,但素质有明显缺陷,还是要扣分的。
不管是直白的器材,还是有韵味的器材,都可以合理地搭配出好声,物尽其用、用得其所就好。当然,我前面提到的“三大恶”——过硬、过冲、过冷,或许还可加上一条“过粗”(四大恶人了),始终是HI-FI应该避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