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事】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
我有话说:笔记都是随手记在IPad上的,也许会有错别字和一些不太连贯的话,还有一些是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想法,一起贴上来。不多说。
活动地址:http://www.douban.com/event/19884477/
活动笔记:
历史角度旋转180度 重新解读三国
讲者:姜鹏,宋代思想史研究学者
书籍:一个傀儡的力量 三国前史
历史学十二讲,政治的架构,三国志,三国演义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司马光对世界的认知)
对同一个人物的解读需要不同的书来比对着看
历史被人选择性的记录下来,所以历史是史料学吗?
我们所关心的历史都是我们感兴趣的。
并非存在的都是历史,历史是考据学?是解释学?
客观存在+主体视角=历史认识
考据可以改变解释,但只有具有解释功能的考据才有意义,即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产生影响。
从汉献帝的角度解读三国
重说汉献帝的动机,历史关怀和当下关怀
小处不可随便,不可随处小便。资治通鉴对汉献帝的描述是从各种史书中拼凑而来的,但是却拼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三国演义,故事可能不真实,如关公形象的虚构,但确实精英史学家们的正统观。如,将刘备作为最高道德者的代表。文学与历史已经无法分清楚。
历史的书写方式,如,史记,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史,以时间来描述。
汉献帝的生平都散落在角落中。甚至小注中。
“纠正”历史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观,并且是切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三者是统一的。
汉献帝,从神坛走下来,把自己的成果让给别人,被认为妇人之仁,这是现代人不认可的选择。也是多数人的历史观。如同先生所说,我们的历史观逃不出成王败寇。
与现代的成功学完全不一样,如让自己孩子来掩盖自己的不成功。
利与义的争端和争论在现代已经完全消失。如,朱熹和陈亮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讨论。
现代的学者,只讨论计划生育和转基因的问题。
对现代人来说,做事的价值必须有利,才真正有价值。
晓松说。高晓松说历史,找钱文忠做历史顾问。高晓松讲了一年历史忽然问姜鹏,历史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最后经过讨论,决定说历史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历史。
对历史的解读就是自我认知的提升。读书做笔记。
汉献帝,晋献公,献,有开疆扩土的意思,极对国家有贡献。曹魏对他的解释。汉献帝还活着时,刘备就给他一个谥号,汉愍帝,愍,悲哀可怜的意思。
汉献帝8岁上位。14岁的哥哥被逼退位。两人被宦官劫持,董卓赶到洛阳之后,看到两个小王子,哥哥被吓哭,刘协表现非常镇定,将两人从被朝臣劫持到逃回来至遇到董卓的事情全部一一道来。刘协也受到汉灵帝的喜欢,亦得到董卓的看好。
汉灵帝,何皇后善妒,屠夫的女儿,女王型。汉献帝的母亲只是卑微的美人。为保住孩子,在何皇后面前服毒自杀,汉献帝由他的奶奶带大。
董卓到达长安之后,一年后被半路杀掉,以汉献帝久病宴朝臣的名义,王允将其杀掉。,郭汜和李傕的叛乱,那一年少雨天灾,长安城的谷子5万一斗,汉献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决定开官仓赈济百姓。但是派人开仓之后,每天仍然有人饿死,汉献帝觉得由问题。派人去查?找人来问?如果有效就不需要有中纪委了。
汉献帝突然通知所有大臣到殿开会,然后将五升大米和五升豆子一起熬粥,熬完汉献帝不发一言就走了。然后,刘爱将派去赈灾的官员侯问叫来问话。意思就是,长安城中有多少人,每次运出去的米能熬出多少粥i?为什么饿死的人数没变?开仓的,放粮的,熬粥的,谁贪的多?刘爱问了侯问之后,问汉献帝该怎么做。汉献帝让打侯问打50大板,让侯问继续赈灾。那一年他14岁。不让长安城的恐怖气氛更加浓重。
董卓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才是东汉灭亡的契机,即与各诸侯的联络都断掉了。任何一次王朝的更替和垮台,都不是农民阶级起义导致的,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导致的。群众的力量都会变成统治阶级内部某些人的利用工具。汉献帝8、9岁,就密谋逃回去。董卓死后,他一直想着回洛阳。终于,他回去了,史书上记载,甲子日帝出宣平门。但是,那一年并没有甲子日。汉献帝到达洛阳之后,又是第二年甲子日,即在路上走了一年。这一路上,跟军阀发生过两次大战,都没有阻扰汉献帝东归的脚步。这两次大战,汉献帝都没有离开他的士兵,坚决跟士兵在一起。落难天子的尊严。他不愿离开百官。最后在曹操的帮助下,回到洛阳。
如果汉献帝没有回到洛阳,我们将不知道曹操这个人。汉献帝东归,是非常重要的一笔。但是到洛阳之后,因为董卓离开之前将洛阳全部一把火烧掉。所以不适合做都。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
曹操是唯一一个,从汉献帝在长安时,就不停去朝贡。所有动过汉献帝的人,都被消灭掉了。只有曹操始终坚信,汉献帝不可以取代。孙策也是抱有同样想法。
汉献帝回到洛阳之后,诸侯开始来朝,重新开始创建中央集权。
孙策当年还不到20岁,就统治了他父亲留下的部队。孙策坚决不允许袁竖称帝,并写了2000多字的文章来反对,多人合抱竹简。汉献帝主动去找他,并封他为骑都尉,再次封其为民汉将军。现代史的基础就是,抹黑曹操。
战争双方从来没有好人和坏人,顺应老百姓看书的想法。
张昭,是孙权最怕的人,孙策临终前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孙权跟张昭赌气这件事,八千子弟兵全部死掉。
张昭反对打赤壁战,他跟孙策是同时一派,他认为不可违皇权。认为赤壁之战曹操背后站着汉献帝。赤壁之战,实际上就是独立派和统一派的对立。所以当时孙权手下有两派不同的意见。
刘备跟汉献帝的亲戚关系,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他从来没有见过汉献帝。刘备不可靠。
汉献帝和曹操的关系。
宋朝对历史的解读,跟我们平时所看的都不一样。简单的成功失败,不能看懂历史。
提问环节:
1、所有的人都想撒谎,所有的人都在撒谎,所以最后谁都没有撒谎成功。因为不同的对立者,撒谎产生的破绽不一样。
把某一时间的所有事件都汇集在一起,然后再来进行总结。
学数学学不下去,就转历史系。
“如果汉献帝没有将帝位禅让给曹丕,那么,最后谁会可能成为我们说的坏人。”
“我从来都是被统治阶级,无法揣测统治阶级的意图。就像我们总是想有钱人怎么生活,那是没法想象的。”
如果没有曹丕,另外三人谁是大反派?如果汉献帝不禅让,也有牌可打,但是汉献帝没有必胜的把握。汉献帝的禅让是在曹丕最弱的时候。因为汉献帝最会利用手中的拍,如曹丕的弟弟曹彰。所以,最后还是曹丕是反派,因为他是跟汉献帝捆绑在一起的。汉献帝本身的正统性决定他不会被人当做坏人。所以汉献帝注定不会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曹丕注定被当做坏人,充当奸角。
2、三国志的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态写此书的?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是不善于行军打仗的,陈寿以曹魏为正统,因为他生活在西晋,而西晋是从曹魏发展而来的。
司马懿跟曹操曾经同殿为臣。
三国志中,总体来说是比较客观也比较公平的,但是文章也有一个在现在看来不太好的缺点,就是文笔极其简雅,多一字少一字都会有失文意。
史书中,司马光最为突出。
司马光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不是随便写的。虽然他拿到的都是别人的史料,写出来的却是他自己的话。
3、三国之中谁跟曹操最像?
(我小声嘀咕,孙策。然后,姜老师反问道:“孙策?不是,他就是一个冒险主义者,当然不是说他是投机分子。不过他最后就是死在毛线上。”の,捂脸,我很喜欢孙策,回头好好看看为啥我不觉得他爱冒险。)
诸葛亮和曹操都坚持法治,只是一个善文一个善武。在整个三国中,只有这两个人的治国理念是相同的。而且两人对待孔融的态度也是相同的,曹操杀了孔融,而诸葛亮也曾说过,“如孔文举之乱群…”
4、杂谈
小青年爱听历史,到场的还是这么多年轻人。说道连环画比有价值的书更贵,大概是由市场价值决定的。这个行为跟求知本身没有关系。
那个蹬三轮的小伙被复旦破格录取,古文字研究的俩泰斗给教育部同写推荐信。非常励志的故事。
求知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无关。推荐鲁迅先生的书,死火。
学习历史不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章法,没有人可以给你开出一个合适的书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点,然后专心去研究,每天花半个小时去看。看上半年,多用心思考,也许就从渐悟到顿悟了。
现实跟历史是无法分割的,上次去台湾开会交流,台湾学者认为现在国内的国学热是相关部门的引导,其实这是民众自发的,反而相关部门才是跟在民众后面赶,当然偶尔会出点力。
现实中,强权要妥协,弱势一方也要妥协。朝代的更替,却也没见迎来一个更好的。要想把历史一刀切全部否认,只能回到100年前。这100年也恰好证明了,想脱离传统颠覆历史,创造一个全新的不曾存在的制度是不可能的。
没有哪一个国家,一旦遇到现实中的问题,就去历史中找答案。我们是例外。
宋代历史长河中,很多用金钱买和平,相比用战争换和平,其实是更高的政治智慧。而如今,想完全切去腐烂的部分是不可能的,那只会造成新的赢家大通吃,问题会以另一种形式诞生。
说司马光是保守派,但是他提出的改革建议却比王安石的更具可行性。
活动地址:http://www.douban.com/event/19884477/
活动笔记:
历史角度旋转180度 重新解读三国
讲者:姜鹏,宋代思想史研究学者
书籍:一个傀儡的力量 三国前史
历史学十二讲,政治的架构,三国志,三国演义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司马光对世界的认知)
对同一个人物的解读需要不同的书来比对着看
历史被人选择性的记录下来,所以历史是史料学吗?
我们所关心的历史都是我们感兴趣的。
并非存在的都是历史,历史是考据学?是解释学?
客观存在+主体视角=历史认识
考据可以改变解释,但只有具有解释功能的考据才有意义,即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产生影响。
从汉献帝的角度解读三国
重说汉献帝的动机,历史关怀和当下关怀
小处不可随便,不可随处小便。资治通鉴对汉献帝的描述是从各种史书中拼凑而来的,但是却拼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三国演义,故事可能不真实,如关公形象的虚构,但确实精英史学家们的正统观。如,将刘备作为最高道德者的代表。文学与历史已经无法分清楚。
历史的书写方式,如,史记,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史,以时间来描述。
汉献帝的生平都散落在角落中。甚至小注中。
“纠正”历史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观,并且是切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三者是统一的。
汉献帝,从神坛走下来,把自己的成果让给别人,被认为妇人之仁,这是现代人不认可的选择。也是多数人的历史观。如同先生所说,我们的历史观逃不出成王败寇。
与现代的成功学完全不一样,如让自己孩子来掩盖自己的不成功。
利与义的争端和争论在现代已经完全消失。如,朱熹和陈亮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讨论。
现代的学者,只讨论计划生育和转基因的问题。
对现代人来说,做事的价值必须有利,才真正有价值。
晓松说。高晓松说历史,找钱文忠做历史顾问。高晓松讲了一年历史忽然问姜鹏,历史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最后经过讨论,决定说历史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历史。
对历史的解读就是自我认知的提升。读书做笔记。
汉献帝,晋献公,献,有开疆扩土的意思,极对国家有贡献。曹魏对他的解释。汉献帝还活着时,刘备就给他一个谥号,汉愍帝,愍,悲哀可怜的意思。
汉献帝8岁上位。14岁的哥哥被逼退位。两人被宦官劫持,董卓赶到洛阳之后,看到两个小王子,哥哥被吓哭,刘协表现非常镇定,将两人从被朝臣劫持到逃回来至遇到董卓的事情全部一一道来。刘协也受到汉灵帝的喜欢,亦得到董卓的看好。
汉灵帝,何皇后善妒,屠夫的女儿,女王型。汉献帝的母亲只是卑微的美人。为保住孩子,在何皇后面前服毒自杀,汉献帝由他的奶奶带大。
董卓到达长安之后,一年后被半路杀掉,以汉献帝久病宴朝臣的名义,王允将其杀掉。,郭汜和李傕的叛乱,那一年少雨天灾,长安城的谷子5万一斗,汉献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决定开官仓赈济百姓。但是派人开仓之后,每天仍然有人饿死,汉献帝觉得由问题。派人去查?找人来问?如果有效就不需要有中纪委了。
汉献帝突然通知所有大臣到殿开会,然后将五升大米和五升豆子一起熬粥,熬完汉献帝不发一言就走了。然后,刘爱将派去赈灾的官员侯问叫来问话。意思就是,长安城中有多少人,每次运出去的米能熬出多少粥i?为什么饿死的人数没变?开仓的,放粮的,熬粥的,谁贪的多?刘爱问了侯问之后,问汉献帝该怎么做。汉献帝让打侯问打50大板,让侯问继续赈灾。那一年他14岁。不让长安城的恐怖气氛更加浓重。
董卓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才是东汉灭亡的契机,即与各诸侯的联络都断掉了。任何一次王朝的更替和垮台,都不是农民阶级起义导致的,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导致的。群众的力量都会变成统治阶级内部某些人的利用工具。汉献帝8、9岁,就密谋逃回去。董卓死后,他一直想着回洛阳。终于,他回去了,史书上记载,甲子日帝出宣平门。但是,那一年并没有甲子日。汉献帝到达洛阳之后,又是第二年甲子日,即在路上走了一年。这一路上,跟军阀发生过两次大战,都没有阻扰汉献帝东归的脚步。这两次大战,汉献帝都没有离开他的士兵,坚决跟士兵在一起。落难天子的尊严。他不愿离开百官。最后在曹操的帮助下,回到洛阳。
如果汉献帝没有回到洛阳,我们将不知道曹操这个人。汉献帝东归,是非常重要的一笔。但是到洛阳之后,因为董卓离开之前将洛阳全部一把火烧掉。所以不适合做都。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
曹操是唯一一个,从汉献帝在长安时,就不停去朝贡。所有动过汉献帝的人,都被消灭掉了。只有曹操始终坚信,汉献帝不可以取代。孙策也是抱有同样想法。
汉献帝回到洛阳之后,诸侯开始来朝,重新开始创建中央集权。
孙策当年还不到20岁,就统治了他父亲留下的部队。孙策坚决不允许袁竖称帝,并写了2000多字的文章来反对,多人合抱竹简。汉献帝主动去找他,并封他为骑都尉,再次封其为民汉将军。现代史的基础就是,抹黑曹操。
战争双方从来没有好人和坏人,顺应老百姓看书的想法。
张昭,是孙权最怕的人,孙策临终前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孙权跟张昭赌气这件事,八千子弟兵全部死掉。
张昭反对打赤壁战,他跟孙策是同时一派,他认为不可违皇权。认为赤壁之战曹操背后站着汉献帝。赤壁之战,实际上就是独立派和统一派的对立。所以当时孙权手下有两派不同的意见。
刘备跟汉献帝的亲戚关系,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他从来没有见过汉献帝。刘备不可靠。
汉献帝和曹操的关系。
宋朝对历史的解读,跟我们平时所看的都不一样。简单的成功失败,不能看懂历史。
提问环节:
1、所有的人都想撒谎,所有的人都在撒谎,所以最后谁都没有撒谎成功。因为不同的对立者,撒谎产生的破绽不一样。
把某一时间的所有事件都汇集在一起,然后再来进行总结。
学数学学不下去,就转历史系。
“如果汉献帝没有将帝位禅让给曹丕,那么,最后谁会可能成为我们说的坏人。”
“我从来都是被统治阶级,无法揣测统治阶级的意图。就像我们总是想有钱人怎么生活,那是没法想象的。”
如果没有曹丕,另外三人谁是大反派?如果汉献帝不禅让,也有牌可打,但是汉献帝没有必胜的把握。汉献帝的禅让是在曹丕最弱的时候。因为汉献帝最会利用手中的拍,如曹丕的弟弟曹彰。所以,最后还是曹丕是反派,因为他是跟汉献帝捆绑在一起的。汉献帝本身的正统性决定他不会被人当做坏人。所以汉献帝注定不会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曹丕注定被当做坏人,充当奸角。
2、三国志的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态写此书的?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是不善于行军打仗的,陈寿以曹魏为正统,因为他生活在西晋,而西晋是从曹魏发展而来的。
司马懿跟曹操曾经同殿为臣。
三国志中,总体来说是比较客观也比较公平的,但是文章也有一个在现在看来不太好的缺点,就是文笔极其简雅,多一字少一字都会有失文意。
史书中,司马光最为突出。
司马光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不是随便写的。虽然他拿到的都是别人的史料,写出来的却是他自己的话。
3、三国之中谁跟曹操最像?
(我小声嘀咕,孙策。然后,姜老师反问道:“孙策?不是,他就是一个冒险主义者,当然不是说他是投机分子。不过他最后就是死在毛线上。”の,捂脸,我很喜欢孙策,回头好好看看为啥我不觉得他爱冒险。)
诸葛亮和曹操都坚持法治,只是一个善文一个善武。在整个三国中,只有这两个人的治国理念是相同的。而且两人对待孔融的态度也是相同的,曹操杀了孔融,而诸葛亮也曾说过,“如孔文举之乱群…”
4、杂谈
小青年爱听历史,到场的还是这么多年轻人。说道连环画比有价值的书更贵,大概是由市场价值决定的。这个行为跟求知本身没有关系。
那个蹬三轮的小伙被复旦破格录取,古文字研究的俩泰斗给教育部同写推荐信。非常励志的故事。
求知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无关。推荐鲁迅先生的书,死火。
学习历史不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章法,没有人可以给你开出一个合适的书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点,然后专心去研究,每天花半个小时去看。看上半年,多用心思考,也许就从渐悟到顿悟了。
现实跟历史是无法分割的,上次去台湾开会交流,台湾学者认为现在国内的国学热是相关部门的引导,其实这是民众自发的,反而相关部门才是跟在民众后面赶,当然偶尔会出点力。
现实中,强权要妥协,弱势一方也要妥协。朝代的更替,却也没见迎来一个更好的。要想把历史一刀切全部否认,只能回到100年前。这100年也恰好证明了,想脱离传统颠覆历史,创造一个全新的不曾存在的制度是不可能的。
没有哪一个国家,一旦遇到现实中的问题,就去历史中找答案。我们是例外。
宋代历史长河中,很多用金钱买和平,相比用战争换和平,其实是更高的政治智慧。而如今,想完全切去腐烂的部分是不可能的,那只会造成新的赢家大通吃,问题会以另一种形式诞生。
说司马光是保守派,但是他提出的改革建议却比王安石的更具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