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和张爱玲
原帖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268532/?start=0#557625360
其实我非常喜欢王小波;张爱玲我欣赏她的文彩,但从没喜欢过她的精神,因为有种特别无力宿命的感觉。
王小波评张爱玲小说,说这幽闭的情绪害人害己,这是千真万确。所以张爱玲遭遇的爱情,最后的死亡,也全部符合她个人的戏路。
所有挺张爱玲的人,精神上是和张爱玲有共鸣的。哀怨的人多了,文化氛围就不健康了。王小波这么一个乐天达观开阔的人,看着能不来气吗。
而自恋/自怜型的人,对幽闭型小说简直无法抗拒,因为就像看恐怖电影似的,知道,啊,不会有人来救你的了,你们都封闭在一个岛上,你们注定完蛋,看看你怎么死,死的越难看,我就越爽,因为故事里的人越是被虐,越让观影者觉得,嗯,我还没死,真是万幸!或者另一种想法是,我就是悲情女主角,即使我在现实中多么不得志,在故事里我就是我的主角,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虽然你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英雄。
这么理性的王大Geek,即使能理解小资的哼哼唧唧,叫他写,他怕是吐血三升,也写不出来。
但是,这种小说,也实在只是代表着某一种类型。
这是那个错误的时代造成的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张爱玲只是因为击中了大多数人的心事,投射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苦痛,所以有如此多的受众。如果那个年代的女性都有林徽因的成长环境,你觉得大家还会受落张爱玲的小说吗?
张爱玲的小说里的人物,不知能不能套用亦舒的话说,是美则美矣,没有灵魂。但,你绝不能剥夺一个人纯粹地追求美(感官刺激)的权利,尤其是当对方连其他选项的存在都还不知道的情况下。老练如亦舒笔下的人物,过的是心狠手辣的现代女性生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非常强大,而在某些泛黛玉迷的眼里,又少了一份不顾一切的狂狷灵气。此事古难全。
于是科学家吐槽深黑系女小资,就像个科学家对嗑药青年说:“你这样一点建设性都没有”,然后嗑药青年没准儿还要白他一眼说:“我可爽歪歪了,你管得着”。
其实我非常喜欢王小波;张爱玲我欣赏她的文彩,但从没喜欢过她的精神,因为有种特别无力宿命的感觉。
王小波评张爱玲小说,说这幽闭的情绪害人害己,这是千真万确。所以张爱玲遭遇的爱情,最后的死亡,也全部符合她个人的戏路。
所有挺张爱玲的人,精神上是和张爱玲有共鸣的。哀怨的人多了,文化氛围就不健康了。王小波这么一个乐天达观开阔的人,看着能不来气吗。
而自恋/自怜型的人,对幽闭型小说简直无法抗拒,因为就像看恐怖电影似的,知道,啊,不会有人来救你的了,你们都封闭在一个岛上,你们注定完蛋,看看你怎么死,死的越难看,我就越爽,因为故事里的人越是被虐,越让观影者觉得,嗯,我还没死,真是万幸!或者另一种想法是,我就是悲情女主角,即使我在现实中多么不得志,在故事里我就是我的主角,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虽然你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英雄。
这么理性的王大Geek,即使能理解小资的哼哼唧唧,叫他写,他怕是吐血三升,也写不出来。
但是,这种小说,也实在只是代表着某一种类型。
这是那个错误的时代造成的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张爱玲只是因为击中了大多数人的心事,投射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苦痛,所以有如此多的受众。如果那个年代的女性都有林徽因的成长环境,你觉得大家还会受落张爱玲的小说吗?
张爱玲的小说里的人物,不知能不能套用亦舒的话说,是美则美矣,没有灵魂。但,你绝不能剥夺一个人纯粹地追求美(感官刺激)的权利,尤其是当对方连其他选项的存在都还不知道的情况下。老练如亦舒笔下的人物,过的是心狠手辣的现代女性生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非常强大,而在某些泛黛玉迷的眼里,又少了一份不顾一切的狂狷灵气。此事古难全。
于是科学家吐槽深黑系女小资,就像个科学家对嗑药青年说:“你这样一点建设性都没有”,然后嗑药青年没准儿还要白他一眼说:“我可爽歪歪了,你管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