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中知憾,憾中求真——写在什洛莫•敏茨与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音乐会后
乐中知憾,憾中求真——写在什洛莫•敏茨与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音乐会后
文/ 张舒然
当下上海的音乐生活已不仅可用丰富一词形容,更谈得上“高端”。国际一流的音乐家和团体不时造访,听众也日渐挑剔,对大牌音乐家趋之若鹜。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作为本地学生团体,平日不受听众特别重视似乎也在理。因有著名小提琴家什洛莫•敏茨的合作,10月25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的这场音乐会又变得引人注目起来。当晚,许知俊带领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绎德彪西《牧神午后》、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莉叶》、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
在指挥许知俊的打磨下,上音青年学子给人以驾驭经典作品的精致成熟之气,张弛有度,颇具严谨之风。《牧神午后》彰显出对印象派作品的十足把握,色彩丰富,亦不失层次,但指挥对音量控制过于谨慎,温婉有余却略失大气。《罗密欧与朱莉叶》将“神父引子”、“爱情主题”、“决斗主题”三大主题的叙事性发展构思再现得相当准确,尤将“爱情”与“决斗”两大主题的戏剧性演绎得张力十足,表现出一种均衡、富有趣味的声音品质。弦乐声部作为传统优势,自不在话下;长笛与单簧管在独奏声部中所饱含的音乐性常给人以小小惊喜;铜管声部明亮稳重,很具推动力。虽偶有失误,面对铜管弱势现实,已难能可贵。
什洛莫•敏茨演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看点所在。比起当今盛行的华丽炫目风格,什洛莫•敏茨内敛的音色富有深度与意蕴,更需要回味,其来自内心的天才音乐感无可匹敌,而勃拉姆斯在该作中显见的贝多芬影响也正需要敏茨这样的声音——既内敛含蓄,又不失力量感。本场音乐会中,无愧于“金左手”的美誉,什洛莫•敏茨展现了流畅、准确的大师级技巧,乐句呼吸感极富品味。但不知为何敏茨在演奏时将琴弦较高了约半度,导致音准时有偏差,影响音色的呈现,导致音乐不够舒展,颇为遗憾。在加演拉威尔《茨冈舞曲》时才恢复神韵,一向稳重的敏茨酣畅淋漓、激情四溢甚有顿地之势。
这场学生与大师的合作并不如想象中完美。有趣的是预知的不足中不乏精彩,本该完美的却有遗憾。这也提醒了我们的听众,青年学子纵有不足也不见得“不忍卒听”,明星人物也毋需过度迷信。当我们的听众不再那么刻意追求大师明星时,那才是真正理解音乐的时刻,也是艺术之乐趣与真实所在。
(载于《文汇报》2013年10月27日 第2版)
文/ 张舒然
当下上海的音乐生活已不仅可用丰富一词形容,更谈得上“高端”。国际一流的音乐家和团体不时造访,听众也日渐挑剔,对大牌音乐家趋之若鹜。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作为本地学生团体,平日不受听众特别重视似乎也在理。因有著名小提琴家什洛莫•敏茨的合作,10月25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的这场音乐会又变得引人注目起来。当晚,许知俊带领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绎德彪西《牧神午后》、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莉叶》、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
在指挥许知俊的打磨下,上音青年学子给人以驾驭经典作品的精致成熟之气,张弛有度,颇具严谨之风。《牧神午后》彰显出对印象派作品的十足把握,色彩丰富,亦不失层次,但指挥对音量控制过于谨慎,温婉有余却略失大气。《罗密欧与朱莉叶》将“神父引子”、“爱情主题”、“决斗主题”三大主题的叙事性发展构思再现得相当准确,尤将“爱情”与“决斗”两大主题的戏剧性演绎得张力十足,表现出一种均衡、富有趣味的声音品质。弦乐声部作为传统优势,自不在话下;长笛与单簧管在独奏声部中所饱含的音乐性常给人以小小惊喜;铜管声部明亮稳重,很具推动力。虽偶有失误,面对铜管弱势现实,已难能可贵。
什洛莫•敏茨演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看点所在。比起当今盛行的华丽炫目风格,什洛莫•敏茨内敛的音色富有深度与意蕴,更需要回味,其来自内心的天才音乐感无可匹敌,而勃拉姆斯在该作中显见的贝多芬影响也正需要敏茨这样的声音——既内敛含蓄,又不失力量感。本场音乐会中,无愧于“金左手”的美誉,什洛莫•敏茨展现了流畅、准确的大师级技巧,乐句呼吸感极富品味。但不知为何敏茨在演奏时将琴弦较高了约半度,导致音准时有偏差,影响音色的呈现,导致音乐不够舒展,颇为遗憾。在加演拉威尔《茨冈舞曲》时才恢复神韵,一向稳重的敏茨酣畅淋漓、激情四溢甚有顿地之势。
这场学生与大师的合作并不如想象中完美。有趣的是预知的不足中不乏精彩,本该完美的却有遗憾。这也提醒了我们的听众,青年学子纵有不足也不见得“不忍卒听”,明星人物也毋需过度迷信。当我们的听众不再那么刻意追求大师明星时,那才是真正理解音乐的时刻,也是艺术之乐趣与真实所在。
(载于《文汇报》2013年10月27日 第2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