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少成多
类似“笨鸟先飞”、“积少成多”、“水滴石穿”这类的成语,大意就是指如果自己在哪个方面没有出众的能力,就要善于主动地去做,不断的积累,最后达到质变。有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一粒沙子不是沙堆,两粒沙子也不是沙堆,十粒、百粒、千粒直至万粒沙子是否就是沙堆了呢?我们无法确认到底是哪一个沙粒的增加让整个沙群变成了沙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之前的积累,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性质的改变的。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在采访时说:我每天都坚持写作,就像我每天都坚持散步一样。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将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事情简单地、反复地实践着。
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Simon,与合作者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Simon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与5.3。Simon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 rule),Simon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到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对于任何领域的练习,尽管达到专家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不一定都是10年,这和平均到每天练习的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对小提琴的练习,如果要达到专家水平,基本要积累1000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每天刻意、刻苦地练3小时,要经过10年才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其他技能的练习或许比10000小时少,或许比10000小时多,不过,这种成就的水平直接受制于练习的强度和时间。
技能领域的练习如此,知识领域的积累也一样。要想在某个知识领域达到专家的水平,就要不断的获取相关知识,尽管我们不清楚一个人在知识领域从新手到专家具体需要多少个小时,但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设置来看,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博士五年,即十二年的时间才可以认为这个人掌握了这个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网络、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按一天有效学习3小时计算,至少要经过13000个小时才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读在这个领域中潜心研究了十年、二十年的学者写的书,而不是某些年轻人依靠良好的文笔而写的“鸡汤”的缘故了。
10000小时的积累看似很多很久,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体会到当达到100小时、500小时、1000小时、3000小时、5000小时时所带来的成就感。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去做,就一定会达成理想。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在采访时说:我每天都坚持写作,就像我每天都坚持散步一样。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将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事情简单地、反复地实践着。
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Simon,与合作者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Simon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与5.3。Simon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 rule),Simon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到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对于任何领域的练习,尽管达到专家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不一定都是10年,这和平均到每天练习的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对小提琴的练习,如果要达到专家水平,基本要积累1000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每天刻意、刻苦地练3小时,要经过10年才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其他技能的练习或许比10000小时少,或许比10000小时多,不过,这种成就的水平直接受制于练习的强度和时间。
技能领域的练习如此,知识领域的积累也一样。要想在某个知识领域达到专家的水平,就要不断的获取相关知识,尽管我们不清楚一个人在知识领域从新手到专家具体需要多少个小时,但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设置来看,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博士五年,即十二年的时间才可以认为这个人掌握了这个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网络、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按一天有效学习3小时计算,至少要经过13000个小时才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读在这个领域中潜心研究了十年、二十年的学者写的书,而不是某些年轻人依靠良好的文笔而写的“鸡汤”的缘故了。
10000小时的积累看似很多很久,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体会到当达到100小时、500小时、1000小时、3000小时、5000小时时所带来的成就感。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去做,就一定会达成理想。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