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书评]题于“三言二拍”的赠言
My Dear:
这次送你“三言二拍”是因为我依然记得这个系列的书带给我的深切的感动与亢奋的思索,我愿与你分享这一切。
看这一系列的故事时,我的感觉和阅读现代小说是很不一样的。若论文字技艺,谋篇布局,这些白话小说中的最优秀者在今天也是乏善可陈的。甚至有一些拙劣之作,实可视作白日梦般的幻想付之一笑即可。
只是,若是只如此这般阅读的话,那实在是糟蹋这书了。“三言二拍”的意义绝不在此。起码,我在这些或好或劣的故事里,感悟到了以下的内容:
1.我第一次与历史中的小人物如此的亲近。我一直以为,一本本书里住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次的阅读,便是与这些鲜活的人们的一次次私晤。可是,中国的历史,或是其他经典作品里所住着的,多是大写的“人”,乃是当时代最不朽或最卑鄙者。任我怎样保持清醒的大脑,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良好的判断,我与这些作为个人来说在同辈中属于最优秀者的人依然段位相差悬殊,对他们,是须仰视才见的。可在“三言二拍”中,我感到了,我在融入。我乃小民,对历史中的小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着这些小民,使得我在阅读史书时,不再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而是有了一种熟悉与了然在心里。时间流逝造成的历史隔膜在这里被打破了。
2.我大量、反复的体验了普通小民的普通情感,有若目睹地感受到了他们柔顺的姿势,或者说,柔顺地倔强的姿势。近日在读《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苏格拉底在与伊苏的谈话中说,真正的哲人不是我,而是你,是你们,是你们诗人,诵诗人,演戏人(大意如此)。我在读“三言二拍”时体会到的却是,真正最富有智慧,最懂得生活的哲学的人,乃是乡间野老、市井小民,而不是那些甚么“家”。所谓的“家”们,往往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钻了牛角尖,远不如小民们来得直截了当。在自命不凡的人眼中,小民是懦弱的,没有原则的,永远都不够坚定的,没有个性的,没有思想的。他们忽略了小民心中的爱,忽略了小民心中最朴素的情感诉求。小民期期艾艾,患得患失,终日诚惶诚恐,从另一个角度看,岂不是认真努力的生活?小民遇事便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从另一个角度看,难道不是一种识大体,顾大局的大度?小民对一丝丝温情的贪恋,即便明知不过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也死命的抓住,从另一个角度看,岂不是对人间真情的珍惜与勇敢付出?看过这些故事后,我是有些懵的。我在想的是:有些看似永远正确的观点,其实并不如我们想的那样正确。红尘之外望红尘,只见红尘滚滚。可红尘之内呢?一张张面庞或痴或狂,一个个人儿或疯或颠,有人摇曳生姿,有人飘然若仙。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在活着,都在努力的生活。可是,努力不代表要太过使劲。太使劲了,生命的弦绷太紧了,就离曲终人散也不远了。人还是应该对自己好点的。该懈怠时懈怠,该软弱时软弱,柔顺的倔强,狡黠的坚持,方是小民的本色。
3.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我们自己?在此书之前,我所读的中国古书里,住着的多是“大人”,作品自是极好的。好到我常忘了普通的小民们。在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精神便开始恍惚了:我们的文化中,对普通人的关注始终是缺位的!我们所受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给我们的,也多是如何努力成为高、大、全的人,而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普通人(越是高阶的人越是关注普通人,但角度不同)。可是呢,其实我们从来就是不高、不大、不全的。我们是残破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如何面对这样的我们?现代的人多迷茫,自我,而固执。我们的个性被压抑的太久了,在终于可以有些许的松动时,便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爆发了出来。这样急切地,带着压抑过久的渴求的爆发,使得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浮躁,焦灼,迫不及待地急切的气息。人们的神经因而过于的刚硬,甚至有些歇斯底里了。人们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过度膨胀的自我意识麻痹了真正的自我意识。我在网上看见过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就算我是一只癞蛤蟆,我也不愿娶一只母癞蛤蟆”。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由于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人们总是倾向于去追求不属于自己,或者在常人眼中自己很难得到的东西。如果深究这背后的思想基础,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鸿鹄之志”的另一版本,但这也并不妨碍我将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称为浮躁的,功利的,带着过于急切的热望,濒于疯狂与毁灭的社会。当然,只要人类不曾灭亡,社会就不会灭亡,只是会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形态。会灭亡的,会在灭亡的恐怖气氛中疯狂的,乃是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茫然无措的我们。然而只要肉体依然存在,心还在跳动,我们还在呼吸,我们也是不会灭亡的。只是虚的东西有时就是会战胜实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令我们颠倒梦想,心生恐怖。心亡了,身体还在,我们是存在,灭亡,还是新生?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任着自己做蛤蟆,那我们的社会就成为蛤蟆的社会了。在这一点上,“三言二拍”中的人物们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典范:热爱并不那么完美的我们与周围的人。我们真的不需要对自己以及别人要求太高(当然也不能太低)。宽容与怜悯,慈悲与同情乃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我们实在应该将这样的情感用于自己,然后由己及人。其实,作为个体我们并不优秀,作为民族我们也并不优秀。我们真的一直就很普通,我们身边的人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是。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这一切,不惮于去热爱如此平凡的我们,并以此为荣。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里所缺乏的。只有不以不伟大,不高尚为耻了,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宽容与进步了。(目前这一点上我们的社会是有进步的,只是某些方面进步的不够,某些方面却矫枉过正了。一世之风的建立,从来就不是一马平川的事情。)
4.这个社会从未更好或更坏,只是我们以为如此罢了。中国人自古就有人常叹人心不古,王安石也曾喟叹“世风日以薄”。却也有人讥讽厚古薄今的,鲁迅也曾撰文说其实古人并不厚道。从不轻下定论的我也因而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了一贯的墙头草作风。后来方才悟到原来我们的社会并未改变甚么,只是我们以为她在变罢了。世态总是炎凉的,而人间也总是充满了温情的。只是记忆总是会篡改事实的真相,把过去粉饰地更加美好些,而面对现状时,悲伤的人总爱咒骂,快乐的人却无暇赞美,因而现实总是丑陋的。当然一时的好坏总是有的,只是这“一时”实在过于短暂,几可忽略不计。打个比方吧,社会好坏的变化或许有,但绝非潮涨潮落那样明显,而是微波在荡漾。人生代代其实只相似。
5.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我们自己?这一问题是我在读了每本书之后都会思考的,甚至说我每时每刻都在直接或间接的思考这一问题也不为过。因为我是一个很实用主义的人,我所思考的问题最终都会落到实际中来,用以解决实际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是必得做些甚么才可以的,可我并不能令除我以外的任何人去做任何事,因而尽管无济于事,尽管我的企图心还要大些,我所仅能做的,便是认真地在思考清楚了其他的问题后,扪心自问:我能做甚么?我应该成为怎样的我自己?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自己,古之圣贤们也都用语言与实践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可是我非圣贤,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因为我知道自己根本做不到。我自私,我卑鄙,我愚蠢。我任性而傲慢,狂妄又自大。我还懒惰。当然,这些品性都是相对而言的。若是将我放在普通的人群中,你会发现实在找不出甚么合适的词来形容我。卑鄙的词对我来说太卑鄙了,高尚的词对我来说太高尚了,太过中性的词用了之后你又会发现其实跟没有用过一样。我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太普通了。可我也仅有这样的一个我了。我也只能以这样的我为凭籍,在社会的战场打拼,在人生的路上狂奔;我也只能一这样的我为依托,经历所有的风风雨雨,承接这个世界赋予我的点滴温暖。你知道吗,每次我在思考我当成为怎样的我自己时,总是会首先回到我是怎样的人的问题,然后不停地要求自己去热爱这样的我。我相信的是否定始于肯定,改变的需求源自热爱的欲望。一个人如果只是挑剔地看着自己,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意欲全面改变,那么他最终只能陷入自卑,堕落,自暴自弃。而他一旦学会了欣赏自己,就会明白如何保全自己的优点,如何修正缺点,如何看待自己。并不是所有的缺点都是缺点、所有的缺点都需要改正的。有些书因为这样那样的缺点流露出了人们心底的真性情,比如说“三言二拍”。有些人则因为这样那样的缺点而真实,而可爱,比如我。一个个的人犹如一块块天然的玉石,如何加工需视材质而定论。对于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我们自己这样的问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到底是怎样的我们自己。
6.我们应该如何待人?在思考了以上的问题之后,这个问题是很好回答的。待人如待己即可。不过,要注意的是,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行为标准去要求所有人。我在这里说的待人如待己实是爱人如爱己的意思。
以上这些便是我看“三言二拍”所感悟到的部分内容。对这样的书来说,可以思考的角度实在太多了,可供考察的内容也实在太多了。因而我便择了几个有着内在关联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与君共勉。关于这部书,关于这部书的感想,至此也可暂告一个段落了。不过,暂告段落的不过是纸面上的文字罢了,对于思维,对于思考,这只是刚刚开始。毕竟我们只是第一次生活在这世上,人生的经验尚如此的稚嫩,实在并不见得比几百年前的祖宗们高明。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了。而这其中又有相当数量的内容是容不得我们靠着自己的实践经验去摸索着学习的。有些东西实在太珍贵了,即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也不见得定能成功守护的。因而我们亟需大量学习他人的二手经验,以丰富阅历,广博见闻,增加成功的筹码。“三言二拍”本就是作者“意存劝讽”之下的作品,又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在这方面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希望你能从这些书中汲取到智慧与力量,感悟到我所感到的感动。
最后,祝你幸福健康,永远快乐!
友:高粱 敬赠
书于2009年4月13日夜
这次送你“三言二拍”是因为我依然记得这个系列的书带给我的深切的感动与亢奋的思索,我愿与你分享这一切。
看这一系列的故事时,我的感觉和阅读现代小说是很不一样的。若论文字技艺,谋篇布局,这些白话小说中的最优秀者在今天也是乏善可陈的。甚至有一些拙劣之作,实可视作白日梦般的幻想付之一笑即可。
只是,若是只如此这般阅读的话,那实在是糟蹋这书了。“三言二拍”的意义绝不在此。起码,我在这些或好或劣的故事里,感悟到了以下的内容:
1.我第一次与历史中的小人物如此的亲近。我一直以为,一本本书里住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次的阅读,便是与这些鲜活的人们的一次次私晤。可是,中国的历史,或是其他经典作品里所住着的,多是大写的“人”,乃是当时代最不朽或最卑鄙者。任我怎样保持清醒的大脑,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良好的判断,我与这些作为个人来说在同辈中属于最优秀者的人依然段位相差悬殊,对他们,是须仰视才见的。可在“三言二拍”中,我感到了,我在融入。我乃小民,对历史中的小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着这些小民,使得我在阅读史书时,不再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而是有了一种熟悉与了然在心里。时间流逝造成的历史隔膜在这里被打破了。
2.我大量、反复的体验了普通小民的普通情感,有若目睹地感受到了他们柔顺的姿势,或者说,柔顺地倔强的姿势。近日在读《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苏格拉底在与伊苏的谈话中说,真正的哲人不是我,而是你,是你们,是你们诗人,诵诗人,演戏人(大意如此)。我在读“三言二拍”时体会到的却是,真正最富有智慧,最懂得生活的哲学的人,乃是乡间野老、市井小民,而不是那些甚么“家”。所谓的“家”们,往往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钻了牛角尖,远不如小民们来得直截了当。在自命不凡的人眼中,小民是懦弱的,没有原则的,永远都不够坚定的,没有个性的,没有思想的。他们忽略了小民心中的爱,忽略了小民心中最朴素的情感诉求。小民期期艾艾,患得患失,终日诚惶诚恐,从另一个角度看,岂不是认真努力的生活?小民遇事便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从另一个角度看,难道不是一种识大体,顾大局的大度?小民对一丝丝温情的贪恋,即便明知不过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也死命的抓住,从另一个角度看,岂不是对人间真情的珍惜与勇敢付出?看过这些故事后,我是有些懵的。我在想的是:有些看似永远正确的观点,其实并不如我们想的那样正确。红尘之外望红尘,只见红尘滚滚。可红尘之内呢?一张张面庞或痴或狂,一个个人儿或疯或颠,有人摇曳生姿,有人飘然若仙。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在活着,都在努力的生活。可是,努力不代表要太过使劲。太使劲了,生命的弦绷太紧了,就离曲终人散也不远了。人还是应该对自己好点的。该懈怠时懈怠,该软弱时软弱,柔顺的倔强,狡黠的坚持,方是小民的本色。
3.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我们自己?在此书之前,我所读的中国古书里,住着的多是“大人”,作品自是极好的。好到我常忘了普通的小民们。在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精神便开始恍惚了:我们的文化中,对普通人的关注始终是缺位的!我们所受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给我们的,也多是如何努力成为高、大、全的人,而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普通人(越是高阶的人越是关注普通人,但角度不同)。可是呢,其实我们从来就是不高、不大、不全的。我们是残破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如何面对这样的我们?现代的人多迷茫,自我,而固执。我们的个性被压抑的太久了,在终于可以有些许的松动时,便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爆发了出来。这样急切地,带着压抑过久的渴求的爆发,使得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浮躁,焦灼,迫不及待地急切的气息。人们的神经因而过于的刚硬,甚至有些歇斯底里了。人们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过度膨胀的自我意识麻痹了真正的自我意识。我在网上看见过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就算我是一只癞蛤蟆,我也不愿娶一只母癞蛤蟆”。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由于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人们总是倾向于去追求不属于自己,或者在常人眼中自己很难得到的东西。如果深究这背后的思想基础,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鸿鹄之志”的另一版本,但这也并不妨碍我将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称为浮躁的,功利的,带着过于急切的热望,濒于疯狂与毁灭的社会。当然,只要人类不曾灭亡,社会就不会灭亡,只是会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形态。会灭亡的,会在灭亡的恐怖气氛中疯狂的,乃是在这一转换的过程中茫然无措的我们。然而只要肉体依然存在,心还在跳动,我们还在呼吸,我们也是不会灭亡的。只是虚的东西有时就是会战胜实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令我们颠倒梦想,心生恐怖。心亡了,身体还在,我们是存在,灭亡,还是新生?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任着自己做蛤蟆,那我们的社会就成为蛤蟆的社会了。在这一点上,“三言二拍”中的人物们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典范:热爱并不那么完美的我们与周围的人。我们真的不需要对自己以及别人要求太高(当然也不能太低)。宽容与怜悯,慈悲与同情乃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我们实在应该将这样的情感用于自己,然后由己及人。其实,作为个体我们并不优秀,作为民族我们也并不优秀。我们真的一直就很普通,我们身边的人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是。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这一切,不惮于去热爱如此平凡的我们,并以此为荣。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里所缺乏的。只有不以不伟大,不高尚为耻了,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宽容与进步了。(目前这一点上我们的社会是有进步的,只是某些方面进步的不够,某些方面却矫枉过正了。一世之风的建立,从来就不是一马平川的事情。)
4.这个社会从未更好或更坏,只是我们以为如此罢了。中国人自古就有人常叹人心不古,王安石也曾喟叹“世风日以薄”。却也有人讥讽厚古薄今的,鲁迅也曾撰文说其实古人并不厚道。从不轻下定论的我也因而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了一贯的墙头草作风。后来方才悟到原来我们的社会并未改变甚么,只是我们以为她在变罢了。世态总是炎凉的,而人间也总是充满了温情的。只是记忆总是会篡改事实的真相,把过去粉饰地更加美好些,而面对现状时,悲伤的人总爱咒骂,快乐的人却无暇赞美,因而现实总是丑陋的。当然一时的好坏总是有的,只是这“一时”实在过于短暂,几可忽略不计。打个比方吧,社会好坏的变化或许有,但绝非潮涨潮落那样明显,而是微波在荡漾。人生代代其实只相似。
5.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我们自己?这一问题是我在读了每本书之后都会思考的,甚至说我每时每刻都在直接或间接的思考这一问题也不为过。因为我是一个很实用主义的人,我所思考的问题最终都会落到实际中来,用以解决实际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是必得做些甚么才可以的,可我并不能令除我以外的任何人去做任何事,因而尽管无济于事,尽管我的企图心还要大些,我所仅能做的,便是认真地在思考清楚了其他的问题后,扪心自问:我能做甚么?我应该成为怎样的我自己?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自己,古之圣贤们也都用语言与实践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可是我非圣贤,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因为我知道自己根本做不到。我自私,我卑鄙,我愚蠢。我任性而傲慢,狂妄又自大。我还懒惰。当然,这些品性都是相对而言的。若是将我放在普通的人群中,你会发现实在找不出甚么合适的词来形容我。卑鄙的词对我来说太卑鄙了,高尚的词对我来说太高尚了,太过中性的词用了之后你又会发现其实跟没有用过一样。我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太普通了。可我也仅有这样的一个我了。我也只能以这样的我为凭籍,在社会的战场打拼,在人生的路上狂奔;我也只能一这样的我为依托,经历所有的风风雨雨,承接这个世界赋予我的点滴温暖。你知道吗,每次我在思考我当成为怎样的我自己时,总是会首先回到我是怎样的人的问题,然后不停地要求自己去热爱这样的我。我相信的是否定始于肯定,改变的需求源自热爱的欲望。一个人如果只是挑剔地看着自己,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意欲全面改变,那么他最终只能陷入自卑,堕落,自暴自弃。而他一旦学会了欣赏自己,就会明白如何保全自己的优点,如何修正缺点,如何看待自己。并不是所有的缺点都是缺点、所有的缺点都需要改正的。有些书因为这样那样的缺点流露出了人们心底的真性情,比如说“三言二拍”。有些人则因为这样那样的缺点而真实,而可爱,比如我。一个个的人犹如一块块天然的玉石,如何加工需视材质而定论。对于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我们自己这样的问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到底是怎样的我们自己。
6.我们应该如何待人?在思考了以上的问题之后,这个问题是很好回答的。待人如待己即可。不过,要注意的是,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行为标准去要求所有人。我在这里说的待人如待己实是爱人如爱己的意思。
以上这些便是我看“三言二拍”所感悟到的部分内容。对这样的书来说,可以思考的角度实在太多了,可供考察的内容也实在太多了。因而我便择了几个有着内在关联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与君共勉。关于这部书,关于这部书的感想,至此也可暂告一个段落了。不过,暂告段落的不过是纸面上的文字罢了,对于思维,对于思考,这只是刚刚开始。毕竟我们只是第一次生活在这世上,人生的经验尚如此的稚嫩,实在并不见得比几百年前的祖宗们高明。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了。而这其中又有相当数量的内容是容不得我们靠着自己的实践经验去摸索着学习的。有些东西实在太珍贵了,即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也不见得定能成功守护的。因而我们亟需大量学习他人的二手经验,以丰富阅历,广博见闻,增加成功的筹码。“三言二拍”本就是作者“意存劝讽”之下的作品,又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在这方面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希望你能从这些书中汲取到智慧与力量,感悟到我所感到的感动。
最后,祝你幸福健康,永远快乐!
友:高粱 敬赠
书于2009年4月13日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