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15-16(原文对照删减版)
【非不离识,心所法等】
并不是不离开,就是说一切万法都不可能离开了“识”、“心”意识、“所”心态的现状而来的。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
“或转变者”属于识,这个识为能变所变,它是能变的变出来的。“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所以我们内在的心意识在转变。内在心意识转变了以后了,由内就到外,外境界也跟着转变了。转变的境界你不要认为是真的哦,是相似之法。虽然是相似之法,但是外境的境相的确出来。因此叫我们认清楚,没有外物的外境,只有唯心是道、唯心所变。这一段,特别注意,就是心意识转变的道理。就是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诸内识”,要注意这个“诸”字,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意;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等诸内识,“转似我法”,他转变的现象,在表面看起来,好像我……你看,有个东西出来。其实啊,“外境相现”,一有现象出来,就是心外的现象,就是这个识的功能所呈现的外相。这个文字我们弄懂了啊,弄懂了就了解一个道理。
【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此”,这一个,我们内心上、心意识上,能够转变的这个心理的作用,就叫做分别。能够转变就叫做分别。现在我们看玄奘法师《成唯识论》的原文,实在很高明。“此能转变”,不是“所”转变;能、所两个观念搞清楚。这个能转变的心性的功能,这个还属于分别,“即名分别(心)”。一切分别心,“虚妄分别,为自性故”,它自体是空的、不实在,所以叫做妄想,妄想它虚妄、假的,它像水上的泡沫一样,不牢固的。“虚妄分别”,分别心的自性,它无自性,因为它不能够永恒固定地存在,所以它属于虚妄分别,分别心的自性是如此。
可是,你要注意,虽然讲它是虚妄分别,并没有轻视它哦!虚妄是虚妄,分别心这个妄想是虚妄分别,并没有轻视它哦!那这个虚妄分别是什么呢?你回转去,“此能转变”,这个就是心意识的功能作用、本能。
【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
进一步说,“谓”这就是告诉我们,三界一切唯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心,一切是唯心,心的功能以及心所起的现象而造成了这个三界的万法。“此所执境”,可是这个现象是我们唯心所变,有了现象以后,一切凡夫的众生就把外境界抓得牢牢的,所谓“执着”,不能放下,就抓住了。“此所执境”,所执外境以为真实,这个情形就叫做,“名(叫它)所分别”。那么这个心所、心所起的心理作用,“即所妄执,实我法性。”一切众生,把自己心理状态所起的分别心搞不清楚,认为我现在能够思想,我现在还活着有一口气,我就知道,这一个心就是我,认为是实在的我,认为这个才是我的本来
【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
“由此分别”,一般人们凡夫由于这个内心有这个分别心。“变似外境”,都因为自己这个虚妄的妄想,有分别心在里头,自己在里头转变;转变起来呀,有个外境界。“彼所分别”,它所起的这个分别心的作用。“实我法性”,能起分别的,不是所起的现状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这个是本性,“决定皆无”。告诉你,没有一个什么叫本性——空;绝对地告诉你,那是自性空,这样叫做“空”。“实我法性,决定皆无。”这个也空。
【前引教理,已广破故】
一切皆空,诸法无自性。前面所引的佛经、圣教、佛所教化的经典上的道理已经引证“广”,收罗了很多,已经把你的我执、法执、虚妄分别打破了,你应该清楚了。
【是故,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
由这个道理懂了,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识所变。这个唯字、中文这个唯,唯字就是否定一切、肯定自己,否定了一切其他的,肯定自己:就是这个东西,没有第二个。什么是手表?这是手表。你们那里是茶杯、这是扩音器,都不是,唯这个是手表,这是“唯”。“是故一切皆唯”,只有独一无二的一切心意识,其他都是“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识的道理,它有无上的权威,极点的、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建立它的理论,所以“有极成故”,所以叫做“成”(成功了)“唯识论”——成唯识论。那么,这个是讲“唯”。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
他说唯识这个唯,“遮”就是否定,否定了一切的理论、否定了一切法,而建立了这个“唯”,只有这个。“不离识法”,这个是什么?就是心意识这个识,叫做识。识也是个名称啊!
【故真空等,亦是有性。】
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所以你们小乘的罗汉修到了空,你觉得现在我到了家了,明心见性——空,空了。他说你那个“空”就是唯识所变的,就是“有”,它是什么空啊!“空”就是“有”——哎,我有个“空”嘛!你那个“空”就是“有”。也是心意识所变。所以你觉得我现在在虚空中,这个是意识所变的,心所变的,唯心所造。所以说,“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这就属于“有”的性质,你不能说它是空。
【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
这个理你透了,可以修行了。“由斯远离增减”,要不增、不减。所以《心经》上告诉你“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啊!那个是真空,那个是中道。所以,讲教理,一切凡夫众生执著“有”固然不是道,二乘的圣人、罗汉声闻执著“空”也不是道,都还是凡夫,甚至还是外道。所以“由斯远离”,赶快不增不减。这两边,落于两边、落于空也是边见,落于有也是边见。离开增减二边,了解了一切都是唯心所变,才可以修中道义——这是中观,唯识中观、中道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
又提出来问题,他说,佛经上所讲的唯识,你这个宗派,根据哪一个佛说的经典(佛的圣教理)所建立你唯识的道理?
【岂不已说,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礭陈。】
他说这些理由上面都说过了嘛,已经说过还要问。话是说,佛经说了那么多,现在道理也说了那么多,虽然说过了,“未了”你不能透彻地了解,只好再说了。“非破他义”,建立唯识的宗旨,所以“唯”,唯我独尊,只有这个识,这个“唯”字有权威性的。“己义便成”,并不是为了逻辑上否定了其他的道理,我自己的真理就建立——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也有这个意思。“应更礭陈”,他说我现在应当更加进一步地确确实实地告诉你。
【成此教理】
为什么佛法里头有法相唯识这一个宗派学理的成立体系呢?并不是后世的这些大师们好高骛远,都是根据佛说的法。
【如契经说】
如佛经里头讲。《华严经》里头的十地论、《十地经》(《菩萨十地经》)
【三界唯心】
这是《华严经》的话。三界里头就是这个心意识所造。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
这一句话是《解深密经》上讲。
【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阿毗达摩经》又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都由于心意识的转变,随你这个心量垢净(或者是染污,或者是清净)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阿毗达摩经》上说,如果一个大菩萨,修成功成就了四智(四种智慧境界,成道的智慧);那么就可以悟到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以外没有外物。所以唯物的道理是根本不存在的。“悟”,悟到了这个唯识、无境。除了唯心以外,没有外境。
【一、相违识相智。】
譬如我们眼睛看的时候,这是眼识啦,这个作用在看呢;耳朵听,这是耳识。这两个(耳识跟眼识)互相违背了。违背就是矛盾,乃至完全相反。它“相违”,一切相的互相违背,也是唯识的作用。这个唯识、心意识能够了解了一切的矛盾、一切的违背,能够了解一切相,这个智慧叫做“相违识相智”。
【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谓于一处”,在同一个地方,鬼、人、天等,“随业差别”,因为业力果报的不同,“所见各异”,所看到的那个东西不同。如果“境若实有”,假如外境界譬如这个东西你认为是实际的,“此云何成”?那么这个物质为什么看法不同呢?果报不同。
【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
过去的一切如梦,昨天的事如梦,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心里想过去,乃至理想未来,这个是非量境界。但是有没有过去呢?你想过去,过去就出现了;你想未来,未来也出现。其实也无过去、也无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你的境像里梦中都出现,是你的唯心识所造。虽然是梦幻空花、非量的境界,可是呢,他实在有实有吗?非实有。都是心意识的现量境界,“识现可得”。“彼境既无”,真的有一个外面的境界?没有。但是一切是唯识所造。可是当你唯识心意识造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有这个境界。
【自应无倒智】
照这个文字来翻译,自己应该不会去颠倒的。
【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
“谓”,拿白话来翻译,这就是讲;愚夫,我们普通就叫做凡夫、一般人。愚夫是好听,这个是佛学的名词;我们讲很简单、最低级的话,就是说“笨蛋”,啊,一般笨蛋们。假使得到“实境”,什么叫实境呢?就是***,这个人悟到了根,悟到了生命本来,证到了。那么,“彼应”他当时应该自然“成无颠倒”了。无师自通,自然证到了无颠倒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的成就的境界,“不由功用”,不需要用功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有时候偶然得一点清净的境界,心理偶然觉得安宁的境界,是想办法内心上拼命搞修养来的,就是要用功而来。“不由功用,应得解脱”,**是一切解脱了。
【随三智转智】
怎么叫转智?把八识统统转了,平常的心意识转成大智慧光明普耀的境界。那么这“三智转智”是什么“三智转智”呢?
【一随自在者智转智。】
得到大自在的(智慧)。
【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
就是说,得了解脱以后证得心自在的境界,那一定得此心自在了。这是讲,已证得心自在者的菩萨们,“随欲”跟到自己的欲望转变土地、物质等,都可以成功,随时可以做到。
【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如果物理世界、一切的外境界真正是固定的,那怎么样说证到心自在者可以把物理的东西随时(转变)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
“随观察者”,就是讲修定的人,在定中在观察自己心行、心念的起动,明白了、观察得“智”,明白了心念、观念(关键?)在哪里,然后“转智”,把妄想心念转成大彻大悟的般若、菩提。
【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
“谓”是“讲”,“得胜定者”,真正得到入定的人、得到定境界,定境界为什么又加一个字:“胜”定?胜过的,不是凡夫定。如何把心内、心的变动的状况走入止的状况,那才是定。得了定、得到胜定、智慧的成就,修这一种方法的这种人,都会得胜定。“修法观者”,修这一种方法而得到止观成就的人,那他是什么呢?“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定不一定打坐哦!站在那里还是睡着,只要心念一定,观想一个境界,境界就出来。
【境若是实,宁随心转?】
这个境界是虚幻的。你要这个境界怎么样现出来呢?用你心观想去造作出来,造出来的,所以它本空。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
“随无分别智”,意识清明不起妄念了,永远清明,内外空空洞洞这个现象境界,不起分别,意识不动用。“转智”,然后转了。
【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
他说一个人修持到了真正无分别智,第六意识不起作用,譬如念咒、譬如观想都靠第六意识在起用。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作用,这个时候;或者第六意识起分别作用在专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别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别,专一在某一点上;或者是专一在清净上。那么这个时候,譬如念咒、咒也没有,念佛、佛也没有,得清净现量。“起证”就是开始生起次第的道理,开始证到“实无分别”,第六意识真实面、这个清净的一面本来无分别,这个是观察智慧起用。那么如果在这个境界上的话,“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外面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现前。茶杯还是摆在这里呦!扩音器还是在这里呦!——对境无心,不起分别。眼睛看见没有?眼识看见了,没有去计度、分别。这个叫做无分别智的转智。在这个境界慢慢定下去,第七末那识、意之根慢慢转了,然后慢慢转到第八阿赖耶识。所以这是第三种。
【境若是实,何容不现?】
如果外境界是实在的,为什么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面对外境界,外境界都不起,不相干、不应现,在意识状态上不反映出来呢?
【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所以菩萨成就了四智境界的人,对于唯识的真正道理才有决定性的悟进去,才开悟了。
【又,伽他说】
这是偈子,引证佛所说的、在佛经上引证下来的偈子
【心意识所缘】
心分析它的作用叫八个识、阿赖耶识。心的作用中间代表最严重的第六意识,一切万念这个花朵啊,这个反应的作用是“识”,识就有识别、认识外面、了解外面、认识的识一样的作用。缘就是连锁的关系,就像是铁链,像那个圆圈子套起来的一条铁链,一个圈环归一环,这一环又归那一环,这一些很多的环节互相连锁,把它整个地全体的一条铁链一个缘。这个缘就是这个道理,叫攀援,这个缘普通叫做攀援。“心意识所缘”这个缘就是攀援这个意思。
【皆非离自性】
这个所缘境界,都不是离开了自性。什么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也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
依他起性:我们一切众生,心意识的外境这些作用,所有外境界一动,自己失去了定力,都是受外境界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欲望、一切境界都是依他起的,都是靠、由外境界的影响。
遍计所执:所以意识心理作用都是依他而起,它这个外界环境引起。引起了以后呢,形成意识状况——遍计所执。普遍地存在、计度、形成所执,这个观念就抓得很牢。遍计所执,人意识的固执,形成了一个假想的境界,就是物理的世界,也是我们意识的形成。
圆成实性:这个世界心物一元的那个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就是因为依他起、遍计所执等等染污了。现在有个遍计所执就是固执成见,把这些东西拿掉了,自性的光明就出现了。
【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
唯有识,都是唯识所变。
【此等圣教,诚证非一。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此亲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此等正理诚证非一。故于唯识应深信受。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慈尊依此说二颂言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此颂且依染依他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若唯内识似外境起】
这个“内”不是指身体以内的内,如果只把它当身体以内的内,就会搞错了的。就是内心。所以外面的境界“似外境起”,相似的,像外面东西起来。
【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
他说,那么这个世间归纳起来两样东西:有情,就是众生、有生命的。它的“处”(空间、位置)、“时”(时间),两个观念了:处是空间,一;第二个呢,时间;第三个,它的身体。譬如石头有石头的身体,一枝花有一枝花的身体。它的作用,“定不定转”,有时候一定,有时候不一定。
【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像我们做梦的境界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他说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并不是不离开,就是说一切万法都不可能离开了“识”、“心”意识、“所”心态的现状而来的。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
“或转变者”属于识,这个识为能变所变,它是能变的变出来的。“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所以我们内在的心意识在转变。内在心意识转变了以后了,由内就到外,外境界也跟着转变了。转变的境界你不要认为是真的哦,是相似之法。虽然是相似之法,但是外境的境相的确出来。因此叫我们认清楚,没有外物的外境,只有唯心是道、唯心所变。这一段,特别注意,就是心意识转变的道理。就是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诸内识”,要注意这个“诸”字,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意;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等诸内识,“转似我法”,他转变的现象,在表面看起来,好像我……你看,有个东西出来。其实啊,“外境相现”,一有现象出来,就是心外的现象,就是这个识的功能所呈现的外相。这个文字我们弄懂了啊,弄懂了就了解一个道理。
【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此”,这一个,我们内心上、心意识上,能够转变的这个心理的作用,就叫做分别。能够转变就叫做分别。现在我们看玄奘法师《成唯识论》的原文,实在很高明。“此能转变”,不是“所”转变;能、所两个观念搞清楚。这个能转变的心性的功能,这个还属于分别,“即名分别(心)”。一切分别心,“虚妄分别,为自性故”,它自体是空的、不实在,所以叫做妄想,妄想它虚妄、假的,它像水上的泡沫一样,不牢固的。“虚妄分别”,分别心的自性,它无自性,因为它不能够永恒固定地存在,所以它属于虚妄分别,分别心的自性是如此。
可是,你要注意,虽然讲它是虚妄分别,并没有轻视它哦!虚妄是虚妄,分别心这个妄想是虚妄分别,并没有轻视它哦!那这个虚妄分别是什么呢?你回转去,“此能转变”,这个就是心意识的功能作用、本能。
【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
进一步说,“谓”这就是告诉我们,三界一切唯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心,一切是唯心,心的功能以及心所起的现象而造成了这个三界的万法。“此所执境”,可是这个现象是我们唯心所变,有了现象以后,一切凡夫的众生就把外境界抓得牢牢的,所谓“执着”,不能放下,就抓住了。“此所执境”,所执外境以为真实,这个情形就叫做,“名(叫它)所分别”。那么这个心所、心所起的心理作用,“即所妄执,实我法性。”一切众生,把自己心理状态所起的分别心搞不清楚,认为我现在能够思想,我现在还活着有一口气,我就知道,这一个心就是我,认为是实在的我,认为这个才是我的本来
【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
“由此分别”,一般人们凡夫由于这个内心有这个分别心。“变似外境”,都因为自己这个虚妄的妄想,有分别心在里头,自己在里头转变;转变起来呀,有个外境界。“彼所分别”,它所起的这个分别心的作用。“实我法性”,能起分别的,不是所起的现状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这个是本性,“决定皆无”。告诉你,没有一个什么叫本性——空;绝对地告诉你,那是自性空,这样叫做“空”。“实我法性,决定皆无。”这个也空。
【前引教理,已广破故】
一切皆空,诸法无自性。前面所引的佛经、圣教、佛所教化的经典上的道理已经引证“广”,收罗了很多,已经把你的我执、法执、虚妄分别打破了,你应该清楚了。
【是故,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
由这个道理懂了,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识所变。这个唯字、中文这个唯,唯字就是否定一切、肯定自己,否定了一切其他的,肯定自己:就是这个东西,没有第二个。什么是手表?这是手表。你们那里是茶杯、这是扩音器,都不是,唯这个是手表,这是“唯”。“是故一切皆唯”,只有独一无二的一切心意识,其他都是“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识的道理,它有无上的权威,极点的、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建立它的理论,所以“有极成故”,所以叫做“成”(成功了)“唯识论”——成唯识论。那么,这个是讲“唯”。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
他说唯识这个唯,“遮”就是否定,否定了一切的理论、否定了一切法,而建立了这个“唯”,只有这个。“不离识法”,这个是什么?就是心意识这个识,叫做识。识也是个名称啊!
【故真空等,亦是有性。】
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所以你们小乘的罗汉修到了空,你觉得现在我到了家了,明心见性——空,空了。他说你那个“空”就是唯识所变的,就是“有”,它是什么空啊!“空”就是“有”——哎,我有个“空”嘛!你那个“空”就是“有”。也是心意识所变。所以你觉得我现在在虚空中,这个是意识所变的,心所变的,唯心所造。所以说,“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这就属于“有”的性质,你不能说它是空。
【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
这个理你透了,可以修行了。“由斯远离增减”,要不增、不减。所以《心经》上告诉你“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啊!那个是真空,那个是中道。所以,讲教理,一切凡夫众生执著“有”固然不是道,二乘的圣人、罗汉声闻执著“空”也不是道,都还是凡夫,甚至还是外道。所以“由斯远离”,赶快不增不减。这两边,落于两边、落于空也是边见,落于有也是边见。离开增减二边,了解了一切都是唯心所变,才可以修中道义——这是中观,唯识中观、中道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
又提出来问题,他说,佛经上所讲的唯识,你这个宗派,根据哪一个佛说的经典(佛的圣教理)所建立你唯识的道理?
【岂不已说,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礭陈。】
他说这些理由上面都说过了嘛,已经说过还要问。话是说,佛经说了那么多,现在道理也说了那么多,虽然说过了,“未了”你不能透彻地了解,只好再说了。“非破他义”,建立唯识的宗旨,所以“唯”,唯我独尊,只有这个识,这个“唯”字有权威性的。“己义便成”,并不是为了逻辑上否定了其他的道理,我自己的真理就建立——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也有这个意思。“应更礭陈”,他说我现在应当更加进一步地确确实实地告诉你。
【成此教理】
为什么佛法里头有法相唯识这一个宗派学理的成立体系呢?并不是后世的这些大师们好高骛远,都是根据佛说的法。
【如契经说】
如佛经里头讲。《华严经》里头的十地论、《十地经》(《菩萨十地经》)
【三界唯心】
这是《华严经》的话。三界里头就是这个心意识所造。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
这一句话是《解深密经》上讲。
【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阿毗达摩经》又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都由于心意识的转变,随你这个心量垢净(或者是染污,或者是清净)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阿毗达摩经》上说,如果一个大菩萨,修成功成就了四智(四种智慧境界,成道的智慧);那么就可以悟到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以外没有外物。所以唯物的道理是根本不存在的。“悟”,悟到了这个唯识、无境。除了唯心以外,没有外境。
【一、相违识相智。】
譬如我们眼睛看的时候,这是眼识啦,这个作用在看呢;耳朵听,这是耳识。这两个(耳识跟眼识)互相违背了。违背就是矛盾,乃至完全相反。它“相违”,一切相的互相违背,也是唯识的作用。这个唯识、心意识能够了解了一切的矛盾、一切的违背,能够了解一切相,这个智慧叫做“相违识相智”。
【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谓于一处”,在同一个地方,鬼、人、天等,“随业差别”,因为业力果报的不同,“所见各异”,所看到的那个东西不同。如果“境若实有”,假如外境界譬如这个东西你认为是实际的,“此云何成”?那么这个物质为什么看法不同呢?果报不同。
【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
过去的一切如梦,昨天的事如梦,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心里想过去,乃至理想未来,这个是非量境界。但是有没有过去呢?你想过去,过去就出现了;你想未来,未来也出现。其实也无过去、也无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你的境像里梦中都出现,是你的唯心识所造。虽然是梦幻空花、非量的境界,可是呢,他实在有实有吗?非实有。都是心意识的现量境界,“识现可得”。“彼境既无”,真的有一个外面的境界?没有。但是一切是唯识所造。可是当你唯识心意识造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有这个境界。
【自应无倒智】
照这个文字来翻译,自己应该不会去颠倒的。
【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
“谓”,拿白话来翻译,这就是讲;愚夫,我们普通就叫做凡夫、一般人。愚夫是好听,这个是佛学的名词;我们讲很简单、最低级的话,就是说“笨蛋”,啊,一般笨蛋们。假使得到“实境”,什么叫实境呢?就是***,这个人悟到了根,悟到了生命本来,证到了。那么,“彼应”他当时应该自然“成无颠倒”了。无师自通,自然证到了无颠倒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的成就的境界,“不由功用”,不需要用功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有时候偶然得一点清净的境界,心理偶然觉得安宁的境界,是想办法内心上拼命搞修养来的,就是要用功而来。“不由功用,应得解脱”,**是一切解脱了。
【随三智转智】
怎么叫转智?把八识统统转了,平常的心意识转成大智慧光明普耀的境界。那么这“三智转智”是什么“三智转智”呢?
【一随自在者智转智。】
得到大自在的(智慧)。
【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
就是说,得了解脱以后证得心自在的境界,那一定得此心自在了。这是讲,已证得心自在者的菩萨们,“随欲”跟到自己的欲望转变土地、物质等,都可以成功,随时可以做到。
【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如果物理世界、一切的外境界真正是固定的,那怎么样说证到心自在者可以把物理的东西随时(转变)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
“随观察者”,就是讲修定的人,在定中在观察自己心行、心念的起动,明白了、观察得“智”,明白了心念、观念(关键?)在哪里,然后“转智”,把妄想心念转成大彻大悟的般若、菩提。
【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
“谓”是“讲”,“得胜定者”,真正得到入定的人、得到定境界,定境界为什么又加一个字:“胜”定?胜过的,不是凡夫定。如何把心内、心的变动的状况走入止的状况,那才是定。得了定、得到胜定、智慧的成就,修这一种方法的这种人,都会得胜定。“修法观者”,修这一种方法而得到止观成就的人,那他是什么呢?“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定不一定打坐哦!站在那里还是睡着,只要心念一定,观想一个境界,境界就出来。
【境若是实,宁随心转?】
这个境界是虚幻的。你要这个境界怎么样现出来呢?用你心观想去造作出来,造出来的,所以它本空。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
“随无分别智”,意识清明不起妄念了,永远清明,内外空空洞洞这个现象境界,不起分别,意识不动用。“转智”,然后转了。
【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
他说一个人修持到了真正无分别智,第六意识不起作用,譬如念咒、譬如观想都靠第六意识在起用。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作用,这个时候;或者第六意识起分别作用在专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别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别,专一在某一点上;或者是专一在清净上。那么这个时候,譬如念咒、咒也没有,念佛、佛也没有,得清净现量。“起证”就是开始生起次第的道理,开始证到“实无分别”,第六意识真实面、这个清净的一面本来无分别,这个是观察智慧起用。那么如果在这个境界上的话,“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外面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现前。茶杯还是摆在这里呦!扩音器还是在这里呦!——对境无心,不起分别。眼睛看见没有?眼识看见了,没有去计度、分别。这个叫做无分别智的转智。在这个境界慢慢定下去,第七末那识、意之根慢慢转了,然后慢慢转到第八阿赖耶识。所以这是第三种。
【境若是实,何容不现?】
如果外境界是实在的,为什么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面对外境界,外境界都不起,不相干、不应现,在意识状态上不反映出来呢?
【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所以菩萨成就了四智境界的人,对于唯识的真正道理才有决定性的悟进去,才开悟了。
【又,伽他说】
这是偈子,引证佛所说的、在佛经上引证下来的偈子
【心意识所缘】
心分析它的作用叫八个识、阿赖耶识。心的作用中间代表最严重的第六意识,一切万念这个花朵啊,这个反应的作用是“识”,识就有识别、认识外面、了解外面、认识的识一样的作用。缘就是连锁的关系,就像是铁链,像那个圆圈子套起来的一条铁链,一个圈环归一环,这一环又归那一环,这一些很多的环节互相连锁,把它整个地全体的一条铁链一个缘。这个缘就是这个道理,叫攀援,这个缘普通叫做攀援。“心意识所缘”这个缘就是攀援这个意思。
【皆非离自性】
这个所缘境界,都不是离开了自性。什么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也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
依他起性:我们一切众生,心意识的外境这些作用,所有外境界一动,自己失去了定力,都是受外境界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欲望、一切境界都是依他起的,都是靠、由外境界的影响。
遍计所执:所以意识心理作用都是依他而起,它这个外界环境引起。引起了以后呢,形成意识状况——遍计所执。普遍地存在、计度、形成所执,这个观念就抓得很牢。遍计所执,人意识的固执,形成了一个假想的境界,就是物理的世界,也是我们意识的形成。
圆成实性:这个世界心物一元的那个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就是因为依他起、遍计所执等等染污了。现在有个遍计所执就是固执成见,把这些东西拿掉了,自性的光明就出现了。
【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
唯有识,都是唯识所变。
【此等圣教,诚证非一。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此亲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此等正理诚证非一。故于唯识应深信受。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慈尊依此说二颂言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此颂且依染依他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若唯内识似外境起】
这个“内”不是指身体以内的内,如果只把它当身体以内的内,就会搞错了的。就是内心。所以外面的境界“似外境起”,相似的,像外面东西起来。
【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
他说,那么这个世间归纳起来两样东西:有情,就是众生、有生命的。它的“处”(空间、位置)、“时”(时间),两个观念了:处是空间,一;第二个呢,时间;第三个,它的身体。譬如石头有石头的身体,一枝花有一枝花的身体。它的作用,“定不定转”,有时候一定,有时候不一定。
【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像我们做梦的境界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他说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