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亡来敲门
曾去北京玩的一天清晨坐地铁,发现车厢里都是老人,后来打听原来他们要去通州区一个菜市场,那里的菜最便宜,通常能把全京城的老人汇集于此。在老家经常听说老人为了购买超市打折的鸡蛋,凌晨起来就去排队。原来生活在皇城脚下的老人也不过如此。有一年我在南京玄武湖畔晨练,周围也都是老人,时不时偷听他们聊天,他们大都聊某某药有什么好处,一天要吃多少饭,做多少运动,如何休息等。他们的关注点都是生命如何延续,如何在多一轮心跳和呼吸,在多吃一口饭。除此之外,我在也没有发现有意思有情趣的内容。感觉这些退休下的老人,和在乡下看到的那些孤独至死的老人气息上都是差不多的。
突然发现活下去并没有什么牛逼之处,单纯的延续寿命并不能让生命更加丰富。夕阳和暮年并不值得眷顾。甚至有种怪异的想法:“寿者多辱”。这里并不是对老人的不敬,而是从另一个层面思考生与死。
当你能感觉自己长命百岁,家人和朋友都能健康常在,你大可不必在此思考的行列,但当我们遭受疾病、迫害、甚至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要折寿。谈论死亡你可不要觉得晦气,因为越逃避死亡,就会越恐惧死亡。
庄子妻子死,庄子没哭,反而鼓盆而歌,世人不解。庄子曰:“顺应自然,何悲之有,哭泣死者已没有意义,生者何必要自我欺骗”。据说大象死前半个月,会意识到死亡已经找上来了,然后会独孤平静的面向它、走向它、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
在看一位海外的华人写的散文透露,在国外的居民社区周围你可以看到或大或小成群的墓地,很多墓前杂草丛生,即不显得肃穆,也不会觉得恐怖凄凉。在一堆死人周围,能确凿的感受到自己在活着。然而,在我们生活周围确找不到这样自然安详的地方,我们是极力回避死亡的念头,我们厌恶去思考从“死”里获取对生命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来。
来到一座座城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坐落在市中心有一个公共悼念场地——大屠杀纪念馆。倒不是多么仇恨日本兵,只是你亲眼看到躺在那里的垒垒白骨,触动是很深的,你会突然想大哭一场,你会确切的感觉你还活着,你会不想走,想多陪一陪能够让冤魂入睡。我离开还会在心中萌动,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大饥荒纪念馆、文革‘纪念馆、六‘四纪念馆。虽然对那一幕幕真实发生的死亡,国外有专门性的网站进行悼念,但总是没有物理意义的纪念馆看的真切和深刻。
我一直相信,只有对死亡充满敬畏的人才会真诚的热爱生命,才会对它到来不会畏惧、愤怒。事实上,我们周遭每天都会发生,生命的消遁、虚弱和干涸,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关于死亡的书,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另一本是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他们都知道自己死期将至,都很坦然的面对死亡。恰巧两人生前都生活工作在上海,都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有一次去上海我还特意过路去看一看瑞金医院,那是诠释生命的地方。
我既不相信“寿者多辱”,也不相信“天才短命”。但单纯的长寿确实不算什么本事。活到98岁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到老了只会向当局谄媚。与他同时代的的民国学者相比,文人风骨相差甚远。晚死的梁思成比早死的林徽因除了多几次羞辱在也没什么了。因此,命运无所谓不公,只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对有意义的事便是。
最考验人的不是飞来横祸突然死去。而是你知道自己死期将至,等待着生命的一天天消融,在新浪微博看到一个ID叫鲁若晴的女孩,她躺在都患有白血病的病床里,看到病友就在身边去世。写道:“呆呆看你照片许久,哭着哭着我就笑了,不难过了,我知道你只是病太痛先去那里过另一种生活,总有一天我会陪着你,我们还住在同一屋檐下”。每一个生命都是易碎的,当每一个生命遭遇劫难,我们可否尝试着剖开自己的心,那里也许是无人倾诉的痛苦和对死亡无边的恐惧,也许是忍受身体上的一轮又一轮的痛苦,也许是生命能量都燃烧殆尽的释然和坦怀。但不管如何,我们都休谈命运是否公道,因为生活本来就如此。
李银河在丈夫离世十多年,每天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回忆王小波无不平静的说,只是同到达一个地方,他比我先去,我比他晚到几十年而己。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鼓盆而歌,那种对生命的超然与大度。
珍惜每一次心跳,感激看到每天升起的太阳,感激你闻到的花香和泥土的味道。百无聊赖的时光是乏味的,不要幻想老了晒晒太阳、搓搓麻将,那种生活能过是一种福气,不能过也罢。
突然发现活下去并没有什么牛逼之处,单纯的延续寿命并不能让生命更加丰富。夕阳和暮年并不值得眷顾。甚至有种怪异的想法:“寿者多辱”。这里并不是对老人的不敬,而是从另一个层面思考生与死。
当你能感觉自己长命百岁,家人和朋友都能健康常在,你大可不必在此思考的行列,但当我们遭受疾病、迫害、甚至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要折寿。谈论死亡你可不要觉得晦气,因为越逃避死亡,就会越恐惧死亡。
庄子妻子死,庄子没哭,反而鼓盆而歌,世人不解。庄子曰:“顺应自然,何悲之有,哭泣死者已没有意义,生者何必要自我欺骗”。据说大象死前半个月,会意识到死亡已经找上来了,然后会独孤平静的面向它、走向它、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
在看一位海外的华人写的散文透露,在国外的居民社区周围你可以看到或大或小成群的墓地,很多墓前杂草丛生,即不显得肃穆,也不会觉得恐怖凄凉。在一堆死人周围,能确凿的感受到自己在活着。然而,在我们生活周围确找不到这样自然安详的地方,我们是极力回避死亡的念头,我们厌恶去思考从“死”里获取对生命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来。
来到一座座城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坐落在市中心有一个公共悼念场地——大屠杀纪念馆。倒不是多么仇恨日本兵,只是你亲眼看到躺在那里的垒垒白骨,触动是很深的,你会突然想大哭一场,你会确切的感觉你还活着,你会不想走,想多陪一陪能够让冤魂入睡。我离开还会在心中萌动,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大饥荒纪念馆、文革‘纪念馆、六‘四纪念馆。虽然对那一幕幕真实发生的死亡,国外有专门性的网站进行悼念,但总是没有物理意义的纪念馆看的真切和深刻。
我一直相信,只有对死亡充满敬畏的人才会真诚的热爱生命,才会对它到来不会畏惧、愤怒。事实上,我们周遭每天都会发生,生命的消遁、虚弱和干涸,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关于死亡的书,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另一本是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他们都知道自己死期将至,都很坦然的面对死亡。恰巧两人生前都生活工作在上海,都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有一次去上海我还特意过路去看一看瑞金医院,那是诠释生命的地方。
我既不相信“寿者多辱”,也不相信“天才短命”。但单纯的长寿确实不算什么本事。活到98岁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到老了只会向当局谄媚。与他同时代的的民国学者相比,文人风骨相差甚远。晚死的梁思成比早死的林徽因除了多几次羞辱在也没什么了。因此,命运无所谓不公,只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对有意义的事便是。
最考验人的不是飞来横祸突然死去。而是你知道自己死期将至,等待着生命的一天天消融,在新浪微博看到一个ID叫鲁若晴的女孩,她躺在都患有白血病的病床里,看到病友就在身边去世。写道:“呆呆看你照片许久,哭着哭着我就笑了,不难过了,我知道你只是病太痛先去那里过另一种生活,总有一天我会陪着你,我们还住在同一屋檐下”。每一个生命都是易碎的,当每一个生命遭遇劫难,我们可否尝试着剖开自己的心,那里也许是无人倾诉的痛苦和对死亡无边的恐惧,也许是忍受身体上的一轮又一轮的痛苦,也许是生命能量都燃烧殆尽的释然和坦怀。但不管如何,我们都休谈命运是否公道,因为生活本来就如此。
李银河在丈夫离世十多年,每天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回忆王小波无不平静的说,只是同到达一个地方,他比我先去,我比他晚到几十年而己。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鼓盆而歌,那种对生命的超然与大度。
珍惜每一次心跳,感激看到每天升起的太阳,感激你闻到的花香和泥土的味道。百无聊赖的时光是乏味的,不要幻想老了晒晒太阳、搓搓麻将,那种生活能过是一种福气,不能过也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