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
咸丰丁寨曲江河畔有文峰塔,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有幸见过两次,但都是在纸上——最初是在《咸丰县丁寨区教育志》(1986年编)的封面上,但见塔高6层,呈六角形,每层均飞檐翘角,很是壮美,顶部则如一宝葫芦直指苍穹。
后来,又在画家杨名贵的一幅水彩写生画上看到了更加真实的文峰塔。由此画可知文峰塔其实还有一个基座,上面有4层塔身,顶端是4个串在一起的如算盘珠子一般的装饰(或许其中更有深意),珠子上方还有一根“坚针”直刺青天。从画面上看,基座与每一层塔身的高度应该是一致的;基座6个棱与地面是垂直的,4层塔的每个面与基座呈大约15度角倾斜,由下而上形成一个尖锐的三角形。曾就丁寨文峰塔询问过杨名贵先生,因为他上世纪50年代也曾在丁寨中学任教。他告诉我,文峰塔当时矗立在曲江街头一块稻田之中,仅有一条狭窄的田埂通向塔,或许是熟视无睹,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人去瞻仰文峰塔。虽然留下了这幅水彩写生,他自己也很遗憾没有走近文峰塔去仔细观察鉴赏过它,因此对于文峰塔,他也说不出任何细节。
在丁寨中学任教时,我曾无数次听上了年纪的人说:“可惜文峰塔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当时并不很理解说话人的心情,只是觉得,古迹被毁很可惜,如今回头追寻文峰塔,才感到欲拾起一片记忆的落叶竟然那么艰难。
对丁寨文峰塔的记载,《咸丰县志》里只有十分吝啬的几个字。我甚至没有查到它修建于哪一年,是否也像昔日的培英书院一样系乡绅捐资所建,民国时期在丁寨小学任教的魏廷焕老先生所编写的《乡土教材》(民国三十二年编)中关于建筑物部分中提到:“至近代建筑物,如文峰塔,卓然如笔,亦很可观。”
塔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至佛教传入的东汉时期。它最早用于存放僧侣的“舍利”、遗骸或遗物,供奉佛像或经卷。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赋予它超越佛教范畴的人文魅力。许多普通的塔,因承载了浓郁的文化而声名远播。如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因存唐玄奘从印度取回的真经,历经千年仍游人不绝;杭州西子湖畔的雷峰塔,因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成为爱情悲剧的象征。据查,文峰塔也称“文风塔”、“文笔塔”、“风水塔”等,是14世纪以来道教风水学说与封建科考制度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修建文峰塔,意在“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是标志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建筑。不能亲眼目睹,也就无法用更多的文字对丁寨文峰塔进行描述。然而既有此塔,则肯定寄寓着丁寨文风的兴盛。如今丁寨集镇的所在地,许多年前曾是一片泽国。明洪武年间,丁氏从江西迁入天上坪的光竹岭扎寨,丁寨因此得名。清初,沼泽逐渐干涸,原天上坪的丁寨也因此下迁至今日的曲江河畔。自清初始,丁寨文化日渐发达,康熙年间丁寨有了第一个岁贡生魏应忠。丁寨一带土地肥沃,人口集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之前,有识之士为了培养子弟,自己在家设馆,或合伙纳师设馆,或从外地接先生设馆,因此在丁寨一带出现了一些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如徐平南、陈用之、秦海峰、刘忍斋、秦生之、魏廷焕等。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朝到民国初,丁寨有塾师154人之多。道光二十年乡内士绅捐资修造培英书院,则成为丁寨文化的一个聚焦点,培英书院因此被誉为丁寨文化的摇篮。因培英书院是义学,远近乡民皆可就近入学。有了培英书院的教化,丁寨文风日渐兴盛。至清中、清末,丁寨境内可谓群儒荟萃。据不完全统计,有文举人1人、文举副榜1人、试举3人、太学生14人、孝廉方正2人、贡生36人、从九1人、廪生2人、文秀才57人、武秀才27人、增生2人、监生3人、童生6人。
抗战时期,丁寨文化非但未受摧残,相反出现兴旺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前线学校西迁,省立巴东初中迁入丁寨官坝,方便了当地学生就近入学,而随校迁来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为丁寨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民国时期,丁寨就曾涌现出了28名大学生,其中3人还分别留学法国、日本和意大利。我们因此而记住了中国航空第一人秦国镛,也记住了咸丰第一位女大学生丁奕荫。
丁寨文峰塔修建于何时?未见具体记载。有幸的是,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文峰塔见证了丁寨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且值得欣慰的是,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丁寨文化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鼎盛和辉煌。而十年浩劫对文化的残酷扫荡,让轰然倒下的文峰塔最终成为曲江河畔的一声叹息。
曲江河涛声依旧,而那座我不曾见过的文峰塔,永远只能靠想象了。
http://www.enshi.cn/20080521/ca128553.htm
有幸见过两次,但都是在纸上——最初是在《咸丰县丁寨区教育志》(1986年编)的封面上,但见塔高6层,呈六角形,每层均飞檐翘角,很是壮美,顶部则如一宝葫芦直指苍穹。
后来,又在画家杨名贵的一幅水彩写生画上看到了更加真实的文峰塔。由此画可知文峰塔其实还有一个基座,上面有4层塔身,顶端是4个串在一起的如算盘珠子一般的装饰(或许其中更有深意),珠子上方还有一根“坚针”直刺青天。从画面上看,基座与每一层塔身的高度应该是一致的;基座6个棱与地面是垂直的,4层塔的每个面与基座呈大约15度角倾斜,由下而上形成一个尖锐的三角形。曾就丁寨文峰塔询问过杨名贵先生,因为他上世纪50年代也曾在丁寨中学任教。他告诉我,文峰塔当时矗立在曲江街头一块稻田之中,仅有一条狭窄的田埂通向塔,或许是熟视无睹,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人去瞻仰文峰塔。虽然留下了这幅水彩写生,他自己也很遗憾没有走近文峰塔去仔细观察鉴赏过它,因此对于文峰塔,他也说不出任何细节。
在丁寨中学任教时,我曾无数次听上了年纪的人说:“可惜文峰塔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当时并不很理解说话人的心情,只是觉得,古迹被毁很可惜,如今回头追寻文峰塔,才感到欲拾起一片记忆的落叶竟然那么艰难。
对丁寨文峰塔的记载,《咸丰县志》里只有十分吝啬的几个字。我甚至没有查到它修建于哪一年,是否也像昔日的培英书院一样系乡绅捐资所建,民国时期在丁寨小学任教的魏廷焕老先生所编写的《乡土教材》(民国三十二年编)中关于建筑物部分中提到:“至近代建筑物,如文峰塔,卓然如笔,亦很可观。”
塔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至佛教传入的东汉时期。它最早用于存放僧侣的“舍利”、遗骸或遗物,供奉佛像或经卷。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赋予它超越佛教范畴的人文魅力。许多普通的塔,因承载了浓郁的文化而声名远播。如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因存唐玄奘从印度取回的真经,历经千年仍游人不绝;杭州西子湖畔的雷峰塔,因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成为爱情悲剧的象征。据查,文峰塔也称“文风塔”、“文笔塔”、“风水塔”等,是14世纪以来道教风水学说与封建科考制度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修建文峰塔,意在“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是标志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建筑。不能亲眼目睹,也就无法用更多的文字对丁寨文峰塔进行描述。然而既有此塔,则肯定寄寓着丁寨文风的兴盛。如今丁寨集镇的所在地,许多年前曾是一片泽国。明洪武年间,丁氏从江西迁入天上坪的光竹岭扎寨,丁寨因此得名。清初,沼泽逐渐干涸,原天上坪的丁寨也因此下迁至今日的曲江河畔。自清初始,丁寨文化日渐发达,康熙年间丁寨有了第一个岁贡生魏应忠。丁寨一带土地肥沃,人口集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之前,有识之士为了培养子弟,自己在家设馆,或合伙纳师设馆,或从外地接先生设馆,因此在丁寨一带出现了一些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如徐平南、陈用之、秦海峰、刘忍斋、秦生之、魏廷焕等。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朝到民国初,丁寨有塾师154人之多。道光二十年乡内士绅捐资修造培英书院,则成为丁寨文化的一个聚焦点,培英书院因此被誉为丁寨文化的摇篮。因培英书院是义学,远近乡民皆可就近入学。有了培英书院的教化,丁寨文风日渐兴盛。至清中、清末,丁寨境内可谓群儒荟萃。据不完全统计,有文举人1人、文举副榜1人、试举3人、太学生14人、孝廉方正2人、贡生36人、从九1人、廪生2人、文秀才57人、武秀才27人、增生2人、监生3人、童生6人。
抗战时期,丁寨文化非但未受摧残,相反出现兴旺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前线学校西迁,省立巴东初中迁入丁寨官坝,方便了当地学生就近入学,而随校迁来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为丁寨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民国时期,丁寨就曾涌现出了28名大学生,其中3人还分别留学法国、日本和意大利。我们因此而记住了中国航空第一人秦国镛,也记住了咸丰第一位女大学生丁奕荫。
丁寨文峰塔修建于何时?未见具体记载。有幸的是,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文峰塔见证了丁寨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且值得欣慰的是,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丁寨文化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鼎盛和辉煌。而十年浩劫对文化的残酷扫荡,让轰然倒下的文峰塔最终成为曲江河畔的一声叹息。
曲江河涛声依旧,而那座我不曾见过的文峰塔,永远只能靠想象了。
http://www.enshi.cn/20080521/ca128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