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战队》 导演访谈

针对范霍文美国时期电影的评论轨迹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一开始,总是被斥责以空洞愚蠢。但假以时日,却总能以相同的名义获得救赎,“这是一部因太过聪明含蓄而导致其中的颠覆性不能被当时的影评界立刻把握的辛辣讽刺剧”。甚至那部《星河战队》,也被重新评定为范霍文最愤怒、最具思想性的讽刺作品之一。该片以极端保守主义文本为底料,重新加工调配一番后陡变为鞭挞美国外交政策以及军工集团剥削根基的檄文。但在1997年,此片被影评界嗤之以鼻,甚至更被彻底误读为在替暴力背书!很少有导演能如此执着地被主流所误读。 (节译汇总。问题并非来自同一访谈) 问:为了拍摄像《星河舰队》这样的电影,你是否先卖给公司一部有关大虫子的电影,然后再偷偷插入一些讽刺性评论? 答:我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因为它们已经在剧本中!电影能够拍成是因为当时索尼高层人士一个接一个的变动。先是迈克不见了,马克来了,然后鲍勃又来了。陆陆续续总共变动了五六位。我认为他们根本没看过剧本。最讽刺的是剧本从一开始那些东西就在,而他们可能根本没注意过,或者根本没仔细读过剧本。当时,其中有一个算是真正知道这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但在我开拍之前,他就离职了。然后又一拨人进来。我其实是从高层更迭的迷宫中侥幸蒙混过关。等他们明白的时候,电影已拍完了。所以不是我对他们撒了谎,而是那些讽刺性东西原本就在剧本里。所有调侃法西斯主义或法西斯分子,进而映射到美国社会的某些方面,这些东西统统都在剧本里。 问:你会把这部电影和当下这场战争联系起来吗?现实看上去真得好像正在按照剧本在演绎! 答:嗯,如果你对此片感觉不错,你可以称其具有预言性。但我们从没把它当做一种警示。当年只是看到了一个很军国色彩的东西,很右翼,感觉有点法西斯趋向,于是感觉能以讽刺或其他含义对其嘲讽一把,当然,需要构思一个未来的时代情景。当时新保守主义写过很多文章,我认为其中一些为我所用,还有一些是自己亲眼得见的。尽管当时是克林顿执政,但那些东西还是影影绰绰的存在着。我把它们摘了出来。因为我看到了,为之困扰。但展示的方式是较游戏式的,是置于影片叙事潜层中的。当然,故事讲的是,“让我们参战吧,为国捐躯!”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并不是我对后克林顿时代的某些现实有着先见之明。之所以它能够成为一种预言,只是由于我们当时根据自己看到一些东西做出某种想象和推演,结果最终不幸变为了现实。 问:这电影真的极具颠覆性。已经成为酷片经典。但它好像在圈内被严重误读? 答:这种惩罚,真的很可怕!华盛顿时报当时有篇文章,还不是影评,而是社论式的。文章说这电影宣扬法西斯,编剧导演都是新纳粹。别管他写了些什么,总之我们被狠狠惩罚到了。因为文章在影片上映之前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媒体。所以欧洲人还没看,都已经把此片视作一部新纳粹电影。当然,它不是!非但不是,而且刚好相反!结果,害的我们去欧洲宣传此片时,到处跟人解释这不是一部纳粹电影,特别在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此外还要不停的与报纸舆论作战。反复说明说这电影只是用到法西斯形象,是借莱妮·里芬斯塔尔的形象去指出一种法西斯倾向的状况。 问:影片中的暴力遭到了影评界的口诛笔伐。然而之前不久另一部取材于过去真实事件的战争电影,片中的暴力镜头也不少,却鲜有类似的评论发生。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影评界会将你的电影视作为一种冒犯而挞伐,相反,却将斯皮那片中的暴力视作是一种艺术表达呢?(全场笑) 答:这个问题,你得去问美国电影协会(MPAA)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们当时通过审查的很辛苦。但我个人认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星河战队是非真实的。而抢摊诺曼底,却是真的!所以你就可以说,那么多人死了没啥问题。而总没有人去过某某星球,并死在那里吧?所以如果不是真事,那就不能真去表现有人很惨烈地死去。如果是真的,你就可能走的更远。因为你可以说,“这些人为祖国而牺牲!” 问:为什么你的反讽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机械战警和星河战队中,反讽似乎如此明显,可有些人就是没有感受到。 答:反讽是门失传的艺术。在美国挖苦有人懂,但美国人对于什么是反讽却不是特别精通。我这辈子都在用反讽。 ……
-
Klee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9-28 14:46:55
-
R2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01 15:16:59
-
文森特九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01 12:27:27
-
Solidibiz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01 00:35:08
-
Holme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31 23:13:51
-
谋杀电视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31 23:08:46
-
游来游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31 22:53:10
-
三川大地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31 22:16:41
-
汽车大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0-31 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