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西出阳关——罗布泊#中国的美#
2013年10月
没有故事的远方好像从一夜无梦中醒来,时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罗布泊是我西域之行中的一个梦。
对旅行,我始终抱两种态度:享乐和探索,显然,罗布泊之行是一次探索之旅。西部之行有别于之前在欧洲时所体会的文化差异、在非洲时的跨界遥望、东南亚度假时的浪漫惬意、游走于中国东部扑面而来的日新月异,所呈现的是属于这个国度独有的深邃,这片土地的一呼一吸都与我的血脉相关联,这里的一切都给我频繁涉足中国西部无数个理由。属于我的旅行有三分之二是在中国,中国旅行的三分之二是去西部,那里有太多值得探寻的过往与憧憬。
据我所知,身边朋友对罗布泊的了解一方面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片鲜为人知的地方变成了令人难忘的丰碑;另一方面则来自1980年的一次事故,时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彭加木于6月17日在罗布泊进行考察时不幸失踪,至今下落不明,这加深了罗布泊的神秘感,也因此涌现出很多关于这片土地的遥远记忆和离奇传说;还有一方面,楼兰,或许这个名字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个西域古国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而如今却仅仅是两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字,就如塞外戈壁上的海市蜃楼,只在前往罗布荒原旅人们飘渺的思绪中稍作停留。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去罗布泊,答案很简单,渴望更多的了解我所生活的这个国家。中国很大、历史悠久,毕竟这是一片生养我的土地,对她的过去和未来我都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存在又消失的记忆。就像我们总是在回忆中思考一样,我愿意去触碰那些曾经,罗布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段,从河南到帕米尔,2006年至今我一段一段分别去探访、去感受。遗憾的是,我能参考的关于西部无人区的早期资料均出自非中国人的纪录,那些在上世纪初或更早时候对此区域进行过深度考察的人多数来自欧洲,他们的考察和记录令人敬佩,也让人遗憾,中国西部的大部分区域对国人来说陌生的有些不可思议。
从库尔勒出发,大约400多公里,那里有个在地图上不被察觉的名字——米兰。它的不为人知有两个原因,1、如今有一个更广泛被使用的名字“36团”。2、那段失落的文明米兰古城对现代人来说实在有些陌生。这里被我们选作此次进入罗布泊的起点,我的罗布泊之行也因为这个小地方而增添了许多欢乐的符号,比如:在这个枣子成熟的季节欢快的果园采摘、闯入马鹿驯养基地与鹿共舞。旅行,总因为无数意外的收获而让人倍感余韵悠长,虽然他们的存在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偏离主题,但,正是因为将这片最后的绿洲作为参照物,罗布泊的荒芜与干涸更令人触目惊心。此次穿越罗布泊耗时并不长,从进到出不过2、3天,从库尔勒请的向导李老师有过40多次进入罗布泊的经验,因此不论是最初确定行程还是抵达米兰筹备供给,我始终没有将这次穿越定义为探险,在我的概念里探险还是另一个范畴的行为,也许2011年的阿尔金山穿越算,这次却不算。
进入罗布泊,视线里少了绿洲对眼睛的滋养,更没有那些耀眼又孤芳自赏的胡杨,这是一片荒芜到极致的盐壳湖盆,目之所及完全没有生命迹象。风,无情的让空气产生巨大的力量,却又无法用肉眼去捕捉,站在荒漠中,任空间无限放大,自我无限缩小,成为一粒微尘,罗布泊的尘若有似无,特别是秋天。
对于罗布荒原是“生命禁区”这一说法,如今看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现在的罗布泊镇作为钾盐矿的生活供给区打破了这一说法,虽然一切物资全靠外界输入,至少让这片荒漠有人居住和工作了,当然这片土地上仍旧没有其他生命迹象,除了人类。人类的存在一定是暂时的 ,罗布泊镇如符号一般,代表着人迹的存在,就像在沙漠腹地发现的一串脚印或一根火柴。
在罗布泊扎营是件令人兴奋的事,空旷和虚无的底色中,各种奇思妙想都会涌入脑海,罗布泊 的风和繁星下突然出现的蘑菇云,会让人产生莫名的恐惧,夜幕降临之后狂躁的风抚摸帐篷时粗鲁的令人不安,也许它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招呼远方的人,说着你永远无法理解的语言,就像时间那一端的楼兰,即便是遗留的文字也无法真正与现代人进行沟通,你听不出那风声里是不是有楼兰人的哭诉。
在罗布泊扎营的一个凌晨,天还没有亮,帐篷外的风较前一晚小了很多,轻柔的若有似无,我记得这一天是姥姥去世5周年的祭日,梦飘然而至,梦中的我也身处旅途,在一片从未抵达过的旷野,被长途跋涉的疲惫感折磨之后,我意外的看到姥姥微笑的面孔,她安详如从前的样子,站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庭院里,那笑容勾起我无尽的思念,睁开睡眼,泪流满面。曾有人猜测,罗布泊在磁场方面具有特殊性堪称陆地上的百慕大三角,若果真如此,我或许在某一瞬间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掌握,出逃到另一个世界了。于是,与姥姥的这样一种偶遇,让我始终对罗布泊心怀感激,面对虚无,心却是满溢的。
在罗布泊的行进中常会视觉疲劳,于是头脑反而格外清醒敏锐,更何况明知道危险无处不在,人为的、非人为的。多年的西部旅行经历使我懂得危险并不可怕,特别是在这种没有人迹的地方,危险往往来自旅人本身的恐惧和疏忽,最难战胜的永远是人,尤其是自我。在路上,有燃烧之后遗留在荒漠里的汽车残骸,有其他旅人狼狈的站在翻车现场焦灼沮丧的眼神,甚至还听向导提及不久前在这里走失的徒步探险者,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间。那种时候,虽然太阳仍旧高悬在头顶,依然豁达明媚,忧伤却挥之不去,无边无际的笼罩着所有人。
雅丹,罗布泊边缘最典型的地貌,在这次旅行中我们路过处于罗布泊东北方向的白龙堆,这里是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古时的丝绸之路从白龙堆穿过,直到唐代仍有商贾穿行,在《大唐西域记》等典籍中这里常被提及,是传说中有鬼怪出没的险恶之地,直到现在这里仍旧是罗布泊中的高危区域之一,一片高耸的土台群分布其中,据说当沙暴降临的时候,被困其中的人九死一生。站在雅丹林立的巨大沟槽中,飓风肆虐,由东北向西南经年累月雕琢侵蚀着这片泛着银白光泽的陡壁之丘。白龙堆雅丹是最常发现文物的地方,东北方的戈壁滩上至今仍有古道依稀可见,听向导说,沿着古道一路走去,捡到古钱的可能性很大,他就曾捡到过。
出罗布泊的路漫长却有瑰丽的山脉相伴,没有植被,居然壮丽无比。当湖盆中无尽的地平线渐渐融入山脉的线条,远方的山以斑斓的色彩迎面而来,这是一种梦境中常有的色彩,语言在这个时候果然排不上用场,只能微微眯起干涩的双眼,在视觉的严重倦怠之后,迎接冲击。
感谢与我和我先生一起进入罗布泊的四位旅伴,没有你们的支持和信任对我来说便意味着无尽的遗憾,当然,我的向导李老师是最终促成我顺利穿越罗布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我们不是第一次合作,因为合作,我一次比一次更对他刮目相看。必须承认,在对中国西部无人区的探索中李老师从来都扮演着谦和沉默的导师角色,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对西部文化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是户外探险方面的经验,从来都让我受益匪浅。
走出罗布泊抵达哈密的那天,向导李老师接到杨镰老师的电话,据说他刚到若羌,准备进入罗布泊。之前杨先生在大连的讲座被错过了,没想到这次的新疆之行又与他相隔了一个罗布泊的距离,或许是缘分没到。国内对西域研究相对落后,但就深度而言绝不逊色于之前那些西方探险家,这其中最让我钦佩和喜爱的便是杨先生,几乎积齐了他所有的著作,也正是在他的观点指导下我数次入疆,期待有朝一日能与他聊一聊这片广袤的疆域和我身处其中时的感受。
没有故事的远方好像从一夜无梦中醒来,时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罗布泊是我西域之行中的一个梦。
对旅行,我始终抱两种态度:享乐和探索,显然,罗布泊之行是一次探索之旅。西部之行有别于之前在欧洲时所体会的文化差异、在非洲时的跨界遥望、东南亚度假时的浪漫惬意、游走于中国东部扑面而来的日新月异,所呈现的是属于这个国度独有的深邃,这片土地的一呼一吸都与我的血脉相关联,这里的一切都给我频繁涉足中国西部无数个理由。属于我的旅行有三分之二是在中国,中国旅行的三分之二是去西部,那里有太多值得探寻的过往与憧憬。
据我所知,身边朋友对罗布泊的了解一方面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片鲜为人知的地方变成了令人难忘的丰碑;另一方面则来自1980年的一次事故,时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彭加木于6月17日在罗布泊进行考察时不幸失踪,至今下落不明,这加深了罗布泊的神秘感,也因此涌现出很多关于这片土地的遥远记忆和离奇传说;还有一方面,楼兰,或许这个名字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个西域古国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而如今却仅仅是两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字,就如塞外戈壁上的海市蜃楼,只在前往罗布荒原旅人们飘渺的思绪中稍作停留。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去罗布泊,答案很简单,渴望更多的了解我所生活的这个国家。中国很大、历史悠久,毕竟这是一片生养我的土地,对她的过去和未来我都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存在又消失的记忆。就像我们总是在回忆中思考一样,我愿意去触碰那些曾经,罗布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段,从河南到帕米尔,2006年至今我一段一段分别去探访、去感受。遗憾的是,我能参考的关于西部无人区的早期资料均出自非中国人的纪录,那些在上世纪初或更早时候对此区域进行过深度考察的人多数来自欧洲,他们的考察和记录令人敬佩,也让人遗憾,中国西部的大部分区域对国人来说陌生的有些不可思议。
从库尔勒出发,大约400多公里,那里有个在地图上不被察觉的名字——米兰。它的不为人知有两个原因,1、如今有一个更广泛被使用的名字“36团”。2、那段失落的文明米兰古城对现代人来说实在有些陌生。这里被我们选作此次进入罗布泊的起点,我的罗布泊之行也因为这个小地方而增添了许多欢乐的符号,比如:在这个枣子成熟的季节欢快的果园采摘、闯入马鹿驯养基地与鹿共舞。旅行,总因为无数意外的收获而让人倍感余韵悠长,虽然他们的存在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偏离主题,但,正是因为将这片最后的绿洲作为参照物,罗布泊的荒芜与干涸更令人触目惊心。此次穿越罗布泊耗时并不长,从进到出不过2、3天,从库尔勒请的向导李老师有过40多次进入罗布泊的经验,因此不论是最初确定行程还是抵达米兰筹备供给,我始终没有将这次穿越定义为探险,在我的概念里探险还是另一个范畴的行为,也许2011年的阿尔金山穿越算,这次却不算。
![]() |
![]() |
进入罗布泊,视线里少了绿洲对眼睛的滋养,更没有那些耀眼又孤芳自赏的胡杨,这是一片荒芜到极致的盐壳湖盆,目之所及完全没有生命迹象。风,无情的让空气产生巨大的力量,却又无法用肉眼去捕捉,站在荒漠中,任空间无限放大,自我无限缩小,成为一粒微尘,罗布泊的尘若有似无,特别是秋天。
![]() |
![]() |
对于罗布荒原是“生命禁区”这一说法,如今看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现在的罗布泊镇作为钾盐矿的生活供给区打破了这一说法,虽然一切物资全靠外界输入,至少让这片荒漠有人居住和工作了,当然这片土地上仍旧没有其他生命迹象,除了人类。人类的存在一定是暂时的 ,罗布泊镇如符号一般,代表着人迹的存在,就像在沙漠腹地发现的一串脚印或一根火柴。
![]() |
在罗布泊扎营是件令人兴奋的事,空旷和虚无的底色中,各种奇思妙想都会涌入脑海,罗布泊 的风和繁星下突然出现的蘑菇云,会让人产生莫名的恐惧,夜幕降临之后狂躁的风抚摸帐篷时粗鲁的令人不安,也许它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招呼远方的人,说着你永远无法理解的语言,就像时间那一端的楼兰,即便是遗留的文字也无法真正与现代人进行沟通,你听不出那风声里是不是有楼兰人的哭诉。
在罗布泊扎营的一个凌晨,天还没有亮,帐篷外的风较前一晚小了很多,轻柔的若有似无,我记得这一天是姥姥去世5周年的祭日,梦飘然而至,梦中的我也身处旅途,在一片从未抵达过的旷野,被长途跋涉的疲惫感折磨之后,我意外的看到姥姥微笑的面孔,她安详如从前的样子,站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庭院里,那笑容勾起我无尽的思念,睁开睡眼,泪流满面。曾有人猜测,罗布泊在磁场方面具有特殊性堪称陆地上的百慕大三角,若果真如此,我或许在某一瞬间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掌握,出逃到另一个世界了。于是,与姥姥的这样一种偶遇,让我始终对罗布泊心怀感激,面对虚无,心却是满溢的。
![]() |
![]() |
在罗布泊的行进中常会视觉疲劳,于是头脑反而格外清醒敏锐,更何况明知道危险无处不在,人为的、非人为的。多年的西部旅行经历使我懂得危险并不可怕,特别是在这种没有人迹的地方,危险往往来自旅人本身的恐惧和疏忽,最难战胜的永远是人,尤其是自我。在路上,有燃烧之后遗留在荒漠里的汽车残骸,有其他旅人狼狈的站在翻车现场焦灼沮丧的眼神,甚至还听向导提及不久前在这里走失的徒步探险者,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间。那种时候,虽然太阳仍旧高悬在头顶,依然豁达明媚,忧伤却挥之不去,无边无际的笼罩着所有人。
![]() |
![]() |
雅丹,罗布泊边缘最典型的地貌,在这次旅行中我们路过处于罗布泊东北方向的白龙堆,这里是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古时的丝绸之路从白龙堆穿过,直到唐代仍有商贾穿行,在《大唐西域记》等典籍中这里常被提及,是传说中有鬼怪出没的险恶之地,直到现在这里仍旧是罗布泊中的高危区域之一,一片高耸的土台群分布其中,据说当沙暴降临的时候,被困其中的人九死一生。站在雅丹林立的巨大沟槽中,飓风肆虐,由东北向西南经年累月雕琢侵蚀着这片泛着银白光泽的陡壁之丘。白龙堆雅丹是最常发现文物的地方,东北方的戈壁滩上至今仍有古道依稀可见,听向导说,沿着古道一路走去,捡到古钱的可能性很大,他就曾捡到过。
![]() |
![]() |
出罗布泊的路漫长却有瑰丽的山脉相伴,没有植被,居然壮丽无比。当湖盆中无尽的地平线渐渐融入山脉的线条,远方的山以斑斓的色彩迎面而来,这是一种梦境中常有的色彩,语言在这个时候果然排不上用场,只能微微眯起干涩的双眼,在视觉的严重倦怠之后,迎接冲击。
![]() |
感谢与我和我先生一起进入罗布泊的四位旅伴,没有你们的支持和信任对我来说便意味着无尽的遗憾,当然,我的向导李老师是最终促成我顺利穿越罗布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我们不是第一次合作,因为合作,我一次比一次更对他刮目相看。必须承认,在对中国西部无人区的探索中李老师从来都扮演着谦和沉默的导师角色,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对西部文化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是户外探险方面的经验,从来都让我受益匪浅。
![]() |
走出罗布泊抵达哈密的那天,向导李老师接到杨镰老师的电话,据说他刚到若羌,准备进入罗布泊。之前杨先生在大连的讲座被错过了,没想到这次的新疆之行又与他相隔了一个罗布泊的距离,或许是缘分没到。国内对西域研究相对落后,但就深度而言绝不逊色于之前那些西方探险家,这其中最让我钦佩和喜爱的便是杨先生,几乎积齐了他所有的著作,也正是在他的观点指导下我数次入疆,期待有朝一日能与他聊一聊这片广袤的疆域和我身处其中时的感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