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应
爱泼斯坦提到,现代教育体制本质上是一套考试体系,其一大特征是以训练反应速度为纲。写下雅典衰落的六大原因,出现文艺复兴的八大理由,法国大革命的十二点重大意义。二十分钟后交卷。95%的教育都基于学生的快速反应,然而反应敏捷度实则无关教育宏旨,只有政客、急诊室医生、出庭律师和推销员才需要作出快速反应。严肃的脑力劳动需要缓慢的、通常是殚精竭虑的思考。
——玛法达《人文死在学院》
纵然有爱泼斯坦这段话,然而我们却还是不得不承认“快速反应”在今天任何社会的任何场合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讨论问题,嘴皮子快的人轻易地就可以占据更多的发言权和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就像我们去看一部快节奏的电影(比如《让子弹飞》),快感来自哪里?快感来自90分钟或是120分钟里我们被剧情的加速度裹挟着飞奔,来不及思考其中的细节、矛盾和冲突。速度感让我们忽视了其中的虚浮和假象。我们并不意外地被快速反应俘获了,而一时忘记了我们其实是要去探寻更有的灵感、更精美的策略,或者是别的。也就是说,我们跑题了,我们错失了更好了一种方案,而自以为清醒地选择了另一种只是用激辩和速度制造的假象。
古话说“有理不在声高”。这句话看似是在说有没有道理和声音高低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关联的,细看看,却可以想象到这句话背后定然常常是声音高的人取了胜这样的事实,所以这句古话十足是在为声音低者鸣不平,其中可以看到仅仅因为声音低而被人忽视或是目为无理者的可怜形象。
但是,我们究竟为什么总是会被“声音高”或“快速反应”所带着走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将声音高地和嘴皮子快慢这些无关我们目的的影响要素摒除掉呢?我总以为这是因为我们不够敏感!我们远不能不够干扰,始终记住我们本应讨论的核心。一群人讨论,其中一个只怯怯地说了一句简单的话,没有过多的阐述和解释,无论是缘于不想还是最笨都不重要,总之结果就是只有一句简单的话。另一个人呢,迅速地说了一大堆看似逻辑缜密义正言辞实则充满车轱辘话的论证。于是,常常地我们就被后一个人的观点带走了,接受了,因为他说的更多呀,他此刻气焰正盛,大概谁都不敢反驳,也想不起反驳。而事实上,事后仔细回想,很可能我们会发现第一个人那句简单的话才是更合适的点子或方法。可是已经晚了,再返回去重论一遍,谁都没力气;就这样过去吧,更好的东西已经从我们眼前溜走了,使我们自己没能抓住。
我们必须使自己具备这样的敏感,不受反应速度或声音高低的影响,始终抓住那个更好的灵感、更优的方案,别让它轻易溜走。人文和艺术,尤其需要如此,可惜并不是谁都能这样做到,也不是总是能做到……而这大概就是不同人文工作者之间的区隔吧。
——玛法达《人文死在学院》
纵然有爱泼斯坦这段话,然而我们却还是不得不承认“快速反应”在今天任何社会的任何场合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讨论问题,嘴皮子快的人轻易地就可以占据更多的发言权和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就像我们去看一部快节奏的电影(比如《让子弹飞》),快感来自哪里?快感来自90分钟或是120分钟里我们被剧情的加速度裹挟着飞奔,来不及思考其中的细节、矛盾和冲突。速度感让我们忽视了其中的虚浮和假象。我们并不意外地被快速反应俘获了,而一时忘记了我们其实是要去探寻更有的灵感、更精美的策略,或者是别的。也就是说,我们跑题了,我们错失了更好了一种方案,而自以为清醒地选择了另一种只是用激辩和速度制造的假象。
古话说“有理不在声高”。这句话看似是在说有没有道理和声音高低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关联的,细看看,却可以想象到这句话背后定然常常是声音高的人取了胜这样的事实,所以这句古话十足是在为声音低者鸣不平,其中可以看到仅仅因为声音低而被人忽视或是目为无理者的可怜形象。
但是,我们究竟为什么总是会被“声音高”或“快速反应”所带着走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将声音高地和嘴皮子快慢这些无关我们目的的影响要素摒除掉呢?我总以为这是因为我们不够敏感!我们远不能不够干扰,始终记住我们本应讨论的核心。一群人讨论,其中一个只怯怯地说了一句简单的话,没有过多的阐述和解释,无论是缘于不想还是最笨都不重要,总之结果就是只有一句简单的话。另一个人呢,迅速地说了一大堆看似逻辑缜密义正言辞实则充满车轱辘话的论证。于是,常常地我们就被后一个人的观点带走了,接受了,因为他说的更多呀,他此刻气焰正盛,大概谁都不敢反驳,也想不起反驳。而事实上,事后仔细回想,很可能我们会发现第一个人那句简单的话才是更合适的点子或方法。可是已经晚了,再返回去重论一遍,谁都没力气;就这样过去吧,更好的东西已经从我们眼前溜走了,使我们自己没能抓住。
我们必须使自己具备这样的敏感,不受反应速度或声音高低的影响,始终抓住那个更好的灵感、更优的方案,别让它轻易溜走。人文和艺术,尤其需要如此,可惜并不是谁都能这样做到,也不是总是能做到……而这大概就是不同人文工作者之间的区隔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