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父
说起外祖父的故事,多半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一九七五年外祖父亡故,那年母亲十二岁、大舅十岁、小舅七岁、小姨才三岁,只如今我母亲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兄弟姊妹们也都已成家立业,各自生活。
外祖母健在,今年七十有三,自打外祖父走了以后,一直寡居至今,算日头也有三十五年了。而今,身体依然硬朗,一个人住在乡下,还种着几亩薄田度日,春种秋收时,父母亲忙完俺家的地里的庄稼,还要帮衬着外祖母干农活,十分繁忙。舅舅们都在城里生活,每次接她过去,总住不久就嚷着回来,心底里还是不想拖累儿女,恋着那一亩三分地,图个清静。好在还有我母亲住在乡下,时不时隔三差五的老太太就会往俺家跑两趟,训训这乡下的女儿女婿,骂一骂在外的儿女们,念叨着他们不关心自己。等骂完后母亲的饭菜也做好了,吃过饭后就嚷着家里狗没吃东西,养的十几只鸡还没喂食,天黑了家里没人,会被人偷走了。于是,就一个人慢慢地沿着小路回家去了,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不免心酸。故乡总是这样,生于此,长于此,也将埋葬于这片黄土地。
母亲总说你外祖父呀!那可是三里五村的大好人,凭着一把竹刀,打筐编篓、做家具农具一把好手,样样在行,只可惜走的早,要不然,我们娘儿几个也不至于如此,唉!
每每说起外祖父,总要从一张黑白照片说起,小时候,我曾经见过那张老相片,后来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那是外祖父唯一留下来的相片,母亲每念及此,总要沉默许久,印象中,外祖父一身黑色中式大褂,正襟危坐,短发宽额,相貌堂堂,很亲近的感觉。
外祖父死于肾病,到了临走时,瘦骨嶙峋躺在床上,因生病不能吃咸的,只能拿舌头舔一舔盐巴,外祖父那时总说嘴里没味道,没味道,听着都心寒!母亲说,你外祖父临了时望着床前大大小小的儿女,迟迟咽不下气,嘱咐你外祖母一定要将孩子拉扯大了,外祖母点罢头,这才闭了眼。
外祖父走后,母亲12岁便下地帮着外祖母干农活,本来母亲是入了学堂的,书读得也不错,只因家里担子太重,无奈辍了学,同外祖母一起做工,吃大锅饭,修水库,挣工分。那年月,有时饿得不行了,我那姨婆婆(外祖母的妹妹)总是趁着天黑到打谷场上,掏一些碾盘上留下的麦糠,兜回家里,悄悄的生火(因为是吃大锅饭时期,各自家里是不准做饭的),和着野菜做成菜饼子,带给母亲吃,总怕她太小饿坏了身子。因为家里弟妹都小,又没有劳力,母亲只能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跟着大人们去干活,用工分来支撑一家生活。加之,外祖母身体不好,母亲下了工,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至如今,母亲说起来那些年月,还是要掉眼泪的,苦难的日子总是熬过来的。
当时,外祖父的母亲也还在世,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老人家梳着发髻,裹着小脚,穿着对襟布衣,一辈子吃斋念佛,活了近百岁。母亲总说:你那个老外婆呀!一肚子的经文,都带走了,唱唱经,念念佛,支撑着一大家子,虽然她不识字,但是因为经文的教化作用,劝人行善,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如今想来我母亲半辈子恪守的一些老理儿,应也是来自于外曾祖母了。去年,过年回老家,去拜访我那健在的大外爷,也就是我外祖父的弟弟,他还送了我两本当年家里老人们手抄的经文古本,墨迹斑斑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总还有一些烟火气未曾褪去,历久弥新,捧在手里,倍感亲切。
老一辈人的故去,总是带走了太多的故事,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了。只如今回味起来,也只能是道听途说,为了不忘却那些亲人,记录下来或许是对他们永久的纪念。
字字如是,永远怀念我那不曾谋面的外祖父,亦如那条流经他家门前的小河,亘古不变,川流不息。
一九七五年外祖父亡故,那年母亲十二岁、大舅十岁、小舅七岁、小姨才三岁,只如今我母亲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兄弟姊妹们也都已成家立业,各自生活。
外祖母健在,今年七十有三,自打外祖父走了以后,一直寡居至今,算日头也有三十五年了。而今,身体依然硬朗,一个人住在乡下,还种着几亩薄田度日,春种秋收时,父母亲忙完俺家的地里的庄稼,还要帮衬着外祖母干农活,十分繁忙。舅舅们都在城里生活,每次接她过去,总住不久就嚷着回来,心底里还是不想拖累儿女,恋着那一亩三分地,图个清静。好在还有我母亲住在乡下,时不时隔三差五的老太太就会往俺家跑两趟,训训这乡下的女儿女婿,骂一骂在外的儿女们,念叨着他们不关心自己。等骂完后母亲的饭菜也做好了,吃过饭后就嚷着家里狗没吃东西,养的十几只鸡还没喂食,天黑了家里没人,会被人偷走了。于是,就一个人慢慢地沿着小路回家去了,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不免心酸。故乡总是这样,生于此,长于此,也将埋葬于这片黄土地。
母亲总说你外祖父呀!那可是三里五村的大好人,凭着一把竹刀,打筐编篓、做家具农具一把好手,样样在行,只可惜走的早,要不然,我们娘儿几个也不至于如此,唉!
每每说起外祖父,总要从一张黑白照片说起,小时候,我曾经见过那张老相片,后来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那是外祖父唯一留下来的相片,母亲每念及此,总要沉默许久,印象中,外祖父一身黑色中式大褂,正襟危坐,短发宽额,相貌堂堂,很亲近的感觉。
外祖父死于肾病,到了临走时,瘦骨嶙峋躺在床上,因生病不能吃咸的,只能拿舌头舔一舔盐巴,外祖父那时总说嘴里没味道,没味道,听着都心寒!母亲说,你外祖父临了时望着床前大大小小的儿女,迟迟咽不下气,嘱咐你外祖母一定要将孩子拉扯大了,外祖母点罢头,这才闭了眼。
外祖父走后,母亲12岁便下地帮着外祖母干农活,本来母亲是入了学堂的,书读得也不错,只因家里担子太重,无奈辍了学,同外祖母一起做工,吃大锅饭,修水库,挣工分。那年月,有时饿得不行了,我那姨婆婆(外祖母的妹妹)总是趁着天黑到打谷场上,掏一些碾盘上留下的麦糠,兜回家里,悄悄的生火(因为是吃大锅饭时期,各自家里是不准做饭的),和着野菜做成菜饼子,带给母亲吃,总怕她太小饿坏了身子。因为家里弟妹都小,又没有劳力,母亲只能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跟着大人们去干活,用工分来支撑一家生活。加之,外祖母身体不好,母亲下了工,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至如今,母亲说起来那些年月,还是要掉眼泪的,苦难的日子总是熬过来的。
当时,外祖父的母亲也还在世,也就是我的外曾祖母,老人家梳着发髻,裹着小脚,穿着对襟布衣,一辈子吃斋念佛,活了近百岁。母亲总说:你那个老外婆呀!一肚子的经文,都带走了,唱唱经,念念佛,支撑着一大家子,虽然她不识字,但是因为经文的教化作用,劝人行善,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如今想来我母亲半辈子恪守的一些老理儿,应也是来自于外曾祖母了。去年,过年回老家,去拜访我那健在的大外爷,也就是我外祖父的弟弟,他还送了我两本当年家里老人们手抄的经文古本,墨迹斑斑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总还有一些烟火气未曾褪去,历久弥新,捧在手里,倍感亲切。
老一辈人的故去,总是带走了太多的故事,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了。只如今回味起来,也只能是道听途说,为了不忘却那些亲人,记录下来或许是对他们永久的纪念。
字字如是,永远怀念我那不曾谋面的外祖父,亦如那条流经他家门前的小河,亘古不变,川流不息。
![]() |